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施新课改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增加了探究性学习内容,化学实验的教学显得更加重要。然而中学生对待化学实验仍有相当一部分是看热闹或看新鲜,只热衷于观察变化多端的化学现象,而忽视深入探索产生现象的前因后果。下面谈淡新课改后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有计划地让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尤其是及时引导他们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既要教会学生及时、正确地观察,又要引导他们运用观察的现象进行思考,使之能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例如,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首先让学生观察钠,然后用小刀切割一小块钠投入水中,并引导他们根据看到的现象,从观察中得到所要回答问题的答案,整个实验过程与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引导学生由化学实验生动的直观发展到抽象的思维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把化学反应的特征和不可见的微粒世界中进行的过程联系起来,让他们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去想象微粒运动的情形以及变化的规律。例如,讲解苯酚的化学性质时,先让学生做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
根据实验事实进行想象,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很大的作用,而化学课尤其是化学实验课在这方面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这种抽象思维的培养是离不开教师的及时指导的。
三、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语言是直接和思维相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结果用词和句子记载下来、巩固下来。我们往往可以从学生的叙述中了解他们对概念的掌握是否正确,他们思维过程是否严密、全面。例如,学生在叙述硝酸跟铜反应的实验现象时,往往只说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红棕色气体,其叙述显然很不全面。他们忽视了反应前后的对比,忽视了蓝色溶液[Cu(NO3)2溶液]的生成,没有从实验过程整体思考,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化学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准确运用语言叙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辩证思维能力
高中生已经在思想政治课中学习了辩证唯物论,却不能运用辩证的方法来解释化学现象,回答化学问题。例如。做SO2气体分别通入氢硫酸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实验,由实验现象指出SO2在两种反应中各表现出什么性质?氢硫酸溶液中通入SO2气体后,溶液由无色变浑浊,这一反应中SO2表现出氧化性,学生都能准确回答,因为这在教材中已讲清楚了.而将SO2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教材上却没有提过,但高考中却是经常出现的能力型考查题。然而,学生只要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也是能够回答的。可是多数学生缺乏辩证分析的思维能力,从实验观察到的现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联系SO2通入氢硫酸的现象及结论,他们说在这一反应中SO2也表现出氧化性,其实,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SO2所遇对象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也不同。当它遇到具有还原性的H2S时,就表现出氧化性,而当它遇到强氧化性的酸性高锰酸钾时,就能表现出还原性来,而且从化学理论上也很容易得到解释:因为SO2中硫的化合价为 4价,既有氧化性(S 4 S0),又有还原性(S 4 S 6)。
当今高考突出了对考生的能力考查,辩证唯物论观点的应用就是一种思维能力,就能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如化学上常用的一种辩证唯物观“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反之,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弱,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运用它,可用来解答很多问题。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充分运用化学实验教学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新课改后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很值得我们探索的。
一、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既要教会学生及时、正确地观察,又要引导他们运用观察的现象进行思考,使之能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例如,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首先让学生观察钠,然后用小刀切割一小块钠投入水中,并引导他们根据看到的现象,从观察中得到所要回答问题的答案,整个实验过程与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引导学生由化学实验生动的直观发展到抽象的思维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把化学反应的特征和不可见的微粒世界中进行的过程联系起来,让他们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去想象微粒运动的情形以及变化的规律。例如,讲解苯酚的化学性质时,先让学生做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
根据实验事实进行想象,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很大的作用,而化学课尤其是化学实验课在这方面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这种抽象思维的培养是离不开教师的及时指导的。
三、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语言是直接和思维相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结果用词和句子记载下来、巩固下来。我们往往可以从学生的叙述中了解他们对概念的掌握是否正确,他们思维过程是否严密、全面。例如,学生在叙述硝酸跟铜反应的实验现象时,往往只说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红棕色气体,其叙述显然很不全面。他们忽视了反应前后的对比,忽视了蓝色溶液[Cu(NO3)2溶液]的生成,没有从实验过程整体思考,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化学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准确运用语言叙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辩证思维能力
高中生已经在思想政治课中学习了辩证唯物论,却不能运用辩证的方法来解释化学现象,回答化学问题。例如。做SO2气体分别通入氢硫酸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实验,由实验现象指出SO2在两种反应中各表现出什么性质?氢硫酸溶液中通入SO2气体后,溶液由无色变浑浊,这一反应中SO2表现出氧化性,学生都能准确回答,因为这在教材中已讲清楚了.而将SO2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教材上却没有提过,但高考中却是经常出现的能力型考查题。然而,学生只要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也是能够回答的。可是多数学生缺乏辩证分析的思维能力,从实验观察到的现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联系SO2通入氢硫酸的现象及结论,他们说在这一反应中SO2也表现出氧化性,其实,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SO2所遇对象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也不同。当它遇到具有还原性的H2S时,就表现出氧化性,而当它遇到强氧化性的酸性高锰酸钾时,就能表现出还原性来,而且从化学理论上也很容易得到解释:因为SO2中硫的化合价为 4价,既有氧化性(S 4 S0),又有还原性(S 4 S 6)。
当今高考突出了对考生的能力考查,辩证唯物论观点的应用就是一种思维能力,就能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如化学上常用的一种辩证唯物观“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反之,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弱,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运用它,可用来解答很多问题。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充分运用化学实验教学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新课改后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很值得我们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