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小面额货币硬币化工作不断深入,流通中硬币投放不断增加,一些犯罪分子开始将制售假币的重点由纸币转向硬币,假硬币案件呈直线上升趋势。如何有效加强硬币反假工作,净化人民币流通环境,维护国家货币信誉,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人民银行面前一道严峻课题。
关键词:假硬币;现状;建议
一、假硬币流通现状
(一)进入流通领域比较容易。由于硬币防伪措施主要是信赖其铸造工艺,科技含量较低,犯罪分子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程度,只需要一般的机械操作技能,利用几台简单的机器在手工作坊内就能大量生产,而生产出来的假硬币基本与真币趋于一致,隐蔽性、欺骗性强,市场进入较为顺畅。
(二)投放市场多样化。硬币作为低面值辅币,主要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相对于假纸币流通重点区域是农村而言,假硬币则有更为广泛的流通范围,甚至在拥有超市、自动售货机、投币公交车等硬币集中点的城市,其相应设备没有识别假硬币的功能,使之成为假硬币流通的主要渠道。
(三)流通券别结构单一。流通中的假硬币在券别结构上主要是一元硬币,因为在同等流通能力下该券别作为流通硬币中的最大券别拥有最大利润空间。据了解,该券别假硬币占全部流通假硬币的90%以上。
(四)流通危害对象集中。由于假硬币主要使用于超市、公共交通、投币售货机等场所,因此,对这些服务性行业冲击明显,制约自动零售业务发展。同时,由于假硬币币值较低,流通能力较强,对居民个人利益的实质性损害并不突出。
(五)流通波动性大。同面值硬纸币混合发行,若假硬币的市场流量剧增,人们必然会增加纸币的选择,导致硬币拒收现象增加,并造成市场硬币整体性溢出。这使得假硬币在压缩真硬币流通空间同时,也必将压缩其自身生存和非法获利空间,迫使其自行降低市场进入速度和额度,一旦硬币重新取得较大流通空间,假硬币的市场流入则会随之提速。所以在同面值纸硬币混合发行制度下,假硬币呈现波浪型流通特征。
(六)流通隐蔽性强,很难发现。首先,假硬币面额较低,成本相对较高,据了解,一枚1元面值的假硬币毛利仅为0.3元,若采用多层次的购、运、销模式,无法取得较大赢利空间和进行犯罪风险“补偿”,所以假硬币犯罪通常选择自行仿造,并在相对固定的网络下采用较为简单的直售模式,通过购币的商家找零完成市场进入,犯罪环节较少。同时,由于购买主体通常都是商家,涉及人员较少;其次,由于硬币不便携带,一部分人在收到硬币后,喜欢将其放置家中,“束之高阁”,造成硬币“冬眠”现象,一部分假硬币随之隐于其中;再次,由于目前人民银行虽对硬币按照“不宜流通人民币硬币”行业标准进行回收,但硬币由于面值小、不易磨损、回收成本高等原因而循环使用,造成假硬币与真硬币混合一起反复长久使用,通过回收阶段发现和收缴假硬币的机会减少。
二、硬币反假的制约性因素
(一)硬币防伪手段弱,造假成本低。第五套1元纸币的公众防伪措施达6种,如手工雕刻头像、隐形面额数字、固定花卉水印等,且这些防伪标志明显、易识别却又难伪造,而1元硬币仅有边部滚字等少数防伪措施,防伪标志不明显,非专业人士难以识别,因而硬币易于伪造。
(二)法律量刑制约硬币反假力度。关于假币犯罪的刑法解释只对伪造货币采取了按量(张或枚)和按金额两种定罪方法(伪造200枚硬币即可量刑),而对其他假货币犯罪只采取按额定罪。由于硬币的流通职能主要是找零,这一量刑起点无论在持有、使用还是在一般的购售活动中皆很难达到定罪标准,这使得对假硬币犯罪的打击通常仅局限于对制造窝点的挖掘和打击,而忽视了流通领域的犯罪。
(三)反假硬币培训宣教缺位制约反假开展。目前金融机构在人民币管理及反假宣传中,重点强调的是大额纸币特别是5元以上纸币防伪知识,忽视了硬币有关知识宣传,大多数居民硬币识假能力欠缺,有的还因其面值小,甚至明知是假硬币也无所谓,造成了硬币流通中“真假共存”現象。
(四)硬币反假动力不足。现行反假人民币假币奖励办法规定,查获出售、购买、运输、持有、使用假币并抓获主要涉案人员,查获假币面额少于100万元的,奖励金额为假币面额总计数的10%,假硬币收缴通常因其额度小而无法授奖,而其收缴和保管比较假纸币更为麻烦,这无疑有挫金融机构柜台人员对假硬币收缴的积极性。公安机关在进行打击制售假币犯罪活动中,也更愿意选择金额较高的纸币犯罪活动,而对于假硬币犯罪活动则相对消极,无疑给假硬币留下了滋生的环境。如某县公安机关破获一起数量达3万枚的贩卖假硬币犯罪活动,但由于面值均为一元,因此实际从人行获得奖励仅为3000余元,还不够此次破案所需花费。
(五)公众反假硬币意识淡薄制约反假深入。由于假硬币面值不高,流通性较强,对人们利益的实质性损害不大,因此,社会上绝大部分对此疏于防范,或是在防范上重纸轻硬,重大轻小,甚至一部分人在收到假硬币后,抱着反正假币不是我生产,我不应为此受损害的态度,继续持有使用。
三、相关建议
(一)加大硬币宣传力度。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及新闻媒体,应共同努力,采取多种形式,把硬币推广工作纳入长年宣传规划,加大硬币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掌握硬币的防伪特征,提高硬币识假防假能力。从长远看,只有增强全民法制意识,提高公众识别假硬币的能力,自觉有效抵制假硬币侵害,使假硬币无容身之地,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假硬币的滋长和蔓延。
(二)打防并举,注意实效。一是构筑反假货币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联席会议职能。构建政府牵头、人行为主、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反假货币工作机制,加强对反假硬币的组织领导;二是加大对制售假硬币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通过在超市、公交、电信等硬币使用集中地设立信息采集点,及时了解假硬币最新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查处,使假硬币犯罪止于制造和持有阶段,严防其进入流通领域。
(三)研发新型银行硬币自动处理设施,提高硬币反假能力。一是人民银行要以法律法规指导货币机具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改进现有硬币投币、硬币兑换、硬币清分等处理设备,拓展机器新型功能,使其增加鉴伪、消毒、打捆等功能,逐步提高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硬币机器处理能力以便能准确识别假硬币,为实行硬币机器完全自动化处理夯实基础。二是有条件时,要配置具有识别真假功能的投币机,使社会公众能迅速鉴别硬币真伪,有效打击假硬币犯罪。
(四)建立假硬币过滤退出机制。假硬币与真币一同流通,严重扰乱了正常流通秩序和人民币信誉。如何将假硬币清出流通领域迫在眉睫。一是回笼流通中沉余的旧版硬币,简化硬币的版别结构,减少反假管理难度。二是采取积极措施,净化硬币市场。提高硬币流通及回笼速度,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作为假币过滤器作用,加大硬币清分力度,促使流通假硬币从款项存取行为中滤出。
(五)完善硬币反假激励机制和管理监督。一是人行要建立反假货币责任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金融机构硬币反假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反假责任制的落实执行,使硬币反假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二是完善反假奖励制度。对于硬币反假可以实行按量或按额奖励办法,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反假硬币积极性。三是建立与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对制贩假硬币犯罪活动给予坚决打击,有效制止假硬币制贩行为,遏制假币的进一步蔓延,净化货币流通市场。
关键词:假硬币;现状;建议
一、假硬币流通现状
(一)进入流通领域比较容易。由于硬币防伪措施主要是信赖其铸造工艺,科技含量较低,犯罪分子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程度,只需要一般的机械操作技能,利用几台简单的机器在手工作坊内就能大量生产,而生产出来的假硬币基本与真币趋于一致,隐蔽性、欺骗性强,市场进入较为顺畅。
(二)投放市场多样化。硬币作为低面值辅币,主要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相对于假纸币流通重点区域是农村而言,假硬币则有更为广泛的流通范围,甚至在拥有超市、自动售货机、投币公交车等硬币集中点的城市,其相应设备没有识别假硬币的功能,使之成为假硬币流通的主要渠道。
(三)流通券别结构单一。流通中的假硬币在券别结构上主要是一元硬币,因为在同等流通能力下该券别作为流通硬币中的最大券别拥有最大利润空间。据了解,该券别假硬币占全部流通假硬币的90%以上。
(四)流通危害对象集中。由于假硬币主要使用于超市、公共交通、投币售货机等场所,因此,对这些服务性行业冲击明显,制约自动零售业务发展。同时,由于假硬币币值较低,流通能力较强,对居民个人利益的实质性损害并不突出。
(五)流通波动性大。同面值硬纸币混合发行,若假硬币的市场流量剧增,人们必然会增加纸币的选择,导致硬币拒收现象增加,并造成市场硬币整体性溢出。这使得假硬币在压缩真硬币流通空间同时,也必将压缩其自身生存和非法获利空间,迫使其自行降低市场进入速度和额度,一旦硬币重新取得较大流通空间,假硬币的市场流入则会随之提速。所以在同面值纸硬币混合发行制度下,假硬币呈现波浪型流通特征。
(六)流通隐蔽性强,很难发现。首先,假硬币面额较低,成本相对较高,据了解,一枚1元面值的假硬币毛利仅为0.3元,若采用多层次的购、运、销模式,无法取得较大赢利空间和进行犯罪风险“补偿”,所以假硬币犯罪通常选择自行仿造,并在相对固定的网络下采用较为简单的直售模式,通过购币的商家找零完成市场进入,犯罪环节较少。同时,由于购买主体通常都是商家,涉及人员较少;其次,由于硬币不便携带,一部分人在收到硬币后,喜欢将其放置家中,“束之高阁”,造成硬币“冬眠”现象,一部分假硬币随之隐于其中;再次,由于目前人民银行虽对硬币按照“不宜流通人民币硬币”行业标准进行回收,但硬币由于面值小、不易磨损、回收成本高等原因而循环使用,造成假硬币与真硬币混合一起反复长久使用,通过回收阶段发现和收缴假硬币的机会减少。
二、硬币反假的制约性因素
(一)硬币防伪手段弱,造假成本低。第五套1元纸币的公众防伪措施达6种,如手工雕刻头像、隐形面额数字、固定花卉水印等,且这些防伪标志明显、易识别却又难伪造,而1元硬币仅有边部滚字等少数防伪措施,防伪标志不明显,非专业人士难以识别,因而硬币易于伪造。
(二)法律量刑制约硬币反假力度。关于假币犯罪的刑法解释只对伪造货币采取了按量(张或枚)和按金额两种定罪方法(伪造200枚硬币即可量刑),而对其他假货币犯罪只采取按额定罪。由于硬币的流通职能主要是找零,这一量刑起点无论在持有、使用还是在一般的购售活动中皆很难达到定罪标准,这使得对假硬币犯罪的打击通常仅局限于对制造窝点的挖掘和打击,而忽视了流通领域的犯罪。
(三)反假硬币培训宣教缺位制约反假开展。目前金融机构在人民币管理及反假宣传中,重点强调的是大额纸币特别是5元以上纸币防伪知识,忽视了硬币有关知识宣传,大多数居民硬币识假能力欠缺,有的还因其面值小,甚至明知是假硬币也无所谓,造成了硬币流通中“真假共存”現象。
(四)硬币反假动力不足。现行反假人民币假币奖励办法规定,查获出售、购买、运输、持有、使用假币并抓获主要涉案人员,查获假币面额少于100万元的,奖励金额为假币面额总计数的10%,假硬币收缴通常因其额度小而无法授奖,而其收缴和保管比较假纸币更为麻烦,这无疑有挫金融机构柜台人员对假硬币收缴的积极性。公安机关在进行打击制售假币犯罪活动中,也更愿意选择金额较高的纸币犯罪活动,而对于假硬币犯罪活动则相对消极,无疑给假硬币留下了滋生的环境。如某县公安机关破获一起数量达3万枚的贩卖假硬币犯罪活动,但由于面值均为一元,因此实际从人行获得奖励仅为3000余元,还不够此次破案所需花费。
(五)公众反假硬币意识淡薄制约反假深入。由于假硬币面值不高,流通性较强,对人们利益的实质性损害不大,因此,社会上绝大部分对此疏于防范,或是在防范上重纸轻硬,重大轻小,甚至一部分人在收到假硬币后,抱着反正假币不是我生产,我不应为此受损害的态度,继续持有使用。
三、相关建议
(一)加大硬币宣传力度。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及新闻媒体,应共同努力,采取多种形式,把硬币推广工作纳入长年宣传规划,加大硬币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掌握硬币的防伪特征,提高硬币识假防假能力。从长远看,只有增强全民法制意识,提高公众识别假硬币的能力,自觉有效抵制假硬币侵害,使假硬币无容身之地,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假硬币的滋长和蔓延。
(二)打防并举,注意实效。一是构筑反假货币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联席会议职能。构建政府牵头、人行为主、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反假货币工作机制,加强对反假硬币的组织领导;二是加大对制售假硬币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通过在超市、公交、电信等硬币使用集中地设立信息采集点,及时了解假硬币最新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查处,使假硬币犯罪止于制造和持有阶段,严防其进入流通领域。
(三)研发新型银行硬币自动处理设施,提高硬币反假能力。一是人民银行要以法律法规指导货币机具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改进现有硬币投币、硬币兑换、硬币清分等处理设备,拓展机器新型功能,使其增加鉴伪、消毒、打捆等功能,逐步提高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硬币机器处理能力以便能准确识别假硬币,为实行硬币机器完全自动化处理夯实基础。二是有条件时,要配置具有识别真假功能的投币机,使社会公众能迅速鉴别硬币真伪,有效打击假硬币犯罪。
(四)建立假硬币过滤退出机制。假硬币与真币一同流通,严重扰乱了正常流通秩序和人民币信誉。如何将假硬币清出流通领域迫在眉睫。一是回笼流通中沉余的旧版硬币,简化硬币的版别结构,减少反假管理难度。二是采取积极措施,净化硬币市场。提高硬币流通及回笼速度,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作为假币过滤器作用,加大硬币清分力度,促使流通假硬币从款项存取行为中滤出。
(五)完善硬币反假激励机制和管理监督。一是人行要建立反假货币责任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金融机构硬币反假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反假责任制的落实执行,使硬币反假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二是完善反假奖励制度。对于硬币反假可以实行按量或按额奖励办法,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反假硬币积极性。三是建立与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对制贩假硬币犯罪活动给予坚决打击,有效制止假硬币制贩行为,遏制假币的进一步蔓延,净化货币流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