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利·波特》小说中的死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可以说《哈利·波特》系列长篇小说是近年来最为畅销的系列小说,小说充满了魔力和幻想,一直以来就备受广大读者的推崇和喜爱,而其中的死亡因素更是值得大家推敲。本文根据笔者对于《哈利·波特》的认识就《哈利·波特》小说中的死亡进行分析,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纠正。
  关键词:《哈利·波特》;死亡;探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第一部小说出版以后就吸引了无数的国内外读者的追捧,《哈利·波特》具有极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天马流通的想象,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不同角度的研究。小说主要描述了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七年学习生活的冒险故事,从少年到成年,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值得文学人士进行研究探讨。《哈利·波特》的作者J.K.J.K.罗琳也因为这部小说而倍受好评,本文就集中探讨在小说《哈利·波特》中的死亡。
  一、《哈利·波特》中的死亡
  在《哈利·波特》的系列小说中,作者从来不去回避死亡,他利用奇洛教授将自己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认识说了出来,无所谓善与恶,只这样“艰难”的主题。J.K.罗琳在专访中曾说:“我书中有很大一部有权力,和那些不配得到权力的弱者”。他称他的追随者“食分是关于死亡的。”这个系列的小说很好地继承了英国小说中的特点,但是作者却不只是单纯的对死亡的显示,他将死亡的意义发挥到了极致,“在这条通往永生的道路上,我比任何人走得都主远”,在《哈利·波特》中,可以说死亡是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死神常常会光临哈利·波特的世界,把灵魂撕裂成碎片,然后再将每一片灵魂放在寄魂器中进行保存。在每一本《哈利·波特》中都没有出现绝对轻松的环节,充满了紧张刺激的追杀、逃亡和反击。作者J.K.罗琳为主人公哈利·波特所建立的背景就是如果他想活下去,就不得不以他人的生命作为代价,他,一个一直寄居在亲戚家里备受别人的歧视,他在偶然发现自己有异于常人的能力后开始想要寻找父母死亡的真相,死亡一直在哈利·波特的生活中萦绕不散,从襁褓之中到不断成长,他每天都在和死亡上演着追逐。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起到推动故事情节作用得有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和《哈利·波特与密室》,而在结尾他都勉强活了下只有三次:邓布利多、斯内普和伏地魔。而第三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则是关于一个长老杖的故事。《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以哈利在三强争霸为开端,他想要得到这魔杖(尽管这一目的最初并不太明显),最终以对手兼朋友被杀结尾。第五部书《哈利·波特与凤凰》内死得窝囊,伏地魔并非因为怀疑他的忠诚度中就死去,而第六部哈利·波特为了夺走长老杖就突下毒手;伏地魔更是对长老杖发起的重要的兴趣。第七部,也就是在这一系列的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J.K.罗琳又给我们新的震撼。作者J.K.罗琳想要为我们建立的世界并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的世界,一旦在这个世界做出任意妄为的事情就会承担超出自己后果。由于哈利·波特的年龄限制他没有办法拥有和伏地魔一样的魔法能力,所以说包括猫头鹰海德薇和小精灵多比都难逃一死就显得很正规,但是即便这样小说的结局也必定是以伏地魔死亡为最后的结局。死亡是不可逆转的,死亡是象征着现实社会中的正义力量的。
  二、对《哈利·波特》小说中的死亡的评价
  可以说在文学作品中,死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很多文学巨匠所不断探讨的问题,在系列小说《哈利·波特》中关于死亡的探讨更是没有选择逃避。作者将自己对于死亡的借以书中人来进行表现,将自己的观念以这样的方式体现出来,使得小说更具几分对现实和死亡的思考。
  从一开始,哈利·波特就以寄居的方式存在,他每天都面临着死亡,从襁褓之中到加入魔法学院,再到最后的一次次成长,可以说他就是每天活在与死亡擦肩而过中,但是这样的背景和生存的模式,不仅没有打击到哈利·波特同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反而更加鼓舞了他去加入到斗争的过程中来,他越挫越勇,但是就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这一系列小说中不断地走向死亡的人们。就如伏地魔自己所说:“我们从各自的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而我们也在故事的走向中看到属于J.K.罗琳以及属于我们的影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思考死亡呢,正如罗琳说的,我们无法去选择逃避,我们无法去避免,当遇到死亡,我们很难去用一个标准来去进行定性的分析,即便是哈利·波特,他也在不断地成长中见证着一个又一个难以避免的死亡。我们能做的就是像哈利·波特一样,以一个不为艰难险阻的态度去存在着,我们无法去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不被世界所改变。有时候生命于我们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如对哈利·波特来说最重要的从来不是生命,而是他的信仰和他的坚持。
  三、小结
  我们都知道在小说中死亡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缺很少有人和罗林一样在小说中将死亡一点一点撕裂开显现在我们面前,他从不去美化死亡,从不去规避死亡。作者更多的是为我们显示出他心目中所要表达的对于死亡的想法,而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讨。通过对系列小说《哈利·波特》的阅读,我们能够进一步加强自身对于死亡的认识,并以哈利·波特共勉,不畏死亡。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说《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刻画了人物的生生死死与周遭环境的兴衰变化。但是另一方面,一种深层次的更广阔的和谐却在生命的流动中得以实现。伍尔夫超越了男性与女性、有机世界与无机世界的边界,用她特有的洞察与表达表现了对人类自身与生命终极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伍尔夫;到灯塔去;生命流动  作者简介:李宇超(1993-),男,汉族,山西省晋城市人,硕士,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摘 要:李光洙开韩国现代文学之先河,在韩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创作了无数的经典作品,直到今日也是无数学者热衷于研究的名人大家,他的作品至今也被广泛传阅。李光洙年少时,父母因病双亡,成为孤儿,自小便是家里的“大家长”,被祖父带大,所以年少的成长经历,使得他在作品中对女性倾注了比别人更多的关注,也同时塑造了众多经典的女性形象,本文特以李光洙的代表作品《无情》为例,分析文中出现的女性人物形象
摘 要: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是澳大利亚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澳大利亚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人树》(The Tree of Man)是怀特文学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文学作品。后人对这部作品的解读,主要集中在象征意义、宗教、叙事技巧、人物异化等方面。本文从身份认同这一视角来解读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艾米和塞尔玛,其身份认同的缺失在澳
摘 要:存在主义自产生以来,作为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具有独特的价值,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存在主义的基本阐述,总结了英美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最后从实证分析角度对英美存在主义文学加以解读。  关键词:存在主义;英美文学;解读  作者简介:刘倩(1981.3-),女,河北南皮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西方文学;崔芳(1984.3-),男,河北沧州人,沧州市第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