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源 他可能是一个演员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1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当然在等待机会,等待中国电影市场成熟的那一天,同时他也知道,他自己并不掌握决定权。“有些是你冲戏的时候,有些是你攒角色的时候,就跟那零钱似的,不一定一下就能买个棒棒糖。”他说,演一场好戏,那都是造化,是老天爷帮你
  

1


  王千源向我走来的时候,携带着一股不明出处的痞气。他迅速选定了座位,确定了采访与拍摄的先后顺序,他的理由是,先聊一会儿可以从早起中醒神,再换身衣服好出镜,这个安排听起来也并不无理。不过很容易让人得出一个冒失的印象。
  他穿了一件荧光绿的紧身运动衣,让健壮的上半身更加显眼。中戏的同学过去都嘲笑他腿短而腰长,现在他已经可以把这一点变成优势,在时尚杂志上露出训练有素的腹肌和胸肌。其实他从小就有运动的习惯,尤其热爱运动会,辛苦归辛苦,也算赶上健身现在日益流行,“难的都是好事,不天天跑步锻炼,不天天好好养生,到医院打两针,没褶了,简单是简单,但最后是谁倒霉,咱也不知道。”助理端来早餐——咖啡和三明治,他立刻吃喝起来,用的也是一副镜头之外的吃相,为了吃饱,而不是为了好看。三明治里的菜叶掉了,用手捡起来,再塞进嘴里。随后他甚至想嗑点瓜子助兴。
  除了电视剧里常见的东北人唠嗑的典型形象,眼前的场景在王千源既往的影视作品中几乎找不到参考。他演过的无数配角,结巴、娘娘腔、女婿、路人等等,不论在生活还是戏剧中都只是必要的点缀,不具备这样的气势,而为数不多的主角之一、让他拿到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的电影《钢的琴》里的陈桂林,骑着自行车,穿梭在黑黢黢的厂房,为女儿手造了一架钢琴,更是近年中国电影中少见的银幕形象,同时具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气味。像一系列不适配的螺钉与螺母,这些角色很难组装到现在的王千源身上,甚至有点完全沾不上边。不过也可能是因为他的言谈不像其他成熟的明星那样散发着表演性,毕竟在媒体的视野里,很少能见到一个在采访中如此认真地吃着三明治的演员。
  采访演员时,常常需要探索演员与角色的关系,二者之间可以排列组合出各种方程,尽管解出最终答案几无可能,但这个过程也因此富有趣味。此前对王千源的采访,多数源于他的某部作品,请他快速地描述一下自己的角色和演出心得,比如怎么揣摩一个生于明朝的刺客,在扮演民国文人聂绀弩时他读了什么书。就连在电视专访节目里,他也不怎么讲述自己。嘉宾是他的老同学、比他更早为人熟识的女演员朱媛媛,她绘声绘色的表达似乎更得编导的青睐,而片子里的王千源主要负责附和、傻笑,像是自己故事里的配角。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个演员还没有成为明星的阶段,也就是说,观众对于角色、作品的兴趣大过他本人,尽管王千源的妻子也是一位所谓的“圈内人”。“要不聊聊你的私生活?”这通常是用来窥视明星、攫取猛料的最后几个问题,被我临时用来当作闲聊的开场。
  “行啊,那我就好好给你讲讲。”他一抹嘴,作势要起范,“你愿意看门道,我给你讲门道。你愿意看热闹,我给你说热闹。”他显然具备识破这些无聊玩笑的能力。

2


  并不仅仅是在成功学的意义上,《钢的琴》是认识王千源的起点。事实上这部备受好评、屡得大奖的作品(2010年),并没有给他的事业带来“一炮而红”式的影响,但确是演员王千源和他的角色迄今为止最为接近的一次。一个原因是他第一次拥有那么多镜头来表现一个人物,另外也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在东北生活的经历。
  “小学的时候,我曾经看过繁荣过的沈阳。印刷厂的大门一开,哇,那些男男女女,春心荡漾。男人留着小胡子,骑着破自行车,车前面挂着饭盒铛铛地响。后面的女人,爱漂亮的已经洗完澡,把衣服换了,邋遢的、狼狈的,还穿着工作服就下班回家了。看她们甩着湿漉漉的头发,我就感到一种特别新鲜的生命力,跟没上过化肥的西红柿一样。”
  电影里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东北钢铁厂,以走向衰落的新中国重工业基地为背景,事业与家庭都遭遇挫折的男人,成为那个时代的隐喻。这个过程与王千源的童年同步,他也经历过工厂倒闭、一家几口挤在一间房子里的窘境,而他自己经常旷课,考试不及格,被老师教训,“让父母操碎了心”。这些受挫的情绪自然进入了电影——那种“害羞”,重新揭开并且审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失意。
  他在表演中设计了许多细节,呼应角色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这也许会让学者和影评人感到振奋,他们对电影文本和符号所作的分析,难能可贵地,在中国演员这里得到了证明。
  影片尾声处,造好的钢琴从机床缓缓降下,王千源用手去接这架钢琴,手掌没有自然弯曲,而是伸直向前。这里借鉴了毛泽东、希特勒的手势,是对曾经辉煌过的钢厂以及父母一辈对国家的贡献所表达的致敬。而另一个类似指挥家的手势,来自于他本人和剧中角色对旧东北的共同记忆——年轻时谁没风流过,谁都想成为命运的指挥。“心目中,我不承认我是个失败者。我辉煌过,有白衬衫的时候我也天天洗,皮鞋也天天擦,好几个人追我呢……你永远想要成为人生的主人,而命运总是不满足你,厂子不是你的,青春不是你的,最后爱情也不是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你还是你自己吗?”
  接下这部电影,本身就像是青春期的后遗症。当时他已经和另一部电视剧签约,那是姜伟导演在《潜伏》之后的新作《借枪》,看上去是一次更可能成功的机会。王千源的比喻是,“像是生命里的另一张存折。”结果就在等待开拍的一个多月里,《钢的琴》导演张猛来了,“穿一件破皮夹克,嘚嘚瑟瑟,在一个寒冷的、漆黑的冬夜。”张猛是他的师弟,也是沈阳老乡,他的剧本一下就把王千源打动,勾起他小时候去工厂翻墙偷花、逮蛐蛐的记忆。在王千源东北味、大白话的叙述里,偶尔蹦出一些过于文艺的词语,透露出他平时读书和观影的趣味,比如,雪浆和煤灰混杂而成的车辙,刨冰铲雪时产生的爱情,以及厂子里男欢女爱的声音。   电影拍了一半,没钱了,这种文艺青年在烧烤摊上就着凉菜和啤酒做出的决定,果然遇到了风险。现在回忆起来,他好像丝毫没有纠结或者犹豫,顶多觉得惊险,是必要的意气,一口气列了好几个理由,来论证这个决定的合法性——
  “每个人有命,电影它也有命,一首歌从王菲嘴里唱出来,那就是好命,是富家子弟,从我嘴里唱出来就是贫民窟,它肯定红不了。张猛的命就掐在我这儿,而姜伟那边,戏还没开拍,所有的损失还能折算成金钱,我可以还给他。”
  “我们算个账,陈凯歌要拍,肯定不会找你,姜文要拍,肯定不会找你,张艺谋要拍,肯定也不会找你。只有像张猛这类导演,半死不活,但很有激情,自己兜里那点钱,也只够找咱们。第二点,他们不找我拍,因为年龄等原因,这次错过了我可能一辈子也拍不了,人生前半生想表达的东西,就表达不出来。第三点,就算是他拍不完,我跟张猛已经说了,你也别愁,你家里有房子,我家里也有房子,大不了咱就把房先抵出去,或者先卖了,把这事干完了。人生就干那么一次爽事儿,就跟见义勇为似的,就干那么一回。我这一辈子,也能和孩子吹牛逼:‘你爹啊,不是拍电视剧的,以前也牛过。’”
  在拖欠了王千源工资很长一段时间后,这部电影终于回报给他一座奖杯。“哎呀,这下值了。”这桩意外之喜,让《钢的琴》成了他“人生的小高潮”,那座奖杯成了成年礼。他现在觉得,那时的表演并不能代表自己最好的水平,与此同时,“得完奖了又能怎样,我不还一样?”对待演戏和人生,甚至背景里浮现的社会变迁,王千源的半程总结是,“但凡你不能解释的问题,我统一把它称作命运。”

3


  东北的衰落是发生在王千源青春尾巴上的事情,等他挣扎着从职高、从小裁缝的命运里跑出来,考进中央戏剧学院的时候,他才“洗心革面”,进入了新的时代帷幕里。这个时候,东北成了往事,不会太多地想起,直到在《钢的琴》中重新启用这段记忆。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戏还是一块表演艺术的圣地。虽然大家也是像“流氓”一样吊儿郎当地混日子,聊天聊到后半夜,但同学们系统地接受专业训练,认真对待演戏。陈建斌、刘烨、秦海璐、黄志忠等等,都是王千源同时期在校的校友,还有章子怡,“年轻的时候,也是梳两个辫子,在操场里溜达来溜达去。”王千源像学裁缝一样学表演,声、台、形、表都是布料,捏合起来才是服装的成品。
电影 《钢的琴》
电影 《《绣春刀》
电影 《解救吾先生》

  后来演戏,就是用同样的方法,把体验和感受拼接在一起。演契诃夫的话剧《天鹅之歌》,他一个人住在剧院里,搬个凳子站在上面,拿条长枪,抽着烟,哼着歌,硬去想象一个过气演员的艰辛。演一个结巴,他连着两个月说话打磕巴。演《钢的琴》,他每天穿条绿色的毛裤,在酒店里晃悠,幻想在筒子楼里见到秦海璐的情景,“两边都是锅碗瓢盆,那边拿个菜筐弄菜叶,这边还养着鸡。”
  他理想中的表演状态是“胸有成竹”,像中国水墨画,眼中无竹,心中有竹。高仓健、横路敬二、郎雄、李雪健,都属于这个级别“牛逼得要死”的演员。不过,他们的境界不仅靠技术,也依赖时间。“没结婚的人演结婚,一定是假的,中年时可以演困惑,未必就能演老年。”在这个方向上,王千源才走到半路。
  那时的演艺圈能给他这样的时间,循规蹈矩地体验生活,没有票房、片酬的诱惑。“那时候听话,让干什么干什么,让演什么演什么,也没有那么多想法。”就这样,一系列诸如卖黄碟的小商贩、下乡的法官、偷腥的农民出现在他的履历里,几乎跟恶作剧似的,“天天都是这些。”
  新电影《解救吾先生》再次发生了变化。这是新世纪标准的大制作,闪亮的明星组合,在资本和商业的规则里,所有人的时间都严丝合缝,白纸黑字写上合同。拍摄时间一个多月,签完约就试装,准备进组,上来就是激烈的对手戏,“跟特种部队似的”。他像是刚从一场赤身肉搏的体力活里解脱出来,此前积攒的力气,一下子都派上了用场。“能把这活儿干成这样,我也是顶到天了,就跟咱俩砍价买菜似的,我已经到嗓子眼了,不能再给你便宜了,再便宜我就吐了。”
  如你所见,王千源擅用比喻。他说人像东北的酸菜,腌在缸里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样,等时间过去,才知道是什么味、成了什么形、是不是被石头压出了痕迹。而演戏像酿酒,“乱七八糟”的角色都接着,往里搅和,在一个桶里封着,最后才能闻到香气。
  小时候他被父母带去看戏,站在侧幕,或者调音台灯光台附近——位于舞台和乐池之间,几乎就是《天鹅之歌》里面提词员的位置,看舞台剧《吝啬鬼》、《白卷先生》。在厂矿里的露天体育场看电影,《巴黎圣母院》《简爱》《红孩子》《搭错车》,后来上学看到《老人与海》,发现男演员演得厉害,“那坚毅的脸,每一根皱纹就像一根鱼线,能紧能松。”往记忆里找,这人正是小时候看过的在《巴黎圣母院》里演卡西莫多的安东尼·奎恩。
  他在《解救吾先生》里演绑匪,一个大反派,但王千源觉得人无好坏,只有输赢,“有的虫子被风吹到地沟,不可能成为标本,而有的刚好赶上一滴松树油落下来,结果成为琥珀。”听着耳熟,又是他说的命运。

4


  谈话很容易滑向“当年勇”的深渊,用王千源的话说,“这些都是你(的事业)后来稍微好了一点,回想起来挺牛逼。”好在他的讲述整体上没有怨气,没有致力于提供一个越挫越勇、大器晚成的版本,也可能是这种情绪已经慢慢平息。但任何形式的梳理,都很难摆脱一种潜在的线性发展观的前提,在这个故事里,王千源认定了要在演员这条路上走下去,不管面对怎样的环境。
  过程中的许多曲折因此得到了解释。在职业高中学裁缝,四十多个人的班里就6个男生,他跟着去买拉链和扣子,光着膀子,挂个皮尺,用熨斗和缝纫机,每一针,每一个拐角,最后翻过来的弧度都不同,他说这练就了耐心和细心。大学毕业分到儿艺,演遍了动物和植物,然后才会演人。在学校旁边开过一家饭馆,别的同学开始在外面演戏,他却在给学校送盒饭,心里难受过不去,上了单车脚一蹬,一路向南锣鼓巷的胡同里开进去,在烟摊老板、学校门卫面前嬉皮笑脸地寒暄,像是迪伦·马特那出《老妇还乡》的反面,4年来学到的表演以这种形式回报给了老师。他的后见之明是,所有这些经历都有助于后来的表演。
  事实上他的起点并不低,参演的第一部大制作电影就是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1999年),他刚毕业不久,震惊于这个剧组竟然有人专门负责烧开水。据说那场戏一次就过了,他得到的角色拥有正面特写,并且要声泪俱下地说完一段完整的台词。陈凯歌来与他握手,表示满意。尽管他们之后没有继续合作,但这次演出为王千源带来了许多机会,孙周、叶鸿伟、杨亚洲的戏陆续找上门来。他合作过的名导演越来越多,霍建起、滕华涛、许鞍华、吴宇森等等,他依然是戏里的配角。
  他把这些演出作为档案存储起来,像是电脑里的程序,以后只要按一个钮,就能调出一段经验。在《绣春刀》里第一次演武打片,在《黄金时代》里第一次演过去时代的文人,再加上那些数不过来的小人物,每个人的眼神、动作、发声的位置,都是可供排列组合的单元。“下回哪个导演发烧了,哪跟筋没搭对,让我演萧军,稍微建设一下语言,也能搭上。《太平轮》戏少没关系,我就让你们看看,我也能演军人,有天哪个导演缺心眼了,让我演黄晓明的角色,我也拿把冲锋枪给你们看看,咱们是怎么扫射的。”
  “咱接着等,没事儿,反正我也不退休,咱就干呗。机会来了,我就不会浪费。”他当然在等待机会,等待中国电影市场成熟的那一天,同时他也知道,他自己并不掌握决定权。“有些是你冲戏的时候,有些是你攒角色的时候,就跟那零钱似的,不一定一下就能买个棒棒糖。”他说,演一场好戏,那都是造化,是老天爷帮你。
  《解救吾先生》上映之后,很多女观众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为他的肌肉和冷酷而尖叫,怎么看他怎么像是个天生的悍匪。可这的确是他为数不多的几个反面角色之一,他在银幕上多数时候是个无关紧要的人。和角色之间不可通约的落差,在他的理解中,就是演员的个性。“为什么全都得一样?跟均码似的,今天给你打个号B2,这一生就是B2了。”一口故意不标准的普通话也被他赋予了意义,“你要细听,陈建斌操的是新疆口音,唐国强老师有几乎听不出来的青岛口音,哪个人看刘德华的戏,挑他的香港口音?”从集体时代长大成人的王千源,终于拥抱了“个性”——这种新的备受推崇的人生意义。
  其实他自己选择的那张皮质沙发看起来只能局促地装下他的身体。当他脱掉亮黄的球鞋,开始在有限的空间内腾挪四肢和躯干,几乎就像在进行一场迷你表演。手放在腿上,或搭在椅背,单腿耷拉在沙发的把手,再把双脚盘起,双手抱头仰了过去……我惊讶于他在不自觉中完成的各种积木一样的肢体组合,也像是电脑里的代码走马灯似的闪现。而此时并没有摄影机对准他,他的状态和电视节目中把手掌夹在两腿之间的哆哆嗦嗦判若两人。在这些不断变换的姿态中,我仍在仔细分辨那股痞气的来源,可惜依然没有更多明确的线索。他到底是王千源本尊,还是一个演员?这种“强悍”的气质,或者说个性,要么和幽默感一样,是东北男人内在的一部分,要么只是一个崭新的角色在一个演员身上留下的必然的残余。
其他文献
2014年1月,国内新股上市开闸,绿盟科技(原中联绿盟)于6日启动IPO,成为一家“准上市公司”。“我是绿盟的第一个投资人。”姚文彬难掩内心喜悦。不过,这名绿盟科技创始人早在2002年就将股权转手,获得3倍的投资回报。“现在想想还是退得太早了。”姚文彬感叹。  姚文彬不必遗憾。2013年手游概念股大爆发,他控股的掌趣科技成为A股市场的“妖股”,他的个人财富在这一年翻了两番。姚文彬和掌趣  2008
2013年底,修订《公司法》,象征中国经济体制更加市场化。  提升实体经济活力、松绑创设小微企业的法律绳索、大力鼓励实体经济成为不得不为的现实选择。  12月28日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将《公司法》等7部法律的局部修改列入讨论议程。  修正案草案删去了现行《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以及全体股东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注册资
有人在顶层甲板上叫出了声:“看,自由女神!”所有人都伸长脖子向前方看去。邮轮缓慢前进,反射着诡异蓝绿色光线的自由女神以相反方向同样缓慢地掠过船的左舷。后来,我脑中一直滚动着这个画面,它太像电影《海上钢琴师》开头那一幕。在电影中,旁白说道:“每次都是这样,某人不经意的一瞥就看到了她。”    这一幕并非导演托纳多雷的想象。在反映美国早期移民的画作中,满载移民横渡大西洋而来的船只遇到自由女神已经成为最
豆瓣评分5.5,时光网评分5.9,不管什么原因,《血滴子》的成绩都对不起“陈可辛监制”加“刘伟强导演”这个阵容,何况还有一群粉丝扎堆、走偶像路线的演员班底。即便你从不相信评分,在网上搜搜各方声音也不难。“陈可辛表示,《血滴子》是刘伟强继《无间道》系列和《头文字D》后最好的电影。”不清楚写下这话的记者是否亲耳听过,我只希望,陈可辛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  在片中,血滴子是稍有古代文化常识的人都熟知的暗
“世界首富”从易主到再次回归比尔·盖茨,只用了一天时间。  10月23日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单显示,西班牙亿万富翁阿曼西·奥特加首次超越比尔·盖茨,成为新晋世界首富。  奥特加是西班牙服装公司Indetix的创始人。Inditex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服装零售集团,集团旗下的Zara品牌可能比他本人要有名。正当人们感叹传统服装业大佬总算“逆袭”了科技界Boss时,盖茨又重新夺回世界首富的宝座。  这样的更
最近的手术室自拍事件,让我忽然想起了躺在手术台上的自己。医生手术进入了缝合阶段,病人麻醉效力尚未散去,于是,在那个把洗手叫作刷手、把扫床称为刷床的神奇的地方,手术台上,神志完全清醒的病人就获得了一种绝妙的旁观者视角。  我上手术台的日子是个周六的清晨,大部分资深医生都不在,生产过程中,围在我身边的,从助产士到护士、医生,都青春逼人得像朝露,却胆子小、经验少。我听到她们耳语,9点钟,某医生准时来了,
超过1000名中国互联网界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涌入国家会议中心,膜拜被他们称为“创投教父”的彼得·蒂尔,期望获取创业的成功法则。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教父”最为推崇的是“硬科技”的技术革新,认为互联网创新并非革命性的突破。在蒂尔看来,世人趋之若鹜的苹果手机,与阿波罗太空计划相比,并不算是一项技术突破。他的宣言是:“曾经我们想要的是飞行汽车,最后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微博)。”  尽管彼得·蒂尔对互
责任是成就自我的基石,是挑战自我的勇气,更是一种生活的享受。“责任、成就、挑战和享受”是完美人生不可或缺的四部曲。在当今现实社会中有这么一群人:充满责任心,勇敢挑战,取得成就,懂得享受,他们就是人生纵横派    金正言是个标准的八零后,是现在社会的主力军。在他看来,自己这辈人困境非常大,没法拼爹拼妈,又是二胎第一代。房价贵,求职也不易。每一步看起来都挺艰难。但他从未放低自我要求,在岗位上坚守职责,
作为王石手下的虎将,周彤在战斗胜利前夜选择了离职    宝万之争局势生变。门口的“野蛮人”可能退却,战斗的局势越来越有利于王石和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可能胜利在望,万科管理团队却发生了波动。2016年12月13日,界面新闻爆出消息,深圳万科总经理周彤将离职创业,万科广深区域首席执行官张纪文将兼任深圳万科总经理。  此前,12月3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脱稿怒斥”险资是“土豪、妖精、害人精”,“用来路不
标题  日记是储存记忆的好方法,但在阿里波托·弗里格(Alberto Frigo)之前,可能没人想到,即使是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生命历程。  2004年起,这位24岁的意大利艺术家便开始用左手握一台笔状照相机,为右手拍照。照片中的右手,正在一本正经地工作——拿着不同的生活用具,摆着不一样的造型,从早上握着牙刷到睡前按下台灯按钮,弗里格平均每天要拍上75张不同的照片。  打网球,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