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本文就阅读教学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质量;个性化阅读
如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产品以阅读的方式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这些文学作品,饱含着作家真善美情思,闪烁着人类智慧,充溢着生机、灵气、爱憎、智慧的生命律动。要想领悟它,就需要依靠阅读,而要想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使学生咀嚼精华,读懂文章,只授之以渔是不够的。教师应首先全身心的沉浸在文章中,细细讲解,循循善诱,用课文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以此形成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
拿到一篇好文章,先要读,该如何读呢?我想:“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所以,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中心时可以这样说:“课文的作者为我们虚构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作者的目的是表现他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他对社会认知的局限性,同学们认同这些观点吗?”学生们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认为他这是以一个文人的方式来唤醒人们早已快对美好生活失去信心的心,还大家一片安宁的土地。”有的说:“我深深为陶渊明的勇气所折服,他不像现实中的某些人只知逃避责任,要知道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啊!”此外,在个性化阅读中还可以采用突击重点的阅读方法,对文本的重点出重拳、用重力、聚众智。这就需要巧妙的办法。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把握文体特征。确定文章类别 俗话说:“心中有纲,作题不慌”,作为一个阅读的主体,我们应该明白文体特征,才能从容地立于阅读材料之外而客观有条理地进行阅读,而不致于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方法而胡乱作答。我们阅读时的阅读材料要分析所给文体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这个环节的重点就是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而不同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侧重点。我们只有把握好了这些文体的特点,才有可能在阅读过程中依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有条理地开展阅读。例如,如果我们阅读的是一篇叙事作品,那么首先就要明白叙事作品的特点,要看清是以记人为主,还是以叙事为主。如果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那么一般来说,它的重点就应该在对人物的刻画上,而对人物刻画的重点是为人物的性格服务的,所以在阅读时就要注意,作品的中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它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细节等描写手段来完成的。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描写,看一看这些描写都分别是从那个侧面来刻画人物的,也可以说是表现了人物的那一个方面。
2 整体看文章。局部读文章 一篇课文是要突出文章的完整性,所以教师要在充分领略这种整体美后,再引导学生来感受这整体美。让学生喜爱这篇课文,学生才会心甘情愿主动积极地学习它。同时,学生还必须养成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对那些能揭示作者写作动机和艺术匠心的关键性语言,更要联系上下文反复咀嚼,反复体味。阅读的重点不仅局限在“写什么”或“怎样写”的范围内,而应着力让学生从语境的体味中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要在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选择精彩段落进行精讲。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作者为什么对父亲的背影做细致的描述?这就是师生需要共同研究探讨的细节。要通过读课文初识文章的框架。框架是文章思想内容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把握住文章的框架就可以说是从整体上把握住了文章的基本面貌。初识文章的框架只是要求学生通过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而对于各部分的细微之处以及部分之间的各种关系可留到深入阅读分析课文时再掌握。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用教。阅读教学使学生接受了人格上的熏陶,同时还培养了各种阅读技能,如学会辨析各种文体;查工具书查资料;圈点勾通、批注文章;做读书笔记、摘录卡片;分析归纳总结;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等。
3 精读品文章。关键字、词、句 由对课文初步的整体认识深入到对词、句、段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必然过程。在此过程中,仍须树立整体观念,切忌把词、句、段分割开,孤立地进行教学,忽视与全篇的联系。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得到确切的解释,否则,既难以让学生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段落划分的根据和意义也只有在全篇中才能看出,而且分段的目的就是要理解文章整体;所以分段教学不仅是要学生认识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认识各部分间的关系。只有考察清楚段落间的内在关系,才能真正把握住文章脉络和作者思路,进而认识课文整体。如果只是为了分段而分段,就降低了段落教学的价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求得对部分的具体理解,又获得对整体的全面把握。待从部分回到整体时,学生的认识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全文得到深刻的本质的理解。
在阅读所给材料中,有些语句或是语段甚至是个别字词,在文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或是升华和深化主题的作用,在阅读中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些句子,往往能够快捷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以我们在解读过程中,要注意这些语句和语段。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中心。如一段文章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再如首括句、反问句、省略句、以及过渡句等。甚至一些提示语和附加语,如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总之、总而言之等等,在阅读中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里有两句话值得我们思考,一是“琢磨不透,瞻前顾后”,一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握住了这两句话,我们就有可能准确地理解文意,题意。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进行有效的阅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把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质量;个性化阅读
如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产品以阅读的方式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这些文学作品,饱含着作家真善美情思,闪烁着人类智慧,充溢着生机、灵气、爱憎、智慧的生命律动。要想领悟它,就需要依靠阅读,而要想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使学生咀嚼精华,读懂文章,只授之以渔是不够的。教师应首先全身心的沉浸在文章中,细细讲解,循循善诱,用课文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以此形成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
拿到一篇好文章,先要读,该如何读呢?我想:“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所以,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中心时可以这样说:“课文的作者为我们虚构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作者的目的是表现他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他对社会认知的局限性,同学们认同这些观点吗?”学生们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认为他这是以一个文人的方式来唤醒人们早已快对美好生活失去信心的心,还大家一片安宁的土地。”有的说:“我深深为陶渊明的勇气所折服,他不像现实中的某些人只知逃避责任,要知道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啊!”此外,在个性化阅读中还可以采用突击重点的阅读方法,对文本的重点出重拳、用重力、聚众智。这就需要巧妙的办法。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把握文体特征。确定文章类别 俗话说:“心中有纲,作题不慌”,作为一个阅读的主体,我们应该明白文体特征,才能从容地立于阅读材料之外而客观有条理地进行阅读,而不致于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方法而胡乱作答。我们阅读时的阅读材料要分析所给文体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这个环节的重点就是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而不同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侧重点。我们只有把握好了这些文体的特点,才有可能在阅读过程中依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有条理地开展阅读。例如,如果我们阅读的是一篇叙事作品,那么首先就要明白叙事作品的特点,要看清是以记人为主,还是以叙事为主。如果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那么一般来说,它的重点就应该在对人物的刻画上,而对人物刻画的重点是为人物的性格服务的,所以在阅读时就要注意,作品的中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它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细节等描写手段来完成的。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描写,看一看这些描写都分别是从那个侧面来刻画人物的,也可以说是表现了人物的那一个方面。
2 整体看文章。局部读文章 一篇课文是要突出文章的完整性,所以教师要在充分领略这种整体美后,再引导学生来感受这整体美。让学生喜爱这篇课文,学生才会心甘情愿主动积极地学习它。同时,学生还必须养成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对那些能揭示作者写作动机和艺术匠心的关键性语言,更要联系上下文反复咀嚼,反复体味。阅读的重点不仅局限在“写什么”或“怎样写”的范围内,而应着力让学生从语境的体味中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要在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选择精彩段落进行精讲。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作者为什么对父亲的背影做细致的描述?这就是师生需要共同研究探讨的细节。要通过读课文初识文章的框架。框架是文章思想内容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把握住文章的框架就可以说是从整体上把握住了文章的基本面貌。初识文章的框架只是要求学生通过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而对于各部分的细微之处以及部分之间的各种关系可留到深入阅读分析课文时再掌握。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用教。阅读教学使学生接受了人格上的熏陶,同时还培养了各种阅读技能,如学会辨析各种文体;查工具书查资料;圈点勾通、批注文章;做读书笔记、摘录卡片;分析归纳总结;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等。
3 精读品文章。关键字、词、句 由对课文初步的整体认识深入到对词、句、段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必然过程。在此过程中,仍须树立整体观念,切忌把词、句、段分割开,孤立地进行教学,忽视与全篇的联系。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得到确切的解释,否则,既难以让学生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段落划分的根据和意义也只有在全篇中才能看出,而且分段的目的就是要理解文章整体;所以分段教学不仅是要学生认识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认识各部分间的关系。只有考察清楚段落间的内在关系,才能真正把握住文章脉络和作者思路,进而认识课文整体。如果只是为了分段而分段,就降低了段落教学的价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求得对部分的具体理解,又获得对整体的全面把握。待从部分回到整体时,学生的认识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全文得到深刻的本质的理解。
在阅读所给材料中,有些语句或是语段甚至是个别字词,在文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或是升华和深化主题的作用,在阅读中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些句子,往往能够快捷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以我们在解读过程中,要注意这些语句和语段。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中心。如一段文章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再如首括句、反问句、省略句、以及过渡句等。甚至一些提示语和附加语,如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总之、总而言之等等,在阅读中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里有两句话值得我们思考,一是“琢磨不透,瞻前顾后”,一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握住了这两句话,我们就有可能准确地理解文意,题意。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进行有效的阅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把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