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當前形势下职业中专模具专业的学生日益减少,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职业中专的模具专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改变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模具技术人才,具体可从如下三方面入手:以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精心挑选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职专生的职业素养;构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当前形势下;职业中专;模具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举措
目前职业中专模具专业日益萎缩,生源不断减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需求上的因素,也有学校自身的原因。首先,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和现代化模具制造产业的发展完全相脱离。我校作为衡南县的县属中专学校,所能获取到的设备经费相当有限,所以在教学设备的添置上也十分有限。其次,我校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改善,有所进步,可是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模具专业在课程的安排设置上是否科学?所遴选的教材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所培养的模具人才是否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这些都是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一、以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精心挑选教学内容
模具属于边缘学科,它涉及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塑性加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铸造凝固理论,塑料等多学科。因此,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含这些理论知识,但对这些理论掌握程度的把握是模具理论教学的关键。我们在构建模具专业教学计划框架时,紧紧围绕培养模具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注重职业岗位知识的培养,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时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追求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精选适合的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讲什么;需要多少,就讲多少;“精”以实用为度,突出实践性。同时,淘汰原有教材中落后、陈旧的知识,补充新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树立他们的瞻前意识,以保证学生就业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如笔者在讲解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这门课程时,将一些复杂的计算取消不讲,增加了一些慢走丝电火花、加工中心等方面的知识。
二、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职专生的职业素养
虽然与大学生比起来,职专生对未来工作期望值相对较低,最初也能满足于一线操作员上的上作。但根据现行模具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的情况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企业艰苦的工作环境、较大的劳动强度、较长的工作时间乃至严格的管理制度认识不足,缺乏走上社会后必备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工作中自信心不足,大部分学生不具备应用型技术工人的基本人文素质,等等。建议职业中专在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方面更多地考虑行业工作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德育课程及各类校园活动,强化择业观、就业观教育及吃苦耐劳、严于律己精神的培养;适当增加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管理学乃至营销学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商务营销能力及企业管理能力,为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支持,更为非对口就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和可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成功”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个人成就感;通过职业道德课程教育以及学校日常养成教育,切实将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渗透进来,培养学生敬业、诚实、合作、创新的优良品质。
三、构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模具相关企业在人才需求、行业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企业行业为主导的原则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订出一套模具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应侧重于制造,而不是设计,主要面向模具制造企业,从事塑料模及冲压模的制造、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生产管理等工作。据此来加强教学改革,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提倡开发校本教材,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采取基础理论学习—校内实训—企业生产实训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满足模具相关企业的用人需要。我校现已有机械制图测绘实训、AutOCAD综合绘图实训、钳工实训、车工实训、模具拆装实训、数控加工实训,但仍需增加企业一线生产实训、塑料模或冲压模制造生产综合实训等多科实践任务。一些最新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因为我校资金有限,还无法配备,所以实行工学结合,我们也可以有效利用企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生产实训,还可以定期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我校开设相应的讲座。
四、结束语
模具技术是近年来随着机械加工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它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各职业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应认真思考,认真探索,与企业共同携起手来,培养出能用、创新、发展、合作、务实的新型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出企业需求的毕业生。
作者简介:王敏(1990-),男(汉族),湖南衡南,湖南衡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大学本科,助理讲师,主要从事机械加工类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彤,王艳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途径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3(02)
[2]陈锡畴.坚持“三个贯穿全过程”探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8)
[3]唐柳荷.高职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4]阴天榜.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研究的背景[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关键词】当前形势下;职业中专;模具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举措
目前职业中专模具专业日益萎缩,生源不断减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需求上的因素,也有学校自身的原因。首先,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和现代化模具制造产业的发展完全相脱离。我校作为衡南县的县属中专学校,所能获取到的设备经费相当有限,所以在教学设备的添置上也十分有限。其次,我校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改善,有所进步,可是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模具专业在课程的安排设置上是否科学?所遴选的教材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所培养的模具人才是否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这些都是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一、以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精心挑选教学内容
模具属于边缘学科,它涉及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塑性加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铸造凝固理论,塑料等多学科。因此,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含这些理论知识,但对这些理论掌握程度的把握是模具理论教学的关键。我们在构建模具专业教学计划框架时,紧紧围绕培养模具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注重职业岗位知识的培养,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时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追求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精选适合的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讲什么;需要多少,就讲多少;“精”以实用为度,突出实践性。同时,淘汰原有教材中落后、陈旧的知识,补充新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树立他们的瞻前意识,以保证学生就业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如笔者在讲解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这门课程时,将一些复杂的计算取消不讲,增加了一些慢走丝电火花、加工中心等方面的知识。
二、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职专生的职业素养
虽然与大学生比起来,职专生对未来工作期望值相对较低,最初也能满足于一线操作员上的上作。但根据现行模具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的情况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企业艰苦的工作环境、较大的劳动强度、较长的工作时间乃至严格的管理制度认识不足,缺乏走上社会后必备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工作中自信心不足,大部分学生不具备应用型技术工人的基本人文素质,等等。建议职业中专在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方面更多地考虑行业工作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德育课程及各类校园活动,强化择业观、就业观教育及吃苦耐劳、严于律己精神的培养;适当增加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管理学乃至营销学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商务营销能力及企业管理能力,为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支持,更为非对口就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和可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成功”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个人成就感;通过职业道德课程教育以及学校日常养成教育,切实将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渗透进来,培养学生敬业、诚实、合作、创新的优良品质。
三、构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模具相关企业在人才需求、行业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企业行业为主导的原则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订出一套模具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应侧重于制造,而不是设计,主要面向模具制造企业,从事塑料模及冲压模的制造、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生产管理等工作。据此来加强教学改革,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提倡开发校本教材,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采取基础理论学习—校内实训—企业生产实训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满足模具相关企业的用人需要。我校现已有机械制图测绘实训、AutOCAD综合绘图实训、钳工实训、车工实训、模具拆装实训、数控加工实训,但仍需增加企业一线生产实训、塑料模或冲压模制造生产综合实训等多科实践任务。一些最新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因为我校资金有限,还无法配备,所以实行工学结合,我们也可以有效利用企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生产实训,还可以定期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我校开设相应的讲座。
四、结束语
模具技术是近年来随着机械加工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它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各职业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应认真思考,认真探索,与企业共同携起手来,培养出能用、创新、发展、合作、务实的新型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出企业需求的毕业生。
作者简介:王敏(1990-),男(汉族),湖南衡南,湖南衡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大学本科,助理讲师,主要从事机械加工类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彤,王艳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途径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3(02)
[2]陈锡畴.坚持“三个贯穿全过程”探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8)
[3]唐柳荷.高职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4]阴天榜.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研究的背景[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