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我就是一场真人秀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bo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你鄙视高考制度,但又遵守并利用这个社会规则。
  蒋方舟:对,我有很多很矛盾的地方,我并未因此走极端,我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辩解很无力,干脆让它一直矛盾下去。
  记者:按通俗说法,其实你两头得利。
  蒋方舟:我无法辩解,我发现自己确实两头得利:我既是一个应试教育的既得利益者,又可以作为反对僵化应试教育的既得利益者,挺讨人嫌!你改变,只能牺牲自己。我没必要为了大家的眼光自我牺牲,一点都不悲壮。我实际,但我也清高,二者不冲突,清高体现在我对于权贵和权威都是怀疑主义者。
  记者:你自认作了妥协吗?
  蒋方舟:我的表情可能是咬牙切齿的、内心可能是宁死不屈的,但姿态上肯定是被迫跪下、低着头的。这没法否定。我内心有很多蒋方舟,但最巨大的就是否定自己的那个蒋方舟,在高三,那个谴责自己的蒋方舟生长速度特别快,格外茁壮。
  记者:你现在就开始自我否定,会恐慌吗?
  蒋方舟:经常性自我否定,现在看一些传记,发现属于思考期必经阶段。会让我恐慌的是人群,公众、媒体、社会依旧让我觉得害怕,还是会有困扰。我完全不听太过恶毒的谩骂,但此外一些貌似谆谆教导的还是对我造成困扰,所以整个8月我要“闭关”。
  
  “中国最清醒的小孩”
  
  记者:你以后想成为哪类人?
  蒋方舟:我走的是高考、上清华这条阳关大道,但内心更大更远的方向是我要走的偏僻和怪异的羊肠小道,是一条学道、求道、求智慧的路,一条没人相信的我正在走的路。我13岁时正式向我妈宣布我在进行哲学思考,我妈笑翻了。但确实是,我走得很坚定。我内心有群不同人种的老头组成的人群,就是大师,已作古的为主。我的理想是能爬到山上跟这些老头凑几桌麻将,他们在等着我,福克纳、马克·吐温、萨特、老子……这些人,还有米兰·昆德拉,他活着,也算。
  钱钟书和吴晗上清华是破格录取,但他们并不是我的范本,我想走的路没有范本。我想做人文科普的蒋方舟式学术著作。我对自然书籍很感兴趣,比如《植物的欲望》说植物通过种种诱惑选择了人类,这种奇怪的视角我觉得特有意思。视角是一种天赋,决定你站的地方和高度,我有这样的天赋,视角是我天生最大的优势,我不自觉就站到了一个正确位置。我对物质生活特没有要求和幻想,我的生活方式肯定不是丰富奢侈的,我像个神经病一样节俭,打扮自己都太浪费时间。
  记者:你欣赏的许多人都是悲剧。
  蒋方舟:谁能断言我以后不会是个悲剧?我这样的矛盾体可能走到最后还是个悲剧,比走极端的更易产生悲剧,最后被两边都抛弃,我对这点很清醒。矛盾算我的关键词之一,比如我对自己以理想主义标准要求,我对世界是悲观主义。我一直逃避二选一,妄想两条路能一直走下去,最后,和谐、支离破碎两种极端结局都可能在我身上发生。我一直觉得我清醒,但一涉及未来却很迷茫。
  记者:你喜欢别人怎么称呼你?
  蒋方舟:几年前别人说我是“中国最清醒的小孩”,那时我特喜欢。我最讨厌别人叫我“美少女作家”,烦死了!因为这样我才要瘦身和美白。
  记者:你如何看少年成名?
  蒋方舟:小时候我是个冷眼看世界的很可怕的恶魔般的小孩,现在眼睛里有点温度了。我算少年成名,它挺多坏处,过程中我遗失很多,跟同龄人交流的简单快乐我失去了。
  记者:你自认是天才吗?
  蒋方舟:现在主流声音排斥天才,把天才作为一种封建迷信存在。我相信天才存在于人类社会,天才很多啊,尼采自传第一章“我为什么这么智慧”,第二章“我为什么这么聪明”,第三章“我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东西”,尼采是天才啊,他有这样的认定和勇气。就因为天才不是努力可以达到的,所以我不是天才。
  记者:成长过程中你感到孤独吗?
  
  蒋方舟:极其孤独啊,踽踽独行!我不能说享受孤独,但我接受它,这是代价,我走这条路中要丢弃别人的认同、我的同伴……孤独是要走这条路的前提,我认可;孤独是我选择的,心甘情愿。
  记者:你野心大吗?
  蒋方舟:大呀,我的野心大到完全无法掌控!大到把正常人的喜怒哀乐情感、对爱情的憧憬全部挤掉了的地步,太大了,成为唯一的元素!我一直埋怨跟我心中那个巨大理想比,我的经历少到趋近于零的地步,这是我迄今面临的最大瓶颈。
  记者:你对自己有定位吗?
  蒋方舟:没有。如果我给自己定位,就说明我的生长期结束了。我特不愿别人把我和同时代人比,与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他们比我更不愿意,名气大的肯定更不愿跟名气小的比。
  记者:去年郭敬明、张悦然等数位80后作家加入中国作协。
  蒋方舟:我不会投入职业化写作路,我完全不会参加作协,我最讨厌抱团,撇清都来不及!
  记者:你自恋吗?
  蒋方舟:我有时会小小声说:啊,我好可爱啊!有时会自言自语很大声说出来。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自恋?只要我稍微露出一点蠢材的表情,瞬间就被永久记录。我不会跳绳,打羽毛球时总是靶子,有时语文打蛮低分或念白字,大家觉得我好可怜,但我觉得自己蛮可爱!在我们这个永争第一的环境中做个小小的出错者,在某个领域示弱和举白旗,我觉得蛮可爱。
  记者:你对金钱怎么看?
  蒋方舟:我见过的同龄人没一个不问:你现在赚了多少钱?其实我写作收入巨不稳定,常一年多赚不到一分钱,如果我一直走写作路,像大家对我的期待一样,不走上大学的路,肯定现在还在啃老。我一直觉得生活在贫穷状态,家庭能满足的就是最基本生活开销,MP3、笔记本电脑……任何奢侈品消费我都要精打细算一年以上。我希望大学赚的钱能足够给我爸买辆小轿车,这是赚钱动力。
  记者:对未来职业你考虑过吗?
  蒋方舟:没有,我最怕别人问我职业选择。根本无法选择,因为我两条路都走。
  
  “我过了思春期”
  
  记者:你思考过性别身份问题吗?
  蒋方舟:我从没想过,我到目前为止算一个无性别的人,我内心从不把自己当成女性作家,以后我也坚决不会走女性作家的路,我对两性问题太缺乏兴趣,李银河、池莉、毕淑敏她们的路都不是我要走的。我看的最好模板就是我妈,我偷偷看过她的东西,令我震惊,但也不过如此啊!我妈是我前方参照物,标牌上写着——“此路不通”!(笑)
  好小说只有一本,它还没出现过,所有人都在向它靠近或远离,我妈在向它远离,我在向它靠近,我愿做这样的尝试。
  记者:你对感情的有些描写,文字上能看出张爱玲的痕迹。
  蒋方舟:我在爱情领域不熟悉,所以你嗅到张爱玲的味道。特别在我不熟悉的领域,可以嗅得到其他不同作家的气味,这不算抄袭,更是一种气味上的东西。
  我是小城姑娘,对张爱玲书里叽里拐弯的人际关系特别有体察,我对张爱玲的认同是各方面的,太像了!张爱玲是我初恋的感觉,但后来因为怕命运落得跟她一样不堪,所以想渐渐疏远跟她的关系,不然两人真走上同一条路。
  记者:对爱情你有过憧憬吗?
  蒋方舟:没有憧憬。以前在我少女期时、初中时,我想谈恋爱想得不得了!我问我妈失恋是什么感觉?我妈骗我说,就是你所有东西都被人偷了,什么都没有了。太可怕了!这种感觉在我身上的烙印深刻。我感觉任何一本爱情小说其实是对它所代表的爱情模式的否定,都能从结尾看出它结局如此不堪。
  我是一个这么早熟的孩子,幼儿园就恋爱了,初恋时3岁,那是最真实的心动的恋爱感觉,那个男孩黑瘦,势力范围比较大,现在想来还是帅哥一枚。我记得我用手抚摸毛巾上他的名字,这是我最清晰的记忆。一次我演花木兰,化京剧大浓妆,我觉得我超美,找他看,他指着我说:“巫婆!”叫一帮男生拿清洁用具打我,我哭得稀里哗啦,脸是黑的,就被推上去唱花木兰。初恋就告终了。幼儿园以后这个在我生命中曾经最重要的男生失踪了,之后我对男生一直没什么悸动的感觉。
  记者:你内心设立过一个完美爱人的标本吗?
  蒋方舟:小时候特形象:瘦、高、头发软、声音好听、字写得丑,会至少一种乐器,数理好、语文差……蛮傻气!十三四岁时,少女嘛,会给他增添越来越多条件,比如看了描写残疾人恋爱的电视,我说我一定要找个一耳重听、一耳全聋的,一定要结巴,一定要微微驼背。定稿是这样不伦不类的被社会抛弃的人,卡西莫多!(大笑)
  记者:你在《第一女生》首次写到初恋,那时你提起男主人公沐垂阳,会脸红似番茄。
  蒋方舟:那一度,我把其他很多蒋方舟都隐藏起来,只留下一个少女梦幻期的蒋方舟,那时那个蒋方舟很真心实意地爱着沐垂阳,那时我有思春倾向,会为他脸红。但我的思春期很快就过去了,我现在不会脸红了。小说一写完,其他作妖魔鬼怪状的蒋方舟全部跳出来,就不爱他了;后来高三了,唬得跟个男的一样,任何思春倾向都没有了。他好傻啊!呵呵,我又开始自我否定了。
  我不具有女性气质,但到我的思春期时,我觉得自己特柔美,幻想自己有了老公后要对他特好。后来发现欺骗不了自己,我本质上还是个大老爷们。我如果在高中谈恋爱肯定是难以容忍的一桩丑闻,就是为了谈恋爱而降低自己的智力程度和生长速度的一件事,我想象自己和男生手牵手,觉得挺不雅观的。
  我每个阶段都度过得特迅速,少女梦幻期别人可能十年,从10岁到20岁甚至40岁,我的超短暂,两个月就完全度过了少女梦幻期,然后两个月更年期、老年期就过完了。包含情欲的爱情我至今没遇到,它不曾也不会发生——我这个阶段有这样的感觉,过一段我可能又会否定自己,两个月之后说不定谈恋爱了,订婚了都有可能。(笑)
  记者:那对友情呢?
  蒋方舟:我对它比对爱情要乐观很多,我相信也很向往这种东西。爱情需要证明,但友情不需要。友情、亲情、理想是我紧紧握住不愿丢失的东西,它们几乎成为我仅存的几项了。
  记者:但“每个艺术家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
  蒋方舟:我觉得童年和孩子不是一个概念,童年是为适应社会需要产生的,童年是一种人类的发明创造,童年是为了大人把孩子圈养起来、不参与到大人他们的社会生活所人为创造出来的一个迷宫,以跟大人隔离开;而孩子的眼神、思想生来具有。
  我到现在其实还是个孩子,这样说有点矫情。但我没经历过童年,我很反感这种人造的东西。你刚说的那种意义上的“孩子”,我心里住着、兜里揣着,在我心里停留的是一个生活经历为空白但心灵丰富的孩子,但那个玩跳皮筋、跳绳、读童话的孩子不曾在我心里住过。
  孩子自身生长其实和童年相互冲突,现在童年这个人造发明就是让你和一群“哈比人”呆在一起,我觉得挺没意思,特别我觉得幼儿园是太糟糕的发明创造,太恐怖了!我幼儿园快毕业时长得很巨大了,我们都是巨型儿童,被放在儿童世界,很不屑地玩玩具,喂布娃娃吃糖果、打针和穿衣服……迎合社会需要嘛!那时巨不屑,鄙视自己,我们互相耻笑。童话也是个挺糟糕的发明,我说的是被改造过的格林童话等,不要低估孩子的智力,不要给孩子呈现出来一个连你都不相信的世界。
  童年被发明之后,它的后遗症好多,有人一生都在童年徘徊。童年是一个迷宫,爱情也是一个迷宫,我庆幸自己都没有绕进去;而人生是一个更大的迷宫,太多人死在通往出口的路上,我将用一生找寻出口。谁也不能剥夺我想这个东西的权利。
  我都用一种很奇怪的画面形容我的思想,很难归纳,还要修炼吧。老子是我偶像,近期“新欢”,我的偶像排行榜一直更新。我最近看《道德经》,就发现自己在老子面前多么地结巴和笨拙啊!黑格尔在尼采面前也多么地结巴和笨拙啊!一个原理。(蒋方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其他文献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国人痛定思痛,投入战争,让中国人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同时,14万日裔美国人(有7万人已经加入美国国籍)却堕入了深渊。  根据罗斯福总统1942年2月19日颁布的第9066号行政命令,军方命令祖先为日本人的美国居民迅速处理掉房子和生意,去指定地点报到,成人只准携带150磅重的行李;他们的姓名被号码取代,被迫进入美国中西部地区特别修建的集中营(美其名曰“重新
上海长宁区周家桥街道探索出一种新“会所文化”,主张通过让邻里之间相互支持了解和分享,让居民们能形成同住屋檐下,陌路融一家的新风尚    门对门不相闻,同住小区陌路人怀旧的人常会念叨过去“远亲不如近邻”的胡同里弄文化——碰面先招呼聊家常,偶尔借些桌椅杯碟——钢筋混凝土真能阻隔大都市里的邻里亲情吗?  为了重现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上海长宁区周家桥街道探索出一种新“会所文化”,主张通过让邻里之
所谓的“世界末日”,我们既不必当真,也不必批判。但问题是,听了这个预言之后,你准备怎么生活下去?你是不是打算按照两年后世界要毁灭来安排你现在的生活?    我手里就有三部电影,都是以2012世界末日为主题的,它们在以一个“末日预言”作为包装这一点上大同小异,只是对导致末日的直接原因各自编造得不一样。比方说,影片《2012毁灭日》想象的是,地球自转停下来了,而《2012超新星》是想象有一颗超新星爆发
汶川大地震标志着网络媒体真正步入了主流媒体。  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互联网展开了一场“Web2.0式”的救灾。不再只是传统媒体占据主流报道地位,不仅只是海量信息整合平台的概念范畴。救援资助、寻找亲友、表达哀悼、献言献策……新媒体开启了空前的超常运作。新浪执行副总裁、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说:“如果说以前新媒体更多处于从属地位,那么512地震标志着它已经开始步入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媒
如果说新加坡的成功真有所谓的“秘诀”,它的真正秘诀就是:既敞开了国门,也敞开了心门。    最近几个月,有关新移民如何融入社会、如何与土生土长的公民融合,成为新加坡的热门话题。新加坡“国父”、内阁资政李光耀还登高一呼,表达对新移民的热烈欢迎。   新加坡1819年的开埠带动了商业活动,来自中国南方、印度、中东、马来亚和印尼等地的移民,带来了多元的民族与宗教,丰富了这个马来半岛南端的小岛国。  新加
电影对我不再重要了。每次我走出电影院,感觉都很轻松,就像到老朋友家去串了个门。    1938年复活节,马泰教授决定回家乡去自杀。他带着一个装有毒药的蓝色信封,走出火车站。天突然下起雨来,过马路的时候,教授被雷击中了。    学生时代,马泰因为天资超群而引人注目,本来打算写一本关于语言起源的巨著,却蹉跎一生,一事无成。教授们觉得他虽然聪明,但自视太高,兴趣太广泛,以为自己什么都干得了,其实博而不专
有没搞错,这是婚纱摄影的买卖?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座位扑扑满,晚来的只好站着谈,“套餐”五花八门,从实惠简约到“满汉全席”,就看客人的胃口和财力了。  8月底的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婚礼消费博览会,该行当中的各路豪杰,擂台一字摆开,有的门庭若市,生意好到爆,就像眼前的“维纳斯婚纱摄影”:但也有惨淡经营的,门可罗雀,小猫两三只,冷冷清清。  婚纱摄影这个早就市场化的行业,竞争空前激烈。在展会里,时时可闻响
哈桑是反恐战争的“高调反对者”,并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穆斯林,其次才是一个美国人”。    美国是“枪击案”新闻的多发国,而且每次枪击案件过后,总会引发一场控枪大辩论,然后又是不了了之。但11月5日在得克萨斯州军营里发生的夺命枪击案,则与控枪无关,而是与所谓“精神”有关,而且也注定会不了了之。    心理学上的答案    命案发生后,美国本土分析人士注意到枪手的“心理医师”身份,随即联想到今年以来
如果每行每业都有一群敢说敢笑敢骂敢较真的郭庆祥,那该多好,不但五星红旗显得更顺眼了,而且全国人民可以少骂多少娘啊。    本来以为喝白酒是世上最痛快的事,不想和郭庆祥聊天比喝白酒还痛快。  郭庆祥是谁?圈外人不太熟悉,可是在收藏界和书画界,大连“玥宝斋”郭庆祥却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光吴冠中的画他就收藏了一百幅,在别人一幅已够珍稀,他却像收藏大田作物和统货水果一般,其实力可以想见。  我不是圈内人,
种种迹象表明,在日本财相中川“醉酒门”之后,日本政治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已经伸出。    最近,在国际外交场合醉眼惺忪的日本财相中川昭一让日本人大为蒙羞。这几天,日本各电视台中,中川会见记者时前言不搭后语的镜头反复播出,让日本国民对中川极其厌恶。我们知道,日本素有“耻文化”国家之称。中川的醉酒丑态传遍世界,这对日本国民心理不啻一记重击。他们觉得,中川一醉,让战后世界通行的勤勉、敬业的日本国民形象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