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商贸流通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其活跃程度和现代化程度,标志着一个地区社会的发达程度和先进程度。为摸清全市商贸流通业现状,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理清商贸流通业今后发展的思路,提出加快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对策,本人就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100.5亿元,比2006年增长1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37家,批发零售额预计达87.5亿元,比2006年增长21%;限额以上餐饮企业13家,餐饮额预计达13亿元,比2006年增长8%。商品市场交易额预计达93.3亿元;批发零售网点总数29195个,餐饮业网点总数3087个,商品交易市场114个,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
(二)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连锁经营发展迅速。由过去封闭式、一对一的传统型柜台销售为主要特征的百货店单一业态,转变为多种业态并存的新格局。全市涌现了一批超级市场、连锁店、专卖店、购物中心、购物广场、厂家直销等新型零售业态。海博家居大世界、佳乐家超市、苏宁电器、麦当劳、肯德基、维客超市、国美电器等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在我市投资兴业;龙洲酒业有限公司、狮龙商场、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等40余家本土企业走向连锁化道路。全年发展各种连锁店、加盟店、直營店1000多家,实现销售额19.2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9.8%。
(三)商品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市场体系建设初具规模,体系更加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市场11处,入市经营业户2.6万家。以于家村大椒城、丁家庄蔬菜批发市场、沙梁土豆批发市场和胶西蔬菜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以龙港灯具、胶电家居、海博家居等为代表的家居用品市场的成功启动,进一步提升了胶州商城的经营档次;以二手车、二手农机市场、文化市场为代表的特色鲜明专业市场的兴起,使全市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得到有效的补充。
(四)市、镇、村商品流通初步形成网络化。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放心农家店建设。截至2007年11月底,已建设日用消费品农家店489家,农资店210家,总计699家。其中,镇级店17家。营业总面积6.05万平方米。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2000多人,人均年增收约1万元。完成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1家。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商业网点为龙头,以镇级中心店为骨干,以村级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体系。
(五)商贸流通领域行业管理日趋规范化、法制化。生猪定点屠宰、酒类备案、民爆器材管理等经营秩序明显好转,经营状况良好。生猪屠宰厂(场)基本条件和各项管理制度日益完善,生猪进点屠宰率有很大提高。城区生猪进点屠宰率达95%,增长五个百分点;农村食用来自定点屠宰企业的猪肉达到15%,增加了10个百分点。酒类流通秩序得到规范,今年全市开始实施酒类备案管理,目前已经有120多家酒类经营者进行了备案登记。
二、加快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根据国家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研究针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具体扶持办法和措施,制定一套发展商贸流通业,包括网点建设,发展新业态,行业管理,招商引资等政策。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在旧城改造、新城区建设中,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商贸服务设施。建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重要商贸流通网点基础设施建设、商贸龙头企业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引进,推进新型经营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发展。
(二)大力实施“三个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市级商务中心建设。结合老城区改造,依托胶州湾财富中心、特色商业街区、老行政服务中心大楼等商业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进驻市级商务中心。加快建设次级商务中心,重点抓好新城区利群购物广场、佳世客超市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西部商贸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尽快启动西部商贸区。
(三)进一步加大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力度,提升商品交易市场档次。制定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规划,推进市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快重点市场发展。重点发展地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产业依托的工业消费品产地市场和为加工制造业提供原材料和零配件的生产资料市场。围绕农产品、木材、钢材、家具、五金建材等产业,大力培育建设一定规模、辐射力强、带动力强的专业市场。改造和提升摊位式的专业批发市场,引导和鼓励摊位式的经营户向门店式的贸易公司转变,实现商品市场的经营者从个体工商户为主向现代商贸企业为主的形态转变。促进批发市场开拓和延伸流通加工、物流配送等服务功能,建立信息系统,探索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模式,实现市场的信息化发展。
(四)加快商贸流通业现代化进程,推动业态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着力发展以社区为中心,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店,积极发展特色专业店和专卖店,进一步推进传统零售业向现代零售业的转变和升级。重点推进品牌专卖和系列专卖。积极推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探索通过自由连锁、挂大靠优等形式开展同业合作,做大做强商贸连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利用电子网络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使其成为商贸流通信息化的基本载体。加大对传统服务业特别是社区商业服务业改造力度。提升餐饮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提升餐饮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食品卫生与安全标准、服务规范标准,促进餐饮业规范经营。促进再生资源企业发展。
(五)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农村商贸流通网络。改变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市场秩序混乱的状况,建立畅顺高效、便捷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逐步取消露天摊档式农贸市场。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向综合超市、食品超市、社区菜市场、便利店配送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大型超市、食品超市和便利店的经营企业直接从产地采购,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商业网点。按照服务人口3万人、基本商业面积0.8万平方米的标准设立农村商业中心。继续大力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抓好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农家店建设,建立覆盖城区、镇、村的三级商贸流通服务体系。
(六)继续抓好特种行业和重要商品的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煤炭、成品油市场。做好酒类备案管理工作,建立消费安全的酒类市场秩序。做好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的备案管理工作,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向规范化发展。做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进行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食品流通秩序和食品经营行为。加强对美容美发行业的规范管理。
(七)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业管理水平。会同人民银行、银监局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落户我市。开展“一村一品”信用箱体贷款试点活动,探索解决“三农”融资难题,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期召开银企洽谈及项目推介会,搭建银企交流平台,促进银企合作,推动我市经济发展。
(八)进一步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抓好三绿工程建设。倡导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质量优先的“绿色消费”意识;积极开展“绿色消费社区”和“放心食品进社区”活动,积极净化社区食品市场,扩大社区“放心食品”消费。抓好无公害蔬菜检测工作。做好对各超市、农贸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申报无公害蔬菜检测点的日常监管,不断完善无公害蔬菜检测监管体系。建立“菜篮子”市场信息收集、统计分析、预测体系,落实重要商品储备,提高应急调控能力。完善畜禽定点屠宰管理。按照《青岛市畜禽屠宰管理条例》的规定,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积极探索牛、羊、鸡、鸭等畜禽的定点屠宰管理工作,逐步规范我市畜禽屠宰秩序。组织实施“放心肉”配送工程。以我市两家生猪定点屠宰厂为依托,以产品质量好、品牌信誉度高的外地生猪定点屠宰企业为补充,积极开展“放心肉”配送网络建设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多年来存在的私屠滥宰问题。
一、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100.5亿元,比2006年增长1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37家,批发零售额预计达87.5亿元,比2006年增长21%;限额以上餐饮企业13家,餐饮额预计达13亿元,比2006年增长8%。商品市场交易额预计达93.3亿元;批发零售网点总数29195个,餐饮业网点总数3087个,商品交易市场114个,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
(二)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连锁经营发展迅速。由过去封闭式、一对一的传统型柜台销售为主要特征的百货店单一业态,转变为多种业态并存的新格局。全市涌现了一批超级市场、连锁店、专卖店、购物中心、购物广场、厂家直销等新型零售业态。海博家居大世界、佳乐家超市、苏宁电器、麦当劳、肯德基、维客超市、国美电器等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在我市投资兴业;龙洲酒业有限公司、狮龙商场、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等40余家本土企业走向连锁化道路。全年发展各种连锁店、加盟店、直營店1000多家,实现销售额19.2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9.8%。
(三)商品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市场体系建设初具规模,体系更加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市场11处,入市经营业户2.6万家。以于家村大椒城、丁家庄蔬菜批发市场、沙梁土豆批发市场和胶西蔬菜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以龙港灯具、胶电家居、海博家居等为代表的家居用品市场的成功启动,进一步提升了胶州商城的经营档次;以二手车、二手农机市场、文化市场为代表的特色鲜明专业市场的兴起,使全市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得到有效的补充。
(四)市、镇、村商品流通初步形成网络化。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放心农家店建设。截至2007年11月底,已建设日用消费品农家店489家,农资店210家,总计699家。其中,镇级店17家。营业总面积6.05万平方米。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2000多人,人均年增收约1万元。完成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1家。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商业网点为龙头,以镇级中心店为骨干,以村级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体系。
(五)商贸流通领域行业管理日趋规范化、法制化。生猪定点屠宰、酒类备案、民爆器材管理等经营秩序明显好转,经营状况良好。生猪屠宰厂(场)基本条件和各项管理制度日益完善,生猪进点屠宰率有很大提高。城区生猪进点屠宰率达95%,增长五个百分点;农村食用来自定点屠宰企业的猪肉达到15%,增加了10个百分点。酒类流通秩序得到规范,今年全市开始实施酒类备案管理,目前已经有120多家酒类经营者进行了备案登记。
二、加快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根据国家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研究针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具体扶持办法和措施,制定一套发展商贸流通业,包括网点建设,发展新业态,行业管理,招商引资等政策。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在旧城改造、新城区建设中,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商贸服务设施。建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重要商贸流通网点基础设施建设、商贸龙头企业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引进,推进新型经营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发展。
(二)大力实施“三个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市级商务中心建设。结合老城区改造,依托胶州湾财富中心、特色商业街区、老行政服务中心大楼等商业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进驻市级商务中心。加快建设次级商务中心,重点抓好新城区利群购物广场、佳世客超市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西部商贸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尽快启动西部商贸区。
(三)进一步加大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力度,提升商品交易市场档次。制定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规划,推进市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快重点市场发展。重点发展地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产业依托的工业消费品产地市场和为加工制造业提供原材料和零配件的生产资料市场。围绕农产品、木材、钢材、家具、五金建材等产业,大力培育建设一定规模、辐射力强、带动力强的专业市场。改造和提升摊位式的专业批发市场,引导和鼓励摊位式的经营户向门店式的贸易公司转变,实现商品市场的经营者从个体工商户为主向现代商贸企业为主的形态转变。促进批发市场开拓和延伸流通加工、物流配送等服务功能,建立信息系统,探索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模式,实现市场的信息化发展。
(四)加快商贸流通业现代化进程,推动业态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着力发展以社区为中心,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店,积极发展特色专业店和专卖店,进一步推进传统零售业向现代零售业的转变和升级。重点推进品牌专卖和系列专卖。积极推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探索通过自由连锁、挂大靠优等形式开展同业合作,做大做强商贸连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利用电子网络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使其成为商贸流通信息化的基本载体。加大对传统服务业特别是社区商业服务业改造力度。提升餐饮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提升餐饮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食品卫生与安全标准、服务规范标准,促进餐饮业规范经营。促进再生资源企业发展。
(五)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农村商贸流通网络。改变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市场秩序混乱的状况,建立畅顺高效、便捷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逐步取消露天摊档式农贸市场。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向综合超市、食品超市、社区菜市场、便利店配送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大型超市、食品超市和便利店的经营企业直接从产地采购,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商业网点。按照服务人口3万人、基本商业面积0.8万平方米的标准设立农村商业中心。继续大力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抓好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农家店建设,建立覆盖城区、镇、村的三级商贸流通服务体系。
(六)继续抓好特种行业和重要商品的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煤炭、成品油市场。做好酒类备案管理工作,建立消费安全的酒类市场秩序。做好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的备案管理工作,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向规范化发展。做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进行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食品流通秩序和食品经营行为。加强对美容美发行业的规范管理。
(七)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业管理水平。会同人民银行、银监局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落户我市。开展“一村一品”信用箱体贷款试点活动,探索解决“三农”融资难题,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期召开银企洽谈及项目推介会,搭建银企交流平台,促进银企合作,推动我市经济发展。
(八)进一步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抓好三绿工程建设。倡导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质量优先的“绿色消费”意识;积极开展“绿色消费社区”和“放心食品进社区”活动,积极净化社区食品市场,扩大社区“放心食品”消费。抓好无公害蔬菜检测工作。做好对各超市、农贸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申报无公害蔬菜检测点的日常监管,不断完善无公害蔬菜检测监管体系。建立“菜篮子”市场信息收集、统计分析、预测体系,落实重要商品储备,提高应急调控能力。完善畜禽定点屠宰管理。按照《青岛市畜禽屠宰管理条例》的规定,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积极探索牛、羊、鸡、鸭等畜禽的定点屠宰管理工作,逐步规范我市畜禽屠宰秩序。组织实施“放心肉”配送工程。以我市两家生猪定点屠宰厂为依托,以产品质量好、品牌信誉度高的外地生猪定点屠宰企业为补充,积极开展“放心肉”配送网络建设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多年来存在的私屠滥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