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池州非常美,有河有湖,有山有水,生态环境很好,人很热情。”2010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池州视察时发出由衷的赞叹。
阳春三月,行走在池州大地,城区满目苍翠,乡村靓丽整洁,河流碧水清清……青山绿水的背后,是池州市贯彻“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共建绿色家园,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懈努力。
做靓“绿”文章,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漫步池州街头,到处绿树成荫,满目青环翠绕,令人心旷神怡。道路旁绿草茵茵、百花竞放;公园、河畔、广场,晨练的人们在绿树鲜花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或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或踩着鹅卵石小道缓跑……
绿色,给这座年轻的城市增添了生态之美、现代之韵;绿色,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了宜居之感、幸福之情。
近年来,池州市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确立“水为灵气,林为秀气”的生态价值观,投资数10亿元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先后建成和完善百荷北园,齐山——平天湖风景区,包山、碧山森林公园和月亮湖湿地景观设施;通过几年“拆墙透绿、拆违还绿、拆房建绿”措施的落实,数不清的大小绿地和游园如星星点灯,照亮了池州的大街小巷。
据统计,到2010年底,池州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87%,绿地率39.10%,人均公共绿地18.28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7平方米,几项硬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池州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负氧离子高3.61×1024個,主城区平天湖周边负氧离子浓度达到1143个/立方米,森林景区最高可达71438个/立方米,池州市已然成为一个天然的绿色“氧吧”。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2009年池州市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562亿元,人均3.53万元,每公顷森林提供的价值平均为8.04万元/年,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干净、整洁、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大大提高了池州人的生活幸福指数,也为池州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一系列荣誉。
行尽池城皆是景,一池山水满城诗。随着“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宜居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的不断推进,池州正在成为一座“水在城中、山水相依、文脉相承、人与自然相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绿城。
做活“水”文章,打造中国水生态最美城市
绿是池城的底色,水是池州的灵魂。池州水系发达,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等湖泊湿地和秋浦河、清溪河如翡翠散落在城市中,呈现为“滨江环湖、依山绕水”的独特城市自然景观格局。
然而,由于历史上的河湖阻隔,造成主城区水系不能贯通让池州市民深感切肤之痛。2009年10月18日,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经过充分科学论证,投资3.5亿元启动了主城区水系贯通工程。经过近两年的建设,2011年国庆期间,平天湖——南湖——清溪河的水上20公里观光线路实现全线通航,池州优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串联成一片,再现池州“一城山水满城诗”的靓丽景观。
池州北临浩荡长江,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交错,龙泉、尧渡、秋浦、九华等10条主要河流以及总面积达323.1平方公里的大小湖泊、377座中小型水库自成水网,滋润着这片美丽的江南水乡。
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影响,池州市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防汛抗旱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池州市着力建设“民生水利”、打造“安澜水利”,“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15亿元,共改善防洪面积40万亩、灌溉面积22万亩、除涝面积40万亩,解决饮水困难人口42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平方公里,防洪保安能力显著增强,为池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在防洪保安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池州市抢抓历史机遇,提出更高要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57.5亿元推进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将池州打造成中国水生态水环境最美城市。
做好“创建”文章,让优美乡村更靓丽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传统的农业文明曾造就了无数富有诗情画意的乡间村落,令人遐想、让人向往;而如今行走于池州乡村,一座座村庄园林化、一幢幢农居景观化、一片片景点多样化……美丽乡村的风景随处可见。
为加强农村环境的保护,近年来,池州市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试点,继石台县华侨村2008年成为国家“以奖促治”项目资金项目试点村后,全市2009年、2010年又有3个村获国家“以奖促治”项目资金,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国务院办公厅“以奖促治”督察组、环境保护部及省环保厅的充分肯定。
与此同时,池州市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为切入点,积极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并注重与改圈、改厕、改厨有机结合,注重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生态农业联动发展,着力形成“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模式。截至2011年8月,全市共建成“三结合”沼气池83534口,农村户用沼气入户率达26%以上,居全省首位,建池总量位居全省第二。
“十一五”以来,池州市建设了7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4个省级生态村、300个省级生态示范户;15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53个市级生态村、1546个市级生态示范户,生态创建工作位于全省前列。2011年,池州市又成功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新增3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呈现出互促共赢、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
文明无止境,创建不停步。从今年起,池州市计划用4年时间重点推进市内56个镇(乡、街道)500个左右村庄整治示范点建设,全面完成全市2.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013年底前所有乡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据悉,这次村庄整治以建设宜居家园为目标,重点开展环境“四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清庭院)整治;民居“四改”(改房、改厕、改圈、改水)建设;基础设施“四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工作,着力培育一批规划有序、风格协调、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秀美乡村,让全市优美乡村更靓丽。
阳春三月,行走在池州大地,城区满目苍翠,乡村靓丽整洁,河流碧水清清……青山绿水的背后,是池州市贯彻“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共建绿色家园,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懈努力。
做靓“绿”文章,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漫步池州街头,到处绿树成荫,满目青环翠绕,令人心旷神怡。道路旁绿草茵茵、百花竞放;公园、河畔、广场,晨练的人们在绿树鲜花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或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或踩着鹅卵石小道缓跑……
绿色,给这座年轻的城市增添了生态之美、现代之韵;绿色,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了宜居之感、幸福之情。
近年来,池州市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确立“水为灵气,林为秀气”的生态价值观,投资数10亿元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先后建成和完善百荷北园,齐山——平天湖风景区,包山、碧山森林公园和月亮湖湿地景观设施;通过几年“拆墙透绿、拆违还绿、拆房建绿”措施的落实,数不清的大小绿地和游园如星星点灯,照亮了池州的大街小巷。
据统计,到2010年底,池州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87%,绿地率39.10%,人均公共绿地18.28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7平方米,几项硬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池州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负氧离子高3.61×1024個,主城区平天湖周边负氧离子浓度达到1143个/立方米,森林景区最高可达71438个/立方米,池州市已然成为一个天然的绿色“氧吧”。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2009年池州市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562亿元,人均3.53万元,每公顷森林提供的价值平均为8.04万元/年,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干净、整洁、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大大提高了池州人的生活幸福指数,也为池州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一系列荣誉。
行尽池城皆是景,一池山水满城诗。随着“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宜居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的不断推进,池州正在成为一座“水在城中、山水相依、文脉相承、人与自然相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绿城。
做活“水”文章,打造中国水生态最美城市
绿是池城的底色,水是池州的灵魂。池州水系发达,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等湖泊湿地和秋浦河、清溪河如翡翠散落在城市中,呈现为“滨江环湖、依山绕水”的独特城市自然景观格局。
然而,由于历史上的河湖阻隔,造成主城区水系不能贯通让池州市民深感切肤之痛。2009年10月18日,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经过充分科学论证,投资3.5亿元启动了主城区水系贯通工程。经过近两年的建设,2011年国庆期间,平天湖——南湖——清溪河的水上20公里观光线路实现全线通航,池州优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串联成一片,再现池州“一城山水满城诗”的靓丽景观。
池州北临浩荡长江,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交错,龙泉、尧渡、秋浦、九华等10条主要河流以及总面积达323.1平方公里的大小湖泊、377座中小型水库自成水网,滋润着这片美丽的江南水乡。
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影响,池州市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防汛抗旱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池州市着力建设“民生水利”、打造“安澜水利”,“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15亿元,共改善防洪面积40万亩、灌溉面积22万亩、除涝面积40万亩,解决饮水困难人口42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平方公里,防洪保安能力显著增强,为池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在防洪保安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池州市抢抓历史机遇,提出更高要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57.5亿元推进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将池州打造成中国水生态水环境最美城市。
做好“创建”文章,让优美乡村更靓丽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传统的农业文明曾造就了无数富有诗情画意的乡间村落,令人遐想、让人向往;而如今行走于池州乡村,一座座村庄园林化、一幢幢农居景观化、一片片景点多样化……美丽乡村的风景随处可见。
为加强农村环境的保护,近年来,池州市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试点,继石台县华侨村2008年成为国家“以奖促治”项目资金项目试点村后,全市2009年、2010年又有3个村获国家“以奖促治”项目资金,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国务院办公厅“以奖促治”督察组、环境保护部及省环保厅的充分肯定。
与此同时,池州市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为切入点,积极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并注重与改圈、改厕、改厨有机结合,注重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生态农业联动发展,着力形成“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模式。截至2011年8月,全市共建成“三结合”沼气池83534口,农村户用沼气入户率达26%以上,居全省首位,建池总量位居全省第二。
“十一五”以来,池州市建设了7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4个省级生态村、300个省级生态示范户;15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53个市级生态村、1546个市级生态示范户,生态创建工作位于全省前列。2011年,池州市又成功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新增3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呈现出互促共赢、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
文明无止境,创建不停步。从今年起,池州市计划用4年时间重点推进市内56个镇(乡、街道)500个左右村庄整治示范点建设,全面完成全市2.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013年底前所有乡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据悉,这次村庄整治以建设宜居家园为目标,重点开展环境“四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清庭院)整治;民居“四改”(改房、改厕、改圈、改水)建设;基础设施“四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工作,着力培育一批规划有序、风格协调、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秀美乡村,让全市优美乡村更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