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髓核细胞拉伸实验的形态学研究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66896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退变髓核细胞拉伸实验对髓核细胞形态学的影响,为临床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取出的废弃髓核组织6例,将培养后的髓核细胞接种到拉伸板上,分别以5%、10%和15%拉伸幅度拉伸24 h,高倍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体重20%、30%、35%牵引力的重量牵引,拍摄牵引前、牵引30 min时的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并计算各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退变髓核细胞5%幅度拉伸24 h后髓核细胞形态轻度好转,10%幅度拉伸24 h后髓核细胞形态接近正常髓核细胞,15%幅度拉伸24 h后髓核细胞形态变差。不同组的细胞个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10%拉伸幅度组>5%拉伸幅度组>对照组>15%拉伸幅度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牵引30 min时三组椎间隙增加幅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20%体重组<30%体重组<35%体重组。结论:5%拉伸幅度可促进退变髓核细胞的缓慢修复,15%拉伸幅度不利于退变髓核细胞的修复,10%拉伸幅度有利于促进退变髓核细胞的较快修复。30%体重牵引力适合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牵引治疗。
  【关键词】 人髓核细胞; 退变; 拉伸; 形态学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 on nucleus pulposus cells morphology about the tensile experiment by using the degenerative nucleus pulposus cells.To provide the 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action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prolapse.Method:The nucleus pulposus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with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who were all volunteers.Nucleus pulposus cells were inoculated the cultured into the BioFlex culture plate.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cells were observed at high magnification after stretched for twenty-four hours with the tensile range of 5%, 10% and 15%. The patient was given the lumber traction by using 20%, 30% and 35% of his body weight and the patient,s lumbar lateral radiographs were shot before and after traction. The changes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 wer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Result:For the morphology of the degenerative nucleus pulposus cells,it improved mildly under the tensile range of 5%,it was close to normal nucleus pulposus cells under the tensile range of 10% and it deteriorated under the tensile range of 15% after twenty-four hour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umber of cells(P<0.05).The number of cells showed that 10% tensile range group>5% tensile range group>the control group>15% tensile range group.Compared with the increasing range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before and after traction,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increasing range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showed that 20% weight group<30% weight group<35% weight group.Conclusion:The restoration of degenerative nucleus pulposus cells is slow by using the tensile range of 5%.It is no good for the restoration of degenerated nucleus pulposus cells by using the tensile range of 15%.The restoration of degenerative nucleus pulposus cells is fast by using the tensile range of 10%.It is suitable for the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by using the weight of 30% of their body weight.   【Key words】 Human nucleus pulposus cells; Degeneration; Tensile; Morphological
  脊柱退变始于椎间盘,30岁后即可发生,生物力学的改变及外力的作用使椎间盘退变进一步加剧,引起纤维环撕裂最终导致椎间盘膨出或突出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以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为特点,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2]。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明显效果,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法之一。椎间盘体内环境复杂,互相影响因素多,研究其退变机制比较困难。但将椎间盘细胞或组织分离出来并置于人工环境中培养制备模型,能够排除干扰因素而针对单因素研究,容易控制人为干预,是研究椎间盘退变机制及其治疗的好方法[3]。本研究通过对人退变髓核细胞的拉伸来模拟临床中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拉伸前后退变髓核细胞形态学及细胞数量的变化,结合临床牵引对椎间隙拉伸幅度的改变,为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牵引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退变髓核细胞的拉伸实验
  1.1.1 髓核细胞的培养 选择2012年9-12月在本科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志愿者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55~67岁。取术中废弃髓核组织(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退变椎间盘组织,于无菌条件下提取髓核细胞并原代培养[4-5],培养7~15 d,待细胞贴满瓶底且呈类圆形或梭形时,经处理后吹匀细胞并接种到BioFlex细胞培养板,于恒温37 ℃、恒湿的CO2孵箱内继续培养48 h,高倍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1.1.2 Flexcercell 4000柔性基底拉伸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采用美国Flexercell公司生产的细胞柔性基底加载装置(FX-4000 tension,太原理工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本装置由计算机控制器、负压输出控制器、负压真空泵、基底板、密封垫、载入平台及BioFlex培养板组成,用来对体外培养的组织或细胞施加拉伸。该系统是通过一个真空泵抽吸特制的柔性细胞培养膜,形成负压而使培养膜产生拉伸应力,使黏附生长的细胞受到拉伸张力的作用[6]。细胞所受力的大小与培养膜的牵拉幅度呈正比,整个加载装置放置于恒温37 ℃、恒湿的CO2孵箱内,加载程序由FX-4000软件自动控制。
  1.1.3 加载程式 程式:胶原I型基底膜;空白对照组(A组)、5%拉伸幅度组(B组)、10%拉伸幅度组(C组)及15%拉伸幅度组(D组);加载时间24 h,频率0.1 Hz,波形为正弦波。
  1.1.4 退变髓核细胞的接种、拉伸 将培养瓶中髓核细胞以1×104个/mL的密度接种到BioFlex培养板上,孵箱内培养48 h,细胞贴壁、融合生长后更换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高糖培养液,依预定程式进行加载,加载完成后卸载,高倍镜下拍照。
  1.2 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牵引实验 对经MRI证实的L3/4、L4/5及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性志愿者,55岁,体重80 kg),用多功能牵引床分别以体重的20%、30%、35%牵引力(当牵引力达体重的40%时,志愿者无法耐受)各牵引6次,1次/d。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手段为CT和MRI,但随着X线设备的发展,CR的出现,诊断精确度越来越高,因此X线检查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意义[7]。拍摄牵引前、牵引30 min时床旁腰椎侧位X线片(移动式DR X线机),测量各椎间隙高度。以牵引前L3/4、L4/5及L5/S1椎间隙作标准,比较牵引30 min时各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即得出L3/4、L4/5及L5/S1椎间隙牵引增加的幅度。牵引实验分为三组,即20%体重牵引组、30%体重牵引组和35%体重牵引组,比较三个牵引组经过牵引30 min时各椎间隙增高程度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三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三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牵引实验
  2.1.1 牵引前后各组腰3/4的椎间隙高度的比较 由表1可知,牵引前三组腰3/4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牵引30 min时三组椎间隙高度和牵引前后椎间隙增加幅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20%体重组<30%体重组<35%体重组,且各组牵引前后的椎间隙高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1.2 牵引前后各组腰4/5的椎间隙高度的比较 由表2可知,牵引前三组腰4/5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牵引30 min时三组椎间隙高度和牵引前后椎间隙增加幅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20%体重组<30%体重组<35%体重组,且各组牵引前后的椎间隙高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1.3 牵引前后各组腰5/骶1的椎间隙高度的比较 由表3可知,牵引前三组腰5/骶1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牵引30 min时三组椎间隙高度和牵引前后椎间隙增加幅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20%体重组<30%体重组<35%体重组,且各组牵引前后的椎间隙高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 细胞实验
  2.2.1 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拉伸前后比较 图1为拉伸24 h后未经染色的退变髓核细胞:A为对照组;B为5%拉伸幅度;C为10%拉伸幅度;D为15%拉伸幅度。对比退变髓核细胞拉伸前后细胞形态,A组呈类圆形、梭形及星形,且生长滞缓、细胞折光性差,有明显老化现象。与A组相比,B组髓核细胞形态多呈类圆形及梭形,星形及不规则形;C组髓核细胞形态则以类圆形为主,突起沿着细胞长轴的两端且细胞突起短而粗,细胞折光性好;D组髓核细胞形态多呈星形及不规则形,细胞体积增大,核变大,细胞突起呈树枝状向四周伸出,部分突起未端呈喇叭状膨大,且有次级突起,细胞折光性差,接近凋亡状态。   2.2.2 不同组别细胞生长个数的比较 由表4可知,不同组的细胞个数存在统计学差异(F=201.144,P=0.000),表现为10%拉伸幅度组>5%拉伸幅度组>对照组>15%拉伸幅度组。
  3 讨论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8]。椎间盘退变主要表现在髓核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改变。椎间盘退变源于椎间盘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继而椎间盘分散脊柱压缩力、维持椎间隙高度的生物力学功能丧失,最终导致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并产生腰腿痛[9]。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均有良好疗效。非手术疗法是本病的基础治疗,可使85%~90%的患者治愈或缓解,据10年以上随访功能评价,手术疗法组与非手术疗法组无显著差异性,循证医学尚不足以支持何种治疗方法更好,无优劣之分[10]。
  髓核细胞的老化率与椎间盘的退变等级成正相关[11] 。正常髓核细胞形态学以类圆形及短梭形为主,细胞突起短而粗、沿着细胞长轴的两端突起,且只有初级突起,呈树枝状向四周发出。髓核细胞从分类上其实是一种类软骨细胞[12],若持续传代则出现纤维样变,与原代细胞形态差别较大。有研究观察到髓核细胞经体外培养并多次传代后,髓核细胞将经历显著的形态学变化[13]。本实验用原代退变髓核细胞进行生物力学拉伸以避免多次传代造成的细胞生物学性状改变。通过对四组对照的结果,发现B组细胞形态向正常髓核细胞发展,C组细胞形态接近于正常髓核细胞,D组细胞形态接近凋亡。通过表4可得各组细胞数量:10%拉伸幅度组>5%拉伸幅度组>对照组>15%拉伸幅度组,细胞拉伸后形态学及细胞数量的改变说明较小的拉伸幅度不足以促进退变髓核细胞的修复,而过大的拉伸幅度不利于退变髓核细胞的修复,故10%拉伸幅度最有利于退变髓核细胞的生长。
  治疗椎间盘疾病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在其早期进行动态牵引,这可以增加椎间盘的高度、改善椎间盘代谢,使椎间盘水分和营养物质增加,动态牵引装置可能在椎间盘疾病的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4]。牵引的作用机制为:(1)使腰背部肌肉痉挛缓解,纠正脊柱侧凸;(2)使椎间隙增宽,突出物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机械刺激;(3)上下关节突关节间隙增宽,使关节滑膜的挤压减轻,疼痛缓解或消失;(4)使粘连的神经根松解,改善神经根血运并促使周围的炎性介质减少,从而改善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15-20]。根据临床牵引实验结果,牵引30 min时三组椎间隙高度和牵引前后椎间隙增加幅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20%体重组牵引30 min时各椎间隙增加幅度为5%左右、30%体重组牵引30 min时各椎间隙增加幅度为10左右%、35%体重组牵引30 min时各椎间隙增加幅度为15%左右。
  本实验对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进行力学拉伸,以力求模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当牵引力为体重的30%时,椎间隙增高幅度为10%左右,在髓核细胞的拉伸实验中10%拉伸幅度最有利于退变髓核细胞的生长,故可以间接推断出当牵引力为体重的30%时,有利于退变髓核细胞的修复,说明30%体重牵引力适合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牵引治疗。
  参考文献
  [1]王祺,任龙韬,卫陈刚,等.正常与退变髓核细胞形态学及Ⅱ型胶原蛋白的定量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5):2367-2368.
  [2]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6-127.
  [3]张勇,徐永清,王非,等.椎间盘退变模型及其评估指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6):476-478.
  [4]任龙韬,卫陈刚,牛建鹏,等.正常髓核细胞的粘弹性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1,9(28):1559-1560
  [5]任龙韬,卫陈刚,牛建鹏,等.正常与退变髓核细胞的变形能力[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8):9030-9033.
  [6]曲华,李晓娜,吴文周,等.机械拉伸波形及频率对肺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22(6):1200-1202.
  [7]王建业,杜一郎,周作明.X线摄影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2,9(4):87-88.
  [8] Luoma K,Riihimaki H,Luukkonen R,et al.Low back pain in relation to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J].Spine,2000,25(4):487-492.
  [9]王锋,王运涛,吴小涛.髓核细胞修复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7(2):864-867.
  [10]鲁玉来,张喜善,范锡海.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21):2011-2013.
  [11]丁勇,田嘉禾,杨武威,等.PET、RT-PCR、IHC方法检测肿瘤转移灶的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6):405-407.
  [12]于鹏,邵增务.脊索细胞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9,30(4):224-225.
  [13]王锋,郑陈静美,吴小涛.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平面培养的形态学及活性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3):1346-1351.
  [14]阮建伟,宫小康,王海宝,等.椎间动态牵引对退变椎间盘自我修复影响的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5(23):45-46.
  [15]南登崑.康复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4.
  [16]张伟宏,李国德,杨兵.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远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26-27.
  [17]梁荣真,曾炳恬.腰椎间盘突出空间定位诊断的CT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97-98.
  [18]资姣蓉,陈丽华,雷程.椎间盘突出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7):55-57.
  [19]王伟.椎板开窗潜行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21-23.
  [20]龙涛,李开南.白细胞介素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椎间盘退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153-156.
  (收稿日期:2014-09-29) (本文编辑:蔡元元)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将高血压问题从流体力学的角度阐述,体现个性化,实现“高血压”的个性化治疗。方法:笔者设计了一款智能肱动脉血压计,该仪器具备实时检测、记录和分析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血压波动的情况,并且具备数据储存功能,可以保存长达6个月的数据。对入组的103例高血压患者,佩戴仪器,将103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34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仅做数据记录和分析作为常规治疗组;第二组34例患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经胸冠状动脉检测联合自动追踪二尖瓣环位移在冠心病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0-2013年本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冠心病组,同时选取本院检查正常的健康志愿者20人为对照组,经胸二维超声检测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左右冠状动脉主干近端内径。取心尖四腔心及心尖两腔心切面,应用PHILIP IE33超声诊断仪二尖瓣环运动定量软件,观察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室间隔、侧壁、前壁及下壁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和掌握健康教育和针对性护理对稽留流产患者的效果。方法:以设计问卷的形式对本院收治的68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回顾分析调查结果,以采用健康教育和针对性护理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的需求状况以及治疗前后的满意程度。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稽留流产患者最为注重的是有关流产后遗症、相关疾病、流产手术疼痛、家属的心理反应以及在此妊娠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健康教育知识。除此之外,治疗后的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在心内心电图(IVECG)技术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88例,配合心内心电图技术引导置入PICC导管,与胸片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心内心电图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计算在胸片上测出的导管头端位于理想位置时的导管长度(L-j)与心电定位方法P波达峰值时的导管长度(L-max)的差值,为指导导管后撤长度提供参考数据。结果:88例患者PICC穿刺后胸片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在医护人员职业倦怠防治中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7月-2014年10月,自愿报名参与活动的医护人员中随机选取临床一线500名护士和300名医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存在职业倦怠的100名护士与60例医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合理情绪疗法,对干预前后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干预前后职业倦怠的评分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心理学合理情绪疗法在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中的应用及疗效
期刊
【摘要】 目的:比较LA(腹腔阑尾切除术)及OA(传统阑尾切除术)手术在中青年阑尾炎患者中的治疗差异,探讨L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61例于本院就诊的阑尾炎患者,分为LA组168例及OA组93例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治疗的综合费用等情况。结果:LA组在术中诊断及操作、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论:LA组由于其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美容作用强等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子宫脱垂患者的效果。方法:将39例子宫脱垂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行腹腔镜辅助下全子宫切除术。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记录2年后两组患者术后的腹部下坠感、阴道穹隆膨出和憋尿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但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则无明显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现状,分析影响规范化抗凝治疗的因素。方法:调取2013年1-12月份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老年患者病历,采用CHADS2评分法评价其规范化抗凝情况。结果:共入选患者161例。按照CHADS2评分法将入组患者分组,其中评分≥1患者151例中,进行规范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仅26例,抗凝结果11例INR在目标范围内,达到华法林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氟化物与五倍子水提取物联合应用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方法:取10 mL的无菌培养管120支,分为12组,对照组1组,实验组11组,每组各10支。对照组中含无菌去离子水,实验组中含有不同浓度氟化钠(0.01%、0.02%)、五倍子水提取物(0.25、0.5、1 mg/mL)及氟化钠与五倍子联合应用的培养基内培养变形链球菌标准菌株,检测培养前后两组培养基光密度值及pH的变化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氯沙坦联合胺碘酮的临床复律效果及对患者维持复律后窦性心率的意义。方法:2010年1月-2013年3月将72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给予氯沙坦+胺碘酮治疗,比较治疗24 h、3 d和7 d时房颤的转复情况。在房颤复律后,继续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性心率的维持效果。结果:对照组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