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气的变化是从天空中的云开始的。哀牢山的天空像湖一样蔚蓝,就仿佛是一位高明的画家为大地涂抹的艺术背景。这样蔚蓝的天空、明丽的天空,云歇在上面是多余的,它们停在空中,只会是一种凌乱。因此它们只能飘飘荡荡,像无根的木棉花絮一样向四方游走。飘呀飘,走啊走,在质感的天空中,云无家可归。云走累了,就停留在群峰上,堆成一座座大大小小的“雪山”。它们看着大地,觊觎着人间的一切。
别以为这种洁白的“雪山”没有阴谋,实际上,云是在等风。风是云的兴奋剂,只能有风,云才会成活。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其实仅是云的一种速度。风不知是来自天堂,还是生于大地深处?它们到来,仅是一小阵子。它们常常不会提前通知山里的人,但那些寨子里通灵的老者,坐在土墙下也能感知到一种穿寨而过的速度,这就是风。还有山上的树木、寨前的神树、河流上的水草,河滩上的沙尘,它们明显感受到了一种速度的微微到来,就像山寨里的撵山狗,瞬然从你的眼前掠过。当然,风也是阴谋家,它们要作乱,不可能开始就势如潮水,它们常常也是偷偷的、潜移默化的、潜滋暗长的,由微到弱,由弱到强,由强到势不可挡,有时强到江岸上的树无法招架,连根拔起,歪斜的身子倒入江中,不久就会被江水淹没。感知到风的到来,几日来坐在山峰上的云开始作蛊了,它们借着风的速度,身躯慢慢开始变形,面积急速扩张,就像泼在桌面上的墨水,不停地洇开,颜色开始一点点变黑,它们就像一场潜伏已久的怪兽,从群峰之巅慢慢向天空中心逼近,最后首尾交接。天空像得了一场顽固不化
的皮肤病,终于被黑所淹没。
天变了,预示着一场大雨的到来。但阴霾的天气还是没下雨。原来云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云就像一支大战临前的部队,它的先头人马虽然占领了阵地,但面对彩云之南五百里的哀牢山脉,它还没有足够的信心把它击溃。云很有耐心,它有的是时间和韧性,它必须积攒更厚更多的雨,才能保证五百里的山脉长成一座水做的山。
一条红色的河流从第一湾那边绕道过来,浩浩汤汤,等小镇的人看到它的水面,已变成一道红波荡漾的波光。开春以来,哀牢山的红河干热河谷就很少落雨,年前宽阔肥厚的河水,变成了一条缺养的龙,越走越长,越游越瘦,最后竟只剩江心的重要干流。红河发源于大理巍山县,哀牢山脉之首,它自北向南,一路蜿蜒而来,来到新平的戛洒古镇也不过三四百里,沿岸一层一层的红色沙页岩经年累月冲刷成了河床,从而染红了滔滔而下的红河。河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千百年来,它在山谷中汪洋着,就像瞌睡的龙爬在沙页岩上睡觉。雨季的时候,它睡觉的面积会越来越大,红色的身影摊开来,慢慢占据了整个河床,而等到旱季来到,它睡觉的面积会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河谷傣族的一条细长腰带。
云堆到不能承受之重,它铅块一样的身躯就变成了古镇东面的矿石,厚实地压下大地。半山以上高耸的山峰消失了,仅有河谷中的古镇,和流过古镇的红河,像混沌世界留给大地的一条光鲜裂缝。就在小镇人都似乎压抑到得了忧郁症的时候,淅淅沥沥的雨开始就像森林中的松毛一样飞落了下来。绵绵密密,来得没有速度,落在干热河谷就像空调里扇出的云絮。但这样淅沥的雨从上午到下晚,一刻也不停,它落下的仅是云絮表面的一部分,等下到深处,雨粒就开始渐渐落大,远山暮雨四合,噗哧噗哧的雨从古镇的房檐上落下来,形成昏暗世界里的一道道瀑布。
雨不停歇地下了三天三夜,到第四天的时候,强势的雨才小了些。河谷上空洞开一白茫茫亮光。古镇的人在屋里再也憋不住气了,不论是集镇上的村民,还是机关学校厂矿的职工干部,大家纷纷撑着伞,来到堤岸上观河。
河堤上吹着江风,人们的下半身很快就飘湿了。好在河谷夏季闷热,大多数人都是穿着拖鞋和半截裤,因此并不会被雨弄得很狼狈,从北飘来的雨浸润地落在脚踝上,人心感觉到从里到外的清凉。
宽阔的江岸是由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和白色的沙石构成的,借着雨水的滋润,我看到几只江鹭在河对岸的木棉树下起落,它们来回蹁跹,就像天堂里放飞的仙鹤。红河水并未明显长高,在偌大宽阔的河床,它要吞没两岸的石头和细沙,还要经过漫长的雨季。但这会儿,红河的颜色更深了,在洞开的一条亮光的反衬下,红河从硬寨上方奔腾而来,在一道转角的滩口,波光粼粼,如一条欢唱的龙。它拐过急口,走过险滩,慢慢地又进入了下方平缓迂回的河床,它首尾相接,摇摆着身姿,不停地蠕动。它要冲破河床的险阻,一路向南,奔向南方的那一片蔚蓝。
河床上的沙粒,全带着深颜色的湿意。不过却很难看到脚印的痕迹。却有不少车轮碾压留下的轮印。河床如此空旷,摩托车和采砂车在这里来来回回,打上一个个ⅹ。有人在沙地里圈出一片地,在上面种上青苞谷,茁壮的杆上已背上青色的玉米。还有打塘的辣椒,小棵小棵地栽在塘中,恹恹地才开始成活。一只废弃的轮胎,安静地歪倒在杂草丛长的岸上,它的一小半部分已经牢牢地嵌入砂石之中,雨水顺着胶皮不断滑落,最后像一行行眼泪落到岁月深处。顺着風雨飘摇的视线,我渐渐看清一个黑点,他在一潭汪洋着的河水中挪动,他头戴笠帽,下身拖着一条套到胸部的下水裤。这是江畔人的作业,他们常常穿着下水裤入水,从鞋子开始,连裤带裆一直到胸,人可以把自己下半身全部装在里面,穿上它之后,人就可以不湿身地走入水中,甚至带电走进水中。人到了水里,电却不会上身。电会在水里找到鱼。鱼没有办法,它们有的是水涨时从上游窜下来,来到这个汪塘里面,有的是自小就住在这个汪塘里,吃着江流里的蔗渣长大,但这会儿,这个带电的下水裤很快就会把它们捉到,然后带上摩托车,一路飞向古镇的那个交易市场。古镇的农贸市场是连着红河的,这会儿,市场里大大小小的池里已放满了各地带来的鱼,有的活蹦乱跳,而有的却已奄奄一息,它们像来这里集会,却不知已陷在危险的包围中。
古镇因这场雨开始进入时光的另一个季节。这是一个充满着南国异乡情调的古镇。它就建在河流冲积的沙滩上,车来人往的街子,就是河岸上流动的风景。一间挨一间的高楼,是古镇繁华的标志。而那些雕于门宇上金翅闪闪的孔雀,记录着傣乡妙曼横生的时光。这就是哀牢山主峰脚下的古镇戛洒。戛洒,意为沙滩上的街子。历史上,就是哀牢山闻名遐迩的大街,茶盐古道中转站,一条贯穿南北的茶盐古道蜿蜒在密林深处,每天有 800多匹骡马、1000多商人要从这里通过。商客、马帮在古道上去去来来,晚上常常要在戛洒歇息,次日翻越哀牢山原始森林北上,或渡过波涛汹涌的红河入城。时光如能倒退百年,我们便能看到悠悠马帮长队非常壮观,畅销山内外的布匹、丝绸、烟丝和小手工制品各种百货向西南而去,驮回来的是洋烟、盐巴、茶叶、野生动物的皮毛。 古镇商铺林立、马帮聚集、鱼龙混杂,自古就是冒险家的乐园。上世纪 30年代,当地世袭土司李润之凭借哀牢山的险恶地势,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土司庄园。李润之祖籍陇西,始祖李尚忠,明朝初年宦游来滇,落籍新平,先后居住于戛洒豆丰、东关岭。他的高祖李毓芳以镇压哀牢山区李文学、杜文秀农民起义有功,在清代乾隆年间就被封为“云骑尉”,一直世袭到他的父亲李国宝。从 1889年到 1945年前后,李润芝继承祖父家业,和他的哥弟在戛洒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陇西氏族庄园”及祠堂,使戛洒在哀牢山区显赫一方。李润之读书不多,却有一定的头脑,他和云南省主席龙云拜把哥兄弟,当上了新平、镇沅、景东、墨江、双柏五县联防指挥官,云南盐区吏署新平运销局戛洒转运站主任,国民党反共自卫义勇军总指挥,云南省抗共救国军总司令等职务。他把持哀牢山茶盐古道要道,收取过路费,并自制枪支、贩卖大烟,开设织布厂、河边街、炼铁厂、铸锅厂等。1951年 3月,李润芝在新平被公审枪决,而他的财富却一夜之间消失。有人说陇西氏族庄园里的不明图案就是他的藏宝图,可惜至今都没人能看懂和找到。
戛洒是座聚宝盆,奋斗者的乐园。解放后,戛洒如日中天,不断加快发展。戛洒江畔,有一座颜色格外红艳的山峦,因其色艳、山高、峰险、景色优美,得名大红山。就是这座山上,矗立着昆钢和云铜两大矿区。探明及保有铁矿石储量 4.24亿吨,铜金属储量 155.65万吨,占中国及云南省同类储量的 15.6%和 54.8%,是中国境内已知炼铁富矿石储量最多的铁矿区。从上世纪 60年开始,地质工作者餐风露宿,冒着河谷 40多度的酷热,用了 20余年的时间,让这座储量惊人的大型铁矿山露出真面目。上世纪 90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昆钢建设者进驻大红山,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矿山建设工作。“每年50万吨采选试验工程”、“每年 400萬吨采选管道工程”、“每年 700万吨选厂扩产工程”相继完工。20年磨砺,一座以观念新、机制新、管理新为特征的国内特大型、现代化地下矿山展现在人们面前。
大红山铁矿成为中国最有名的矿山之一。它所采用的先进工艺设备和技术,创造了诸多国内外第一:长距离矿浆输送管道铺设,复杂程度世界第一;管线 171公里,长度居全国第一;大型半自磨机容积国内第一;高分段、大间距、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结构参数,全国黑色金属矿山第一;1796米长距离胶带机绝对提升高度达 421.15米,为中国之最。大红山为昆钢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使滇中戛洒辉煌成名。昆钢销售收入和利润大幅攀升,国有企业的有力拉动,工业经济的不断助推,使新平的产业比重不断发生变化,最终实现了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根本转变。
云铜大红山铜矿,2003年建成投产,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品位较高,储量较大,投资效益较好,又连续四年被国家“八·五”计划列为重点建设工程的唯一铜矿山,这顶皇冠上当之无愧的明珠,近年来年产矿石超过 1000万吨,相当于100艘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
戛洒是一片创造奇迹的神圣土地,永远不缺敢为人先之人。奋斗者在这里开拓,如滔滔不息的红河。2001年,中国烟王褚时健已 73岁,年逾古稀的他选择从零开始,回到青年时创业过的古镇戛洒,与妻子承包了硬寨梁子的荒山开始种橙。褚老一路坚持,用超过常人的意志力和执行力,种出了“云南最好吃的橙子”、“中国最励志的橙子”褚橙,年产 10000吨,利润超过 6000万元。褚橙品质优良,每年销售一空。褚橙由此风靡全国。褚时健更是被人们称为“中国橙王”。
古镇矿产丰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得益哀牢山雄奇俊厚的品格、红河水滔滔不息的一往无前。这一方水土,养育了这一方人,他们不屈不挠,敢想敢干,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做出超凡的业绩。
等沙滩上都渗出水汁,红河涨水了。2018年夏季的哀牢山,从落下第一阵雨之后,雨水就像通天的河,大大小小,断断续续,再也没有停歇过。据说河流的源头雨下得更欢更大,小坝渗水,还发生了泥石流。红河来势汹汹,身子一天比一天大,腰围一天比一天粗,站在古镇的岸堤,能听到“哄哄”沉闷的声音穿过壁立的峡谷,或宽或窄的河面,巨大的红水翻搅着漩涡。沉闷的水声不知是从哪儿发出,似乎是来自河流的最底部,又似乎是来自河流的表层,似春雷滚过河谷,又似河心的石头不断地在滚动,不断碰撞,发出沉闷般惶恐的声音。宏大的河变成了一条吃沙的龙,它翻卷的浪花就是河的嘴,不断向河两岸延伸、扩张,一口一口地咬掉了原先高于河心的砂石,占领了河滩上浅浅搁置的沙滩。没几天,红水就吞噬了先前大片大片裸露河滩的一切。仅有那么一处,原先渔民在河岸竖起的竹桩,高高地穿出水面,还留有一个晒干的白点,一层细嫩的表皮向上翘着,好像踮起脚尖在向我这边张望。
河岸上不时就会来些人,是像我一样来观河的,在河谷深处,观河,本身就是一道风景。诗和远方,仿佛是这条滔滔之河,都撑着雨伞,让布弹开降落的雨水,神情就像芦苇草一样忧伤。河谷的雨还是下着的,但飘动着湿意的躁热,就像闷锅里的饭。这是云南干势河谷典型的特征。有人试图走近路到河对岸,但他们看看滚滚而下的河水,又放下手中的浆,重新系好了靠岸的船。船是抄近路到对岸的工具,河畔的群众,平时划船过河,到河心的沙地上作业,河滩的沙地上,青苞谷、小米辣、西瓜,少雨的年份,他们的劳动常常会收获满满。对岸还有他们祖祖辈辈留下的地和庄稼,种有大片大片的香蕉,用船划过来,能在古镇的集市上卖得好价钱。但今年,河滩上青色翠绿的庄稼地,已成为滔滔翻滚的河床,傣民们先前满怀希望的庄稼瓜果,已变成红河里的一片水域。
尽管河水很大,但仍有人在作业。我注意到,在一处河水分叉的高处,还裸露着一间风雨飘摇的蓬子,蓬前还有个黑色的人影在晃动。他已被水包围,他在干什么呢?是不是被连夜高涨的水给困住了?我紧着心赶到离他不远的对岸进行
观察,才断定是一个早晨乘胶轮过去收地网的男人。他的长长的地网就埋在河水回旋的汪洋深处,他今天必须把它拉上来,不然就可能被越来越大的河水卷走。 男人所在的河心,水被突然下陷的河床切割成了四份,他大约是从一处汪洋迂缓的河道小心过的河。他也穿了下水裤,行动笨拙得就像舞台上的圣诞老人,他每向水域中多走一步,艰难的身躯就会自不而然地下沉一截。但他显然已是红河里的老把式,他并不为下沉的身子惧色,相反还不断地走入更深的水流中,在汪塘中打捞收获的希望。江鱼是这个小镇最味美可口的佳肴,在交易市场高达 80元一斤,但他冒着生命危险过河收鱼,是多么的不容易!我希望他今天运势特好,能网到一条面瓜鱼。面瓜鱼傣语叫做“巴些”、“巴黄”,是红河水系中的“奇鱼”之一,也是江河中的一種凶猛鱼。这种鱼,扁平的身体、无鳞的外表,宽大的嘴,长着胡须,属于鲶鱼一类。常常藏在河道的怪石嶙峋下,当地人以其肉色很像透煮的老南瓜(面瓜),黄生生的,于是叫面瓜鱼。可称得上是江河中的“鲨鱼”,是大江中鱼之上品,肉丝粗犷中含细腻,除脊骨和肋骨外没细刺,味清甜醇绵爽口,特别是那金黄色的汤,喝着极可人。男人的情况当然没有我想象之中的好,虽隔着河面氤氲的水汽,但我看清他今天的收成仅是捞起了三尾鲤鱼,和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河虾。他从地网里把鲤鱼捉出来,又小心地放入身后的胶袋中。然后他从水域中拖出了两三米长的地网,摆在了围城般孤立的沙心上。那时他所在的位置,仅剩下一个高起的白点了。
他收好了一切物件,准备渡一道岔河过来。凭我的心愿,我希望他能够划向我这边,我还想向他请教和交谈,但我的判断明显是错误的,这是从我看到他挥动双浆的那刻开始。他捆好物件,坐在早晨划过去的一个软轮胎上,从他那儿出发,双臂挥动着两片肘长的木浆,借着红河往下的水势,不停地斜线向下游摆渡,他整整用了半公里的斜线距离,才顺势在下游冲出了湍急的河水。他带着软轮和收获的鱼袋艰难地爬上岸时,他离我已有很远很远的距离。我向他张望,他似乎也望了望上游的我。我希望他能走向我,但远远的,他已被苇岸淹没。
后来,我又去了一趟河岸,那天男人所在的孤滩,已完全被江水覆盖,丝毫看不出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让人牵挂的地方。我望着红色之水,一浪推着一浪,“哄哄”南下,心中怅然若失,又无比的振奋,感慨人的渺小,自然的伟大。人在河流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不如一条河,能够披荆斩棘,开辟大川,奔流至海。找不到它,就顺堤而下,想记起他爬岸的地方。但河畔建起的一巨大采砂厂阻断了我的去路。一条废弃的传送带,笨拙地挡住了我,旁边的沙槽,就像河谷的一道伤口。很多沙就是从这道伤口出发,不断地从传送带走向岸,走向小镇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关圣庙、平寨、多罗、平田……上岸的沙成了路,成了新房,成了广场,成了墙壁,成了小镇打开致富的金钥匙,然后也成为了古镇的一道致富产业。我突然想起一些事,据说先前在红河里掉下一个人,基本一钱不值,但如果是今天采砂掉下一个人,老板得花二三十万。看来,人的价值,很多时候是和你的工种或物价联系在一起,沙涨价了,成本增加,采沙人
的生命也跟着抬价。
河头上方,一队花腰傣群众,敲锣打鼓从宽大的桥面上经过,据说今天是集镇的脱贫攻坚项目——千家寨建设竣工,他们要去那儿演出庆贺。这是古镇的一个耗资上亿的民心项目,从开工到建好,却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迁下的,大多是哀牢山半山以上的贫困群众,也就是以前马帮留下的后代。现在政策好了,大家都想到集镇上来发展,于是政府就在关圣庙征收了一大片地,出资规划建设千家寨安置点。千家寨的建设就像改革的速度,一年多的时间,古镇的规模又扩大了一大片。集镇的不断扩大,代表了古镇的兴旺发展。这是幸福的家园。房子建好,河谷里的花腰傣群众就想去为他们庆贺,于是组成队伍,敲锣打鼓地出发。花腰傣群众来到桥上,他们无比的开心。很早以前,这儿还是一个古渡口,骡子马帮和人都必须从河面上划船渡过,人和马分开,人和物分开,一船一船地摆渡,就像落难的败军。洪水泛滥的季节,常常会有重大的水难发生。但自从政府修好了桥,人和车、物,一切都可以从桥面上快速通过,特别是矿山的运输,大大提升了效益。花腰傣群众在桥上敲锣打鼓走来,也许是宽大的桥面让他们走累了,也许是河水的轰响吸引了他们向前的脚步,他们纷纷走到桥边依栏观河。河水还是那样红,那样急,那样深不可测,它速度之快,让桥上的人突然间产生了大桥向后飞奔的错觉。桥动起来了,不停地在河面上跑,不停地跑,如一枚秋意里在河面上漂浮的落叶。花腰傣群众大惊失色,他们纷纷逃向河岸,那狂奔的速度,如一列穿过桥面的高快。
别以为这种洁白的“雪山”没有阴谋,实际上,云是在等风。风是云的兴奋剂,只能有风,云才会成活。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其实仅是云的一种速度。风不知是来自天堂,还是生于大地深处?它们到来,仅是一小阵子。它们常常不会提前通知山里的人,但那些寨子里通灵的老者,坐在土墙下也能感知到一种穿寨而过的速度,这就是风。还有山上的树木、寨前的神树、河流上的水草,河滩上的沙尘,它们明显感受到了一种速度的微微到来,就像山寨里的撵山狗,瞬然从你的眼前掠过。当然,风也是阴谋家,它们要作乱,不可能开始就势如潮水,它们常常也是偷偷的、潜移默化的、潜滋暗长的,由微到弱,由弱到强,由强到势不可挡,有时强到江岸上的树无法招架,连根拔起,歪斜的身子倒入江中,不久就会被江水淹没。感知到风的到来,几日来坐在山峰上的云开始作蛊了,它们借着风的速度,身躯慢慢开始变形,面积急速扩张,就像泼在桌面上的墨水,不停地洇开,颜色开始一点点变黑,它们就像一场潜伏已久的怪兽,从群峰之巅慢慢向天空中心逼近,最后首尾交接。天空像得了一场顽固不化
的皮肤病,终于被黑所淹没。
天变了,预示着一场大雨的到来。但阴霾的天气还是没下雨。原来云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云就像一支大战临前的部队,它的先头人马虽然占领了阵地,但面对彩云之南五百里的哀牢山脉,它还没有足够的信心把它击溃。云很有耐心,它有的是时间和韧性,它必须积攒更厚更多的雨,才能保证五百里的山脉长成一座水做的山。
一条红色的河流从第一湾那边绕道过来,浩浩汤汤,等小镇的人看到它的水面,已变成一道红波荡漾的波光。开春以来,哀牢山的红河干热河谷就很少落雨,年前宽阔肥厚的河水,变成了一条缺养的龙,越走越长,越游越瘦,最后竟只剩江心的重要干流。红河发源于大理巍山县,哀牢山脉之首,它自北向南,一路蜿蜒而来,来到新平的戛洒古镇也不过三四百里,沿岸一层一层的红色沙页岩经年累月冲刷成了河床,从而染红了滔滔而下的红河。河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千百年来,它在山谷中汪洋着,就像瞌睡的龙爬在沙页岩上睡觉。雨季的时候,它睡觉的面积会越来越大,红色的身影摊开来,慢慢占据了整个河床,而等到旱季来到,它睡觉的面积会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河谷傣族的一条细长腰带。
云堆到不能承受之重,它铅块一样的身躯就变成了古镇东面的矿石,厚实地压下大地。半山以上高耸的山峰消失了,仅有河谷中的古镇,和流过古镇的红河,像混沌世界留给大地的一条光鲜裂缝。就在小镇人都似乎压抑到得了忧郁症的时候,淅淅沥沥的雨开始就像森林中的松毛一样飞落了下来。绵绵密密,来得没有速度,落在干热河谷就像空调里扇出的云絮。但这样淅沥的雨从上午到下晚,一刻也不停,它落下的仅是云絮表面的一部分,等下到深处,雨粒就开始渐渐落大,远山暮雨四合,噗哧噗哧的雨从古镇的房檐上落下来,形成昏暗世界里的一道道瀑布。
雨不停歇地下了三天三夜,到第四天的时候,强势的雨才小了些。河谷上空洞开一白茫茫亮光。古镇的人在屋里再也憋不住气了,不论是集镇上的村民,还是机关学校厂矿的职工干部,大家纷纷撑着伞,来到堤岸上观河。
河堤上吹着江风,人们的下半身很快就飘湿了。好在河谷夏季闷热,大多数人都是穿着拖鞋和半截裤,因此并不会被雨弄得很狼狈,从北飘来的雨浸润地落在脚踝上,人心感觉到从里到外的清凉。
宽阔的江岸是由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和白色的沙石构成的,借着雨水的滋润,我看到几只江鹭在河对岸的木棉树下起落,它们来回蹁跹,就像天堂里放飞的仙鹤。红河水并未明显长高,在偌大宽阔的河床,它要吞没两岸的石头和细沙,还要经过漫长的雨季。但这会儿,红河的颜色更深了,在洞开的一条亮光的反衬下,红河从硬寨上方奔腾而来,在一道转角的滩口,波光粼粼,如一条欢唱的龙。它拐过急口,走过险滩,慢慢地又进入了下方平缓迂回的河床,它首尾相接,摇摆着身姿,不停地蠕动。它要冲破河床的险阻,一路向南,奔向南方的那一片蔚蓝。
河床上的沙粒,全带着深颜色的湿意。不过却很难看到脚印的痕迹。却有不少车轮碾压留下的轮印。河床如此空旷,摩托车和采砂车在这里来来回回,打上一个个ⅹ。有人在沙地里圈出一片地,在上面种上青苞谷,茁壮的杆上已背上青色的玉米。还有打塘的辣椒,小棵小棵地栽在塘中,恹恹地才开始成活。一只废弃的轮胎,安静地歪倒在杂草丛长的岸上,它的一小半部分已经牢牢地嵌入砂石之中,雨水顺着胶皮不断滑落,最后像一行行眼泪落到岁月深处。顺着風雨飘摇的视线,我渐渐看清一个黑点,他在一潭汪洋着的河水中挪动,他头戴笠帽,下身拖着一条套到胸部的下水裤。这是江畔人的作业,他们常常穿着下水裤入水,从鞋子开始,连裤带裆一直到胸,人可以把自己下半身全部装在里面,穿上它之后,人就可以不湿身地走入水中,甚至带电走进水中。人到了水里,电却不会上身。电会在水里找到鱼。鱼没有办法,它们有的是水涨时从上游窜下来,来到这个汪塘里面,有的是自小就住在这个汪塘里,吃着江流里的蔗渣长大,但这会儿,这个带电的下水裤很快就会把它们捉到,然后带上摩托车,一路飞向古镇的那个交易市场。古镇的农贸市场是连着红河的,这会儿,市场里大大小小的池里已放满了各地带来的鱼,有的活蹦乱跳,而有的却已奄奄一息,它们像来这里集会,却不知已陷在危险的包围中。
古镇因这场雨开始进入时光的另一个季节。这是一个充满着南国异乡情调的古镇。它就建在河流冲积的沙滩上,车来人往的街子,就是河岸上流动的风景。一间挨一间的高楼,是古镇繁华的标志。而那些雕于门宇上金翅闪闪的孔雀,记录着傣乡妙曼横生的时光。这就是哀牢山主峰脚下的古镇戛洒。戛洒,意为沙滩上的街子。历史上,就是哀牢山闻名遐迩的大街,茶盐古道中转站,一条贯穿南北的茶盐古道蜿蜒在密林深处,每天有 800多匹骡马、1000多商人要从这里通过。商客、马帮在古道上去去来来,晚上常常要在戛洒歇息,次日翻越哀牢山原始森林北上,或渡过波涛汹涌的红河入城。时光如能倒退百年,我们便能看到悠悠马帮长队非常壮观,畅销山内外的布匹、丝绸、烟丝和小手工制品各种百货向西南而去,驮回来的是洋烟、盐巴、茶叶、野生动物的皮毛。 古镇商铺林立、马帮聚集、鱼龙混杂,自古就是冒险家的乐园。上世纪 30年代,当地世袭土司李润之凭借哀牢山的险恶地势,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土司庄园。李润之祖籍陇西,始祖李尚忠,明朝初年宦游来滇,落籍新平,先后居住于戛洒豆丰、东关岭。他的高祖李毓芳以镇压哀牢山区李文学、杜文秀农民起义有功,在清代乾隆年间就被封为“云骑尉”,一直世袭到他的父亲李国宝。从 1889年到 1945年前后,李润芝继承祖父家业,和他的哥弟在戛洒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陇西氏族庄园”及祠堂,使戛洒在哀牢山区显赫一方。李润之读书不多,却有一定的头脑,他和云南省主席龙云拜把哥兄弟,当上了新平、镇沅、景东、墨江、双柏五县联防指挥官,云南盐区吏署新平运销局戛洒转运站主任,国民党反共自卫义勇军总指挥,云南省抗共救国军总司令等职务。他把持哀牢山茶盐古道要道,收取过路费,并自制枪支、贩卖大烟,开设织布厂、河边街、炼铁厂、铸锅厂等。1951年 3月,李润芝在新平被公审枪决,而他的财富却一夜之间消失。有人说陇西氏族庄园里的不明图案就是他的藏宝图,可惜至今都没人能看懂和找到。
戛洒是座聚宝盆,奋斗者的乐园。解放后,戛洒如日中天,不断加快发展。戛洒江畔,有一座颜色格外红艳的山峦,因其色艳、山高、峰险、景色优美,得名大红山。就是这座山上,矗立着昆钢和云铜两大矿区。探明及保有铁矿石储量 4.24亿吨,铜金属储量 155.65万吨,占中国及云南省同类储量的 15.6%和 54.8%,是中国境内已知炼铁富矿石储量最多的铁矿区。从上世纪 60年开始,地质工作者餐风露宿,冒着河谷 40多度的酷热,用了 20余年的时间,让这座储量惊人的大型铁矿山露出真面目。上世纪 90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昆钢建设者进驻大红山,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矿山建设工作。“每年50万吨采选试验工程”、“每年 400萬吨采选管道工程”、“每年 700万吨选厂扩产工程”相继完工。20年磨砺,一座以观念新、机制新、管理新为特征的国内特大型、现代化地下矿山展现在人们面前。
大红山铁矿成为中国最有名的矿山之一。它所采用的先进工艺设备和技术,创造了诸多国内外第一:长距离矿浆输送管道铺设,复杂程度世界第一;管线 171公里,长度居全国第一;大型半自磨机容积国内第一;高分段、大间距、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结构参数,全国黑色金属矿山第一;1796米长距离胶带机绝对提升高度达 421.15米,为中国之最。大红山为昆钢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使滇中戛洒辉煌成名。昆钢销售收入和利润大幅攀升,国有企业的有力拉动,工业经济的不断助推,使新平的产业比重不断发生变化,最终实现了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根本转变。
云铜大红山铜矿,2003年建成投产,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品位较高,储量较大,投资效益较好,又连续四年被国家“八·五”计划列为重点建设工程的唯一铜矿山,这顶皇冠上当之无愧的明珠,近年来年产矿石超过 1000万吨,相当于100艘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
戛洒是一片创造奇迹的神圣土地,永远不缺敢为人先之人。奋斗者在这里开拓,如滔滔不息的红河。2001年,中国烟王褚时健已 73岁,年逾古稀的他选择从零开始,回到青年时创业过的古镇戛洒,与妻子承包了硬寨梁子的荒山开始种橙。褚老一路坚持,用超过常人的意志力和执行力,种出了“云南最好吃的橙子”、“中国最励志的橙子”褚橙,年产 10000吨,利润超过 6000万元。褚橙品质优良,每年销售一空。褚橙由此风靡全国。褚时健更是被人们称为“中国橙王”。
古镇矿产丰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得益哀牢山雄奇俊厚的品格、红河水滔滔不息的一往无前。这一方水土,养育了这一方人,他们不屈不挠,敢想敢干,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做出超凡的业绩。
等沙滩上都渗出水汁,红河涨水了。2018年夏季的哀牢山,从落下第一阵雨之后,雨水就像通天的河,大大小小,断断续续,再也没有停歇过。据说河流的源头雨下得更欢更大,小坝渗水,还发生了泥石流。红河来势汹汹,身子一天比一天大,腰围一天比一天粗,站在古镇的岸堤,能听到“哄哄”沉闷的声音穿过壁立的峡谷,或宽或窄的河面,巨大的红水翻搅着漩涡。沉闷的水声不知是从哪儿发出,似乎是来自河流的最底部,又似乎是来自河流的表层,似春雷滚过河谷,又似河心的石头不断地在滚动,不断碰撞,发出沉闷般惶恐的声音。宏大的河变成了一条吃沙的龙,它翻卷的浪花就是河的嘴,不断向河两岸延伸、扩张,一口一口地咬掉了原先高于河心的砂石,占领了河滩上浅浅搁置的沙滩。没几天,红水就吞噬了先前大片大片裸露河滩的一切。仅有那么一处,原先渔民在河岸竖起的竹桩,高高地穿出水面,还留有一个晒干的白点,一层细嫩的表皮向上翘着,好像踮起脚尖在向我这边张望。
河岸上不时就会来些人,是像我一样来观河的,在河谷深处,观河,本身就是一道风景。诗和远方,仿佛是这条滔滔之河,都撑着雨伞,让布弹开降落的雨水,神情就像芦苇草一样忧伤。河谷的雨还是下着的,但飘动着湿意的躁热,就像闷锅里的饭。这是云南干势河谷典型的特征。有人试图走近路到河对岸,但他们看看滚滚而下的河水,又放下手中的浆,重新系好了靠岸的船。船是抄近路到对岸的工具,河畔的群众,平时划船过河,到河心的沙地上作业,河滩的沙地上,青苞谷、小米辣、西瓜,少雨的年份,他们的劳动常常会收获满满。对岸还有他们祖祖辈辈留下的地和庄稼,种有大片大片的香蕉,用船划过来,能在古镇的集市上卖得好价钱。但今年,河滩上青色翠绿的庄稼地,已成为滔滔翻滚的河床,傣民们先前满怀希望的庄稼瓜果,已变成红河里的一片水域。
尽管河水很大,但仍有人在作业。我注意到,在一处河水分叉的高处,还裸露着一间风雨飘摇的蓬子,蓬前还有个黑色的人影在晃动。他已被水包围,他在干什么呢?是不是被连夜高涨的水给困住了?我紧着心赶到离他不远的对岸进行
观察,才断定是一个早晨乘胶轮过去收地网的男人。他的长长的地网就埋在河水回旋的汪洋深处,他今天必须把它拉上来,不然就可能被越来越大的河水卷走。 男人所在的河心,水被突然下陷的河床切割成了四份,他大约是从一处汪洋迂缓的河道小心过的河。他也穿了下水裤,行动笨拙得就像舞台上的圣诞老人,他每向水域中多走一步,艰难的身躯就会自不而然地下沉一截。但他显然已是红河里的老把式,他并不为下沉的身子惧色,相反还不断地走入更深的水流中,在汪塘中打捞收获的希望。江鱼是这个小镇最味美可口的佳肴,在交易市场高达 80元一斤,但他冒着生命危险过河收鱼,是多么的不容易!我希望他今天运势特好,能网到一条面瓜鱼。面瓜鱼傣语叫做“巴些”、“巴黄”,是红河水系中的“奇鱼”之一,也是江河中的一種凶猛鱼。这种鱼,扁平的身体、无鳞的外表,宽大的嘴,长着胡须,属于鲶鱼一类。常常藏在河道的怪石嶙峋下,当地人以其肉色很像透煮的老南瓜(面瓜),黄生生的,于是叫面瓜鱼。可称得上是江河中的“鲨鱼”,是大江中鱼之上品,肉丝粗犷中含细腻,除脊骨和肋骨外没细刺,味清甜醇绵爽口,特别是那金黄色的汤,喝着极可人。男人的情况当然没有我想象之中的好,虽隔着河面氤氲的水汽,但我看清他今天的收成仅是捞起了三尾鲤鱼,和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河虾。他从地网里把鲤鱼捉出来,又小心地放入身后的胶袋中。然后他从水域中拖出了两三米长的地网,摆在了围城般孤立的沙心上。那时他所在的位置,仅剩下一个高起的白点了。
他收好了一切物件,准备渡一道岔河过来。凭我的心愿,我希望他能够划向我这边,我还想向他请教和交谈,但我的判断明显是错误的,这是从我看到他挥动双浆的那刻开始。他捆好物件,坐在早晨划过去的一个软轮胎上,从他那儿出发,双臂挥动着两片肘长的木浆,借着红河往下的水势,不停地斜线向下游摆渡,他整整用了半公里的斜线距离,才顺势在下游冲出了湍急的河水。他带着软轮和收获的鱼袋艰难地爬上岸时,他离我已有很远很远的距离。我向他张望,他似乎也望了望上游的我。我希望他能走向我,但远远的,他已被苇岸淹没。
后来,我又去了一趟河岸,那天男人所在的孤滩,已完全被江水覆盖,丝毫看不出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让人牵挂的地方。我望着红色之水,一浪推着一浪,“哄哄”南下,心中怅然若失,又无比的振奋,感慨人的渺小,自然的伟大。人在河流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不如一条河,能够披荆斩棘,开辟大川,奔流至海。找不到它,就顺堤而下,想记起他爬岸的地方。但河畔建起的一巨大采砂厂阻断了我的去路。一条废弃的传送带,笨拙地挡住了我,旁边的沙槽,就像河谷的一道伤口。很多沙就是从这道伤口出发,不断地从传送带走向岸,走向小镇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关圣庙、平寨、多罗、平田……上岸的沙成了路,成了新房,成了广场,成了墙壁,成了小镇打开致富的金钥匙,然后也成为了古镇的一道致富产业。我突然想起一些事,据说先前在红河里掉下一个人,基本一钱不值,但如果是今天采砂掉下一个人,老板得花二三十万。看来,人的价值,很多时候是和你的工种或物价联系在一起,沙涨价了,成本增加,采沙人
的生命也跟着抬价。
河头上方,一队花腰傣群众,敲锣打鼓从宽大的桥面上经过,据说今天是集镇的脱贫攻坚项目——千家寨建设竣工,他们要去那儿演出庆贺。这是古镇的一个耗资上亿的民心项目,从开工到建好,却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迁下的,大多是哀牢山半山以上的贫困群众,也就是以前马帮留下的后代。现在政策好了,大家都想到集镇上来发展,于是政府就在关圣庙征收了一大片地,出资规划建设千家寨安置点。千家寨的建设就像改革的速度,一年多的时间,古镇的规模又扩大了一大片。集镇的不断扩大,代表了古镇的兴旺发展。这是幸福的家园。房子建好,河谷里的花腰傣群众就想去为他们庆贺,于是组成队伍,敲锣打鼓地出发。花腰傣群众来到桥上,他们无比的开心。很早以前,这儿还是一个古渡口,骡子马帮和人都必须从河面上划船渡过,人和马分开,人和物分开,一船一船地摆渡,就像落难的败军。洪水泛滥的季节,常常会有重大的水难发生。但自从政府修好了桥,人和车、物,一切都可以从桥面上快速通过,特别是矿山的运输,大大提升了效益。花腰傣群众在桥上敲锣打鼓走来,也许是宽大的桥面让他们走累了,也许是河水的轰响吸引了他们向前的脚步,他们纷纷走到桥边依栏观河。河水还是那样红,那样急,那样深不可测,它速度之快,让桥上的人突然间产生了大桥向后飞奔的错觉。桥动起来了,不停地在河面上跑,不停地跑,如一枚秋意里在河面上漂浮的落叶。花腰傣群众大惊失色,他们纷纷逃向河岸,那狂奔的速度,如一列穿过桥面的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