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阶段,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各大高校对思政教学充分重视,积极尝试思政教学的新型方式,其中,以问题意识引导教学的方式更受教师青睐。在问题意识导向的影响下,各大高校思政课教学拥有了新的教学内容、理念及方法。为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创设更佳的思政学习环境,本文在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明确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意义,探究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以期为新时期下的思政教学带来启发与思考。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高校思政;问题意识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9-0089-02
进入新时期,思政课面临着教学改革的高要求及新任务。在问题意识导向下,对思政课教学的方式进行研究,不但能让高校获得思政课教学的新参考,也能促使思政课教学实现实效性、针对性的提升,促进高校教育的进步发展。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特征分析
(一)课程内容抽象性
在思政课中,党的指导方针、执政理念等属于一类主要内容,可促使学生对党执政的进行思路理解,属于一类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上层建筑内的抽象层面。在课程内容上,抽象性会在纯粹理论型的内容上体现,比如爱国热情、爱国主义等,而教师如果仅凭教材内容对真实事例进行讲述,学生的情感认同实现会存在一定困难。在情感体验、实践机会的缺失下,思政课将会面临较大的实施阻碍。
(二)面向对象多样性
在思政课程中,大学生属于主要的学习主体,他们既是知识传承的人群,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及进步的关键力量 [1]。在全国范围内,大学生因受地域等因素影响有着明显差异,其文化层次存在明显的参差不齐问题。为此,高校在对各专业背景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对其差异性、多样性充分考虑。而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树立行为规范,使专业不同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三)思政课程时代性
在思政课程中,其建立的基础是我国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学生应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重要思想,有效结合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因此,思政课程存在一定的时代性,需要课程内容不断完成理论的更新,不断创新,思政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对理论创新的新型成果不断补充完善,这也是其学科性质所决定的。
二、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意义
(一)问题意识和学生思想实际相契合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不但是主体也是对象,这一特殊性让教学需要参考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思想问题,对其思想脉搏充分把握 [2]。
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的生活背景有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特征,而我国也处在社会转型、不同矛盾交织复杂的时期中。因此,学生的政治观、理想信念等都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复杂性。学生往往对社会热点问题等存在个人理解,虽对不同问题已经形成初步认识,但也存在理论储备不充分、直观化认知、思想层次不同等问题。各类问题的存在,让高校思政教学面临挑战,因此思政教学应该坚持问题意识导向,基于学生认知特点、思想实际,确保教学可以和学生更为贴近,深入生活并回归现实,可以联系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等,最终形成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的教学思路,为教学找准契合点。
(二)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固有品质
在马克思主义中,其理论发展是对问题的不断面对、分析及解决。马克思在分析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存在的基本矛盾后,完成了唯物史观等理论的创立,解释了社会主义需要且可以将资本主义战胜的问题,使人的自由及全面发展、解放无产阶级都得到理论的科学指导 [3]。在我国,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对中国发展及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回答。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问题意识属于一类固有品质,属于它产生及逐步发展的基本动力及內在逻辑。而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思政教学应该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属于理论课教学优化的重要原则。
三、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
(一)树立主体意识及问题意识教学理念
在思政教学中,教学理念属于重要的教学灵魂,是统领教学活动的重要思想。在问题意识下,思政教学的进行应该树立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应该拥有主体意识,采用以人为本的科学教学理念,这是展现思政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以人文本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对学生存在的认知特点、思想现实或发展需求等时刻关注,以此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及前提。教师应该确保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学引导人,让师生可以在参与、平等及互动中变成学习共同体。
其次,高校应存在问题意识,应采用“将问题当作中心”的科学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中,高校应将问题作为出发点,让教学可以充分关注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有效回应社会现实问题,让教学体系可以成为学生的重要信仰体系、认知体系。这是思政课实践、教改研究所达成的共识,也是促使教学提高实效性、针对性的重要方式。
(二)改变教学的传统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思政教学中,高校不但要优化教学内容,也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良,对教学方法单一性、内容丰富性两者关系正确处理。在新时期,大学生存在更为鲜明的个性特征,传统的授课方式强制性、单一性特点十分明显,高校应该和时代发展同步,对教学的传统方式及时改革,确保教学方式和时代发展、时代需求相符 [4]。
第一,高校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培养其问题思维。在思政课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应发挥引导学生的关键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质疑,进行主动思考。在思政课中,质疑一般源于授课教师基于教材所抛出的各类问题,或者源于学生根据个人基础提出的各类疑问。为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讲解教材所涉及的重难点,也要解答学生存在的疑问。在解答学生疑问时,教师也不能对其提问简单回答,应该带领学生探索“为什么”,让学生得到比问题答案更多、更深的知识,让教育发挥引导启迪的作用。 第二,高校应对问题情境营造提高重视度,保障教学实际和理论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堂让学生提高提问能力,因此,课堂也需要价值更高的问题支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参考教学的主要目标,基于理论课内容,对学生感兴趣、想知道的热点话题进行筛选,再设计问题情境或问题为教学切入点,以合理情境的设置,促使学生提高好奇心,再利用其求知欲、好奇心,促使学生提升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做好社会热点、国内外时政的穿插,促使学生可以基于所学的新旧知识,讨论现实问题,使其对问题尝试分析及解决,让理论课教学顺利完成。
第三,高校应利用教学的现代化方式,促使教学提高吸引力。在互联网的逐步发展下,在具体思政课堂中,教师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带领学生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学习,营造网络教育的良好氛围,让价值观教育可以被在文化作品内逐步移植,基于互联网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形式下,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三)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
在思政課中,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它对思政课实际的范围进行了整体划分,也是师生间进行交流的关键载体,对提高理论课教学的效果而言十分重要。为此,高校应该保障理论课中教学内容的科学及合理性,教师应该基于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律,参考教学任务、学生实际,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保障学生接受有针对性的引导及教育。要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高校应该让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行转化,确保师生间、教材及现实间可以实现有机结合。
第一,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应实现有机连接。授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问题,掌握学生疑惑,通过授课活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教师也要筛选学生的各类疑问,再将筛选后的内容结合教材合理融入。在各高校中,学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多样性特征,各学生对教材都能提出多角度的学习问题,但并非各个问题都和课堂教学相适宜,因此教师应合理选择问题,选择学生关注度更高、教学内容存在紧密联系的问题,确保师生双方实现问题的有机结合。在两类问题的融合使用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构建合理性更高的问题体系,确保理论课教学可以保持有效性 [5]。
第二,教材内容、现实问题应适当结合。在思政课中,教师应在以教材为依据的关键前提下,将教学联系时代发展,在教学问题体系、教学实践内融入现实问题。现实问题在课程实践内的融合,可以让抽象、空洞的理论提高生动性,以此降低教学内容存在的僵化问题,促使学生提高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让教学氛围更为积极,让学生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丹,徐晓风.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2019(Z1):54-56.
[2] 潘彩霞,张建英. “供给侧”改革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6):300-301.
[3] 李祥祥,朱凤荣,徐叶.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问题意识[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1):55-60.
[4] 刘睿. 高校思政课教师理性问题意识及其培养[J]. 决策与信息(上旬刊),2019(03):56-65.
[5] 闫丽莉,邵莉莉. 试论高校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20 (09):60-63.
(荐稿人:张振东,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宇凡)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高校思政;问题意识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9-0089-02
进入新时期,思政课面临着教学改革的高要求及新任务。在问题意识导向下,对思政课教学的方式进行研究,不但能让高校获得思政课教学的新参考,也能促使思政课教学实现实效性、针对性的提升,促进高校教育的进步发展。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特征分析
(一)课程内容抽象性
在思政课中,党的指导方针、执政理念等属于一类主要内容,可促使学生对党执政的进行思路理解,属于一类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上层建筑内的抽象层面。在课程内容上,抽象性会在纯粹理论型的内容上体现,比如爱国热情、爱国主义等,而教师如果仅凭教材内容对真实事例进行讲述,学生的情感认同实现会存在一定困难。在情感体验、实践机会的缺失下,思政课将会面临较大的实施阻碍。
(二)面向对象多样性
在思政课程中,大学生属于主要的学习主体,他们既是知识传承的人群,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及进步的关键力量 [1]。在全国范围内,大学生因受地域等因素影响有着明显差异,其文化层次存在明显的参差不齐问题。为此,高校在对各专业背景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对其差异性、多样性充分考虑。而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树立行为规范,使专业不同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三)思政课程时代性
在思政课程中,其建立的基础是我国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学生应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重要思想,有效结合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因此,思政课程存在一定的时代性,需要课程内容不断完成理论的更新,不断创新,思政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对理论创新的新型成果不断补充完善,这也是其学科性质所决定的。
二、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意义
(一)问题意识和学生思想实际相契合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不但是主体也是对象,这一特殊性让教学需要参考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思想问题,对其思想脉搏充分把握 [2]。
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的生活背景有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特征,而我国也处在社会转型、不同矛盾交织复杂的时期中。因此,学生的政治观、理想信念等都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复杂性。学生往往对社会热点问题等存在个人理解,虽对不同问题已经形成初步认识,但也存在理论储备不充分、直观化认知、思想层次不同等问题。各类问题的存在,让高校思政教学面临挑战,因此思政教学应该坚持问题意识导向,基于学生认知特点、思想实际,确保教学可以和学生更为贴近,深入生活并回归现实,可以联系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等,最终形成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的教学思路,为教学找准契合点。
(二)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固有品质
在马克思主义中,其理论发展是对问题的不断面对、分析及解决。马克思在分析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存在的基本矛盾后,完成了唯物史观等理论的创立,解释了社会主义需要且可以将资本主义战胜的问题,使人的自由及全面发展、解放无产阶级都得到理论的科学指导 [3]。在我国,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对中国发展及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回答。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问题意识属于一类固有品质,属于它产生及逐步发展的基本动力及內在逻辑。而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思政教学应该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属于理论课教学优化的重要原则。
三、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
(一)树立主体意识及问题意识教学理念
在思政教学中,教学理念属于重要的教学灵魂,是统领教学活动的重要思想。在问题意识下,思政教学的进行应该树立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应该拥有主体意识,采用以人为本的科学教学理念,这是展现思政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以人文本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对学生存在的认知特点、思想现实或发展需求等时刻关注,以此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及前提。教师应该确保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学引导人,让师生可以在参与、平等及互动中变成学习共同体。
其次,高校应存在问题意识,应采用“将问题当作中心”的科学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中,高校应将问题作为出发点,让教学可以充分关注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有效回应社会现实问题,让教学体系可以成为学生的重要信仰体系、认知体系。这是思政课实践、教改研究所达成的共识,也是促使教学提高实效性、针对性的重要方式。
(二)改变教学的传统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思政教学中,高校不但要优化教学内容,也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良,对教学方法单一性、内容丰富性两者关系正确处理。在新时期,大学生存在更为鲜明的个性特征,传统的授课方式强制性、单一性特点十分明显,高校应该和时代发展同步,对教学的传统方式及时改革,确保教学方式和时代发展、时代需求相符 [4]。
第一,高校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培养其问题思维。在思政课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应发挥引导学生的关键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质疑,进行主动思考。在思政课中,质疑一般源于授课教师基于教材所抛出的各类问题,或者源于学生根据个人基础提出的各类疑问。为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讲解教材所涉及的重难点,也要解答学生存在的疑问。在解答学生疑问时,教师也不能对其提问简单回答,应该带领学生探索“为什么”,让学生得到比问题答案更多、更深的知识,让教育发挥引导启迪的作用。 第二,高校应对问题情境营造提高重视度,保障教学实际和理论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堂让学生提高提问能力,因此,课堂也需要价值更高的问题支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参考教学的主要目标,基于理论课内容,对学生感兴趣、想知道的热点话题进行筛选,再设计问题情境或问题为教学切入点,以合理情境的设置,促使学生提高好奇心,再利用其求知欲、好奇心,促使学生提升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做好社会热点、国内外时政的穿插,促使学生可以基于所学的新旧知识,讨论现实问题,使其对问题尝试分析及解决,让理论课教学顺利完成。
第三,高校应利用教学的现代化方式,促使教学提高吸引力。在互联网的逐步发展下,在具体思政课堂中,教师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带领学生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学习,营造网络教育的良好氛围,让价值观教育可以被在文化作品内逐步移植,基于互联网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形式下,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三)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
在思政課中,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它对思政课实际的范围进行了整体划分,也是师生间进行交流的关键载体,对提高理论课教学的效果而言十分重要。为此,高校应该保障理论课中教学内容的科学及合理性,教师应该基于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律,参考教学任务、学生实际,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保障学生接受有针对性的引导及教育。要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高校应该让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行转化,确保师生间、教材及现实间可以实现有机结合。
第一,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应实现有机连接。授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问题,掌握学生疑惑,通过授课活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教师也要筛选学生的各类疑问,再将筛选后的内容结合教材合理融入。在各高校中,学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多样性特征,各学生对教材都能提出多角度的学习问题,但并非各个问题都和课堂教学相适宜,因此教师应合理选择问题,选择学生关注度更高、教学内容存在紧密联系的问题,确保师生双方实现问题的有机结合。在两类问题的融合使用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构建合理性更高的问题体系,确保理论课教学可以保持有效性 [5]。
第二,教材内容、现实问题应适当结合。在思政课中,教师应在以教材为依据的关键前提下,将教学联系时代发展,在教学问题体系、教学实践内融入现实问题。现实问题在课程实践内的融合,可以让抽象、空洞的理论提高生动性,以此降低教学内容存在的僵化问题,促使学生提高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让教学氛围更为积极,让学生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丹,徐晓风.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2019(Z1):54-56.
[2] 潘彩霞,张建英. “供给侧”改革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6):300-301.
[3] 李祥祥,朱凤荣,徐叶.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问题意识[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1):55-60.
[4] 刘睿. 高校思政课教师理性问题意识及其培养[J]. 决策与信息(上旬刊),2019(03):56-65.
[5] 闫丽莉,邵莉莉. 试论高校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20 (09):60-63.
(荐稿人:张振东,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