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任何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全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要想转变常规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探索知识,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的目的。首先,要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即交流、合作、探究。向学生机械式地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传统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是中心,他主宰着教学的整个进程。教学行为和方式大多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课堂成了教师的课堂,学生完全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努力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逐步树立学生自学的意识和信心。其次,逐步将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进入自学的渠道,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能力,尝试去了解”,在大量的交流思考探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转变思维方式。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需的过程,万不可一蹴而就。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要兼顾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应有所侧重,根据教材特点科学分配三个维度的比重。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目标”中“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創设数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数学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否保持与发展。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兴趣的倾向性,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确保教学目的的达到。而数学情景的创设,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重要的途径。数学情景的创设。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先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组合图形的含义,再让学生观察各种组合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图,并提出:如果要计算这些实物图形的面积,该怎么想?学生回答,看该实物图近似于什么图形,就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我又将实物图变化为规则图形后再提问:现在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学生们发现尽管这些图形变化成规则图形,但因为没有学习过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还是无法计算。此时我就追问: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们议论纷纷,不久就有学生提出:我们先要把这些图形分割成几个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并利用相加或相减来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最后我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平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课的学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生活中的数学情景后,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再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地去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他们的思维活跃,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第四,活用教学方法,适用教学手段。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合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心体验。教师抓住学生心情愉快、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定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象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例如教学“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可以形象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第五,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在快乐的课堂中体验“做”数学。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是高度抽象的,学生仅局限在被动地接受数学公式,定理,然后再进行机械化的解题,最终只会导致其思维的僵化和个性的呆板。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对知识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鲜明个性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从教师手中获得知识的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一步步获得的。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互助互补的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共同探讨研究的空间与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中体验数学。如在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知识,教师可以这样教学:预先布置同学们用纸制作一个任意的三角形,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起来动手“玩一个”拼图游戏,先把三角形任意的一个角固定,再把其余的两个角剪下来,然后把三个角拼在一起,学生不难发现三个角拼在一起刚好形成一条直线.学生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不仅使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顿时便成了欢乐的海洋,而且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测量,统计数据等,进行数学探索活动,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相互交流,进行合情推理,从而获得了数学知识,发展了能力,培养了创新的思维。
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即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个人主观能性,在自己实践探究后学会去分析,归纳,形成自己的假设和猜想,并进行合情推理和验证,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第六,自我反思,课后延伸。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就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除了具有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可奢望仅靠职前师范教育就可获得这些特征,而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他们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
综上所述,课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的生命在课堂,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在课堂,只有通过课堂,才能深入地了解教师,才能具体地了解学生。因此,变革课堂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前进的路上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投身于课堂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积小智成大智,数学课堂就一定会充满生機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就一定会一步步前行,最终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王尚志.数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郭建刚.成就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10期
[3]曾辉玉.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03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要想转变常规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探索知识,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的目的。首先,要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即交流、合作、探究。向学生机械式地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传统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是中心,他主宰着教学的整个进程。教学行为和方式大多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课堂成了教师的课堂,学生完全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努力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逐步树立学生自学的意识和信心。其次,逐步将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进入自学的渠道,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能力,尝试去了解”,在大量的交流思考探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转变思维方式。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需的过程,万不可一蹴而就。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要兼顾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应有所侧重,根据教材特点科学分配三个维度的比重。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目标”中“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創设数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数学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否保持与发展。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兴趣的倾向性,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确保教学目的的达到。而数学情景的创设,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重要的途径。数学情景的创设。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先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组合图形的含义,再让学生观察各种组合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图,并提出:如果要计算这些实物图形的面积,该怎么想?学生回答,看该实物图近似于什么图形,就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我又将实物图变化为规则图形后再提问:现在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学生们发现尽管这些图形变化成规则图形,但因为没有学习过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还是无法计算。此时我就追问: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们议论纷纷,不久就有学生提出:我们先要把这些图形分割成几个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并利用相加或相减来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最后我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平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课的学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生活中的数学情景后,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再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地去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他们的思维活跃,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第四,活用教学方法,适用教学手段。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合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心体验。教师抓住学生心情愉快、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定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象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例如教学“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可以形象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第五,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在快乐的课堂中体验“做”数学。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是高度抽象的,学生仅局限在被动地接受数学公式,定理,然后再进行机械化的解题,最终只会导致其思维的僵化和个性的呆板。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对知识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鲜明个性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从教师手中获得知识的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一步步获得的。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互助互补的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共同探讨研究的空间与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中体验数学。如在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知识,教师可以这样教学:预先布置同学们用纸制作一个任意的三角形,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起来动手“玩一个”拼图游戏,先把三角形任意的一个角固定,再把其余的两个角剪下来,然后把三个角拼在一起,学生不难发现三个角拼在一起刚好形成一条直线.学生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不仅使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顿时便成了欢乐的海洋,而且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测量,统计数据等,进行数学探索活动,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相互交流,进行合情推理,从而获得了数学知识,发展了能力,培养了创新的思维。
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即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个人主观能性,在自己实践探究后学会去分析,归纳,形成自己的假设和猜想,并进行合情推理和验证,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第六,自我反思,课后延伸。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就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除了具有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可奢望仅靠职前师范教育就可获得这些特征,而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他们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
综上所述,课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的生命在课堂,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在课堂,只有通过课堂,才能深入地了解教师,才能具体地了解学生。因此,变革课堂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前进的路上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投身于课堂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积小智成大智,数学课堂就一定会充满生機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就一定会一步步前行,最终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王尚志.数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郭建刚.成就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10期
[3]曾辉玉.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