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入设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巧妙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设计导语呢?本文针对职高学生,从故事导入、以奇引趣;激情演讲、以智引趣;设置悬念、以疑引趣;创设情境、以情引趣;比较探究、以通引趣;课件导入、以趣引趣六个方面做了分析阐释,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故事导入;设置悬念;创设情境;以情引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之大,职高的学生大多纪律松懈,厌倦学习,要培养其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节课,倘若把讲好一节课喻为唱好一出戏,那么作为“开场戏”的导课是否精彩,是否吸引大众,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导语新颖独特、妙趣横生、先声夺人,就会紧紧抓住学生心魄,勒住其思想的缰绳,调动其感官的参与,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故事导入、以奇引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故事导入,扣人心弦,不但能集中听者的注意力,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而且能启发学生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如讲授《雷雨》(第二幕)时,笔者把《雷雨》的整个故事情节向学生做了讲解,对八个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图示描述。这样的导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迅速安定了情绪,开始倾心阅读文本,接下来的讨论赏析,教师又对写作背景、戏剧知识做了补充,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思考,不仅理解了人物思想性格,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和技巧,而且对所学知识留下了深刻印象。
2 激情演讲、以智引趣 教师可根据讲课内容,结合当时的人物、环境、事件等因素,就某个问题组织导语,阐明事理,感召听众。例如,在讲授《致橡树》时,这样导人:“同学们,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可是这些不朽的爱情故事,往往以女性的悲剧而告终。难道女性只能充当爱情的牺牲品吗?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中学生的谈情说爱,是所谓的爱情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舒婷的《致橡树》,静听来自木棉内心深处的表白,思考应该追求怎样的爱情。”这样充满感情的演讲,既让学生为老师的智慧赞叹,又如电光石火,给学生以启迪。
3 设置悬念、以疑引趣“学贵善疑”,“疑”是思维的“导火线”,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设置悬念,以疑问的形式导入,可以集中注意,拓展学生思维的跨度,促使学生寻根究底,探幽取胜,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笔者在教学《鸿门宴》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首先老师背诵“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接着问:这是谁写的一首诗,诗的标题是什么?学生回答:项羽的《垓下歌》。非常正确,这首诗既写出了他叱咤风云,举世无匹的英勇气概,又写了他穷途末路,无可奈何的绝望心情,那么项羽作为一位秦末农民战争的领袖,是如何落到如此绝望的境地呢?《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答案。这一导语巧点灵犀,使学生处在心欲求、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而且所提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既目标明确,又饶有趣味,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4 创设情境、以情引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而创设情境导入,即是“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丰富学生情感。例如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导人:“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不朽的名篇。宋代词人苏轼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放声高歌,现在我们就一起倾听他的千古绝唱——《念奴娇》。”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伴随着“苏轼”来到了波涛汹涌、水石相搏、浪花飞溅的三国赤壁,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深深感染着大家,身临其境,师生与文中的情景、人物融为一体,真切体会到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5 比较探究、以通引趣 把内容相近或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可体现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达到以旧拓新,前后贯通的目的,有利于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例如讲授《荷花淀》一文,可这样导入:同是描写荷花,朱自清笔下的荷花婀娜多姿、明净柔润,优美的景致,虽然让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喜悦和欢娱,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更反衬了作者对现实的苦闷和哀愁。那么,孙犁笔下的荷花又会怎样呢?形象传神的荷花又有什么寓意呢?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的不同,加深对课文体裁、主题、艺术特色的理解,真可谓“温故而知新”。
6 课件导入、以趣引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录放机,电影、电脑等现代化设备已愈来愈多地进入课堂,中学生对此都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这种兴趣表现,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增强课堂密度,提高视听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感官,促使学生享受思维的快乐,更容易掌握枯燥抽象的知识。如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笔者精心制作了生动形象的课件,精美的文字,和谐的色彩,荔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鲜明清晰、一目了然,学生看到“栩栩如生”的实物,再读课文,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说明顺序就有了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课件展示,学生边看边想、讨论分析,对提出的引文有何作用,小品文有何特点等问题迎刃而解。事实证明,运用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扩大了信息容量,丰富了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合作教学的优势。
总之,导入设计有它的多变性和灵活性,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作为教师只要结合文章内容、文体风格和学生实际,遵循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鼓动性的原则,精心构思、大胆创新,就能设计出精巧而成功的导语,唤起学生求知的灵犀,扣动学生聪颖的心灵,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
【关键词】故事导入;设置悬念;创设情境;以情引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之大,职高的学生大多纪律松懈,厌倦学习,要培养其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节课,倘若把讲好一节课喻为唱好一出戏,那么作为“开场戏”的导课是否精彩,是否吸引大众,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导语新颖独特、妙趣横生、先声夺人,就会紧紧抓住学生心魄,勒住其思想的缰绳,调动其感官的参与,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故事导入、以奇引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故事导入,扣人心弦,不但能集中听者的注意力,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而且能启发学生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如讲授《雷雨》(第二幕)时,笔者把《雷雨》的整个故事情节向学生做了讲解,对八个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图示描述。这样的导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迅速安定了情绪,开始倾心阅读文本,接下来的讨论赏析,教师又对写作背景、戏剧知识做了补充,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思考,不仅理解了人物思想性格,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和技巧,而且对所学知识留下了深刻印象。
2 激情演讲、以智引趣 教师可根据讲课内容,结合当时的人物、环境、事件等因素,就某个问题组织导语,阐明事理,感召听众。例如,在讲授《致橡树》时,这样导人:“同学们,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可是这些不朽的爱情故事,往往以女性的悲剧而告终。难道女性只能充当爱情的牺牲品吗?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中学生的谈情说爱,是所谓的爱情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舒婷的《致橡树》,静听来自木棉内心深处的表白,思考应该追求怎样的爱情。”这样充满感情的演讲,既让学生为老师的智慧赞叹,又如电光石火,给学生以启迪。
3 设置悬念、以疑引趣“学贵善疑”,“疑”是思维的“导火线”,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设置悬念,以疑问的形式导入,可以集中注意,拓展学生思维的跨度,促使学生寻根究底,探幽取胜,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笔者在教学《鸿门宴》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首先老师背诵“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接着问:这是谁写的一首诗,诗的标题是什么?学生回答:项羽的《垓下歌》。非常正确,这首诗既写出了他叱咤风云,举世无匹的英勇气概,又写了他穷途末路,无可奈何的绝望心情,那么项羽作为一位秦末农民战争的领袖,是如何落到如此绝望的境地呢?《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答案。这一导语巧点灵犀,使学生处在心欲求、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而且所提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既目标明确,又饶有趣味,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4 创设情境、以情引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而创设情境导入,即是“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丰富学生情感。例如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导人:“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不朽的名篇。宋代词人苏轼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放声高歌,现在我们就一起倾听他的千古绝唱——《念奴娇》。”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伴随着“苏轼”来到了波涛汹涌、水石相搏、浪花飞溅的三国赤壁,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深深感染着大家,身临其境,师生与文中的情景、人物融为一体,真切体会到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5 比较探究、以通引趣 把内容相近或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可体现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达到以旧拓新,前后贯通的目的,有利于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例如讲授《荷花淀》一文,可这样导入:同是描写荷花,朱自清笔下的荷花婀娜多姿、明净柔润,优美的景致,虽然让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喜悦和欢娱,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更反衬了作者对现实的苦闷和哀愁。那么,孙犁笔下的荷花又会怎样呢?形象传神的荷花又有什么寓意呢?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的不同,加深对课文体裁、主题、艺术特色的理解,真可谓“温故而知新”。
6 课件导入、以趣引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录放机,电影、电脑等现代化设备已愈来愈多地进入课堂,中学生对此都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这种兴趣表现,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增强课堂密度,提高视听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感官,促使学生享受思维的快乐,更容易掌握枯燥抽象的知识。如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笔者精心制作了生动形象的课件,精美的文字,和谐的色彩,荔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鲜明清晰、一目了然,学生看到“栩栩如生”的实物,再读课文,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说明顺序就有了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课件展示,学生边看边想、讨论分析,对提出的引文有何作用,小品文有何特点等问题迎刃而解。事实证明,运用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扩大了信息容量,丰富了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合作教学的优势。
总之,导入设计有它的多变性和灵活性,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作为教师只要结合文章内容、文体风格和学生实际,遵循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鼓动性的原则,精心构思、大胆创新,就能设计出精巧而成功的导语,唤起学生求知的灵犀,扣动学生聪颖的心灵,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