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点,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总是习惯性地把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而教之,二者各成一体。但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利用教材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也可以挖掘教材内涵,将教材中的课文当作作文教学的范文,在课文教学中找到作文教学的契入点,引导学生学习、模仿、创作,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将作文教学和课文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课文教学 作文教学 有效结合 提高 学习能力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勿庸置疑,是一个重点,有时候,作文水平的高低甚至还是决定语文成绩的关键。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作文教学。但在思想意识中,总是习惯性地把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而教之,课文侧重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作文则侧重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二者之间泾渭分明,各成一体。
但事实上,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亮在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独特的构思、深刻的立意、典型的材料和多样的手法,都能成为作文教学的范文,教师应在课文教学中找到作文教学的契入点,引导学生学习、模仿、创作,使教材最终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源头活水。
那么,如何将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呢?
一、拓展教学思路,寻找作文教学契入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① 打开苏教版语文课本,一篇篇美文呈现眼前,我们固然可以感悟到每篇文章深刻的主题、蕴含的道理甚至富含的人性美,但也可以转换一下教学思路,挖掘到其中所蕴藏的的作文教学信息,如:巴金《繁星》中紧扣繁星所作的三个场景的描写;沈从文《端午日》赛龙舟的场面描写;魏巍《我的老师》中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选材;谢大光《鼎湖山听泉》中移步换景的写法;高尔基《海燕》、茅盾《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这样的作文契入点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利用,适时地举一反三,用教材来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假以时日,学生必能在教材的运用中获益匪浅。
二、感悟教材魅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② 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所蕴含的美,让学生品味和感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发其自主创作的兴趣。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作者以诗化的语言、饱满的热情渲染了盼春的急切、颂春的热烈,又以巧妙的构思、多样的手法、细腻的描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几幅图画,草、花、风、雨、人,完美结合,和谐一体,给读者以优美的艺术享受。全文描绘春的形象,作者善于把握最能代表春天特征的事物,并且运用各种手法,如生动的拟人、绝妙的比喻、有力的排比、众多的反复、精巧的照应、优美的摹状,选择了大量美好词语来形容春天,明朗欢快地表现出春天的健康壮美、生机勃勃。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让人感到一股柔情,感觉到充满生机趣味的春天。
又如谢大光《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从黄昏到入夜,着重写到了夜晚听泉的感觉,泉水丰富美妙,泉声美仑美奂。美的语言带来美的想像,一系列比喻的妙用,使听泉的感觉更具象化,而结尾由听泉而产生的联想,使文章显得情趣盎然,余韵悠长。
这样优美、富于感染力的文章,在教材里屡见不鲜。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审美能力,他们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的文章,乐于在阅读的基础上加上自已的感悟和想象, 进行模仿式的再创造,探寻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说得好:“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③ 教师如果能够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文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欣赏、感悟的能力,并适时地激发他们创作的意识,很多学生是乐意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
三、抓住时机,指导学生多多练笔。
在课文教学中,有很多让学生练笔的机会。很多文章都根据课文特点安排了“小练笔”,教师在讲授文章时,一定要抓住契机,指导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进行小练笔,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借此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初一时学习完《端午日》后,文中赛龙舟的场面描写,为学生写作提供了蓝本,有学生这样写运动会中的拔河比赛:
“嘟……”随着一声哨响,拔河比赛场地上顿时响起了一片山呼海啸般的“加油”声。只见参加比赛的同学脸红脖子粗,头上、手上青筋暴露,双手死死地抓住绳子,脚抵着脚,身体往后仰,脸也仰面向上,拽住绳子一点一点往后挪,有的甚至紧紧闭着眼睛,用自己的双手和身体死死地包住绳子,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滚而下。两边加油的同学,像有谁在统一指挥似的,一律半弓着腰、两脚微开、眼睛死死地盯着比赛的同学,两手打着拍子、嘴里叫着“加油……加油……加油……”、身子随着拍子的节奏有规律地晃动着。这场面,使人想起端午节赛龙舟时船头激起的水花、选手整齐划一的节奏和岸上锣鼓喧天地呐喊……,又使人想起“三英战吕布”时,场外密集的鼓点、震天的呐喊和场内电光石火间的劈刺斩切、快如流星的闪转腾挪……
再如:在学习完《鼎湖山听泉》后,作者深夜听泉那段手法巧妙、音韵和谐如珠落玉盘的描写,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我让学生模仿这一段的手法,仿写一段话,就有学生写出了这样一段:
清晨,独坐海滨聆听海浪声声,昔日里轰然一片的海浪,今日里听来却引发我联想翩翩:那玲珑活泼如筝者,似是淘气的浪花调皮地敲击着贝壳;那悠扬欢快如短笛者,又像鱼儿在清澈水流间自由地穿梭;那畅快淋漓如钢琴者,又像大海深处夹杂着浪花的水流快乐地翻腾;那雄壮厚重如萨克斯者,定是远处伴着油轮的波涛滚滚而来,至于海水抚摸着水草、激流卷裹着泥沙,则轻重缓急、远近深浅,各自发出不同的声响。这万般海浪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了一起,汇成一曲曼妙的进行曲,说什么轻柔舒缓、厚重澎湃,我却道奇幻海浪,尤多趣味。 此外,我还让学生作了很多的练笔,例如:在学习完《我的教师》之后的仿作;《三峡》、《小石潭记》之后的导游词写作;《相见欢》之后模拟情境的扩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后的改写……
比起名家名篇而言,学生的习作自然风格稚嫩、手法生疏,但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技法、写作水平在其次,重要的是写作意识的培养,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模仿中不断地揣摩、不断地感悟、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写作水平定会更上一层楼。
四、结合课文教学,指导写作方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分析课文、分析结构、分析一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并且引导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抓住课文阅读这个契机,把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渗透其中。
1、学选材
中心是作文的灵魂,而材料则是作文的血肉。有人对选材作过这样的定义:“选材熟悉最重要,材料真实才可靠;典型事例有意义,新颖有趣为最好;围绕题旨选材料,感情真挚得分高”,这几句口诀告诉了我们选材的技巧,即:真实、典型、新颖。教材里,很多名家名篇作了很好的示范。
《往事依依》里,童年的故事数不胜数,但于漪老师却选取了“小时候看图画”的乐在其中、“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的心旷神怡、“听老师讲课”时的感动和难忘这几个真实而典型的材料,表达对童年往事的依依之情;《幼时记趣》里,沈复选取了儿时最有代表性的“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来表现自己的童真童趣;《我的母亲》里,邹韬奋选取了“母亲在元宵节带我感受节日气氛”、“给妹仔讲故事时的循循善诱”、“儿子被责打时的矛盾”以及“深夜做女工时的劳苦”几个画面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深切的爱以及自己对母亲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⑤ 在对生活有深刻感受的基础上,选择真实、典型且新颖的材料来写作,文章定能文情并茂。
2、学结构
“成功的结构是驾驭语言文字的一种高超技艺”、“能够将文章素材合理地安排、组织起来,使作者的写作意图得以清晰表现,思想感情得以自然流露、完美升华,使读者深受感染、爱不释手的结构,是一种成功的结构”。⑥ 教材中,很多文章在结构上安排得各具特色: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四次背影作明线、以父子深情作暗线,两条线索贯穿全文,达到彩珠穿线、一意神牵的效果;李舵《美丽的西双版纳》则用画面组接的方式,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清晰;而魏巍《我的老师》则以“师爱生、生爱师”为线索,串起了师生情谊中的七件往事,疏密相间,详略得当……这些文章,除了作者独特的构思、深刻的立意堪为学生学习的摹本外,其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也值得学生借鉴。
3、学手法
作者独特的构思、深厚的文字功底,有时表现在写作手法的娴熟运用上,正因为运用独特的手法结构全文,也使文章独树一帜、令人眼前一亮。《海燕》、《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两文含意隽永,回味无穷;《荔枝蜜》中先抑后扬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都市精灵》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让作者的思考和呼吁凸现出理性的光辉,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此外,还可以学立意、学修辞、学过渡、学照应……初中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源头活水,可以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
毛泽东说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⑦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因它人文性的编排理念、丰富多彩的题材、,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利用教材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也应挖掘教材内涵,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将作文教学和课文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用文献:
①选自《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4页。
②选自《语文课程标准》P19页“教学建议”。
③选自周一贯《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我的阅读教学观》
④选自《语文课程标准》第24页:“关于写作教学”。
⑤选自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⑥选自陆文彬、夏尚志《作文技法导学》第31页。
⑦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关键词】课文教学 作文教学 有效结合 提高 学习能力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勿庸置疑,是一个重点,有时候,作文水平的高低甚至还是决定语文成绩的关键。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作文教学。但在思想意识中,总是习惯性地把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而教之,课文侧重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作文则侧重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二者之间泾渭分明,各成一体。
但事实上,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亮在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独特的构思、深刻的立意、典型的材料和多样的手法,都能成为作文教学的范文,教师应在课文教学中找到作文教学的契入点,引导学生学习、模仿、创作,使教材最终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源头活水。
那么,如何将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呢?
一、拓展教学思路,寻找作文教学契入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① 打开苏教版语文课本,一篇篇美文呈现眼前,我们固然可以感悟到每篇文章深刻的主题、蕴含的道理甚至富含的人性美,但也可以转换一下教学思路,挖掘到其中所蕴藏的的作文教学信息,如:巴金《繁星》中紧扣繁星所作的三个场景的描写;沈从文《端午日》赛龙舟的场面描写;魏巍《我的老师》中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选材;谢大光《鼎湖山听泉》中移步换景的写法;高尔基《海燕》、茅盾《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这样的作文契入点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利用,适时地举一反三,用教材来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假以时日,学生必能在教材的运用中获益匪浅。
二、感悟教材魅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② 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所蕴含的美,让学生品味和感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发其自主创作的兴趣。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作者以诗化的语言、饱满的热情渲染了盼春的急切、颂春的热烈,又以巧妙的构思、多样的手法、细腻的描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几幅图画,草、花、风、雨、人,完美结合,和谐一体,给读者以优美的艺术享受。全文描绘春的形象,作者善于把握最能代表春天特征的事物,并且运用各种手法,如生动的拟人、绝妙的比喻、有力的排比、众多的反复、精巧的照应、优美的摹状,选择了大量美好词语来形容春天,明朗欢快地表现出春天的健康壮美、生机勃勃。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让人感到一股柔情,感觉到充满生机趣味的春天。
又如谢大光《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从黄昏到入夜,着重写到了夜晚听泉的感觉,泉水丰富美妙,泉声美仑美奂。美的语言带来美的想像,一系列比喻的妙用,使听泉的感觉更具象化,而结尾由听泉而产生的联想,使文章显得情趣盎然,余韵悠长。
这样优美、富于感染力的文章,在教材里屡见不鲜。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审美能力,他们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的文章,乐于在阅读的基础上加上自已的感悟和想象, 进行模仿式的再创造,探寻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说得好:“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③ 教师如果能够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文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欣赏、感悟的能力,并适时地激发他们创作的意识,很多学生是乐意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
三、抓住时机,指导学生多多练笔。
在课文教学中,有很多让学生练笔的机会。很多文章都根据课文特点安排了“小练笔”,教师在讲授文章时,一定要抓住契机,指导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进行小练笔,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借此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初一时学习完《端午日》后,文中赛龙舟的场面描写,为学生写作提供了蓝本,有学生这样写运动会中的拔河比赛:
“嘟……”随着一声哨响,拔河比赛场地上顿时响起了一片山呼海啸般的“加油”声。只见参加比赛的同学脸红脖子粗,头上、手上青筋暴露,双手死死地抓住绳子,脚抵着脚,身体往后仰,脸也仰面向上,拽住绳子一点一点往后挪,有的甚至紧紧闭着眼睛,用自己的双手和身体死死地包住绳子,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滚而下。两边加油的同学,像有谁在统一指挥似的,一律半弓着腰、两脚微开、眼睛死死地盯着比赛的同学,两手打着拍子、嘴里叫着“加油……加油……加油……”、身子随着拍子的节奏有规律地晃动着。这场面,使人想起端午节赛龙舟时船头激起的水花、选手整齐划一的节奏和岸上锣鼓喧天地呐喊……,又使人想起“三英战吕布”时,场外密集的鼓点、震天的呐喊和场内电光石火间的劈刺斩切、快如流星的闪转腾挪……
再如:在学习完《鼎湖山听泉》后,作者深夜听泉那段手法巧妙、音韵和谐如珠落玉盘的描写,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我让学生模仿这一段的手法,仿写一段话,就有学生写出了这样一段:
清晨,独坐海滨聆听海浪声声,昔日里轰然一片的海浪,今日里听来却引发我联想翩翩:那玲珑活泼如筝者,似是淘气的浪花调皮地敲击着贝壳;那悠扬欢快如短笛者,又像鱼儿在清澈水流间自由地穿梭;那畅快淋漓如钢琴者,又像大海深处夹杂着浪花的水流快乐地翻腾;那雄壮厚重如萨克斯者,定是远处伴着油轮的波涛滚滚而来,至于海水抚摸着水草、激流卷裹着泥沙,则轻重缓急、远近深浅,各自发出不同的声响。这万般海浪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了一起,汇成一曲曼妙的进行曲,说什么轻柔舒缓、厚重澎湃,我却道奇幻海浪,尤多趣味。 此外,我还让学生作了很多的练笔,例如:在学习完《我的教师》之后的仿作;《三峡》、《小石潭记》之后的导游词写作;《相见欢》之后模拟情境的扩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后的改写……
比起名家名篇而言,学生的习作自然风格稚嫩、手法生疏,但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技法、写作水平在其次,重要的是写作意识的培养,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模仿中不断地揣摩、不断地感悟、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写作水平定会更上一层楼。
四、结合课文教学,指导写作方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分析课文、分析结构、分析一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并且引导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抓住课文阅读这个契机,把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渗透其中。
1、学选材
中心是作文的灵魂,而材料则是作文的血肉。有人对选材作过这样的定义:“选材熟悉最重要,材料真实才可靠;典型事例有意义,新颖有趣为最好;围绕题旨选材料,感情真挚得分高”,这几句口诀告诉了我们选材的技巧,即:真实、典型、新颖。教材里,很多名家名篇作了很好的示范。
《往事依依》里,童年的故事数不胜数,但于漪老师却选取了“小时候看图画”的乐在其中、“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的心旷神怡、“听老师讲课”时的感动和难忘这几个真实而典型的材料,表达对童年往事的依依之情;《幼时记趣》里,沈复选取了儿时最有代表性的“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来表现自己的童真童趣;《我的母亲》里,邹韬奋选取了“母亲在元宵节带我感受节日气氛”、“给妹仔讲故事时的循循善诱”、“儿子被责打时的矛盾”以及“深夜做女工时的劳苦”几个画面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深切的爱以及自己对母亲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⑤ 在对生活有深刻感受的基础上,选择真实、典型且新颖的材料来写作,文章定能文情并茂。
2、学结构
“成功的结构是驾驭语言文字的一种高超技艺”、“能够将文章素材合理地安排、组织起来,使作者的写作意图得以清晰表现,思想感情得以自然流露、完美升华,使读者深受感染、爱不释手的结构,是一种成功的结构”。⑥ 教材中,很多文章在结构上安排得各具特色: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四次背影作明线、以父子深情作暗线,两条线索贯穿全文,达到彩珠穿线、一意神牵的效果;李舵《美丽的西双版纳》则用画面组接的方式,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清晰;而魏巍《我的老师》则以“师爱生、生爱师”为线索,串起了师生情谊中的七件往事,疏密相间,详略得当……这些文章,除了作者独特的构思、深刻的立意堪为学生学习的摹本外,其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也值得学生借鉴。
3、学手法
作者独特的构思、深厚的文字功底,有时表现在写作手法的娴熟运用上,正因为运用独特的手法结构全文,也使文章独树一帜、令人眼前一亮。《海燕》、《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两文含意隽永,回味无穷;《荔枝蜜》中先抑后扬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都市精灵》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让作者的思考和呼吁凸现出理性的光辉,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此外,还可以学立意、学修辞、学过渡、学照应……初中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源头活水,可以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
毛泽东说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⑦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因它人文性的编排理念、丰富多彩的题材、,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利用教材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也应挖掘教材内涵,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将作文教学和课文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用文献:
①选自《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4页。
②选自《语文课程标准》P19页“教学建议”。
③选自周一贯《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我的阅读教学观》
④选自《语文课程标准》第24页:“关于写作教学”。
⑤选自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⑥选自陆文彬、夏尚志《作文技法导学》第31页。
⑦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