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渊,无国界医生组织首位来自中国内地的国际救援人员。2001年6月至今,他先后在苏丹、孟加拉、塞拉利昂、乌兹别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的救援项目中从事后勤工作。他曾每天穿梭于灌木丛中为队友准备物资,曾在难民营的淤泥里搭建帐篷,也曾在地震后残留的瓦砾中抢修通信设施,还曾在医生赶到之前,握着那些在痛苦中呻吟的陌生人的手。
1998年从云南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潘渊放下一切跑到北京,参加为期半年的英语专项训练。这引起了一位正在“无国界医生”云南项目点工作的朋友的注意,他将该组织的一个翻译职位介绍给潘渊,并鼓励他去尝试NGO(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方式。
当年9月的一天,几经犹疑的潘渊走进了“无国界医生”云南项目点的办公室。一个星期后,该组织一位苏格兰护士在电话里欢迎他的加入。
2001年2月,先后参与了国内1998年长江水灾和怒江结核病治疗等救援工作的潘渊,报考了“无国界医生”的国际救援项目。凭借出色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技能,潘渊顺利通过考试并接到首个任务——赴非洲苏丹人道救援项目点从事后勤工作。
生长在中国是一种幸福
2001年盛夏,潘渊踏上了非洲的土地。沿途所见彻底粉碎了潘渊对于热带雨林和原始土著的向往。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狂风夹杂着黄沙摇晃着仅存的灌木丛,只有偶尔跳跃在孤树上的猴子和追逐腐肉的秃鹰,才让人嗅到一点生命的气息。
项目点几乎就是一座“野外医院”,10座圆顶草棚最高峰时一个月要接纳500个病人。这里的夏天拥有40℃以上的日均气温,缺乏足够的食物、饮水和最基本的医疗条件。他每周要花2/3的时间在基地和附近村庄之间运送药品、物资和垂危的病人,还要经常在超过50℃的屋顶上检测通信发射塔,偶尔还要驾着那辆老款白色丰田吉普在附近区域做项目评估,同时也为那台破旧的10千瓦发电机寻找柴油,以勉强“供养”医院内那几盏昏暗的灯。
有一次,潘渊与同事来到加达里夫帮助当地政府医院维护设备、修缮病房。在扶正了几堵将垮的墙后,潘渊的目光停留在二十多米外的一张病床上。一种直觉让他走了过去——躺在上面的男人已经死了!干瘪的尸体散发出异味,上面爬满了苍蝇。尸体两旁的病床上依然有病人安静地躺着,当地护士全然不觉。这样的场景令潘渊无比震惊,然而同事安慰潘渊,这种事情在当地常常发生。
潘渊随后又在很多乡村诊所里见过类似的场景,那些躺在冰凉地板上等待药物的村民,被饥饿和疾病折磨得几乎只剩下骨架,唯有那偶尔闪动的呆滞眼神证明他们还活着。当营养不良的孩子死在营养不良的母亲怀中时,母亲已经无力哭泣。死亡对那里的人民来说,近在咫尺。
在第一封家信中,潘渊用了这样的开头:“能生长在中国是一种幸福……”
一边是死神,一边是天使
潘渊总是无法忘记这样的场景:当久违的雨点终于降落在非洲某个干旱的角落时,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们奋力跑进雨里,泥泞中的一个个脚印成了他们天然的杯子,他们一次次捧起积在脚印中的浑浊不堪的雨水,开怀畅饮。
恶劣的生存环境让非洲孩子的成长道路变得异常艰辛。每30秒钟就有一名非洲儿童死于疟疾。仅在苏丹北部,每天就有数以百计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
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们依然可爱而善良。
有一次,潘渊在执行任务时路过非洲的一个小村落,恰逢当地一所学校放学,许多孩子手里拿着本子从学校里跑出来(因为穷,村里的孩子都没有书包)。潘渊想在一旁的小店买些糖分给孩子们吃。听说有糖吃,路过的孩子们纷纷围了过来,越聚越多。可是,一个贫穷的村庄的小店哪有那么多的糖果储备。潘渊买下了店里所有的糖还是不够分,而他的身后早已站满了一大群孩子。潘渊心想,这下糟糕了,僧多粥少,一会儿一定会有小孩为了争抢糖果打起来。他只得先把糖分给离他近的孩子。可接下去的一幕却让他目瞪口呆。孩子们很有秩序地站着,不吵也不闹,拿到糖的孩子主动分给没拿到的人,你一粒,我一粒,半粒,小半粒……不一会儿工夫,所有的孩子都分到了糖。在阳光下,孩子们安静下来,把糖放入嘴里,默默地含着,睁大眼睛,笑望着潘渊。那一刻,幸福在每个人嘴里溶化。
2002年,潘渊又被派往孟加拉国南部的难民营,为两万多名无家可归的缅甸洛兴加难民提供基本医疗。在难民营的角落,潘渊惊讶地发现了一所“学校”。在一个简陋的木棚下,一位老师带着三百多个席地而坐的孩子,认真地学习本民族的语言。他们用力地大声朗读着,全神贯注,虽然他们并不知道究竟何时才能讲着自己的语言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之中,很可能只有一半能活到成年。
潘渊说:“这些生长在落后地区的孩子就像住在死神家门口。最初,我并不了解无国界医生组织,只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情踏上这些贫瘠到极点的土地。可每当我看到饥饿的孩子带着天使般的笑容流露出善良的天性,便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我要带着这些天使远离死神,躲开疾病和死亡。是他们在逆境中的善良和纯真感动了我,让我在最苦的地方看见了最美的东西。我坚持了下来,一次又一次执行任务,已经七年了。七年来,这些动人的点点滴滴让我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个男人。我要感谢我的工作,我伸出了一双手,却收获更多更多。”
当干裂的土地遇见孩子的纯真,当天使在死神门前微笑,这种碰撞带给人的震颤,会让一个平凡的人拥有变为英雄的力量。
其实我们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潘渊刚到非洲时,曾经很沮丧自己不是医生,没法给那些病人第一手的帮助。一次,他在检查病房设备时,看到一个病人躺在地上,浑身颤抖,面色苍白,样子非常痛苦。“当我经过他身旁时,他以为我是医生,便用哀求的眼神看着我。我真痛恨自己不是个医生,不能马上救治他。当时,我只能蹲下身去,紧紧握住他的手,直到医生来临。当我离开时,病人家属用力冲我点了点头,抿嘴挤出一丝笑意。虽然他知道,我其实什么也没有做。”潘渊慢慢领悟到这份工作的意义,无国界医生除了救死扶伤,更多的时候,是去告诉苦难中的人们,他们并不是孤独的。
在非洲塞拉利昂的项目点医院,潘渊经历过一场特别的告别仪式。一位外科医生要离开了,所有的病人自发赶来,许许多多母亲带着孩子们,一起为曾经精心医治过她们的医生跳起了舞。没有礼物,没有语言,只有热烈的舞蹈,不少医生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无论你在组织中担任什么工种,都要付出爱,而你也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如果要拿做生意和做国际志愿者相比,我觉得我的工作回报更快。每一天,都能看见效果,我知道,我又多帮了几个 人,每当听医生说出‘脱离危险’这四个字时,我都由衷地快乐。”这就是潘渊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的理由。
潘渊的同事们大多来自发达国家,他们参加国际援助之前,都有各自的工作。一位同事是荷兰一家IT公司的老板。一年前,他把公司生意交给别人打理,自己跑来加入无国界医生组织。另一位来自北欧的志愿者把自己的公司卖掉,专门来当国际志愿者。他表示,钱可以今后再赚,但来这里帮助苦难的异国同胞,是他此刻必须做的事。中国人潘渊经常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被问到:“你是韩国人,还是日本人?”继他之后参加国际救援的中国内地公民,在五年内仅仅增加了两名,并且至今仍没有一位来自内地的医护人员直接工作在国际救援阵地的第一线。
尽管每次到国外执行任务,潘渊都能碰到中国政府组织的国际救援队,他们通过政府间的合作,营造着中国的国际形象。但有些数据仍然不容我们乐观——50%的美国公民都是积极的志愿者,75%的美国人曾向慈善事业捐款,2000年这些志愿者的服务价值量接近2400亿美元。而中国的志愿者参与率只在30%左右,其中约70%还是以政府或单位组织的方式,以个人身份参与志愿行为的比率甚至低于以色列等国家。
潘渊时常感受着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每当他回国时,他的一些朋友便会建议他尽快回归常规生活,认为他即使想帮人,也应等到赚够钱,有相当能力以后。而潘渊总是会一次次坚持自己的观点——帮助别人,与自己富不富裕无关。他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关爱。所以,潘渊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讲述自己的故事,发动更多的民间力量,唤醒中国社会还处于蛰伏状态的志愿者精神。
他认为,送出关怀与爱,这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事情。其实我们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我们的国家正在强大起来,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也在强大起来,我们有能力走出国门去帮助更多苦难中的外国人,这才是一个泱泱大国国民的姿态。
他的世界变了,你的世界也变了
潘渊又要出发了。这个讲故事的人又将去制造更多的故事。临行前,我拨通了他的电话,让他再对《中学生天地》的读者们念叨几句。
汪:又要参与救援行动了,我忽然很好奇,你年少时是否梦想过当一名国际志愿者?
潘:(笑)没有,那时候压根儿都没听说过有国际志愿者。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不过我从小就很爱帮助人,只要有人喊我帮忙,我一定会去做,这种性格或许与我现在的工作有些关联。
小学、中学、大学,我曾把世界想象得很完美,有过许多宏图大志。1998年长江水灾,参加抗灾救援工作的我忽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世界还有残酷的一面。席卷而来的灾难与我从前脑海中童话般的场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唤醒了我的一些英雄意识。最初选择加入无国界医生组织,我觉得这有些仗剑走天涯的意味,带点男生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可后来,工作中的见闻让我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让我再也放不开这份事业了。
汪:你会建议中学生朋友从现在起就注意培养志愿者精神吗?
潘:我觉得现在的中学生比我们那时候强多了,信息量大,有许多机会接触社会,可能在中学时代就会有远大的志向。我一定要告诉大家的是——伸出双手,你就能改变世界。不是说一生都要以帮助他人为己任,也不是说当志愿者才是善,不当志愿者就是恶。我认为至少可以去帮助别人一次,哪怕只是举手之劳。帮助别人的时候,设身处地将自己放到对方的环境中去,相信你会有很大的触动,看世界的眼光和角度都会改变。我必须承认,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受益最深的是我自己。我念书时也常会因为一些小事郁闷,可是现在遇到困难特别容易释怀。就在你伸出双手的刹那,他的世界变了,你的世界也变了。
汪:对你的小朋友们有什么样的祝愿和期望?
潘:永远健康、快乐、豁达。记住我的话,伸出双手就能改变世界。
链接
无国界医生组织无国界医生组织(Doctors Without Borders,Medecins Sans Frontiers-——MSF)于1971年12月20日在巴黎成立,是一个由各国专业医学人员组成的国际性的志愿者组织,是全球最大的独立人道医疗救援组织。该组织的资金主要由私人捐助。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全球拥有5个行动中心、18个分部。该组织派出志愿医护和后勤人员到受到天灾、战乱、发生疫症的地区,为受害者提供紧急医药救援,亦为一些医疗设施不足甚至完全缺乏的地区提供基本医疗援助、推广营养和卫生项目及培训当地医护人员。
NGO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联合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的定义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赢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它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发挥人道主义作用,向政府反映公民关心的问题、监督政策和鼓励在社区水平上的政治参与。它们提供分析和专门知识,为有关领域提供预警。目前中国NGO的活动领域集中在妇女儿童权益、环保、扶贫、教育、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等诸多方面。
1998年从云南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潘渊放下一切跑到北京,参加为期半年的英语专项训练。这引起了一位正在“无国界医生”云南项目点工作的朋友的注意,他将该组织的一个翻译职位介绍给潘渊,并鼓励他去尝试NGO(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方式。
当年9月的一天,几经犹疑的潘渊走进了“无国界医生”云南项目点的办公室。一个星期后,该组织一位苏格兰护士在电话里欢迎他的加入。
2001年2月,先后参与了国内1998年长江水灾和怒江结核病治疗等救援工作的潘渊,报考了“无国界医生”的国际救援项目。凭借出色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技能,潘渊顺利通过考试并接到首个任务——赴非洲苏丹人道救援项目点从事后勤工作。
生长在中国是一种幸福
2001年盛夏,潘渊踏上了非洲的土地。沿途所见彻底粉碎了潘渊对于热带雨林和原始土著的向往。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狂风夹杂着黄沙摇晃着仅存的灌木丛,只有偶尔跳跃在孤树上的猴子和追逐腐肉的秃鹰,才让人嗅到一点生命的气息。
项目点几乎就是一座“野外医院”,10座圆顶草棚最高峰时一个月要接纳500个病人。这里的夏天拥有40℃以上的日均气温,缺乏足够的食物、饮水和最基本的医疗条件。他每周要花2/3的时间在基地和附近村庄之间运送药品、物资和垂危的病人,还要经常在超过50℃的屋顶上检测通信发射塔,偶尔还要驾着那辆老款白色丰田吉普在附近区域做项目评估,同时也为那台破旧的10千瓦发电机寻找柴油,以勉强“供养”医院内那几盏昏暗的灯。
有一次,潘渊与同事来到加达里夫帮助当地政府医院维护设备、修缮病房。在扶正了几堵将垮的墙后,潘渊的目光停留在二十多米外的一张病床上。一种直觉让他走了过去——躺在上面的男人已经死了!干瘪的尸体散发出异味,上面爬满了苍蝇。尸体两旁的病床上依然有病人安静地躺着,当地护士全然不觉。这样的场景令潘渊无比震惊,然而同事安慰潘渊,这种事情在当地常常发生。
潘渊随后又在很多乡村诊所里见过类似的场景,那些躺在冰凉地板上等待药物的村民,被饥饿和疾病折磨得几乎只剩下骨架,唯有那偶尔闪动的呆滞眼神证明他们还活着。当营养不良的孩子死在营养不良的母亲怀中时,母亲已经无力哭泣。死亡对那里的人民来说,近在咫尺。
在第一封家信中,潘渊用了这样的开头:“能生长在中国是一种幸福……”
一边是死神,一边是天使
潘渊总是无法忘记这样的场景:当久违的雨点终于降落在非洲某个干旱的角落时,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们奋力跑进雨里,泥泞中的一个个脚印成了他们天然的杯子,他们一次次捧起积在脚印中的浑浊不堪的雨水,开怀畅饮。
恶劣的生存环境让非洲孩子的成长道路变得异常艰辛。每30秒钟就有一名非洲儿童死于疟疾。仅在苏丹北部,每天就有数以百计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
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们依然可爱而善良。
有一次,潘渊在执行任务时路过非洲的一个小村落,恰逢当地一所学校放学,许多孩子手里拿着本子从学校里跑出来(因为穷,村里的孩子都没有书包)。潘渊想在一旁的小店买些糖分给孩子们吃。听说有糖吃,路过的孩子们纷纷围了过来,越聚越多。可是,一个贫穷的村庄的小店哪有那么多的糖果储备。潘渊买下了店里所有的糖还是不够分,而他的身后早已站满了一大群孩子。潘渊心想,这下糟糕了,僧多粥少,一会儿一定会有小孩为了争抢糖果打起来。他只得先把糖分给离他近的孩子。可接下去的一幕却让他目瞪口呆。孩子们很有秩序地站着,不吵也不闹,拿到糖的孩子主动分给没拿到的人,你一粒,我一粒,半粒,小半粒……不一会儿工夫,所有的孩子都分到了糖。在阳光下,孩子们安静下来,把糖放入嘴里,默默地含着,睁大眼睛,笑望着潘渊。那一刻,幸福在每个人嘴里溶化。
2002年,潘渊又被派往孟加拉国南部的难民营,为两万多名无家可归的缅甸洛兴加难民提供基本医疗。在难民营的角落,潘渊惊讶地发现了一所“学校”。在一个简陋的木棚下,一位老师带着三百多个席地而坐的孩子,认真地学习本民族的语言。他们用力地大声朗读着,全神贯注,虽然他们并不知道究竟何时才能讲着自己的语言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之中,很可能只有一半能活到成年。
潘渊说:“这些生长在落后地区的孩子就像住在死神家门口。最初,我并不了解无国界医生组织,只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情踏上这些贫瘠到极点的土地。可每当我看到饥饿的孩子带着天使般的笑容流露出善良的天性,便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我要带着这些天使远离死神,躲开疾病和死亡。是他们在逆境中的善良和纯真感动了我,让我在最苦的地方看见了最美的东西。我坚持了下来,一次又一次执行任务,已经七年了。七年来,这些动人的点点滴滴让我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个男人。我要感谢我的工作,我伸出了一双手,却收获更多更多。”
当干裂的土地遇见孩子的纯真,当天使在死神门前微笑,这种碰撞带给人的震颤,会让一个平凡的人拥有变为英雄的力量。
其实我们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潘渊刚到非洲时,曾经很沮丧自己不是医生,没法给那些病人第一手的帮助。一次,他在检查病房设备时,看到一个病人躺在地上,浑身颤抖,面色苍白,样子非常痛苦。“当我经过他身旁时,他以为我是医生,便用哀求的眼神看着我。我真痛恨自己不是个医生,不能马上救治他。当时,我只能蹲下身去,紧紧握住他的手,直到医生来临。当我离开时,病人家属用力冲我点了点头,抿嘴挤出一丝笑意。虽然他知道,我其实什么也没有做。”潘渊慢慢领悟到这份工作的意义,无国界医生除了救死扶伤,更多的时候,是去告诉苦难中的人们,他们并不是孤独的。
在非洲塞拉利昂的项目点医院,潘渊经历过一场特别的告别仪式。一位外科医生要离开了,所有的病人自发赶来,许许多多母亲带着孩子们,一起为曾经精心医治过她们的医生跳起了舞。没有礼物,没有语言,只有热烈的舞蹈,不少医生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无论你在组织中担任什么工种,都要付出爱,而你也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如果要拿做生意和做国际志愿者相比,我觉得我的工作回报更快。每一天,都能看见效果,我知道,我又多帮了几个 人,每当听医生说出‘脱离危险’这四个字时,我都由衷地快乐。”这就是潘渊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的理由。
潘渊的同事们大多来自发达国家,他们参加国际援助之前,都有各自的工作。一位同事是荷兰一家IT公司的老板。一年前,他把公司生意交给别人打理,自己跑来加入无国界医生组织。另一位来自北欧的志愿者把自己的公司卖掉,专门来当国际志愿者。他表示,钱可以今后再赚,但来这里帮助苦难的异国同胞,是他此刻必须做的事。中国人潘渊经常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被问到:“你是韩国人,还是日本人?”继他之后参加国际救援的中国内地公民,在五年内仅仅增加了两名,并且至今仍没有一位来自内地的医护人员直接工作在国际救援阵地的第一线。
尽管每次到国外执行任务,潘渊都能碰到中国政府组织的国际救援队,他们通过政府间的合作,营造着中国的国际形象。但有些数据仍然不容我们乐观——50%的美国公民都是积极的志愿者,75%的美国人曾向慈善事业捐款,2000年这些志愿者的服务价值量接近2400亿美元。而中国的志愿者参与率只在30%左右,其中约70%还是以政府或单位组织的方式,以个人身份参与志愿行为的比率甚至低于以色列等国家。
潘渊时常感受着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每当他回国时,他的一些朋友便会建议他尽快回归常规生活,认为他即使想帮人,也应等到赚够钱,有相当能力以后。而潘渊总是会一次次坚持自己的观点——帮助别人,与自己富不富裕无关。他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关爱。所以,潘渊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讲述自己的故事,发动更多的民间力量,唤醒中国社会还处于蛰伏状态的志愿者精神。
他认为,送出关怀与爱,这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事情。其实我们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我们的国家正在强大起来,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也在强大起来,我们有能力走出国门去帮助更多苦难中的外国人,这才是一个泱泱大国国民的姿态。
他的世界变了,你的世界也变了
潘渊又要出发了。这个讲故事的人又将去制造更多的故事。临行前,我拨通了他的电话,让他再对《中学生天地》的读者们念叨几句。
汪:又要参与救援行动了,我忽然很好奇,你年少时是否梦想过当一名国际志愿者?
潘:(笑)没有,那时候压根儿都没听说过有国际志愿者。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不过我从小就很爱帮助人,只要有人喊我帮忙,我一定会去做,这种性格或许与我现在的工作有些关联。
小学、中学、大学,我曾把世界想象得很完美,有过许多宏图大志。1998年长江水灾,参加抗灾救援工作的我忽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世界还有残酷的一面。席卷而来的灾难与我从前脑海中童话般的场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唤醒了我的一些英雄意识。最初选择加入无国界医生组织,我觉得这有些仗剑走天涯的意味,带点男生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可后来,工作中的见闻让我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让我再也放不开这份事业了。
汪:你会建议中学生朋友从现在起就注意培养志愿者精神吗?
潘:我觉得现在的中学生比我们那时候强多了,信息量大,有许多机会接触社会,可能在中学时代就会有远大的志向。我一定要告诉大家的是——伸出双手,你就能改变世界。不是说一生都要以帮助他人为己任,也不是说当志愿者才是善,不当志愿者就是恶。我认为至少可以去帮助别人一次,哪怕只是举手之劳。帮助别人的时候,设身处地将自己放到对方的环境中去,相信你会有很大的触动,看世界的眼光和角度都会改变。我必须承认,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受益最深的是我自己。我念书时也常会因为一些小事郁闷,可是现在遇到困难特别容易释怀。就在你伸出双手的刹那,他的世界变了,你的世界也变了。
汪:对你的小朋友们有什么样的祝愿和期望?
潘:永远健康、快乐、豁达。记住我的话,伸出双手就能改变世界。
链接
无国界医生组织无国界医生组织(Doctors Without Borders,Medecins Sans Frontiers-——MSF)于1971年12月20日在巴黎成立,是一个由各国专业医学人员组成的国际性的志愿者组织,是全球最大的独立人道医疗救援组织。该组织的资金主要由私人捐助。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全球拥有5个行动中心、18个分部。该组织派出志愿医护和后勤人员到受到天灾、战乱、发生疫症的地区,为受害者提供紧急医药救援,亦为一些医疗设施不足甚至完全缺乏的地区提供基本医疗援助、推广营养和卫生项目及培训当地医护人员。
NGO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联合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的定义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赢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它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发挥人道主义作用,向政府反映公民关心的问题、监督政策和鼓励在社区水平上的政治参与。它们提供分析和专门知识,为有关领域提供预警。目前中国NGO的活动领域集中在妇女儿童权益、环保、扶贫、教育、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