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我们时代的要求,是提升我们课堂质量的有效手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把学生学习与生活体验、实验探究、游戏相结合,不仅可以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体验生本教育理念,还可以使教学化难为易,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更正生活经验中的错误。此外,课堂与生活有机结合能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同时使课堂高效有趣。本文对于构建高效有趣的中学生物课堂有一定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生活体验 实验探究 贴近生活 化难为易
当前,生本教育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理论指导。如何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并使之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扎根开花结果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我们的生物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我们的生物课堂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生活,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教学设计要努力实现由教材向社会的回归,为学生搭建“科学世界”通往“生活世界”的桥梁。[1]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知识并应用于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2]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生物课堂生活化谈谈自己的教学尝试与思考。
一、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为了让生物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时可以有新的创设。如在教学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这个实验前,我不是先演示,而是先出示一道习题:在实验室的一个封闭的水族箱中生活着一些金鱼藻、一条金鱼、两只田螺,要想让金鱼和田螺能较长时间地活着,必须提供( )A、氧气 B、阳光 C、食物 D、水分 。让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各抒己见,答案是五花八门,理由也各不相同。接着演示实验,学生再根据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等,前后一对比,这时学生理解了其中的科学道理,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论:阳光。
再如,在教学“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因为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教学时先让学生设计午餐食谱,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课内的内容,最后分析食谱是否合理,从而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二、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实验探究相结合。
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才会变得深刻,而对于一些生活经验,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体验、探究。
如,我们平常所见的白菜和甘蓝露在外面的叶片是绿色的,而越里面就越白。以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在学校生物园中种植韭菜,进行设计探究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方案:第一步,把韭菜苗的叶和老根剪掉,只留韭菜头,把这些韭菜头平均分成三份,分别种在准备好的三个花盆中,编为A、B、C三组,A、B组用黑色塑料袋罩住,(不见光),C组放在阳光下,其它条件相同;第二步,一周后观察三个花盆中韭菜叶片的颜色,并将观察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同时将B盆黑色塑料袋拿走,A、C盆不变;第三步,两周后继续观察,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记录表中,进行再次对照。通过比较:A组始终在暗处生长(无光条件下)叶片呈黄白色,B组的生长条件是从无光到有光,叶片从黄白色变成淡绿色,C组一直在光下生长呈绿色。说明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这个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的课内外学习相得益彰,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价值,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三、贴近学生生活,化难为易。
对于教材中新出现的一些概念和知识,特别是一些较深奥的、微观方面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会感到困难、抽象。这时教师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学生对深奥的生物知识和概念化难为易,进而形成相应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这部分内容时,这部分内容如果只靠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我就把“细胞膜”比作生活中熟悉的蚊帐,先让学生讨论蚊帐的作用: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蚊帐排出,而把蚊帐外的有用的物质(氧气)透过蚊帐进入,把无用的物质(蚊子)挡在蚊帐外。讨论完后,接着启发: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就好比蚊帐一样。这样一打比方,就使学生轻易地理解了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同时也使学生懂得学习生物知识可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想到陌生的事物,可以从宏观想到微观,学习生物学知识要多关注生活。
四、用生活中的小游戏学习基本概念。
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源于生活,通过充满生趣的游戏,轻松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例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时,在教“反射”这个概念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小游戏:“拍手”和“抓手指”和“看到解剖针就害怕”等游戏,让学生从游戏中领悟出“反射”的概念。反射的类型(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则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用牙签扎手指的缩手反射和看到解剖针就害怕这两个相关的反射分析得出的。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科学概念。
五、用课堂知识,更正生活经验中的错误。
学生或家长的某些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可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其中不科学的原因,并及时更正,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对有关生物学知识的理解。[3]例如:有的家长告诉孩子,为了避免买到有农药的蔬菜,买菜时应该买有虫眼的蔬菜。通过“关注食品与安全”课程的学习,学生就能分析出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因为有虫眼的蔬菜有可能是打了农药虫还没死,也有可能先有了虫眼后才打农药。为了加强孩子的营养,很多家长认为应给孩子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这样不仅没有达到合理营养的目的,还可能会给孩子偏食、挑食或厌食,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合理营养应是按照“平衡膳食宝塔”中的要求,一日三餐的比例应是3:4:3的原则,要荤素搭配。又如:烧菜时先放加碘盐进行调味,加碘盐在高温下长时间烧煮易挥发流失,而未达到补碘的目的,应在菜快起锅时再加入碘盐,这样才能保证每天摄入足量的碘,从而保证人体有正常的甲状腺素。再如,为美化居室,人们喜欢在居室内摆放花草,但是由于花草呼吸要消耗氧,夜间与人争氧,若在室内过多地摆放花草,则会造成室内缺氧,而花草长期处于弱光的环境也会消耗自身有机物而死亡。
六、生物课堂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的生活中常寓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应用,举一反三,能增强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而实验探究的结果,同样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就能使课堂和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例如:联系种子萌发的实验,可以对普遍存在的仓库贮存粮食,地窑贮存瓜果、蔬菜发热现象,找出发热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学习完光合作用的实验探究后,让学生解释栽培韭黄的方法和原理,并尝试栽种,在调查过植物生长与无机盐的关系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下无土栽培,联系花的构造和授粉原理,想想怎样使玉米、向日葵等作物提高产量。
另外,还可以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章时,提出我们要保护环境,对“如何治理今天的翠江”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可行性的治理方案,并在校园内发起倡议,倡议大家为翠江尽一份责任和义务。这样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关心社会生活和寻找解决生活中存在问题的办法。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和利用他们身边的生活经验和资源,让课堂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使我们的生物课堂更有效,生活更精彩。同时,也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求索的动力。我们一定要把生本理念转化成为我们力所能及的课堂生活化的探索,使我们的生物课堂充满了高效有趣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玉花 对“发酵技术“一节的教学建议 [J]生物学教学,2010,(6):80
[2]、[3] 程祖建 谈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应用[J] 生物学教学,206,(2):14
【关键词】生活体验 实验探究 贴近生活 化难为易
当前,生本教育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理论指导。如何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并使之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扎根开花结果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我们的生物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我们的生物课堂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生活,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教学设计要努力实现由教材向社会的回归,为学生搭建“科学世界”通往“生活世界”的桥梁。[1]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知识并应用于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2]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生物课堂生活化谈谈自己的教学尝试与思考。
一、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为了让生物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时可以有新的创设。如在教学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这个实验前,我不是先演示,而是先出示一道习题:在实验室的一个封闭的水族箱中生活着一些金鱼藻、一条金鱼、两只田螺,要想让金鱼和田螺能较长时间地活着,必须提供( )A、氧气 B、阳光 C、食物 D、水分 。让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各抒己见,答案是五花八门,理由也各不相同。接着演示实验,学生再根据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等,前后一对比,这时学生理解了其中的科学道理,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论:阳光。
再如,在教学“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因为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教学时先让学生设计午餐食谱,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课内的内容,最后分析食谱是否合理,从而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二、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实验探究相结合。
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才会变得深刻,而对于一些生活经验,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体验、探究。
如,我们平常所见的白菜和甘蓝露在外面的叶片是绿色的,而越里面就越白。以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在学校生物园中种植韭菜,进行设计探究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方案:第一步,把韭菜苗的叶和老根剪掉,只留韭菜头,把这些韭菜头平均分成三份,分别种在准备好的三个花盆中,编为A、B、C三组,A、B组用黑色塑料袋罩住,(不见光),C组放在阳光下,其它条件相同;第二步,一周后观察三个花盆中韭菜叶片的颜色,并将观察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同时将B盆黑色塑料袋拿走,A、C盆不变;第三步,两周后继续观察,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记录表中,进行再次对照。通过比较:A组始终在暗处生长(无光条件下)叶片呈黄白色,B组的生长条件是从无光到有光,叶片从黄白色变成淡绿色,C组一直在光下生长呈绿色。说明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这个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的课内外学习相得益彰,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价值,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三、贴近学生生活,化难为易。
对于教材中新出现的一些概念和知识,特别是一些较深奥的、微观方面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会感到困难、抽象。这时教师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学生对深奥的生物知识和概念化难为易,进而形成相应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这部分内容时,这部分内容如果只靠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我就把“细胞膜”比作生活中熟悉的蚊帐,先让学生讨论蚊帐的作用: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蚊帐排出,而把蚊帐外的有用的物质(氧气)透过蚊帐进入,把无用的物质(蚊子)挡在蚊帐外。讨论完后,接着启发: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就好比蚊帐一样。这样一打比方,就使学生轻易地理解了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同时也使学生懂得学习生物知识可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想到陌生的事物,可以从宏观想到微观,学习生物学知识要多关注生活。
四、用生活中的小游戏学习基本概念。
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源于生活,通过充满生趣的游戏,轻松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例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时,在教“反射”这个概念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小游戏:“拍手”和“抓手指”和“看到解剖针就害怕”等游戏,让学生从游戏中领悟出“反射”的概念。反射的类型(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则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用牙签扎手指的缩手反射和看到解剖针就害怕这两个相关的反射分析得出的。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科学概念。
五、用课堂知识,更正生活经验中的错误。
学生或家长的某些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可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其中不科学的原因,并及时更正,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对有关生物学知识的理解。[3]例如:有的家长告诉孩子,为了避免买到有农药的蔬菜,买菜时应该买有虫眼的蔬菜。通过“关注食品与安全”课程的学习,学生就能分析出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因为有虫眼的蔬菜有可能是打了农药虫还没死,也有可能先有了虫眼后才打农药。为了加强孩子的营养,很多家长认为应给孩子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这样不仅没有达到合理营养的目的,还可能会给孩子偏食、挑食或厌食,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合理营养应是按照“平衡膳食宝塔”中的要求,一日三餐的比例应是3:4:3的原则,要荤素搭配。又如:烧菜时先放加碘盐进行调味,加碘盐在高温下长时间烧煮易挥发流失,而未达到补碘的目的,应在菜快起锅时再加入碘盐,这样才能保证每天摄入足量的碘,从而保证人体有正常的甲状腺素。再如,为美化居室,人们喜欢在居室内摆放花草,但是由于花草呼吸要消耗氧,夜间与人争氧,若在室内过多地摆放花草,则会造成室内缺氧,而花草长期处于弱光的环境也会消耗自身有机物而死亡。
六、生物课堂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的生活中常寓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应用,举一反三,能增强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而实验探究的结果,同样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就能使课堂和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例如:联系种子萌发的实验,可以对普遍存在的仓库贮存粮食,地窑贮存瓜果、蔬菜发热现象,找出发热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学习完光合作用的实验探究后,让学生解释栽培韭黄的方法和原理,并尝试栽种,在调查过植物生长与无机盐的关系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下无土栽培,联系花的构造和授粉原理,想想怎样使玉米、向日葵等作物提高产量。
另外,还可以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章时,提出我们要保护环境,对“如何治理今天的翠江”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可行性的治理方案,并在校园内发起倡议,倡议大家为翠江尽一份责任和义务。这样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关心社会生活和寻找解决生活中存在问题的办法。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和利用他们身边的生活经验和资源,让课堂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使我们的生物课堂更有效,生活更精彩。同时,也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求索的动力。我们一定要把生本理念转化成为我们力所能及的课堂生活化的探索,使我们的生物课堂充满了高效有趣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玉花 对“发酵技术“一节的教学建议 [J]生物学教学,2010,(6):80
[2]、[3] 程祖建 谈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应用[J] 生物学教学,20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