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女性,57岁,因“头痛10 d,发热、疱疹5 d,伴意识障碍1 d”于2010年10月17日入院。入院10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持续性,伴恶心、呕吐,5 d前出现发热,最高达38.5 ℃,右侧眼睑及前额出现疱疹,在当地医院应用“阿昔洛韦”等药物治疗,1 d前出现烦躁、胡言乱语、嗜睡。既往“高血压病”病史。体检:体温36.6 ℃,心率108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90/70
【机 构】
:
471003洛阳,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471003洛阳,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471003洛阳,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471003洛阳,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性,57岁,因“头痛10 d,发热、疱疹5 d,伴意识障碍1 d”于2010年10月17日入院。入院10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持续性,伴恶心、呕吐,5 d前出现发热,最高达38.5 ℃,右侧眼睑及前额出现疱疹,在当地医院应用“阿昔洛韦”等药物治疗,1 d前出现烦躁、胡言乱语、嗜睡。既往“高血压病”病史。体检:体温36.6 ℃,心率108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9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右侧眼睑及前额可见疱疹,右侧结膜红肿、充血。心、肺、腹无异常。神经系统体检:谵妄,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2.5 mm,直接、间接光反应灵敏,右侧5.5 mm,直接、间接光反应迟钝,体检不合作,疼痛刺激见双侧面肌收缩,四肢有躲避反应,双侧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入院诊断:急性病毒性脑炎;皮肤、角膜疱疹病毒感染。入院应用阿昔洛韦等治疗,4 d后意识逐渐转清醒、体温下降,7 d后患者渐进性先后出现双眼睑下垂及右侧面部麻木。辅助检查:入院时腰穿压力15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脑脊液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5×106/L,蛋白293 mg/L,氯化物109 mmol/L,葡萄糖4.1 mmol/L。入院时头颅MRI示:腔隙性脑梗死。入院第20 天复查头颅MRI示延髓右后部长条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可强化。诊断:脑干脑炎。加用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滴注5 d后逐渐减量,2周后双眼睑下垂及右侧面部麻木症状明显好转出院。此患者因“进行性双下肢麻木、困痛、无力7 d”于2010年12月2日再次入院。
其他文献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为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累及脊髓、脑干、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由于发病模式及疾病不同阶段的症状群组合不同,又缺乏生物学标志,其早期诊断、正确诊断仍有一定困难。本期发表的“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治疗指南”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经验,制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以规范ALS的诊断和治疗[1];刘明生等[2]明确了ALS诊断中电生理
患者男性,43岁,因“发作性肢体麻木伴口齿不清2周”于2011年7月28日入院。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手指及足尖发麻伴讲话不清,症状持续2 h后消失,后出现头部胀痛,以枕部为著,3 d后再发肢体麻木、口齿不清1次,症状基本同前,无肢体乏力,无肢体抽搐、意识不清等症状。既往5年前因反复口腔溃疡、视物不清,在我院皮肤科诊断为“白塞病,葡萄膜炎”,长期服用“泼尼松,7.5 mg/d”;有吸烟病史2
患者女性,16岁,因“反复头痛、发热1个月余”于2010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于2010年11月4日出现双侧颞部持续性胀痛,并进行性加重,伴发热,体温39 ℃左右。病程中无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肢体无力、抽搐等症状。症状反复发作,发作时体检可见颈项强直。于外院行脑脊液检查5次,压力为190~23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白细胞数为(6~108)×106/L,单核
患者男,27岁,系头痛2个月伴双下肢无力1个月余于2011年12月19日入院。患者于2010年11月突发右下肢肿痛在浙江某医院行B超检查,显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不明。2011年3月患者出现左下肢肿痛,在某市立医院行下肢静脉造影,结果显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予以华法林口服。2011年11月患者自觉头痛不适,双侧颞部呈持续性胀痛伴有视物模糊,12月患者晨起突发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有四肢
【摘要】美食纪录片在记录和展示食物之外,也在追求深层次审美和意义,从视觉、听觉、原型选择等多个维度着手,通过诗意化的表达,给观众带来诗情画意般的审美体验,并且把视角由食物扩展到人的身上,解读食物所寄托的文化内涵和情感,给观众带来更深层次的审美满足。 【关键词】美食;纪录片;诗意;人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可导致严重的血液动力学障碍,造成患者神经功能缺失,侧支循环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来看,侧支循环分为初级及次级侧支代偿。我们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例的侧支循环开放特点,并对侧支循环代偿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行探讨。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前的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模式对溶栓后组织的再灌注以及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连续收集的具有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多模式MRI的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将PWI-DWI目标不匹配定义为同时满足:①PWI/DWI≥1.2;②PWI和DWI体积差≥10 ml;③DWI体积<70 ml;④PWI体积<140 ml。DWI和PWI
患者男性,22岁,左利手,缝纫工,因“颈后痛半年余、左上肢无力伴肌肉萎缩3个月”于2011年6月20日入院。半年多前无诱因感颈后疼痛不适、左上肢发凉,3个月前出现左手小指无力,后波及其余4指,寒冷时加重,发现左手及前臂肌肉萎缩。病程中无感觉异常、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否认颈椎外伤、脊髓灰质炎、毒物接触史。曾在外院诊断“运动神经元病”。生长发育史: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身高由158 cm增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