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游业务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在旅游发展的新形式下,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以坚持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从教材、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加以改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体系。
[关键词]CBE教学模式 导游业务 多元化教学体系
引言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也就是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北美较为流行,它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强调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的确认、学习和运用,确立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适合职业教育的独特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20世纪末引入中国,得到了中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旅游教育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截止2006年底我国现有旅游院校1703所(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旅游在校生734854人,但在所有旅游院校中,接受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生数只占10%左右,而接受专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约占90%。旅游专业高层次教育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大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旅游人才质量不高、数量短缺仍然是制约着我国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目前旅游专业人才缺口达200万人之多,旅游企业人才流失率达20%以上,许多用人单位也对学生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技能操作”的意见,旅游人才供求关系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明显失调。
作为旅游专业的实践性佷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导游业务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与业务的综合技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旅行社培养适应导游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从现有情况来看,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体系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这些弊端最终导致学生在实际从业过程中严重缺乏导游服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制约着导游课程培养的目标实现。因此,进一步分析导游队伍培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加强高校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已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导游业务教学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 导游业务教材体系相对落后
目前各旅游院校(系)所采用的教材相对较杂,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的《导游业务》教材得到了一些专家的好评,指出作为一本“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主要体现了贯彻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进行导游基本素质的训练,有一些新的表达方式使教材更加简洁明了、生动活泼、贴紧行业实际,反映了行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具有前沿性,一些内容的处理上也有新的突破这四个方面的重要特色。但是,个人认为该教材在内容上且涵盖范围小,只涵盖了导游业务中的接待服务这方面的内容,对于业务营销这方面的内容较少涉及,这与当前旅行社中急需集接待型与营销型于一身的导游人才相背,也缺乏当前导游界中广泛应用的术语,如拉团、派团、跟团、上团、接团、带团、送团、甩团、扣团、套团、砸团等,缺少当前旅游行业业界信息。整体看来大多数教材是粗制滥造,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同时,一些教材内容陈旧,与十几年前的教材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5]。
2. 导游业务课程设置以理论课为主
从已有的研究和各院校的导游业务课程课时安排来看,导游业务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以理论课为主,实践教学环节相对比较薄弱。从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湖南大部分的旅游院校(系)导游业务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量之比在3:1到4:1之间,课时量少,甚至有些学校由于客观原因取消了实践教学环节;已经开设实践课时院校在实践教学部分往往也是在课堂内以教师为主导对象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来说,参与的积极性不足。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技能培训和现场操作,学生的导游服务能力和导游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2005年2006年课程结束后,笔者二次统计了总共160名学生意见,其中有近百名学生反映,在学校没有学到专业性的东西,课余不敢去或是去旅行社没法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
3. 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我国的旅游教育在20世纪中后期虽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院校(系)数目、规模与在校学生人数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旅游专业大多数是在相应的学科的基础上转化而来的,任课教师也大多数是由于课程的需要,从其他学科“半路出家”转行而来。即使有些任课教师是旅游专业毕业的,也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旅游行业从业经历,教给学生的基本上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使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针对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的现状,目前几乎所有的旅游院校(系)人才引进计划中都把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旅游人才列为紧缺或急需引进对象。
4. 教学方法以传统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
纵观各大旅游院校(系)的旅游业务课程教学,大部分都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口头讲述加板书为主,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等工具进行辅助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以讲授知识为基本特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重灌输轻启发、重学习内容轻学习方法、重教材主导轻教法主导。这种单向型、封闭型的教学方式往往带来消极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严重抑制和挫伤,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挖掘和施展,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创新的精神难以发挥,教师一厢情愿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5. 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形式单一
考核方式的最终确定决定着学生对课程认知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许多研究者均指出现有的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基本上以闭卷考试为主,形式过于单一。考试内容也强调理论知识考核,较少的涉及到技能、修养、道德与态度。有许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靠临考前的突击与死记硬背通过考试,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导游业务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科目,单凭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单一形式,无法真实准确的反映学生各阶段的知识和技能要点的掌握情况,无法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6. 缺乏课堂外的继续培养机制
目前,80%的旅游院校(系)的导游业务课程基本上集中在一学期内完成,课程结束后学生关于导游业务相关知识与技能也相应的结束了,基本上没有后续的培养机制和应用途径,使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技能在课程结束到就业前这段时期处于尘封状态。
二、改进导游业务课程体系的对策研究
为了能真正实现导游业务课程的培养目标,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真正能得到旅游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接受,我们在充分的考察CBE模式和国内的相关教学等后,认为导游业务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从教材、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培养途径等多方面着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体系。
1. 精选教材,更新导游业务理论知识体系,注重学生的能力体系构建
在征订教材时要在众多教材中选用优秀的教材,并以所选教材的基础整合归纳出合理、科学的教案,知识体系完整,能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进程,适合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阶段。同时,教师要及时掌握旅游一线信息并反馈给学生,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行业特征。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把握行业发展的动态,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全面的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今后的从业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打下基础。
2. 双管齐下,优化导游业务课程体系设置
在导游业务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上,应该双管齐下,理论与实践并重,在优化理论课程,提高理论课效率的基础上加大实践课比重,从学习时间上保障导游业务这门课程的实践训练,使实践课与理论课在课时上比重上升到1:2或1:1,保证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并掌握相关实训内容。同时,在实训课程的开设时间上,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旅游行业自身的时效性,尽可能地把最后部分实训的时间安排在旅游旺季,使接受过一定训练的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在实践中得到能力和素质提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因受教学课时的限制,在2005级本科生中采用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布置课外练习和在短途实习中实地演示加强对学生的模拟训练,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这批学生参加湖南省导游资格考试,其现场导游考试通过率统计达到了75%以上。
3. 完善教师能力结构体系,加强导游业务师资队伍建设
授课教师的能力结构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所获取信息的正确与完整程度。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更新与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体系。首先,教师除了从专业报刊、互联网以及自身的实践中收集真实的导游服务案例外,还应就相关业务知识进行专门的进修或培训,来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学校应对教师的外出进修、培训、考察、实践锻炼、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给予政策支持和提供必要的经费,强调每年旅游专业老师必须在相关企业任职一个月或以上,提高自己的实战水平,掌握最新的行业信息,获取并更新自己知识能力结构体系,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其次,为弥补在校教师实践操作经验不足,也可请优秀的导游员、旅行社经理人到校来做专题讲座,如“导游讲解技巧讲座”“导游应变技巧讲座”“旅游投诉处理技巧讲座”“导游业务销售技巧讲座”等,使在校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课本外的相关知识,从而强化专业概念和行业服务意识。
4.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主体之一,这是一个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的不争事实。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及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通过教师合理地把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到各个教学环节或场景,运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法,如多采用案例分析、角色互换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模拟实际环境,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与参与性,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表演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应变能力,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导游服务的综合技能,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5. 改革考核方式,分阶段多途径全方面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考核方式上,应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做相应的调整,变以前的一次性笔卷考试为考试+考核的形式,分阶段多途径全方位的从学生、教师、企业和社会等方面来作出综合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采用分阶段计分,全面评估的办法,由实践成绩、理论成绩、平时成绩三部分构成:实践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50%,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对于导游业务课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都根据该目标对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加以评估。对于实践部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由学生自己评价,占实践部分成绩的20%;第二部分由教师评价,这一部分占实践部分40%,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校内实训表现和校外实践实习情况,从其知识结构、接待服务技巧、应变能力等各方面分阶段加以评价;第三部分是根据企业及社会的反馈情况由实训接收单位作出评判,这一部分占实践部分的40%。而理论成绩部分分两块,一块是闭卷考试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占理论成绩60%,一块是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和基本素质的评定,这一部分占理论成绩的40%,通过学生的课程论文、随堂讨论等形式加以评判。平时成绩部分由学生平时的课堂纪律、参加课外的各种导游技能比赛、实践调查情况构成。
6. 拓宽培养途径,建立课堂外继续培养机制
导游业务课程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不应该随着课堂内教学的结束而终止,学校应该拓宽培养途径,建立课堂外的继续培养机制,走学校—企业—社会联合培养的道路。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与实践培训之外,学校可以与政府企业联合办学,多组织各种比赛,如导游技能大赛、旅游线路设计比赛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学校应该尽可能的经常邀请实业界人士前来学校介绍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动态,请来优秀导游介绍新经验,并带领学生们到各景点和旅行社操作实践,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学校还可与当地的旅游企业签定学生实习合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建立并完善课堂外的培养机制,使学生真正做到学能致用、学有所用。
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Y0660)
参考文献
[1]魏咏梅.导游业务课的CBE实践[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2):74-76.
[2] 2006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DB/OL].
http://www.cnta.gov.cn/html/2008-6/2008-6-2-21-15-4-19.html
[3]李丰生.对如何加快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考. [DB/OL].http://www.cnta.gov.cn/html/2008-6/2008-6-2-21-17-8-142.html
[4]唐由庆.《导游业务》教材的编写特色[J].教材园地,2003(30).
[5]李广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6]尹敏,黄清.导游业务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78-80.
[7]张力仁.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J].番余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7-29.
[关键词]CBE教学模式 导游业务 多元化教学体系
引言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也就是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北美较为流行,它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强调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的确认、学习和运用,确立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适合职业教育的独特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20世纪末引入中国,得到了中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旅游教育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截止2006年底我国现有旅游院校1703所(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旅游在校生734854人,但在所有旅游院校中,接受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生数只占10%左右,而接受专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约占90%。旅游专业高层次教育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大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旅游人才质量不高、数量短缺仍然是制约着我国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目前旅游专业人才缺口达200万人之多,旅游企业人才流失率达20%以上,许多用人单位也对学生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技能操作”的意见,旅游人才供求关系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明显失调。
作为旅游专业的实践性佷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导游业务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与业务的综合技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旅行社培养适应导游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从现有情况来看,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体系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这些弊端最终导致学生在实际从业过程中严重缺乏导游服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制约着导游课程培养的目标实现。因此,进一步分析导游队伍培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加强高校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已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导游业务教学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 导游业务教材体系相对落后
目前各旅游院校(系)所采用的教材相对较杂,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的《导游业务》教材得到了一些专家的好评,指出作为一本“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主要体现了贯彻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进行导游基本素质的训练,有一些新的表达方式使教材更加简洁明了、生动活泼、贴紧行业实际,反映了行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具有前沿性,一些内容的处理上也有新的突破这四个方面的重要特色。但是,个人认为该教材在内容上且涵盖范围小,只涵盖了导游业务中的接待服务这方面的内容,对于业务营销这方面的内容较少涉及,这与当前旅行社中急需集接待型与营销型于一身的导游人才相背,也缺乏当前导游界中广泛应用的术语,如拉团、派团、跟团、上团、接团、带团、送团、甩团、扣团、套团、砸团等,缺少当前旅游行业业界信息。整体看来大多数教材是粗制滥造,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同时,一些教材内容陈旧,与十几年前的教材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5]。
2. 导游业务课程设置以理论课为主
从已有的研究和各院校的导游业务课程课时安排来看,导游业务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以理论课为主,实践教学环节相对比较薄弱。从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湖南大部分的旅游院校(系)导游业务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量之比在3:1到4:1之间,课时量少,甚至有些学校由于客观原因取消了实践教学环节;已经开设实践课时院校在实践教学部分往往也是在课堂内以教师为主导对象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来说,参与的积极性不足。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技能培训和现场操作,学生的导游服务能力和导游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2005年2006年课程结束后,笔者二次统计了总共160名学生意见,其中有近百名学生反映,在学校没有学到专业性的东西,课余不敢去或是去旅行社没法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
3. 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我国的旅游教育在20世纪中后期虽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院校(系)数目、规模与在校学生人数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旅游专业大多数是在相应的学科的基础上转化而来的,任课教师也大多数是由于课程的需要,从其他学科“半路出家”转行而来。即使有些任课教师是旅游专业毕业的,也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旅游行业从业经历,教给学生的基本上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使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针对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的现状,目前几乎所有的旅游院校(系)人才引进计划中都把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旅游人才列为紧缺或急需引进对象。
4. 教学方法以传统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
纵观各大旅游院校(系)的旅游业务课程教学,大部分都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口头讲述加板书为主,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等工具进行辅助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以讲授知识为基本特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重灌输轻启发、重学习内容轻学习方法、重教材主导轻教法主导。这种单向型、封闭型的教学方式往往带来消极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严重抑制和挫伤,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挖掘和施展,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创新的精神难以发挥,教师一厢情愿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5. 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形式单一
考核方式的最终确定决定着学生对课程认知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许多研究者均指出现有的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基本上以闭卷考试为主,形式过于单一。考试内容也强调理论知识考核,较少的涉及到技能、修养、道德与态度。有许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靠临考前的突击与死记硬背通过考试,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导游业务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科目,单凭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单一形式,无法真实准确的反映学生各阶段的知识和技能要点的掌握情况,无法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6. 缺乏课堂外的继续培养机制
目前,80%的旅游院校(系)的导游业务课程基本上集中在一学期内完成,课程结束后学生关于导游业务相关知识与技能也相应的结束了,基本上没有后续的培养机制和应用途径,使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技能在课程结束到就业前这段时期处于尘封状态。
二、改进导游业务课程体系的对策研究
为了能真正实现导游业务课程的培养目标,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真正能得到旅游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接受,我们在充分的考察CBE模式和国内的相关教学等后,认为导游业务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从教材、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培养途径等多方面着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体系。
1. 精选教材,更新导游业务理论知识体系,注重学生的能力体系构建
在征订教材时要在众多教材中选用优秀的教材,并以所选教材的基础整合归纳出合理、科学的教案,知识体系完整,能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进程,适合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阶段。同时,教师要及时掌握旅游一线信息并反馈给学生,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行业特征。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把握行业发展的动态,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全面的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今后的从业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打下基础。
2. 双管齐下,优化导游业务课程体系设置
在导游业务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上,应该双管齐下,理论与实践并重,在优化理论课程,提高理论课效率的基础上加大实践课比重,从学习时间上保障导游业务这门课程的实践训练,使实践课与理论课在课时上比重上升到1:2或1:1,保证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并掌握相关实训内容。同时,在实训课程的开设时间上,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旅游行业自身的时效性,尽可能地把最后部分实训的时间安排在旅游旺季,使接受过一定训练的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在实践中得到能力和素质提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因受教学课时的限制,在2005级本科生中采用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布置课外练习和在短途实习中实地演示加强对学生的模拟训练,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这批学生参加湖南省导游资格考试,其现场导游考试通过率统计达到了75%以上。
3. 完善教师能力结构体系,加强导游业务师资队伍建设
授课教师的能力结构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所获取信息的正确与完整程度。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更新与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体系。首先,教师除了从专业报刊、互联网以及自身的实践中收集真实的导游服务案例外,还应就相关业务知识进行专门的进修或培训,来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学校应对教师的外出进修、培训、考察、实践锻炼、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给予政策支持和提供必要的经费,强调每年旅游专业老师必须在相关企业任职一个月或以上,提高自己的实战水平,掌握最新的行业信息,获取并更新自己知识能力结构体系,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其次,为弥补在校教师实践操作经验不足,也可请优秀的导游员、旅行社经理人到校来做专题讲座,如“导游讲解技巧讲座”“导游应变技巧讲座”“旅游投诉处理技巧讲座”“导游业务销售技巧讲座”等,使在校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课本外的相关知识,从而强化专业概念和行业服务意识。
4.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主体之一,这是一个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的不争事实。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及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通过教师合理地把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到各个教学环节或场景,运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法,如多采用案例分析、角色互换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模拟实际环境,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与参与性,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表演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应变能力,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导游服务的综合技能,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5. 改革考核方式,分阶段多途径全方面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考核方式上,应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做相应的调整,变以前的一次性笔卷考试为考试+考核的形式,分阶段多途径全方位的从学生、教师、企业和社会等方面来作出综合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采用分阶段计分,全面评估的办法,由实践成绩、理论成绩、平时成绩三部分构成:实践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50%,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对于导游业务课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都根据该目标对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加以评估。对于实践部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由学生自己评价,占实践部分成绩的20%;第二部分由教师评价,这一部分占实践部分40%,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校内实训表现和校外实践实习情况,从其知识结构、接待服务技巧、应变能力等各方面分阶段加以评价;第三部分是根据企业及社会的反馈情况由实训接收单位作出评判,这一部分占实践部分的40%。而理论成绩部分分两块,一块是闭卷考试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占理论成绩60%,一块是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和基本素质的评定,这一部分占理论成绩的40%,通过学生的课程论文、随堂讨论等形式加以评判。平时成绩部分由学生平时的课堂纪律、参加课外的各种导游技能比赛、实践调查情况构成。
6. 拓宽培养途径,建立课堂外继续培养机制
导游业务课程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不应该随着课堂内教学的结束而终止,学校应该拓宽培养途径,建立课堂外的继续培养机制,走学校—企业—社会联合培养的道路。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与实践培训之外,学校可以与政府企业联合办学,多组织各种比赛,如导游技能大赛、旅游线路设计比赛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学校应该尽可能的经常邀请实业界人士前来学校介绍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动态,请来优秀导游介绍新经验,并带领学生们到各景点和旅行社操作实践,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学校还可与当地的旅游企业签定学生实习合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建立并完善课堂外的培养机制,使学生真正做到学能致用、学有所用。
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Y0660)
参考文献
[1]魏咏梅.导游业务课的CBE实践[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2):74-76.
[2] 2006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DB/OL].
http://www.cnta.gov.cn/html/2008-6/2008-6-2-21-15-4-19.html
[3]李丰生.对如何加快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考. [DB/OL].http://www.cnta.gov.cn/html/2008-6/2008-6-2-21-17-8-142.html
[4]唐由庆.《导游业务》教材的编写特色[J].教材园地,2003(30).
[5]李广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6]尹敏,黄清.导游业务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78-80.
[7]张力仁.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J].番余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