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形爸爸何其多
眼下,“钟点爸爸”作为新词语亮相“百度词条”。据说,“钟点爸爸”提供的是“租爸”
服务,租来的“钟点爸爸”主要负责接送孩子,陪孩子聊天、游戏和锻炼。这个新词语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父教缺失的尴尬现实。
在整理学生信息时我发现,孩子们在“常用联系电话”一栏,一水儿地标注着妈妈的号码,
潜台词就是“有事找我妈吧”。
许多男人,尚未拟好明确的家庭责任清单,就被生活的脚步裹挟着,近乎盲目地完成了身份转变,成为妻子的老公、孩子的爸爸。然而,男人大多没有先天的动力快速完成角色转变,
总是定位“延时”。孩子出生后,年轻的爸爸主动或被动地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爸爸沦为一个模糊的标签,而妈妈在家庭教育上似乎有天然的主宰性,甚至大肆侵略了父教的领地。
在有些家庭,妈妈与孩子成为一体,爸爸更似一个“第三者”,成为“隐形爸爸”。
“隐形爸爸”一般有两种“面相”:
一是“黑脸爸爸”。他们平时对孩子陪伴少,管教少,没有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只有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才偶尔现身,电闪雷鸣、声色俱厉地列数孩子的罪状,从神态、动作到言语,无不汹涌着恨铁不成钢的愤懑。《红楼梦》里的贾政便是这样一位焦灼的爸爸,他对宝玉不可谓爱之不深,但这份深情总是被他的“黑脸”屏蔽了。宝玉在贾政面前只有透不过气的压抑,只有垂手而立的恭敬。子见父,如同鼠见猫;父见子,动辄便要训斥一番。
这种缺乏亲密关系的教育批评只会让孩子惧怕和反感,不仅对孩子形成不了正面教育,反而会进一步加深和孩子的疏离感,最终撕裂的是孩子的人格。孩子在爸爸面前俯首帖耳,一旦离了爸爸的视线,却摇身变为“霸道总裁”。
二是“面团爸爸”。他们在家庭教育上偷懒怕事,处处嫌麻烦,躲在强势妈妈的背后甘当“甩手掌柜”。一次宴会上,一位年轻的妈妈在酒桌上与人推杯交谈,让孩子爸暂时照看一儿一女,那位年轻的“面团爸爸”显然不能胜任,憋红了脸东冲西突地追赶着两个撒泼的孩子,无果,低声愤愤道:“回头告诉妈妈去!”这样的爸爸,不习惯承担爸爸的责任,把批评教育这种“唱白脸”活计全撂给妈妈。他又如何帮助孩子明是非、定三观?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制定规则、展示力量?
这种“严母隐父”式教育,极易让男孩的性别认同弱化,进而发展成懦弱顺从、遇事缺乏主见的“妈宝男”,又极易使女孩在未来的两性关系中变得和母亲一样强势,影响再生家庭的和谐。
爸爸是值得开采的富矿
其实,在亲子关系和教育上,每个爸爸都有一座值得开采的富矿。相对于母教而言,父教拥有独特的天然优势。在原始社会,爸爸带孩子出门打猎时,便无意中帮孩子撞开了探索世界的大门。现代社会,爸爸要在日常生活中教会男孩如何对抗权威,教会女孩怎样和男性相处,带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力量、坚毅和豁达。爸爸在教育孩子上每每能出奇制胜,看似不按常理出牌,却往往产生奇效。学生时代的马云曾是打架斗殴的不羁野马,除英语外,各门功课一片潦倒。某次,马云在爸爸唠叨时以英语顶嘴,爸爸居然大喜,鼓励儿子:“你好好学英语,学到能随心所欲地讲,随心所欲地骂!”并骑着自行车带孩子去杭州西湖边用新学的英语和老外对话。爸爸像一把铁锹,一天一小铲,挖出了马云的闪光点,最终成就了小个子商业巨人马云。
许多成功人士的背后,都站著一位伟大的、独特的爸爸——带着 16 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的林长民、和九名子女坚持长期通信的梁启超……他们皆以独特的方式为孩子的成长指点迷津,
教会孩子做人处世的方式,培养孩子立心立世的生活智慧,帮孩子的未来谋篇布局。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
要走出“丧偶式教育”的状态,激发父教的潜能,除了爸爸要付出努力外,妈妈们更要想办法先改变。
首先,妈妈们要割裂与孩子亲密无间、排他式的关系。
妈妈们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夫妻关系永远在亲子关系之上;只有良好的夫妻关系,才可能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其次,妈妈们要想办法创设环境,让爸爸参与到教育孩子中来。
经常把接送孩子的机会让给爸爸。
躲到房间里追剧,把客厅留给孩子和爸爸独处。
周末解放自己,约闺密逛街休闲,把厨房交给男士们捣鼓,回来为他们的“杰作”点赞。
私下提醒孩子爸:家庭生活中,一定要放下手机,放开工作,静下心来和孩子聊天,面对孩子五花八门的问题,不要搪塞和敷衍,一定要认认真真地思考,郑重回答。
把《幸福来敲门》《美丽人生》等关于父教父爱的影片推荐给孩子爸看,激发爸爸培育孩子的信心和智慧。
订阅家教类的刊物,鼓励孩子爸定期阅读,以汲取丰富的育儿资源。
每个周末和孩子爸探讨一次育儿心得或孩子的成长动态……
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一个智慧的妈妈,应懂得适时隐退,将亲子教育的半壁河山归还给孩子爸;还应懂得适当现身,以母教协助父教,最大程度地完善亲子关系。
(责编
眼下,“钟点爸爸”作为新词语亮相“百度词条”。据说,“钟点爸爸”提供的是“租爸”
服务,租来的“钟点爸爸”主要负责接送孩子,陪孩子聊天、游戏和锻炼。这个新词语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父教缺失的尴尬现实。
在整理学生信息时我发现,孩子们在“常用联系电话”一栏,一水儿地标注着妈妈的号码,
潜台词就是“有事找我妈吧”。
许多男人,尚未拟好明确的家庭责任清单,就被生活的脚步裹挟着,近乎盲目地完成了身份转变,成为妻子的老公、孩子的爸爸。然而,男人大多没有先天的动力快速完成角色转变,
总是定位“延时”。孩子出生后,年轻的爸爸主动或被动地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爸爸沦为一个模糊的标签,而妈妈在家庭教育上似乎有天然的主宰性,甚至大肆侵略了父教的领地。
在有些家庭,妈妈与孩子成为一体,爸爸更似一个“第三者”,成为“隐形爸爸”。
“隐形爸爸”一般有两种“面相”:
一是“黑脸爸爸”。他们平时对孩子陪伴少,管教少,没有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只有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才偶尔现身,电闪雷鸣、声色俱厉地列数孩子的罪状,从神态、动作到言语,无不汹涌着恨铁不成钢的愤懑。《红楼梦》里的贾政便是这样一位焦灼的爸爸,他对宝玉不可谓爱之不深,但这份深情总是被他的“黑脸”屏蔽了。宝玉在贾政面前只有透不过气的压抑,只有垂手而立的恭敬。子见父,如同鼠见猫;父见子,动辄便要训斥一番。
这种缺乏亲密关系的教育批评只会让孩子惧怕和反感,不仅对孩子形成不了正面教育,反而会进一步加深和孩子的疏离感,最终撕裂的是孩子的人格。孩子在爸爸面前俯首帖耳,一旦离了爸爸的视线,却摇身变为“霸道总裁”。
二是“面团爸爸”。他们在家庭教育上偷懒怕事,处处嫌麻烦,躲在强势妈妈的背后甘当“甩手掌柜”。一次宴会上,一位年轻的妈妈在酒桌上与人推杯交谈,让孩子爸暂时照看一儿一女,那位年轻的“面团爸爸”显然不能胜任,憋红了脸东冲西突地追赶着两个撒泼的孩子,无果,低声愤愤道:“回头告诉妈妈去!”这样的爸爸,不习惯承担爸爸的责任,把批评教育这种“唱白脸”活计全撂给妈妈。他又如何帮助孩子明是非、定三观?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制定规则、展示力量?
这种“严母隐父”式教育,极易让男孩的性别认同弱化,进而发展成懦弱顺从、遇事缺乏主见的“妈宝男”,又极易使女孩在未来的两性关系中变得和母亲一样强势,影响再生家庭的和谐。
爸爸是值得开采的富矿
其实,在亲子关系和教育上,每个爸爸都有一座值得开采的富矿。相对于母教而言,父教拥有独特的天然优势。在原始社会,爸爸带孩子出门打猎时,便无意中帮孩子撞开了探索世界的大门。现代社会,爸爸要在日常生活中教会男孩如何对抗权威,教会女孩怎样和男性相处,带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力量、坚毅和豁达。爸爸在教育孩子上每每能出奇制胜,看似不按常理出牌,却往往产生奇效。学生时代的马云曾是打架斗殴的不羁野马,除英语外,各门功课一片潦倒。某次,马云在爸爸唠叨时以英语顶嘴,爸爸居然大喜,鼓励儿子:“你好好学英语,学到能随心所欲地讲,随心所欲地骂!”并骑着自行车带孩子去杭州西湖边用新学的英语和老外对话。爸爸像一把铁锹,一天一小铲,挖出了马云的闪光点,最终成就了小个子商业巨人马云。
许多成功人士的背后,都站著一位伟大的、独特的爸爸——带着 16 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的林长民、和九名子女坚持长期通信的梁启超……他们皆以独特的方式为孩子的成长指点迷津,
教会孩子做人处世的方式,培养孩子立心立世的生活智慧,帮孩子的未来谋篇布局。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
要走出“丧偶式教育”的状态,激发父教的潜能,除了爸爸要付出努力外,妈妈们更要想办法先改变。
首先,妈妈们要割裂与孩子亲密无间、排他式的关系。
妈妈们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夫妻关系永远在亲子关系之上;只有良好的夫妻关系,才可能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其次,妈妈们要想办法创设环境,让爸爸参与到教育孩子中来。
经常把接送孩子的机会让给爸爸。
躲到房间里追剧,把客厅留给孩子和爸爸独处。
周末解放自己,约闺密逛街休闲,把厨房交给男士们捣鼓,回来为他们的“杰作”点赞。
私下提醒孩子爸:家庭生活中,一定要放下手机,放开工作,静下心来和孩子聊天,面对孩子五花八门的问题,不要搪塞和敷衍,一定要认认真真地思考,郑重回答。
把《幸福来敲门》《美丽人生》等关于父教父爱的影片推荐给孩子爸看,激发爸爸培育孩子的信心和智慧。
订阅家教类的刊物,鼓励孩子爸定期阅读,以汲取丰富的育儿资源。
每个周末和孩子爸探讨一次育儿心得或孩子的成长动态……
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一个智慧的妈妈,应懂得适时隐退,将亲子教育的半壁河山归还给孩子爸;还应懂得适当现身,以母教协助父教,最大程度地完善亲子关系。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