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要让学生学好数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是直观形象思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这样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像是被捆住了手脚,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会逐渐产生怨学情绪。如果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将使学生受益非浅。所以作为老师如何将数学教学趣味化,把一般数学问题转化为趣味性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小学数学趣味性问题”的实施过程
课题组全体成员经过近三年的探索,总结出了“中小学数学趣味性问题”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1.课题组教师研究数学问题
作为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那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我们才能把握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课堂上应该讲那些内容,那些内容简单讲,那些内容重点讲,才能是我们在课堂的驾驭上做到游刃有余。所以我们课题组的每一个成员针对同一节课都要精心学习教材,研究教材。
2.课题组教师数学问题趣味化
在我们研究教材的同时我们要拓宽自己的视野,我们要能把所研究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要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当然每个数学问题有可能和实际生活中的好多方面都有关,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要选出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做到数学问题趣味化,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3.课题组集体备课商议
在我们学校每周都有集体备课,这也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方便。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课题组每个成员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是如何将问题趣味化,接下来我们共同交流研究,最后达成共识,确定一个或者两个实施方案。
4.课题组教师代表在实验班级授课
确定好方案后,我们的教师代表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在实验班进行授课,其他成员观课。
5.课题组集体议课交流,总结、达成共识
观课结束后 ,课题组成员马上坐在一起议课,对于这节课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探讨。我们主要议老师的操作过程、学生的反应情况、学生自己的见解、学生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的掌握情况等等。通过议课我们提出对本节课的整改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二、“中小学数学趣味性问题”的实施途径
1.紧密联系生活,寻找数学趣味性
数学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抽象的、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甚至不少学生觉得数学是枯燥的,难以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其实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如果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不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而且也回答了为什么学数学的问题。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考方法,我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数学现象,如优惠措施、行程问题的最佳选择、物品的分配等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数学“蕴藏”于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以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使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正是一个孩子身上最重要的素质,他将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得到发展,还可能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例如,“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的教学,向学生提问: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下列问题吗?(1)怎么检验教室的地面铺得平不平?(2)为什么用来作支撑的架子大多数是三角架?(3)为什么只要装一把锁就能把门固定?通过这一系列的生活实际问题的作答、体验、感悟,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逐步引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的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内燃机中的高能量燃料。
2.借助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感受数学趣味性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尽量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让学生背诵顺口溜:“1象粉笔,2象鸭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钩子,6象口哨,7象银锄,8象葫芦,9象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形象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数学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发学生高昂持久的兴趣。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了活动,经历了建构知识的过程,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知识较深刻;同时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兴趣浓厚。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的两个长方体硬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根木条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长短相等的木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从而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了感性认识。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手脑达到有机的结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开辟第二课堂,挖掘数学趣味性
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一、“中小学数学趣味性问题”的实施过程
课题组全体成员经过近三年的探索,总结出了“中小学数学趣味性问题”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1.课题组教师研究数学问题
作为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那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我们才能把握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课堂上应该讲那些内容,那些内容简单讲,那些内容重点讲,才能是我们在课堂的驾驭上做到游刃有余。所以我们课题组的每一个成员针对同一节课都要精心学习教材,研究教材。
2.课题组教师数学问题趣味化
在我们研究教材的同时我们要拓宽自己的视野,我们要能把所研究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要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当然每个数学问题有可能和实际生活中的好多方面都有关,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要选出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做到数学问题趣味化,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3.课题组集体备课商议
在我们学校每周都有集体备课,这也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方便。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课题组每个成员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是如何将问题趣味化,接下来我们共同交流研究,最后达成共识,确定一个或者两个实施方案。
4.课题组教师代表在实验班级授课
确定好方案后,我们的教师代表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在实验班进行授课,其他成员观课。
5.课题组集体议课交流,总结、达成共识
观课结束后 ,课题组成员马上坐在一起议课,对于这节课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探讨。我们主要议老师的操作过程、学生的反应情况、学生自己的见解、学生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的掌握情况等等。通过议课我们提出对本节课的整改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二、“中小学数学趣味性问题”的实施途径
1.紧密联系生活,寻找数学趣味性
数学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抽象的、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甚至不少学生觉得数学是枯燥的,难以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其实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如果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不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而且也回答了为什么学数学的问题。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考方法,我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数学现象,如优惠措施、行程问题的最佳选择、物品的分配等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数学“蕴藏”于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以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使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正是一个孩子身上最重要的素质,他将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得到发展,还可能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例如,“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的教学,向学生提问: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下列问题吗?(1)怎么检验教室的地面铺得平不平?(2)为什么用来作支撑的架子大多数是三角架?(3)为什么只要装一把锁就能把门固定?通过这一系列的生活实际问题的作答、体验、感悟,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逐步引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的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内燃机中的高能量燃料。
2.借助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感受数学趣味性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尽量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让学生背诵顺口溜:“1象粉笔,2象鸭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钩子,6象口哨,7象银锄,8象葫芦,9象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形象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数学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发学生高昂持久的兴趣。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了活动,经历了建构知识的过程,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知识较深刻;同时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兴趣浓厚。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的两个长方体硬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根木条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长短相等的木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从而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了感性认识。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手脑达到有机的结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开辟第二课堂,挖掘数学趣味性
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