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蒲2号蒲瓜品种比较试验及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oowew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早蒲2号蒲瓜具有生长势强、抗病性强、早熟及品质优的特点,在广东省阳江市种植综合表现好,肉质嫩滑,味甜,产量高,适宜在阳江市春、秋季种植。该文介绍了早蒲2号蒲瓜品种比较试验及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早蒲2号;比较试验;栽培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48-02
  瓠瓜又名瓠子、扁蒲、夜开花等,春、夏、秋均可种植,是一种经济效益比较好的蔬菜,在华南地区栽培历史悠久[1-2],据记载公元9世纪广州就有栽培。随着农业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外来人员的增加,阳江市蒲瓜种植面积与日俱增。但目前我市应用的品种类型混杂退化、抗病性較差、产量较低,制约了瓠瓜生产的发展。早蒲2号是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选育的蒲瓜新品种,为测定该品种在阳江市的适应性及为阳江地区的蒲瓜做好新品种贮备,笔者在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基地进行了早蒲2号蒲瓜品种比较试验,并总结形成了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供试品种共2个:早蒲2号和福州芋瓠(CK)。
  1.2 试验方法 试验按《广东省农作物品种试验办法》规定执行,于2016年春、秋两季在阳江市农科所基地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为30m2,保护行采用同品种延伸。春造在2016年1月29日播种,2月15日移植,4月1日采收,从播种至收获期62d,5月25日结束采收。秋造在2016年7月25日直接播种,8月31日采收,从播种至收获期36d,10月10日结束采收。定植前施足基肥,然后精细整地,田间管理只防虫不防病,其他田间管理按当地栽培习惯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从表1、表2看,早蒲2号春造每hm2总产量64.63t,比对照种增产34.3%,增产极显著。早蒲2号秋造每hm2总产量53.46t,比对照种增产37.9%,增产极显著;前期产量两造表现接近。
  2.2 主要农艺性状 早蒲2号生长势、分枝性及抗病抗逆性表现好于对照福州芋瓠。田间表现耐热、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其商品瓜长平均为25.0cm,横径7.0cm,皮色油绿有光泽,瓜身匀称,商品性好于对照。田间枯萎病发病率为5.8%,低于对照。两者早熟性相当。具体性状表现见表3。
  3 栽培技术
  3.1 播种育苗 早蒲2号蒲瓜我市春季栽培可于12月底至翌年1月播种;秋季栽培于7—8月播种,春季种植要防寒育苗,秋植可直播,播种时要浸种催芽,浸种时间为4~5h,催芽温度要高,一般在31~35℃。
  3.2 整地、施肥 早蒲2号蒲瓜适应性广,对土壤要求不严,最好选择排水良好、保肥、保水力强的壤土栽培,忌连作。该品种产量高,需肥量大,定植前要施足够基肥。一般每hm2施腐熟基肥如猪粪、人粪尿、堆肥等30t以上,复合肥600kg,过磷酸钙600kg。
  3.3 定植 阳江地区早春栽培,可先在保护设施下度过低温,一般在1月底或2月份植株具2~3片复叶时就可定植。阳江地区应用支架栽培,一般在1.8~2.0m(包沟)宽的畦面上种植1行,株距50cm左右,如提早栽培也可加密,定植株行距随当地种植习惯的不同而调整。
  3.4 田间管理 定植后,适时追肥浇水,雨后及时排水。定植7d后施提苗肥一次,主蔓50cm以上时,搭架栽培的及时插架。主蔓6~8叶时及时摘心,促侧蔓早发,摘心后及时中耕和追肥,开花期间可放蜂或人工辅助授粉。侧蔓结果后,第2次摘心。盛果期重施肥水,直至采收后期。适当摘除基部细弱侧蔓及过密变黄老叶,及时引蔓。
  3.5 病虫害防治 早蒲2号是早熟品种,其病虫害的防治原则为早预防、早治疗。生长前期及时防治蚜虫和病毒病,中后期注意防治白粉病,雨季注意防治疫病。可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瑞毒霉锰锌等化学药剂等防治病害,用巴丹和蓟蚜威等化学药剂防治虫害。
  3.6 适时采收 早蒲2号蒲瓜早熟,开花后10d左右果皮具白色茸毛时及时采收嫩瓜,其头批瓜宜早摘以利于中后期结果。采收时间以清晨最好,采收过早或过迟影响产量及品质。
  4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早蒲2号蒲瓜田间表现早熟,植株生长势较强,叶片心形、淡绿色。瓜色油绿有光泽、肉质清甜,品质优。商品瓜长度、色泽及单瓜重都满足市场要求。田间表现耐热、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前期产量高,且总产量也高,明显高于对照品种,适宜我市春、秋两季种植。
  参考文献
  [1]彭庆务,何晓明,谢大森,等.瓠瓜的特征特性及育种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3(1):18-19.
  [2]田永红.华南地区蒲瓜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10(15):15-16.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该文通过记录城市居民出行行为特征的出行日志,结合高德和交通广播采集的实时路况信息数据,在分别考察居民出行行为特征和交通车流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匹配分析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居民出行日志与实时路况信息上反映的拥堵情况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和一致性,在时间上表现为居民出行呈现出较大的时间集聚特征,且工作日与休息日的集聚时段有所差异;在空间上表现为不论是休息日还是
期刊
摘 要:该文利用在江浙沪地区苏州、湖州、上海未推行宅基地置换的地区的实地问卷调查所得的农户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参与宅基地置换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对农民宅基地置换意愿有正向影响的因素,包括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即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收入的家庭,越具有宅基地置换意愿;对农户宅基地置换意愿有负向影响的因素,包括宅基地利用状况、宅基地现有住房
期刊
摘 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是一个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科,该文首先提出现在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相应地提出了实践能力训练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关键词: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实践能力;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124-02  Abstract:The major of enology and viticulture
期刊
摘 要:该文提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地方高校种子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质量效果。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17-03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类型在我国是20
期刊
摘 要:该文着重介绍了金寨县宅基地退出试点与推进农村发展的状况,分析了农村宅基地退出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借此机遇推进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宅基地退出;金寨县;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09-03  如果合法取得的宅基地,用来建造住宅和生活等相关设施,它是属于建设用地。我国第一次制定的关于实现农村宅基地“一户
期刊
摘 要:该文通过分析六盘水峰丛洼地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量、石漠化水平、平均文化水平、人均年收入、人口密度等6个因子的单因子分布图,运用空间叠加理论,将各个专题图叠加并加以分区,对各区进行分析,最终建立了相适应的生态农业模式。  关键词:峰丛洼地;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F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03-04  Abstract:Through
期刊
摘 要:目前,临沂烟区主要以人工浇穴和灌沟等灌溉方式进行烟田抗旱,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烟田旱情,但此灌溉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成本投入高、抗旱效果持续性差等问题,且大水漫灌抗旱方式水分利用率较低,造成了灌溉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节水灌溉具有省工、节水、减轻烟田板结、防治烟叶灼伤、提高烟叶产质量等优点。该研究通过对喷灌、滴灌两种节水灌溉方式进行直观评价,验證新型灌溉方式对烤烟生长的影响
期刊
摘 要:该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专业为例,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已有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探讨符合职业院校实际情况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目前技能型人才紧缺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34-02  当前,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
期刊
摘 要:天然食用色素是从动物或植物色素中直接提取的,培养基通常是无害的,如红曲色素、姜黄素、叶绿素、苋菜红、胡萝卜素、骆驼等,是其中的一部分。该研究以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在制作过程中分别加入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与普通培养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彩色培养基更具有观赏价值,通过定期观察可以发现不同颜色的彩色培养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加入粉色食用色素的培养基的褪色情况最为显著,而绿色、紫色、蓝色的
期刊
摘 要:通过在番茄上开展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常规施肥、空白试验对比,结果表明:番茄在常规施肥量减少30%的情况下施复合微生物肥料,与常规施肥相比,番茄增产效果显著,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可见,番茄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是生产中减肥增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番茄;复合微生物肥料;减肥增效;效果显著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53-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