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穆克登是清代吉林打牲乌拉地区的杰出人物,两次出任吉林打牲乌拉地区总管。在穆克登任吉林打 牲乌拉总管的前后共计二十余年中,迁移城垣使该地免遭受洪水侵袭,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设立官庄和仓厫以备 灾害之年的不时之需,维护了社会安定;建立乌拉官学,为该地八旗子弟创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为国家和地 方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在他的治理下,打牲乌拉的经济、教育和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穆克登先后 两次奉旨查边,定界立碑;在两次出征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的过程中,曾担任茂岱察罕廋尔、扎克拜达里克将 军、振武将军等职。穆克登的一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关键词:穆克登;吉林打牲乌拉;平准战争
穆克登,曾在康熙、雍正两朝两次担任吉林打牲乌拉总管①,推动了打牲乌拉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其两次踏查 边境,基本确定了中、朝在长白山地区的边界;两度出征 西陲,保卫疆土,在清朝平准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前辈学者对穆克登其人已进行过相关研究,但多集 中于穆克登两次奉旨踏查中、朝边界的问题上,而关于穆 克登治理吉林打牲乌拉地区与出征新疆的研究却较少。 本文对穆克登在吉林打牲乌拉地区的贡献,及其在平准 战争中的贡献进行了再次考析,以就教于前辈学者。
一、穆克登对吉林打牲乌拉地区的治理
皇太极曾亲自特旨:“乌拉系发祥之胜地,理宜将所 遗满、汉旗仆原属,一脉相关,就在乌拉设署、安官,即为 一枝。”[1]5 这就是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前身,其正式设 立于顺治时期,负责向清廷缴纳各种贡品。
穆克登曾两度担任打牲乌拉总管。第一次任总管是 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 第二次任总管是在雍正六年(1728 年)至雍正七年(1729 年)。在他担任打牲乌拉总管的共计二十多年间,兢兢业 业,推动了打牲乌拉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一)袭任总管
吉林打牲乌拉总管初为世职总管,首任总管迈图,据《打牲乌拉志典全书》记载:“于顺治十四年,将迈图放为 六品总管,伊子希特库放为六品翼领。至十八年,经都虞 司具题,复将希特库改为四品总管。希特库遗缺,将伊弟 满达尔汉放为总管。满达尔汉遗缺,由伊侄穆克登放为 总管。”[1]17 穆克登是迈图的孙辈,是以成为第四任总管。
康熙三十七 年(1698 年 ),穆克登初任总管 时, 总管为四品官职。 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 ),穆 克登 因“捕打东珠数千颗,总管赏给加级。此次捕获东珠两千一百八十颗,着将总管穆克登加一级,并赏给三品顶戴”[1]72。捕打东珠的过程极为艰辛,而穆克登此次率领 采珠牲丁捕获的东珠竟有两千余颗,远超捕打东珠的定额, 可以看出他上任后办事勤勉,因而得到皇帝的恩赏加级。
(二)迁移城垣
吉林打牲乌拉地区在努尔哈赤攻伐乌拉的数次战争 中屡遭破坏,清初时期较为荒凉。据光禄大夫礼部尚书 王公神道碑碑文记载:“乌喇死地,流非死罪。果罪不止 流,当死,死不必乌喇;罪不当死,故流,流不可乌喇…… 后圣祖巡乌喇,叹曰:‘此非人所居。’”[2] 又因地处松花 江流域,时常遭受洪涝灾害,以致此地的旗民生计艰难。 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松花江泛滥,穆克登曾将 各屯居民迁移到地势较高之处,但在次年汛期时仍有十 余户遭遇洪水侵袭,因此穆克登决定迁移城垣,修筑新 城。《打牲烏拉志典全书》记载:“总管穆克登报请迁移 城垣,修理衙署,以免浸淹塌陷。”[1]60 在得到康熙皇帝的 批准后,穆克登多次实地勘察,选定新址,修筑新城。在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迁移在旧城迤东高埠向阳之 地,修造城垣一座”[1]60。穆克登此举解决了困扰打牲乌拉居民多年的洪涝灾害问题,避免该地因水灾冲毁地亩、 房屋而造成财产损失。
(三)建立官庄和仓厫
迁徙新城后,土地不再受洪水的冲袭,粮食生产得以 恢复和发展。此时穆克登居安思危,为防止遇灾年粮食 紧缺,穆克登先后奏请建立乌拉官庄和仓厫。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在城西北八十里处设立 五处官庄。“尤家屯官庄一处,张家庄子屯官庄一处,前 其台木官庄一处,后其台木屯官庄一处,蜂蜜营屯官庄 一处,共官庄五处,名为五官屯。按年共应额征官粮仓石三千零二十四石。”[1]159 并在五个官庄分别设庄头进行管理,“由拨来帮捕蜂蜜之五十户丁内,拣选七十名 编为五屯,承种官地,拣放庄头五名,经理地亩,牧放牛 条。”[1]46 同年,穆克登还设七十间仓厫,收贮粮食。若遇 有灾荒之年,可以粜给八旗牲丁,使他们的生活能够得到 救济和保障,有利于吉林打牲乌拉地区的长治久安和社 会化进程加速发展。
(四)设立乌拉官学
满族人极其重视教育,骑射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穆克登在第一次出征回到乌拉后,十余载的戎马生涯使 他更加认识到了读书、骑射的重要性。虽然此时清朝西 北的局势有所缓和,但为长远计,应储备更多人才以待将 来。穆克登遂开始在吉林打牲乌拉地区着手设立官学。
雍正七年(1729 年)穆克登奏请:“查打牲乌拉先 年由八旗子弟内,拣其明干者教训读书,学习骑射,以备 拔选膺差。嗣于康熙五十八年出征以来,至今十余载,将 读书、骑射等事,渐渐失塌,若仍前敷衍各该子弟等,难免 不无下流之虞。是以拟由八旗子弟内,拣挑十岁以上者 百余人,分设左右翼官学。”[1]64 由此,吉林打牲乌拉地区 正式设立了八旗官学。乌拉官学的设立为吉林打牲乌拉 地区的八旗子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文化 水平,也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扩大了统 治基础。
在穆克登任吉林打牲乌拉总管的前后共计二十余年 中,迁移城垣使该地免遭受洪水侵袭,百姓得以安居乐 业;设立官庄和仓厫以备灾害之年的不时之需,维护了社 会安定;建立乌拉官学,为该地八旗子弟创造了接受教育 的机会,也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在他 的治理下,该地区建设与发展取得了开拓性进展。 二、穆克登两次出征新疆
在清朝平定准噶尔战争期间,穆克登两次被派往新 疆作战。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穆克登首次西征,直 至雍正六年(1728 年)调回原任。雍正八年(1730 年) 他再次前往战场,雍正十三年(1735 年)卒于新疆。他 十余载的戎马生涯,为清朝平定准噶尔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率兵出征
策妄阿拉布坦在掌握准噶尔部的统治权后,野心日 益膨胀,对清廷的态度也逐渐由依附转变为敌对。在康 熙五十六年(1717 年)七月,策妄阿拉布坦派策零敦多 布入侵由清朝直接管辖的西藏地区,无疑是在向清廷宣 战。康熙帝为平策妄阿拉布坦叛乱,从全国多地调兵奔 赴前线作战。但由于此次调兵过于仓促,准备不足,清廷 未能取胜。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十月,康熙帝重整 旗鼓,派大军分三路西征。此后,清廷陆续向西北增兵,穆克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派往前线的。
同年十二月,康熙帝下旨“:派黑龙江兵五百名索伦打 虎儿兵五百名、宁古塔兵五百名、船厂兵五百名盛京兵一千 名共兵三千名。令于来年三四月间青草发生时、各带马匹 由索约尔济地方至喀尔喀河下流、上克鲁伦河而去。”②康熙皇帝此时决定调遣东北地区的兵丁前往西北, 除了因前方战场战事吃紧,需要补充兵源外,还有一个重 要的因素,即当时东北地区的八旗兵丁的战斗力较强。 此后,陆续将大量的东北八旗兵丁派往西边。穆克登此 前担任打牲乌拉总管“声名甚优,人亦勇健”③,康熙皇 帝故命其率兵前往。因此,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穆克登为副都统,管辖打牲乌喇、船厂乌喇之一千兵 丁”③,奔赴西陲。
(二)任茂岱察罕廋尔、扎克拜达里克将军
茂岱察罕廋尔,位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中右翼末 旗东。扎克拜达里克,位于喀尔喀蒙古赛音诺颜部内。 这两处土地肥沃,牧草丰茂,又是军事战略要地。雍正二 年(1724 年),将军傅尔丹、祁里德奏请,因乌兰固木地 方较为偏远,应取消在该地驻防,改在茂岱察罕廋尔、扎 克拜达里克修城驻兵。同年十二月,穆克登“补授镇守 茂岱察罕叟尔等处地方将军”④。
茂岱察罕廋尔地理位置特殊,《平定准噶尔方略》 中记载:“此处将军,乃管束边境初驻兵丁,且与喀尔喀一 处居住,职任紧要。”⑤该处将军需具备较强的军事指挥 能力和管理地方事务的行政能力,而将军丁寿能力不足, 难担将军一职。穆克登曾任阿尔泰地方将军,具备一定 军事指挥能力和行政能力,此时正值策妄阿拉布坦遣使 向清廷求和之际,战场局势有所缓和。据史料记载:“策 妄阿拉布坦之事已善终,阿尔泰路并无事,大军驻此年 久,且颇费钱粮,请酌留现有兵,余兵尽撤。”[3]797 因此, 雍正帝想到了此前的阿尔泰将军穆克登,调任穆克登为 茂岱察罕廋尔将军。
同时,穆克登还出任了镇守扎克拜达里克将军。关 于穆克登任扎克拜达里克将军,《清实录》和《平定准 噶尔方略》虽没有直接任命的具体记录,但据《清世宗 实录》雍正三年三月丙辰条中记载:“振武将军印出征十 年,威布边疆,应将此印给与镇守茂岱察罕叟尔、扎克拜 达里克将军穆克登掌管。”此条史料证明,穆克登在任茂 岱察罕廋尔将军之时或在其上任不久后,还出任了扎克 拜达里克将军。
因喀尔喀一带与策妄阿拉布坦和俄罗斯毗邻,所以 位于喀尔喀蒙古地区的茂岱察罕廋尔和扎克拜达里克两 地更是军事重镇。雍正帝令穆克登镇守这两处地方,也 反映出穆克登此前办事兢兢业业,得到了统治者的肯定与认可。
(三)任振武将军
雍正三年(1725 年),振武将军傅尔丹受召回京,任 内大臣,振武将军出缺。雍正帝深思熟虑后,升穆克登为 振武将军,成为西路军的统帅。在此期间,他经办了吐鲁 番地区回人内迁和在鄂尔昆、图拉一带主持屯田等事宜, 为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康熙六十年(1721 年),穆克登曾因吐鲁番地方守 备空虚被派往吐鲁番驻守,对吐鲁番地方有一定了解。 穆克登上任不久,就负责办理吐鲁番地区的回人迁入内 地的事宜。经实地调研后上奏:“吐鲁番处共有一万余人, 若但迁首领数人而不迁其所属之人则伊等生计必致艰 难,且伊所属内愿移入内者不下四五千人。”⑥他认为如 果只把吐鲁番地区的回人首领迁至内地,而不将其属下 众人一并迁入内地,其生计将会出现严重问题。雍正皇 帝因此注意到这个问题,颁旨“:朕思瓜州、沙州地方甚宽, 亦必用人耕种,若有愿移者即在此居住,给与一二年养赡, 令其耕种。罗卜淖尔地方亦照吐鲁番,有愿移来者亦随所 部酋长一并移来,不愿者仍留本处。”⑥回人内迁至瓜州、 沙州,可以增加人口,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此外,穆克登在鄂尔昆、图拉主持屯田。鄂尔昆、图 拉两地位于喀尔喀蒙古地带,雍正皇帝认为“喀尔喀地 方驻兵年久,每年由京城运送军粮,路途遥远,一时不及, 恐兵丁至于乏食。鄂尔昆、图拉一带甚为宽阔,若开垦屯 田实为永远之计”⑦,令穆克登办理鄂尔昆、图拉等处屯 田事宜。穆克登几经考察后发现,“鄂尔昆一带尚有昔 人耕种处及故渠灌田踪迹,图拉等处现有大麦小麦,非不 可垦之地也。但霜降早晩不一,树谷宜否不齐,请于屯长 中择十余人于明年三月遣往耕种。”⑦
穆克登先采用小面积耕种的办法尝试在这两处地方 屯田,以便掌握该处的霜降早晚及作物生长习性,为日后 鄂尔昆、图拉发展为规模较大的屯区,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省了传输军粮的开支,充实了边 地,加强了对该地区的军事控制。
(四)二次出征
雍正七年(1729 年),清朝與准噶尔暂时缓和的关 系发生了变化,双方再次剑拔弩张。战事将起,前方战场 正值用人之际,皇帝将一年前刚回到总管任上的穆克登 再次派往阿尔泰地区,令他“于明年三月初启行,要于大军 挺进前到达为好”[3]1919。穆克登此前在西北驻守多年,熟 悉准噶尔的军事策略和西北的地形,故再被委以重任。此间,他曾任前锋统领、散秩大臣、参赞大臣、议政大臣等职。 雍正十三年(1735 年),穆克登病逝于新疆。据《清 实录》记载:“予故前锋统领西路军营参赞穆克登、祭葬 如例”,⑧并将穆克登的尸体送返乌拉。穆克登在军前效 力十余载,他充实边地,巩固边防,镇守疆土,在清朝平准 战争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结语
纵观穆克登一生,两次出任吉林打牲乌拉地区总管, 在他的治理下,打牲乌拉的经济、教育和社会化进程取得 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两次奉旨查边,定界立碑,在查边过 程中所绘的地图,也为《皇舆全览图》填补了长白山地 区的空白;在两次出征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的过程中, 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有清一代,东北满洲旗人官员对清朝边疆稳定作出 了重要贡献,穆克登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的一生对吉 林打牲乌拉地区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安定具有一定的积 极作用。
注 释:
①吉林打牲乌拉总管:官名,内务府都虞司所属打牲乌拉处主 官,统管吉林松花江一带采捕及屯庄事务。顺治十八年(1661)置,秩五品,康熙三十七年(1698)改正三品,遂定 制。缺出,于京中四品、五品文武官员内拣选,引见补授。
②《清圣祖实录:卷 282·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庚午条》。
③《清圣祖实录:卷 283·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己亥条》。
④《清世宗实录:卷 27·雍正二年十二月壬辰条》。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卷 15·雍正二年十二月壬辰条》。
⑥《平定准噶尔方略:卷 15·雍正三年四月丙子条》。
⑦《平定准噶尔方略:卷 15·雍正三年四月戊子条》。
⑧《清世宗实录:卷 155·雍正十三年闰四月庚辰条》。
参考文献:
[1] 云生 . 打牲乌拉志典全书 [M]// 李澍田 . 长白丛书·二集 . 长 春 :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8.
[2] 袁枚 . 小仓山房文集 [M]// 王志英 . 袁枚全集:第二册 .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28.
[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 .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M]. 合 肥 : 黄山书社 ,1998.
作者簡介:张蕊(1995—),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单位为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为 满族历史与文化。
(责任编辑:易衡)
关键词:穆克登;吉林打牲乌拉;平准战争
穆克登,曾在康熙、雍正两朝两次担任吉林打牲乌拉总管①,推动了打牲乌拉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其两次踏查 边境,基本确定了中、朝在长白山地区的边界;两度出征 西陲,保卫疆土,在清朝平准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前辈学者对穆克登其人已进行过相关研究,但多集 中于穆克登两次奉旨踏查中、朝边界的问题上,而关于穆 克登治理吉林打牲乌拉地区与出征新疆的研究却较少。 本文对穆克登在吉林打牲乌拉地区的贡献,及其在平准 战争中的贡献进行了再次考析,以就教于前辈学者。
一、穆克登对吉林打牲乌拉地区的治理
皇太极曾亲自特旨:“乌拉系发祥之胜地,理宜将所 遗满、汉旗仆原属,一脉相关,就在乌拉设署、安官,即为 一枝。”[1]5 这就是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前身,其正式设 立于顺治时期,负责向清廷缴纳各种贡品。
穆克登曾两度担任打牲乌拉总管。第一次任总管是 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 第二次任总管是在雍正六年(1728 年)至雍正七年(1729 年)。在他担任打牲乌拉总管的共计二十多年间,兢兢业 业,推动了打牲乌拉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一)袭任总管
吉林打牲乌拉总管初为世职总管,首任总管迈图,据《打牲乌拉志典全书》记载:“于顺治十四年,将迈图放为 六品总管,伊子希特库放为六品翼领。至十八年,经都虞 司具题,复将希特库改为四品总管。希特库遗缺,将伊弟 满达尔汉放为总管。满达尔汉遗缺,由伊侄穆克登放为 总管。”[1]17 穆克登是迈图的孙辈,是以成为第四任总管。
康熙三十七 年(1698 年 ),穆克登初任总管 时, 总管为四品官职。 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 ),穆 克登 因“捕打东珠数千颗,总管赏给加级。此次捕获东珠两千一百八十颗,着将总管穆克登加一级,并赏给三品顶戴”[1]72。捕打东珠的过程极为艰辛,而穆克登此次率领 采珠牲丁捕获的东珠竟有两千余颗,远超捕打东珠的定额, 可以看出他上任后办事勤勉,因而得到皇帝的恩赏加级。
(二)迁移城垣
吉林打牲乌拉地区在努尔哈赤攻伐乌拉的数次战争 中屡遭破坏,清初时期较为荒凉。据光禄大夫礼部尚书 王公神道碑碑文记载:“乌喇死地,流非死罪。果罪不止 流,当死,死不必乌喇;罪不当死,故流,流不可乌喇…… 后圣祖巡乌喇,叹曰:‘此非人所居。’”[2] 又因地处松花 江流域,时常遭受洪涝灾害,以致此地的旗民生计艰难。 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松花江泛滥,穆克登曾将 各屯居民迁移到地势较高之处,但在次年汛期时仍有十 余户遭遇洪水侵袭,因此穆克登决定迁移城垣,修筑新 城。《打牲烏拉志典全书》记载:“总管穆克登报请迁移 城垣,修理衙署,以免浸淹塌陷。”[1]60 在得到康熙皇帝的 批准后,穆克登多次实地勘察,选定新址,修筑新城。在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迁移在旧城迤东高埠向阳之 地,修造城垣一座”[1]60。穆克登此举解决了困扰打牲乌拉居民多年的洪涝灾害问题,避免该地因水灾冲毁地亩、 房屋而造成财产损失。
(三)建立官庄和仓厫
迁徙新城后,土地不再受洪水的冲袭,粮食生产得以 恢复和发展。此时穆克登居安思危,为防止遇灾年粮食 紧缺,穆克登先后奏请建立乌拉官庄和仓厫。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在城西北八十里处设立 五处官庄。“尤家屯官庄一处,张家庄子屯官庄一处,前 其台木官庄一处,后其台木屯官庄一处,蜂蜜营屯官庄 一处,共官庄五处,名为五官屯。按年共应额征官粮仓石三千零二十四石。”[1]159 并在五个官庄分别设庄头进行管理,“由拨来帮捕蜂蜜之五十户丁内,拣选七十名 编为五屯,承种官地,拣放庄头五名,经理地亩,牧放牛 条。”[1]46 同年,穆克登还设七十间仓厫,收贮粮食。若遇 有灾荒之年,可以粜给八旗牲丁,使他们的生活能够得到 救济和保障,有利于吉林打牲乌拉地区的长治久安和社 会化进程加速发展。
(四)设立乌拉官学
满族人极其重视教育,骑射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穆克登在第一次出征回到乌拉后,十余载的戎马生涯使 他更加认识到了读书、骑射的重要性。虽然此时清朝西 北的局势有所缓和,但为长远计,应储备更多人才以待将 来。穆克登遂开始在吉林打牲乌拉地区着手设立官学。
雍正七年(1729 年)穆克登奏请:“查打牲乌拉先 年由八旗子弟内,拣其明干者教训读书,学习骑射,以备 拔选膺差。嗣于康熙五十八年出征以来,至今十余载,将 读书、骑射等事,渐渐失塌,若仍前敷衍各该子弟等,难免 不无下流之虞。是以拟由八旗子弟内,拣挑十岁以上者 百余人,分设左右翼官学。”[1]64 由此,吉林打牲乌拉地区 正式设立了八旗官学。乌拉官学的设立为吉林打牲乌拉 地区的八旗子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文化 水平,也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扩大了统 治基础。
在穆克登任吉林打牲乌拉总管的前后共计二十余年 中,迁移城垣使该地免遭受洪水侵袭,百姓得以安居乐 业;设立官庄和仓厫以备灾害之年的不时之需,维护了社 会安定;建立乌拉官学,为该地八旗子弟创造了接受教育 的机会,也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在他 的治理下,该地区建设与发展取得了开拓性进展。 二、穆克登两次出征新疆
在清朝平定准噶尔战争期间,穆克登两次被派往新 疆作战。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穆克登首次西征,直 至雍正六年(1728 年)调回原任。雍正八年(1730 年) 他再次前往战场,雍正十三年(1735 年)卒于新疆。他 十余载的戎马生涯,为清朝平定准噶尔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率兵出征
策妄阿拉布坦在掌握准噶尔部的统治权后,野心日 益膨胀,对清廷的态度也逐渐由依附转变为敌对。在康 熙五十六年(1717 年)七月,策妄阿拉布坦派策零敦多 布入侵由清朝直接管辖的西藏地区,无疑是在向清廷宣 战。康熙帝为平策妄阿拉布坦叛乱,从全国多地调兵奔 赴前线作战。但由于此次调兵过于仓促,准备不足,清廷 未能取胜。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十月,康熙帝重整 旗鼓,派大军分三路西征。此后,清廷陆续向西北增兵,穆克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派往前线的。
同年十二月,康熙帝下旨“:派黑龙江兵五百名索伦打 虎儿兵五百名、宁古塔兵五百名、船厂兵五百名盛京兵一千 名共兵三千名。令于来年三四月间青草发生时、各带马匹 由索约尔济地方至喀尔喀河下流、上克鲁伦河而去。”②康熙皇帝此时决定调遣东北地区的兵丁前往西北, 除了因前方战场战事吃紧,需要补充兵源外,还有一个重 要的因素,即当时东北地区的八旗兵丁的战斗力较强。 此后,陆续将大量的东北八旗兵丁派往西边。穆克登此 前担任打牲乌拉总管“声名甚优,人亦勇健”③,康熙皇 帝故命其率兵前往。因此,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穆克登为副都统,管辖打牲乌喇、船厂乌喇之一千兵 丁”③,奔赴西陲。
(二)任茂岱察罕廋尔、扎克拜达里克将军
茂岱察罕廋尔,位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中右翼末 旗东。扎克拜达里克,位于喀尔喀蒙古赛音诺颜部内。 这两处土地肥沃,牧草丰茂,又是军事战略要地。雍正二 年(1724 年),将军傅尔丹、祁里德奏请,因乌兰固木地 方较为偏远,应取消在该地驻防,改在茂岱察罕廋尔、扎 克拜达里克修城驻兵。同年十二月,穆克登“补授镇守 茂岱察罕叟尔等处地方将军”④。
茂岱察罕廋尔地理位置特殊,《平定准噶尔方略》 中记载:“此处将军,乃管束边境初驻兵丁,且与喀尔喀一 处居住,职任紧要。”⑤该处将军需具备较强的军事指挥 能力和管理地方事务的行政能力,而将军丁寿能力不足, 难担将军一职。穆克登曾任阿尔泰地方将军,具备一定 军事指挥能力和行政能力,此时正值策妄阿拉布坦遣使 向清廷求和之际,战场局势有所缓和。据史料记载:“策 妄阿拉布坦之事已善终,阿尔泰路并无事,大军驻此年 久,且颇费钱粮,请酌留现有兵,余兵尽撤。”[3]797 因此, 雍正帝想到了此前的阿尔泰将军穆克登,调任穆克登为 茂岱察罕廋尔将军。
同时,穆克登还出任了镇守扎克拜达里克将军。关 于穆克登任扎克拜达里克将军,《清实录》和《平定准 噶尔方略》虽没有直接任命的具体记录,但据《清世宗 实录》雍正三年三月丙辰条中记载:“振武将军印出征十 年,威布边疆,应将此印给与镇守茂岱察罕叟尔、扎克拜 达里克将军穆克登掌管。”此条史料证明,穆克登在任茂 岱察罕廋尔将军之时或在其上任不久后,还出任了扎克 拜达里克将军。
因喀尔喀一带与策妄阿拉布坦和俄罗斯毗邻,所以 位于喀尔喀蒙古地区的茂岱察罕廋尔和扎克拜达里克两 地更是军事重镇。雍正帝令穆克登镇守这两处地方,也 反映出穆克登此前办事兢兢业业,得到了统治者的肯定与认可。
(三)任振武将军
雍正三年(1725 年),振武将军傅尔丹受召回京,任 内大臣,振武将军出缺。雍正帝深思熟虑后,升穆克登为 振武将军,成为西路军的统帅。在此期间,他经办了吐鲁 番地区回人内迁和在鄂尔昆、图拉一带主持屯田等事宜, 为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康熙六十年(1721 年),穆克登曾因吐鲁番地方守 备空虚被派往吐鲁番驻守,对吐鲁番地方有一定了解。 穆克登上任不久,就负责办理吐鲁番地区的回人迁入内 地的事宜。经实地调研后上奏:“吐鲁番处共有一万余人, 若但迁首领数人而不迁其所属之人则伊等生计必致艰 难,且伊所属内愿移入内者不下四五千人。”⑥他认为如 果只把吐鲁番地区的回人首领迁至内地,而不将其属下 众人一并迁入内地,其生计将会出现严重问题。雍正皇 帝因此注意到这个问题,颁旨“:朕思瓜州、沙州地方甚宽, 亦必用人耕种,若有愿移者即在此居住,给与一二年养赡, 令其耕种。罗卜淖尔地方亦照吐鲁番,有愿移来者亦随所 部酋长一并移来,不愿者仍留本处。”⑥回人内迁至瓜州、 沙州,可以增加人口,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此外,穆克登在鄂尔昆、图拉主持屯田。鄂尔昆、图 拉两地位于喀尔喀蒙古地带,雍正皇帝认为“喀尔喀地 方驻兵年久,每年由京城运送军粮,路途遥远,一时不及, 恐兵丁至于乏食。鄂尔昆、图拉一带甚为宽阔,若开垦屯 田实为永远之计”⑦,令穆克登办理鄂尔昆、图拉等处屯 田事宜。穆克登几经考察后发现,“鄂尔昆一带尚有昔 人耕种处及故渠灌田踪迹,图拉等处现有大麦小麦,非不 可垦之地也。但霜降早晩不一,树谷宜否不齐,请于屯长 中择十余人于明年三月遣往耕种。”⑦
穆克登先采用小面积耕种的办法尝试在这两处地方 屯田,以便掌握该处的霜降早晚及作物生长习性,为日后 鄂尔昆、图拉发展为规模较大的屯区,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省了传输军粮的开支,充实了边 地,加强了对该地区的军事控制。
(四)二次出征
雍正七年(1729 年),清朝與准噶尔暂时缓和的关 系发生了变化,双方再次剑拔弩张。战事将起,前方战场 正值用人之际,皇帝将一年前刚回到总管任上的穆克登 再次派往阿尔泰地区,令他“于明年三月初启行,要于大军 挺进前到达为好”[3]1919。穆克登此前在西北驻守多年,熟 悉准噶尔的军事策略和西北的地形,故再被委以重任。此间,他曾任前锋统领、散秩大臣、参赞大臣、议政大臣等职。 雍正十三年(1735 年),穆克登病逝于新疆。据《清 实录》记载:“予故前锋统领西路军营参赞穆克登、祭葬 如例”,⑧并将穆克登的尸体送返乌拉。穆克登在军前效 力十余载,他充实边地,巩固边防,镇守疆土,在清朝平准 战争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结语
纵观穆克登一生,两次出任吉林打牲乌拉地区总管, 在他的治理下,打牲乌拉的经济、教育和社会化进程取得 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两次奉旨查边,定界立碑,在查边过 程中所绘的地图,也为《皇舆全览图》填补了长白山地 区的空白;在两次出征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的过程中, 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有清一代,东北满洲旗人官员对清朝边疆稳定作出 了重要贡献,穆克登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的一生对吉 林打牲乌拉地区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安定具有一定的积 极作用。
注 释:
①吉林打牲乌拉总管:官名,内务府都虞司所属打牲乌拉处主 官,统管吉林松花江一带采捕及屯庄事务。顺治十八年(1661)置,秩五品,康熙三十七年(1698)改正三品,遂定 制。缺出,于京中四品、五品文武官员内拣选,引见补授。
②《清圣祖实录:卷 282·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庚午条》。
③《清圣祖实录:卷 283·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己亥条》。
④《清世宗实录:卷 27·雍正二年十二月壬辰条》。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卷 15·雍正二年十二月壬辰条》。
⑥《平定准噶尔方略:卷 15·雍正三年四月丙子条》。
⑦《平定准噶尔方略:卷 15·雍正三年四月戊子条》。
⑧《清世宗实录:卷 155·雍正十三年闰四月庚辰条》。
参考文献:
[1] 云生 . 打牲乌拉志典全书 [M]// 李澍田 . 长白丛书·二集 . 长 春 :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8.
[2] 袁枚 . 小仓山房文集 [M]// 王志英 . 袁枚全集:第二册 .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28.
[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 .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M]. 合 肥 : 黄山书社 ,1998.
作者簡介:张蕊(1995—),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单位为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为 满族历史与文化。
(责任编辑: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