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志:早餐越香,人生越“苦”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amireik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圣志 1975年出生于福建福清,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曾留校任教,2005年加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现任海峡卫视总监助理,是纪录片《早餐中国》总导演。

  在街边吃着锅边糊,对王圣志的采访就这样开始了。傅师傅鐤(音同鼎,是福建古语中的锅)边糊位于福州鼓楼区的一个小区,王圣志是常客。店主虽不知他的名字,但认脸,一见到他,便舀起锅边:“还来一碗?”见记者吞下锅边,王圣志兴致勃勃:“是不是‘次第绽放’!”他用这个词形容锅边的口感,“上层薄下层厚,层次丰富。”怎么办到的?他招呼记者到厨房,只见傅师傅用红薯蘸油,往铁锅边上一抹,铺上面粉团,稍等10秒,锅边成形。王圣志始才解密:红薯抹油,健康且均匀;汤只放虾米,保证鲜味;搭配米粉,淋上蒜头酱……
  傅师傅一家也在追《早餐中国》第一季。这是由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每集5分钟,介绍一种中国早餐,周一至周五上午8点播出。第一季于6月7日收官,仅在腾讯视频播放量就破2.5亿。但他们不知道,店里这个常客就是导演。直到《环球人物》记者告诉他们,傅师傅大吃一惊,瞪大了眼睛,指着王圣志:“前些天我还给你出主意,让你儿子上哪个补习班呢!”

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


  傅师傅的店并没有出现在《早餐中国》第一季。“福州的店我太熟悉了,不好选。”王圣志说。但它和片子里的早餐店一样,至少传了两代人。傅师傅从父亲手上接下这家有20多年历史的店。他对小区很熟,连哪个补习班更好、好在哪儿都知道,更别提居民的口味。
  王圣志舀起一片锅边:“这边的人爱加紫菜,你要没有,他就觉得不正宗;另一个区的人绝对不加,你加了他就跟你急。”店开了两三代,顾客就吃了两三代,小区居民也被培养出了特定的口味。上班族去北上广打拼,离家时吃了早餐,十几年后再回来,味道哪怕只变一点点,也会觉得没了故乡味。“所以,早餐不能创新,也不能与时俱进。”
  《早餐中国》第一集里,湖南小男孩陈腾飞一边“嗦粉”,一边介绍正在热火朝天做粉的爸妈:“长得像猴子的是我爸,长得像猫头鹰的是我妈。”表情夸张却自然,逗乐了许多网友。
《早餐中国》海报上的闽南糊店主。
第一集《肉丝粉》中,湖南小男孩陈腾飞正在“嗦粉”。
马凯一家做的猪油渣烧卖。
拍摄《柴火面》时, 王圣志(左一)向店主陈跃森(右一)请教如何把握火候。

  要呈現这种自然纯朴的状态可不容易。很多店主生平第一次见到镜头,以为是相机,上来就摆剪刀手。王圣志的团队就跟店主一样,每天凌晨三四点到店里待着,直到店主对镜头和拍摄者“脱敏”。
  就这样,陈腾飞和拍摄团队成了朋友后,才能轻松面对镜头。有时候,王圣志干脆把店主在镜头前的手足无措也记录下来。做猪油渣烧卖的长沙大哥马凯在捏糯米时,看到镜头对着他,很紧张,一不小心,猪油放多了,害羞地和镜头道了个歉。王圣志说:“现场经常与策划的方向完全相反,有很多慌乱和尴尬,但这些也是故事点。”
  片中还有个环节“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即播放一首早餐店老板爱听的歌。这个场景是王圣志在3个多月的前期调研中发现的:早餐店老板歇摊时爱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外放歌曲。王圣志很不解:“插个耳机不行吗?”那些歌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曲,像任贤齐的《心太软》。“我一听就很崩溃。我儿子听‘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我也听。我和老板们差不多大,怎么我们的‘流行’这么不一样?”
  王圣志想看他们的手机歌单,但每个老板都不让。他意识到,很多人手机里的歌单是秘密,“它装满了你的孤独、烦恼、幸福、欢乐”。早餐店老板们忙到中午12点才闲下来,只有这一小段时间完全属于自己,听歌当然要最大声。而且,他们日复一日做一件事,听歌不跟风,只循环一首,老歌伴随了他们几十年。因此,王圣志决定把他们的歌单放到片子里:“我不需要有个声音跳出来说这人有工匠精神、几代传承、坚守有道。他有多坚持,你听他的歌就知道了。”
  大部分的坚持,是为了家人。武平二中门口有对夫妻蒸簸箕粄(音同版)——用米做成的粄皮包着豆角、茄子、香菇、猪肉,然后在粄皮上淋葱油,4条簸箕粄只卖1块钱。妻子是主厨,早上4点就准备食材,丈夫看她太累,劝她别做了,但她不听。王圣志解释:“因为儿子在二中读书,她想等儿子毕业了再走。她做簸箕粄给儿子吃,也招待他同学来,收很少的钱,再怎么累,也不想断了和儿子的联系。”这个故事让王圣志很触动。在“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环节,儿子给妈妈点了一首歌,是杨钰莹翻唱的《甜蜜蜜》。他拿着手机给妈妈伴奏,妈妈边舀汤边哼“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

“早餐的底色是苦的,辛苦的苦”


  早餐店老板凌晨三四点就得到店,但做闽南糊的黄姝总比别人早45分钟。她拿着凳子坐下来,不是准备食材,而是化妆——啪啪地往脸上涂粉、拍腮红,点上口红再抿开。“我喜欢每天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就冲到“烟火缭绕的战场”——切菜,剁肉,大力地翻转锅铲,搅动裹满墨鱼、笋干、三沙红虾的地瓜粉团,汗如雨下,还不忘提醒自己:“闽南糊要用地瓜粉(口感)才会Q、炒得有点透明度才行。”
  爱美的黄姝是让王圣志印象最深刻的人。“起那么早已经很累了,她还坚持化妆,是给顾客看吗?当然不,她一开火就像打仗,妆很快就掉了。工作前弄得美美的给自己看,是认命知足。”
  炒饭能手兵哥是王圣志拍的第一个“认命的人”。他和妻子本在广东打工,好多年没攒下钱,便回乡开了早餐店,照顾父母,养育小孩。“我第一次见兵哥,他在炒饭,熟练挥舞锅铲,手臂像在跳舞,我完全看蒙了。”拍完兵哥,王圣志却长达一个月剪不出片子。“我是讲他挣扎回乡、无法远行,还是讲他克服困难、为家人奉献?”无论哪种都可能把他变成榜样式的人物。王圣志想了很久:“早餐的底色是苦的,辛苦的苦,不能浪漫化、诗意化、英雄化。”
  最终,他想到了3个字:过日子。“平静是一天、烦躁也是一天,日子都要过下去。”早餐店老板挣得不多,店一开,一辈子在这里了,下雨下雪也得开门,不然顾客去了其他店,生意就被抢走了。“这就像坐牢。既然画地为牢,就以牢为乐。”在王圣志的语境里,“画地为牢”不是贬义词,而是苦中作乐。兵哥打工时没赚到钱,做早餐店时觉得没自由,他在没钱跟没自由之间徘徊,“向往远方,但又坚守着过日子,这种状态‘很中国’”。
  王圣志说,做早餐都是“苦哈哈”的,那么拍摄就要选能苦中作乐的店主,标准是看他们有没有业余爱好。早餐店老板整个白天都在忙,如果还能用有限的时间培养一两种爱好,可能就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比如有的店家喜欢养鸽子,有的爱玩自行车,兵哥的兴趣是带儿子逛巷子。“他每天那么忙,还要带孩子走一遍。陪伴的过程中,对家乡的每条街道如数家珍。”王圣志说。

“吃完早餐,回到现实,噩梦、美梦都过去了”


  王圣志40多岁了,每天要花15分钟吃早餐,出差也不例外。每到一地,他先搜索最地道的早餐,然后按图索骥,实在找不到就靠经验:“最单调的是最好吃的。”比如,三家店都做拌面扁肉,一家还炸油条、做包子,另一家更夸张,甜的咸的都有,“那么只卖拌面扁肉的这家味道肯定错不了,因为他这么多年只做一件事”。
  这个经验是王圣志的忘年交、台湾美食作家舒国治教他的。舒国治60多岁了,常年在外旅游,住最便宜的旅馆,没行李、不购物,但对吃绝不含糊。在台北街边的牛肉面店,他一坐就是几十分钟,还和老板讨教,非得弄清楚怎么才能做出鲜美的牛肉汤头,于是就有了《台北小吃札记》这本畅销书。
  王圣志硕士念的是现当代文学,毕业后留校做了3年老师,但对很多事物好奇,便转行到海峡卫视拍片子。进电视台后,他做了不少前卫的节目。10多年前,他就做了国内首档两岸旅游节目《萍水相逢》,还有美食真人秀《味解之谜》。他还拍了记录丝绸之路沿线工艺的《丝路百工》,不做高高在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技艺,比如嫁女儿要用的火笼。香港作家梁文道看了样片,没想到火笼是这么编出来的,连茶都忘了喝,便为纪录片配音。
  那是长纪录片的时代,王圣志拍的片子,每集至少四五十分钟,“总得讲清楚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和转折”。但如今,人们的生活越加碎片化,很多人没耐心看完一件事的发展过程。于是,王圣志所在的海峡卫视做了名为“汤圆视频”的平台,在海内外播放授权给该平台的短视频,2018年就發了2000多条,呈现时下年轻人的生活。去年,腾讯视频的负责人看到王圣志拍的早餐样片,觉得有趣又有意义,便和海峡卫视合作制作《早餐中国》。每集只有5分钟,上班族可以在通勤时看片子,有的人赖床时也能看,因为“看到这么诱人的早餐,还不想赶紧爬起来去吃吗?这样,起床气就过了”。
  王圣志有个梦想:“做一档每集5分钟的深夜节目,人们听完、看完就安然睡去。”他坐在店里吃早餐,会看着周围的人,“他们吃完早餐各奔东西,但隔天天一亮,又回到这里,再来一碗”。要是昨晚做了噩梦,他们可能还受影响;若是做了好梦,醒来还觉得在天上飘。王圣志说,白天跟黑夜要有一道线来划清楚,这道线就叫现实。吃完早餐,回到现实,噩梦、美梦都过去了。
其他文献
1987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签署《中导条约》。  当美国与俄罗斯为《中导条约》的存废争执加剧时,一个尘封已久的名词重新出现在媒体上——“死亡之手”。  2018年11月,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前司令维克多·叶辛说,如果美国执意退出《中导条约》,在欧洲部署中近程导弹,那么俄罗斯将考虑重启苏联时代的“死亡之手”,以保护国家免受核打击。确保核反击成功  何谓“死亡之手”?  俄地缘政治
九旒冕,藏于山东博物馆。  1969年冬,山东省邹县尚寨村的村民在九龙山挖防空洞时,发现了一个墓道。  它通向的,正是明代鲁荒王朱檀的陵墓。第二年春天,考古队来到这里,挖到了秋天,终于打开了两扇重达3吨的石门。呈现在眼前的是幽暗的积水。地宫中,400多个木雕彩绘的车马仪仗俑,有一种阴森的威仪。曾经肃穆的墓室中,各种陈设长年被积水浸泡,一片狼藉,桌案倒扣在金丝楠木的棺椁上。  在棺椁的东侧,有两个朱
孙宇晨,这位所谓的“90后才俊”刚刚花了3000多万元人民币拍下了和巴菲特的午餐。据说他的身家已经达到几十亿元,而且一直被标榜为“创业精英”“成功人士”,但在我看来,他既不精英也不成功。从他身上,我找不出时代的闪光点,但他的确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照出某一类人的心态。  孙宇晨是那种信奉“成名要趁早”的人,这一点,从他自北京大学毕业之后的所作所为便可看得一清二楚。尽管孙宇晨的创业成果乏善可陈,但为了给
她以强硬姿态入主唐宁街10号,一年多来却与欧盟陷入拉锯战,党内关系也令她头疼。  1月31日抵达中国后,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开启为期3天的“旋风”访华之旅。她来到武汉,在黄鹤楼上看京剧;来到北京,跟丈夫菲利普在故宫合影,还乐呵呵地接受了“梅姨”这个称呼;来到上海,在豫园中饶有兴趣地学习剪纸。  这是梅首次对华进行正式访问,也是她丈夫菲利普首次陪同参加双边访问。如果结合她当前的政治处境,或许会更了解她
(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自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写下这句话后,中国历代的军事思想,无一不强调用兵要以仁爱为出发点。这与西方军事学说崇尚征服、杀戮大相径庭。  及至近代,西方的征服、杀戮祸及中国,并且在中国培植了一批军阀代理人,一个古老的国度陷入外敌内战、兵连祸结的境地。从军事上说,中国数千年来未有如此危亡的时刻。  正是在这样的危亡里,南昌
马赫沙拉·阿里 1974年2月16日生于美国,毕业于圣玛丽大学,并在纽约大学获得表演硕士学位,2019年2月,凭借《绿皮书》获得第九十一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1974年2月16日生于美国,毕业于圣玛丽大学,并在纽约大学获得表演硕士学位,2019年2月,凭借《绿皮书》获得第九十一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2017年,在连续两届“奥斯卡太白”的争议声中,评委会专门为每个奖项都增加了黑人演员的提名。
6月2日,2万多人在法国巴黎17区的司法宫新址门前参加反暴力执法抗议活动。  到6月上旬,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抗议浪潮突破了美国的范围,蔓延至欧美多国。  6月2日,法国巴黎,2万多人在位于17区的司法宫新址门前参加反暴力执法抗议活动,并要求为本国遭受警察暴行的受害者讨回公道。  6月6日,德国柏林,1.5万人在亚历山大广场和平集会,抗议者高举写有“制止警察暴行”和“我无法呼吸”的标语牌,呼喊弗
李开周  跟孩子聊天,聊到北宋词人柳永,孩子很奇怪:“这个人怎么有好几个名字啊?又叫柳永,又叫柳三变,又叫柳七郎……”  我告诉他,柳永本来的名字是柳三变,他参加过很多次科举考试,一直考不中进士,为了转转运气,才改名柳永。至于柳七郎,那是因为他在同族弟兄中排行第七。  我还告诉他,柳永的同族弟兄很多,同胞弟兄却只有两个,他在家里排行老三。孩子马上接口:“他叫柳三变,那他二哥是不是叫柳二变,大哥是不
这位“80后”博导见证了北斗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发展,因科普内容充满流行元素,被网友称为“北斗女神”。  围绕“北斗”的人物很多,耳熟能详的有孙家栋、陈芳允、杨长风等。而一些在大树遮护下的小树苗,如今也渐渐长大,慢慢走进人们视野。“80后”女博导徐颖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中科院光电研究院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导,徐颖长着一张娃娃脸,戴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看上去就像刚来办公室报到的实习生。然而她却是中科院
黄公望(1269年—1354年):本名陆坚,字子久,元代画家,晚年皈依全真教,别号“大痴道人”。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等。  2010年,全国两会新闻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一句“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欷歔,让“生于庚寅年,毁于庚寅年,名于庚寅年”的《富春山居图》,一夜间变得街知巷闻。  历史的关节处总是遍布惊人的耦合:1350年,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