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基础教育的高水平,近年来在西方国家教育界声名鹊起,通过PISA测试等一系列国际公认的学生素质测试,西方教育界同行惊讶地发现,上海基础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都要高于其他国家。为此,英国教育部门今年宣布,全国约8000所小学将采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连英国都要学习上海教育,中国内地更是对上海基础教育之计“求技若渴”。在中央要求上海对口帮扶遵义的大背景下,2013年11月,上海市教委与遵义市教育局签訂《2013-2015教育对口帮扶协议》。此后,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和普陀区教育局,分别组织区内优秀教师团队到遵义支教,杨浦区更是分批派出教师和管理人员共45人,以接力的方式驻扎遵义三年。
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在遵义,城乡差别大,城乡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别也很大。上海教师们没有选择留在遵义市区,而是投入到教育更为落后的县级中小学,为带动最基层教育机构的教学水平改善而努力。
“精准扶贫、按需援教”,是上海教育援教工作坚持的方向。3年来,上海市先后投入帮扶资金5800余万元,实施教育帮扶项目53个;通过“金种子”培养计划等分批选拔上百名校长前往上海挂职学习;同时,“百名上海名师遵义行”项目派出专家到遵义讲课指导,拓宽当地教师的视野,提升当地教学理念。
当魔都教育节奏遭遇小县城,当上海教师来到县城中小学,会发生怎样神奇的改变?记者近期对支教回沪不久的上海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改变,从40分钟开始
从遵义回到上海已经半年,上海市黄兴学校语文教师茹佳,还常常牵挂着她曾支教的学校——贵州省遵义市正安七中,记挂着她在那里带的“徒弟”,记挂着那里的学生们。这个暑假,茹佳的微信上收到正安七中老师发来的喜报:正安七中今年中考成绩位列全县第一名。三年前,这所中学中考成绩,在全县排第九。
成绩的改变,是最直观的指标,上海支教教师们知道,因为他们的努力,一些更深层次的改变,也已经发生。
正安县距离遵义市160公里,车程2个半小时,是遵义市相对比较落后的一个县。县城很小,“从东到西6000步,我数过”,茹佳说。正安七中,是一所位于县城边缘的中学,留守儿童比较多,教学质量在县城里多年来处于下游。
“当地的教学方式,还在用上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方式。”这是到遵义支教的上海教师的普遍感受。支教老师们首先想改变,正是课堂。
茹佳老师到正安七中后,先花了两周的听课调研,她发现,当地老师各有优点,但习惯单打独斗,互相沟通较少,资源整合较少。特别是作文课,因为超大的班额,作文批改也成为难题。有时候花了很大的力气批改了,学生却不明白老师评语的意思,有的明白了却也不知如何修改和进步。“所以作文教学几乎是一个低效的教育空白。”
梳理了问题后,她开始用自己的方式给学生上课。“我结合当地教材中一篇《周庄水韵》进行了作文示范课的指导。在听一位老师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发现,贵州的孩子们对遥远的江南水乡没有什么概念,只觉得文字美,却不能有更深层次的感受。我就想换一种思路,通过美文的欣赏,写属于自己的生活。用文字来爱家乡。”
茹佳喜欢摄影,她在宿舍楼窗口拍摄了一段雨中学校操场的视频,学生们看后,感慨原来自己的学校也有如此美景。有了情感的共鸣与铺垫,茹佳老师就地取材,让学生对照着课文,从欣赏文字中的江南雨景,延伸到描写自己身边的雨景。“一堂景物描写的习作课,让孩子们有内容可以写,不害怕写作文,甚至有信心主动去记录生活的片段,是老师最欣慰的时刻。”茹佳说。
茹佳还给学生展示了自己写下的关于雨的日记片段,学生们踊跃地点评,这样的场景,让当地听课老师们得到了启发。
上海市普陀区洛川学校数学教师徐志平,支教的学校是习水县金州实验小学。与上海小学普遍二三十人的情况不同,在遵义,县一级学校大多规模大,每一班的学生数量也多达五六十人。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导致这些学校沿用老式的教学方式,至今没有改变。
徐志平告诉记者,上海的小学数学课,要求每堂课给学生做十多道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而他支教的学校,数学老师只能保证一堂课三四道习题,老师让学生举手到黑板上做题,做不到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
到金州实验小学多次听课后,徐志平向当地教师提出,可以试一试多给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探讨,而当地教师的反应是:“学生能行吗?”
为了打消教师们的顾虑,徐志平用上海数学课的上法给金州试验小学的学生上数学课,几次课下来,当地教师不得不折服。“徐老师带来教学方法和思路,让人耳目一新。”当地教了10多年数学老师,感慨道。
英语课,可以说是让上海教师们感觉反差最大的一个学科,也是水平提升比较难的学科,这一点,同济小学英语教师佘毓菁深有感受。佘毓菁支教的是湄潭县湄江四小,刚到学校,佘老师发现,当地教学与上海最大的不同,是教师不太关注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机械式地讲课。针对这个问题,佘毓菁带着自己的“徒弟”,手把手地教他们备课、上课,她希望,从培养当地骨干教师入手,让“徒弟”先学习上海的英语教学方式,然后再让他们去影响带动其他老师。
理念帮扶,知难而进
大多数援黔上海教师,是第一次到遵义,也是第一次到教育落后地区的基层学校支教。去之前,教师们想象中的困难,与真实遇到的困难,有一定的差距。
普陀区教育局派出的李允翔、徐志平、戴继鸿三位教师,被分配到遵义市习水县的两所学校和远程教育中心支教。出发前,三人的行囊颇为丰富,被子、床单、枕头都带上了,“以为要住茅草屋呢”,老师们玩笑道。
到了习水县,上海老师们看到,当地学校硬件设施不差,除了经常停水停电,生活条件也还算不错。真正的差距,是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上,而上海基础教育水平的领先,也在于理念和方法上。
连英国都要学习上海教育,中国内地更是对上海基础教育之计“求技若渴”。在中央要求上海对口帮扶遵义的大背景下,2013年11月,上海市教委与遵义市教育局签訂《2013-2015教育对口帮扶协议》。此后,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和普陀区教育局,分别组织区内优秀教师团队到遵义支教,杨浦区更是分批派出教师和管理人员共45人,以接力的方式驻扎遵义三年。
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在遵义,城乡差别大,城乡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别也很大。上海教师们没有选择留在遵义市区,而是投入到教育更为落后的县级中小学,为带动最基层教育机构的教学水平改善而努力。
“精准扶贫、按需援教”,是上海教育援教工作坚持的方向。3年来,上海市先后投入帮扶资金5800余万元,实施教育帮扶项目53个;通过“金种子”培养计划等分批选拔上百名校长前往上海挂职学习;同时,“百名上海名师遵义行”项目派出专家到遵义讲课指导,拓宽当地教师的视野,提升当地教学理念。
当魔都教育节奏遭遇小县城,当上海教师来到县城中小学,会发生怎样神奇的改变?记者近期对支教回沪不久的上海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改变,从40分钟开始
从遵义回到上海已经半年,上海市黄兴学校语文教师茹佳,还常常牵挂着她曾支教的学校——贵州省遵义市正安七中,记挂着她在那里带的“徒弟”,记挂着那里的学生们。这个暑假,茹佳的微信上收到正安七中老师发来的喜报:正安七中今年中考成绩位列全县第一名。三年前,这所中学中考成绩,在全县排第九。
成绩的改变,是最直观的指标,上海支教教师们知道,因为他们的努力,一些更深层次的改变,也已经发生。
正安县距离遵义市160公里,车程2个半小时,是遵义市相对比较落后的一个县。县城很小,“从东到西6000步,我数过”,茹佳说。正安七中,是一所位于县城边缘的中学,留守儿童比较多,教学质量在县城里多年来处于下游。
“当地的教学方式,还在用上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方式。”这是到遵义支教的上海教师的普遍感受。支教老师们首先想改变,正是课堂。

茹佳老师到正安七中后,先花了两周的听课调研,她发现,当地老师各有优点,但习惯单打独斗,互相沟通较少,资源整合较少。特别是作文课,因为超大的班额,作文批改也成为难题。有时候花了很大的力气批改了,学生却不明白老师评语的意思,有的明白了却也不知如何修改和进步。“所以作文教学几乎是一个低效的教育空白。”
梳理了问题后,她开始用自己的方式给学生上课。“我结合当地教材中一篇《周庄水韵》进行了作文示范课的指导。在听一位老师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发现,贵州的孩子们对遥远的江南水乡没有什么概念,只觉得文字美,却不能有更深层次的感受。我就想换一种思路,通过美文的欣赏,写属于自己的生活。用文字来爱家乡。”
茹佳喜欢摄影,她在宿舍楼窗口拍摄了一段雨中学校操场的视频,学生们看后,感慨原来自己的学校也有如此美景。有了情感的共鸣与铺垫,茹佳老师就地取材,让学生对照着课文,从欣赏文字中的江南雨景,延伸到描写自己身边的雨景。“一堂景物描写的习作课,让孩子们有内容可以写,不害怕写作文,甚至有信心主动去记录生活的片段,是老师最欣慰的时刻。”茹佳说。
茹佳还给学生展示了自己写下的关于雨的日记片段,学生们踊跃地点评,这样的场景,让当地听课老师们得到了启发。
上海市普陀区洛川学校数学教师徐志平,支教的学校是习水县金州实验小学。与上海小学普遍二三十人的情况不同,在遵义,县一级学校大多规模大,每一班的学生数量也多达五六十人。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导致这些学校沿用老式的教学方式,至今没有改变。
徐志平告诉记者,上海的小学数学课,要求每堂课给学生做十多道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而他支教的学校,数学老师只能保证一堂课三四道习题,老师让学生举手到黑板上做题,做不到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
到金州实验小学多次听课后,徐志平向当地教师提出,可以试一试多给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探讨,而当地教师的反应是:“学生能行吗?”
为了打消教师们的顾虑,徐志平用上海数学课的上法给金州试验小学的学生上数学课,几次课下来,当地教师不得不折服。“徐老师带来教学方法和思路,让人耳目一新。”当地教了10多年数学老师,感慨道。
英语课,可以说是让上海教师们感觉反差最大的一个学科,也是水平提升比较难的学科,这一点,同济小学英语教师佘毓菁深有感受。佘毓菁支教的是湄潭县湄江四小,刚到学校,佘老师发现,当地教学与上海最大的不同,是教师不太关注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机械式地讲课。针对这个问题,佘毓菁带着自己的“徒弟”,手把手地教他们备课、上课,她希望,从培养当地骨干教师入手,让“徒弟”先学习上海的英语教学方式,然后再让他们去影响带动其他老师。
理念帮扶,知难而进
大多数援黔上海教师,是第一次到遵义,也是第一次到教育落后地区的基层学校支教。去之前,教师们想象中的困难,与真实遇到的困难,有一定的差距。
普陀区教育局派出的李允翔、徐志平、戴继鸿三位教师,被分配到遵义市习水县的两所学校和远程教育中心支教。出发前,三人的行囊颇为丰富,被子、床单、枕头都带上了,“以为要住茅草屋呢”,老师们玩笑道。
到了习水县,上海老师们看到,当地学校硬件设施不差,除了经常停水停电,生活条件也还算不错。真正的差距,是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上,而上海基础教育水平的领先,也在于理念和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