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中国官方媒体播放了一组此前未见过的演习视频,其中有从未公开过的东风-31型导弹训练视频、东风-5B型导弹发射视频等。与此同时,中国海军航空兵飞机也首次进入日本海。在东亚安全形势复杂微妙之际,中国军事力量的一系列展示引发了国内外舆论的注意。“中国式威慑”以其特有的方式对地区政治与安全格局产生了影响。
官媒频频曝光“东风家族”
2月上旬至中旬,中国官方电视媒体陆续公布了两组解放军火箭军部队训练视频。在这两组视频中,不仅出现了东风-21系列导弹的训练视频,还出现了过去外界从未得见的东风-31战略导弹训练发射画面。更令人关注的是,后者的训练背景是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中国东北地区,所有的在场官兵也都身穿白色伪装服。
无独有偶,几乎就在同一期间,为配合解放军火箭军部队成立,官方媒体公布了《火箭军之歌》的配乐视频。在这段视频中,人们又惊奇地发现了过去从未见过的场面——一型战略导弹从地下发射井中发射,其外形与去年“9·3”阅兵中的东风-5B一致。
须知,战略导弹的训练和发射视频相当敏感,专业技术人员往往能够从此类画面中判断出导弹的部分性能。如果公布一型导弹的发射场景,一方面说明这型导弹技术已经成熟,另一方面说明对这型导弹的性能非常自信,即使被对手判断出一定性能,也并不会影响导弹的威慑力度。
中国媒体的这些动作,很快引发国际舆论的关注。2月10日,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刊登题为“中国反航母导弹视频恐吓美国海军”的文章。而英国的《简氏防务周刊》网站分析则更为技术化,该网站称,“电视报道中展示的是一辆与东风-21C和东风-21D导弹配套的10轮导弹运输——起竖——发射车”, “报道显示导弹末端具有新的动力组件,这种组件曾见于去年9月3日阅兵式上的东风-21D导弹”。该文还从外形分析称,“射程为1400公里至1700公里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已经具备了初始作战能力。据信该导弹的弹头更长一些,并且内部可能安装了雷达,以便在进行末端攻击前计算目标的位置。”
此外,日本《外交学者》杂志、《华盛顿时报》网站等媒体也纷纷配合跟进关注中国东风-5B型战略导弹的技术升级,并声称东风-5B型导弹已经装备了新的分导式弹头。
远海舰机协同行动引邻国关注
在媒体曝光各类战略或战术装备的同时,中方飞机与军舰的远航行动也引发了外界的关注。1月31日,日本防卫省宣布,一架中国运—9系列侦察机及运—8系列预警机穿越对马海峡飞入日本海。这也是中国军机首次飞入日本海。日本媒体根据防卫省的消息称,此次飞行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侦察日方“宙斯盾”舰在日本海的行动。
几乎就在前后同一时期,中国海军进行了一次罕见远航:根据日本防卫省公布的消息,1月27日,中国海军4艘军舰经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2月2日,编队通过北海道与本州岛之间的津轻海峡进入太平洋。此后,编队沿日本东海岸南下,又在日本南部海域进行航行训练。2月16日,该编队通过日本九州岛西南端的大隅海峡,返回东海。在前后约20天的航行中,该编队的航迹几乎整整环绕日本本土一周。
近年来,中国海空军均加强了远航训练,中国海空军飞机和舰艇进出第一岛链的频率正在逐步增加。但是,像近期的舰、机远航行动尚较为少见。
远航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能力的展示。以飞机为例,在远海陌生空域的远航蕴含着相当风险,气象保障、通讯保障、机械保障,以及以备万一的救援准备等,都与近海日常空域有很大区别。这对航空兵和舰艇部队提出了很高要求。上世纪80年代曾担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将军曾在其回忆文章中提到,在他刚刚就任司令员时,曾经在视察部队时要求航空兵部队执行对马海峡远航侦察任务,但当时部队的训练水平却达不到这一要求,这使他进一步意识到当时部队训练和整顿的重要性。而在此前的70年代,为了执行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落点区打捞任务,中国专门建造了远洋打捞船和远洋拖船等5型专用船,并设计建造了051型驱逐舰用以为远航编队护航。
今天,中国预警机首次飞入日本海,其航行范围已经远远超过对马海峡。舰艇编队在海上的长时间远航也成为常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军队装备、训练和保障等方面的进步。无论此类远航的直接任务是什么,其都展示了中国军队的能力,可以视为一种潜在的威慑。
“中国式威慑”发挥特殊功能
媒体“曝光”战略装备、军舰飞机远程行动,这些行动的作用除了日常宣传或训练本身,无疑也有强烈的“威慑”意义,有境外分析人士称之为“中国式威慑”。
西方的威慑理论认为,威慑应当有三个要素:实力、使用实力的决心,以及让对手感知到前两点。对于军事大国而言,最后一项内容尤为重要。
通常,大国会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力量和决心,以让对手感知到“实力”和“使用实力的决心”。比如,美国经常使用的手段就是在对手国家附近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并时常派遣最新型的战斗机、军舰前往参加,以炫耀自己的装备优势和作战能力。例如,在近年来多次大型演习中,美国都从本土派遣大批F—22隐形战斗机前往参演,强调自身制空权优势,并对潜在对手实施威慑。
在历史上,前苏联的威慑行为也有一定特色。前苏联除了利用军事演习、核试验等方式展示实力和决心外,还经常采用欺骗手段夸大实力。例如,在上世纪50年代美苏战略轰炸机竞赛时期,前苏联曾经在阅兵式上“略施小计”——由同一批轰炸机反复飞过红场,使现场的外国来宾感觉苏军已大批装备该型轰炸机;在美苏导弹竞赛期间,赫鲁晓夫也曾夸口说,苏方已可以像“造香肠那样”制造弹道导弹,使美方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危机感。
但是,这种“欺骗式威慑”的致命弱点是,一旦骗局被拆穿,则不仅会使骗术形成的暂时威慑失效,还可能影响原本实力下应有的威慑效果。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使用U-2高空侦察机进入前苏联执行侦察任务,很快摸清了前苏联当时实际有限的轰炸机和弹道导弹数量。这完全改变了美国对双方力量对比的判断,也使前苏联在相当长时间内失去了对美国应有的威慑能力。
与上述美苏的做法相比,“中国式威慑”可谓是一种低调但有效的威慑方式:
首先,这种威慑方式能够有效展示力量。无论是通过媒体曝光,还是军舰和飞机的远程巡航,都可以让潜在对手清晰地看到自身力量的存在感。
其次,与大张旗鼓的军事演习相比,这种做法相对低调平和,不至于引发外部安全形势的紧张,这体现了对地区安全与稳定负责的态度。
最后,这种展示实力的方式,完全是基于自身的真实能力,不存在夸大或战略欺骗因素,因此更为可靠,不存在“穿帮”的危险,从长期而言能够逐步积累话语信用,并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可以说,“中国式威慑”是与中国的国力、对外政策及长期利益相匹配的威慑方式,必将长期发挥其独特作用。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16.2.26,有删节)
官媒频频曝光“东风家族”
2月上旬至中旬,中国官方电视媒体陆续公布了两组解放军火箭军部队训练视频。在这两组视频中,不仅出现了东风-21系列导弹的训练视频,还出现了过去外界从未得见的东风-31战略导弹训练发射画面。更令人关注的是,后者的训练背景是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中国东北地区,所有的在场官兵也都身穿白色伪装服。
无独有偶,几乎就在同一期间,为配合解放军火箭军部队成立,官方媒体公布了《火箭军之歌》的配乐视频。在这段视频中,人们又惊奇地发现了过去从未见过的场面——一型战略导弹从地下发射井中发射,其外形与去年“9·3”阅兵中的东风-5B一致。
须知,战略导弹的训练和发射视频相当敏感,专业技术人员往往能够从此类画面中判断出导弹的部分性能。如果公布一型导弹的发射场景,一方面说明这型导弹技术已经成熟,另一方面说明对这型导弹的性能非常自信,即使被对手判断出一定性能,也并不会影响导弹的威慑力度。
中国媒体的这些动作,很快引发国际舆论的关注。2月10日,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刊登题为“中国反航母导弹视频恐吓美国海军”的文章。而英国的《简氏防务周刊》网站分析则更为技术化,该网站称,“电视报道中展示的是一辆与东风-21C和东风-21D导弹配套的10轮导弹运输——起竖——发射车”, “报道显示导弹末端具有新的动力组件,这种组件曾见于去年9月3日阅兵式上的东风-21D导弹”。该文还从外形分析称,“射程为1400公里至1700公里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已经具备了初始作战能力。据信该导弹的弹头更长一些,并且内部可能安装了雷达,以便在进行末端攻击前计算目标的位置。”
此外,日本《外交学者》杂志、《华盛顿时报》网站等媒体也纷纷配合跟进关注中国东风-5B型战略导弹的技术升级,并声称东风-5B型导弹已经装备了新的分导式弹头。
远海舰机协同行动引邻国关注
在媒体曝光各类战略或战术装备的同时,中方飞机与军舰的远航行动也引发了外界的关注。1月31日,日本防卫省宣布,一架中国运—9系列侦察机及运—8系列预警机穿越对马海峡飞入日本海。这也是中国军机首次飞入日本海。日本媒体根据防卫省的消息称,此次飞行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侦察日方“宙斯盾”舰在日本海的行动。
几乎就在前后同一时期,中国海军进行了一次罕见远航:根据日本防卫省公布的消息,1月27日,中国海军4艘军舰经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2月2日,编队通过北海道与本州岛之间的津轻海峡进入太平洋。此后,编队沿日本东海岸南下,又在日本南部海域进行航行训练。2月16日,该编队通过日本九州岛西南端的大隅海峡,返回东海。在前后约20天的航行中,该编队的航迹几乎整整环绕日本本土一周。
近年来,中国海空军均加强了远航训练,中国海空军飞机和舰艇进出第一岛链的频率正在逐步增加。但是,像近期的舰、机远航行动尚较为少见。
远航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能力的展示。以飞机为例,在远海陌生空域的远航蕴含着相当风险,气象保障、通讯保障、机械保障,以及以备万一的救援准备等,都与近海日常空域有很大区别。这对航空兵和舰艇部队提出了很高要求。上世纪80年代曾担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将军曾在其回忆文章中提到,在他刚刚就任司令员时,曾经在视察部队时要求航空兵部队执行对马海峡远航侦察任务,但当时部队的训练水平却达不到这一要求,这使他进一步意识到当时部队训练和整顿的重要性。而在此前的70年代,为了执行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落点区打捞任务,中国专门建造了远洋打捞船和远洋拖船等5型专用船,并设计建造了051型驱逐舰用以为远航编队护航。
今天,中国预警机首次飞入日本海,其航行范围已经远远超过对马海峡。舰艇编队在海上的长时间远航也成为常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军队装备、训练和保障等方面的进步。无论此类远航的直接任务是什么,其都展示了中国军队的能力,可以视为一种潜在的威慑。
“中国式威慑”发挥特殊功能
媒体“曝光”战略装备、军舰飞机远程行动,这些行动的作用除了日常宣传或训练本身,无疑也有强烈的“威慑”意义,有境外分析人士称之为“中国式威慑”。
西方的威慑理论认为,威慑应当有三个要素:实力、使用实力的决心,以及让对手感知到前两点。对于军事大国而言,最后一项内容尤为重要。
通常,大国会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力量和决心,以让对手感知到“实力”和“使用实力的决心”。比如,美国经常使用的手段就是在对手国家附近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并时常派遣最新型的战斗机、军舰前往参加,以炫耀自己的装备优势和作战能力。例如,在近年来多次大型演习中,美国都从本土派遣大批F—22隐形战斗机前往参演,强调自身制空权优势,并对潜在对手实施威慑。
在历史上,前苏联的威慑行为也有一定特色。前苏联除了利用军事演习、核试验等方式展示实力和决心外,还经常采用欺骗手段夸大实力。例如,在上世纪50年代美苏战略轰炸机竞赛时期,前苏联曾经在阅兵式上“略施小计”——由同一批轰炸机反复飞过红场,使现场的外国来宾感觉苏军已大批装备该型轰炸机;在美苏导弹竞赛期间,赫鲁晓夫也曾夸口说,苏方已可以像“造香肠那样”制造弹道导弹,使美方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危机感。
但是,这种“欺骗式威慑”的致命弱点是,一旦骗局被拆穿,则不仅会使骗术形成的暂时威慑失效,还可能影响原本实力下应有的威慑效果。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使用U-2高空侦察机进入前苏联执行侦察任务,很快摸清了前苏联当时实际有限的轰炸机和弹道导弹数量。这完全改变了美国对双方力量对比的判断,也使前苏联在相当长时间内失去了对美国应有的威慑能力。
与上述美苏的做法相比,“中国式威慑”可谓是一种低调但有效的威慑方式:
首先,这种威慑方式能够有效展示力量。无论是通过媒体曝光,还是军舰和飞机的远程巡航,都可以让潜在对手清晰地看到自身力量的存在感。
其次,与大张旗鼓的军事演习相比,这种做法相对低调平和,不至于引发外部安全形势的紧张,这体现了对地区安全与稳定负责的态度。
最后,这种展示实力的方式,完全是基于自身的真实能力,不存在夸大或战略欺骗因素,因此更为可靠,不存在“穿帮”的危险,从长期而言能够逐步积累话语信用,并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可以说,“中国式威慑”是与中国的国力、对外政策及长期利益相匹配的威慑方式,必将长期发挥其独特作用。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16.2.26,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