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的表现,提倡独出心裁,才可能促使学生产生创造力和探索欲望。
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学 个性化 培养
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的表现,提倡独出心裁,才可能促使学生产生创造力和探索欲望。
一、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在美术教育中,不仅能直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造型、色彩、制作、创造等一般的或超常的美术才能,同时又能间接地发现学生的个性能力: 1.在学生的美术活动中会显示出与其气质特点相对应的美术语言,从而具有某种心理测验的意义;2.在美术作业中还能显露气质掩盖的一些现象,看到一些与平时行为不同的更为内在的气质;3.通过美术作业中还能显露、鉴别、培养和发展学生美术方面的潜能;4.可以显露、鉴别学生的非美术方面的潜能,如兴趣志向、思维方式、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5.为学生的自我发现、专业选择等提供形象化的参考。
二、个性化培养的个人见解
中小学美术教育应注重站在培养塑造完善人格的高度去实施。而个性化培养对人格的形成、发展、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小学美术个性化培养最重要的是“真”,即体现本能和个性的方面。作品是学生纯真无瑕思想的自然流露,虽然稚拙、简单,但表现出的想象力是那么大胆、真诚,是我们成人所无法达到,也画不出来的。我们过分完美的作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涂脂抹粉之类的化妆行为。天赋每个学生都有,有高有低,但重要的不是高低,而是每个人天赋表现的领域不同。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也说过:“教育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而是教学生怎样学习。”
三、个性化培养的具体方法
1.教学目标
学生本身就具备独特的个性,而教师所做的只是把他们身上的创造力尽可能地激发出来。教师应适当控制学生的绘画技巧,但不是去规范他们的想法。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不要一味地灌输如何掌握各种技术技巧,我们的美术教育不是单纯要培养一个个小画家,而是要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教师所要做的只是提供一个自由轻松的空间,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在学生出现困难时鼓励、启发和引导他们,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学环境
通过“造境”,使教育环境“人性化”,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
⑴ 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形授课(像圆形会议桌),改变教师主导、“统治”的氛围,使学生与教师更好地互动。
⑵ 用多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实验表明,学生的学习思维主要属经验型,即学生在进行逻辑思维时,需要具体的形象、感性的材料等感性经验的支持。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类通过五官吸取知识的比例是:视觉80%、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0%,通过视听获取的知识信息高达90%。
⑶ 教师可采用主動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⑷ 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教师应给予学生安全感,制造和谐、幽默、舒适的氛围。
⑸ 把教室某一处墙面作为作品展区,展览课堂绘画作品,让学生在“看”中参与。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构图、色彩等方面的优点,那么学生掌握得就会越快,越全面。
3.教学方法
⑴ 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可尝试不规定主题,由学生任意作画的方法,作画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则随时提示、检查和讲评。画到一半时,教师坐下来读一篇童话,学生边画边听,这样童话里的人物、鸟儿、花草、各种景物不仅可以丰富儿童作画时的想象力,还能启发学生和老师一起设想童话中的情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人情感与个性充分自然释放。
⑵ 读诗词既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情感,又可增加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同时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岑参的诗中“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既说明了近大远小的透视道理,又描述出一幅画面。)
⑶ 尝试放学生喜欢、有情感体验的、有场景感的歌曲或音乐。(如学生感兴趣的宫崎峻的动画主题曲)。
⑷ 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基础不同,进行不同要求的艺术教育辅导。
⑸ 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改变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惟命是从的状况。
⑹ 评论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利用他自己创作的图像和作品进行介绍和展示。
四、评价对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和谐发展并具有内在激励作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评价亦复如此。评价并非总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只有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正确适当的评价才是最有价值的,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学 个性化 培养
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的表现,提倡独出心裁,才可能促使学生产生创造力和探索欲望。
一、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在美术教育中,不仅能直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造型、色彩、制作、创造等一般的或超常的美术才能,同时又能间接地发现学生的个性能力: 1.在学生的美术活动中会显示出与其气质特点相对应的美术语言,从而具有某种心理测验的意义;2.在美术作业中还能显露气质掩盖的一些现象,看到一些与平时行为不同的更为内在的气质;3.通过美术作业中还能显露、鉴别、培养和发展学生美术方面的潜能;4.可以显露、鉴别学生的非美术方面的潜能,如兴趣志向、思维方式、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5.为学生的自我发现、专业选择等提供形象化的参考。
二、个性化培养的个人见解
中小学美术教育应注重站在培养塑造完善人格的高度去实施。而个性化培养对人格的形成、发展、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小学美术个性化培养最重要的是“真”,即体现本能和个性的方面。作品是学生纯真无瑕思想的自然流露,虽然稚拙、简单,但表现出的想象力是那么大胆、真诚,是我们成人所无法达到,也画不出来的。我们过分完美的作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涂脂抹粉之类的化妆行为。天赋每个学生都有,有高有低,但重要的不是高低,而是每个人天赋表现的领域不同。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也说过:“教育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而是教学生怎样学习。”
三、个性化培养的具体方法
1.教学目标
学生本身就具备独特的个性,而教师所做的只是把他们身上的创造力尽可能地激发出来。教师应适当控制学生的绘画技巧,但不是去规范他们的想法。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不要一味地灌输如何掌握各种技术技巧,我们的美术教育不是单纯要培养一个个小画家,而是要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教师所要做的只是提供一个自由轻松的空间,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在学生出现困难时鼓励、启发和引导他们,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学环境
通过“造境”,使教育环境“人性化”,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
⑴ 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形授课(像圆形会议桌),改变教师主导、“统治”的氛围,使学生与教师更好地互动。
⑵ 用多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实验表明,学生的学习思维主要属经验型,即学生在进行逻辑思维时,需要具体的形象、感性的材料等感性经验的支持。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类通过五官吸取知识的比例是:视觉80%、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0%,通过视听获取的知识信息高达90%。
⑶ 教师可采用主動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⑷ 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教师应给予学生安全感,制造和谐、幽默、舒适的氛围。
⑸ 把教室某一处墙面作为作品展区,展览课堂绘画作品,让学生在“看”中参与。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构图、色彩等方面的优点,那么学生掌握得就会越快,越全面。
3.教学方法
⑴ 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可尝试不规定主题,由学生任意作画的方法,作画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则随时提示、检查和讲评。画到一半时,教师坐下来读一篇童话,学生边画边听,这样童话里的人物、鸟儿、花草、各种景物不仅可以丰富儿童作画时的想象力,还能启发学生和老师一起设想童话中的情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人情感与个性充分自然释放。
⑵ 读诗词既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情感,又可增加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同时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岑参的诗中“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既说明了近大远小的透视道理,又描述出一幅画面。)
⑶ 尝试放学生喜欢、有情感体验的、有场景感的歌曲或音乐。(如学生感兴趣的宫崎峻的动画主题曲)。
⑷ 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基础不同,进行不同要求的艺术教育辅导。
⑸ 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改变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惟命是从的状况。
⑹ 评论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利用他自己创作的图像和作品进行介绍和展示。
四、评价对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和谐发展并具有内在激励作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评价亦复如此。评价并非总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只有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正确适当的评价才是最有价值的,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