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地处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自然条件独特,地层古老、地形复杂、水热充沛,河流山脉纵横交错,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据目前研究成果显示,广西高等植物种类有八千多种,仅次于云南和四川,居全国第三位。这些丰富的物种资源,为广西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动力,包括食物,健康、环保、旅游……都离不开生生不息的植物多样性。
广西森林类型多样,根据地球纬度地带性分类,包括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少量高山温带森林。其中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分布于广西东北部和中南、东南部地区,分别生长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其次是广西最南部和西南部及西部右江河谷的热带雨林,包括十万大山、中越边境低山地区及百色右江河谷,少量的红水河谷地区等都可寻觅到热带雨林的踪影。
在广西西部,以观植物的名义旅游,有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热带沟谷雨林和石灰岩季节性雨林风光,有通灵大峡谷阴森森的仪花,棕榈雨林,十万大山神奇的万年木、亲口尝试“妹仔果”,春天还可观赏火红的木棉花,雨林中古老铁木(蚬木)、顶果木、热带榕树的板状根、老茎生花结果现象则更是屡见不鲜。比起那些耳熟能详、呆若木鸡的槐树、榆树、柳树、杨树来说,简直就像是进入了地球上的另一个植物王国。
2005年春节刚过,经过半个月的SRT(单绳技术)训练,我们组成了由中、英、美三国探险家共七人的大石围天坑专业探险队,我和同事陆博士既感到跃跃欲试,又有些许惶恐不安,毕竟是第一次亲历一个无人世界,当时的心情,多多少少也有翟志刚太空漫步的忐忑。
寄生于悬崖石缝间的古老黄杉(俗称“天丛”)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苍翠蓊翳。罕见樱花竞相吐艳,落叶乔木樱花是我于2001年4月在大石围景区发现的。樱花是一种名贵植物,其生长环境特殊,要求湿度大,一般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偶有发现,但樱花的数量、品种极少。在大石围景区内发现樱花真是一件奇事。樱花一般每年3月底至4月初争相开放,盛开的樱花白的如雪,粉的似霞,姹紫嫣红,气味芳香。天坑内的樱花主要有白色、粉色、紫色和黄色,其数量,品种是目前国内少有的。
与前几天的天气状况截然不同的是,临行前的大石围天坑乌云密布,2月的春雷隆隆作响,这是队员们早就预言过的 只要你想下大石围天坑,天气总会给你点脸色看看的。两个老外已经先行探路,报告了他们下到底部的所有资讯,好让我们有应对的预案。
上午十点半左右,我与陆博士装备好SRT设备,组成第二梯队,先后飞身跳下悬崖,天公正好在三分钟后开始发怒,巨大的闷雷之后接下来就是大雨,按照老外的告诫,这时千万不可轻举造次,一定要趴在凹陷的地方躲过有可能被风雨或同行者抖落下来的石块,这是下悬崖最大的威胁!稍微镇定之后,我还能用心观察悬崖周边的植物。尽管很小心地趴在石缝凹陷之处,但可以明显地听到风雨中,身旁有落石飞溅的声音。从南垭口下到天坑底部距离并不远,仅花了约四十分钟时间,单绳技术中娴熟的“过结”技术帮助我们很顺利地到达天坑漏斗的顶部。沿途见到不少的藤本植物(葡萄科,五加科)和少量兰科植物。
接下来,更艰难的考验还在于从天坑漏斗顶部,沿着由乱石堆积而成的漏斗坡下到天坑与地下河连接的洞口——那里是我们探险队员预定的宿营地。而天坑底部的植物种类也将在这一路途中逐一被揭开面纱。
这时,所有队员都已下到坑底,基本保持较近的距离携手“爬行”前进。望着深不见底的大石围天坑,任何一个游人、学者都会好奇地问这底下的植物是什么样子啊?有哪些珍稀物种?与地表森林植物有何区别?深藏着什么样的动物?通过几年的探险考察,这个谜底终于被一一揭开,但同时又产生出更多的疑问吸引着人们继续发问。曾经有非专业人士探险大石围天坑,传说有很古老的蕨类……桫椤,桫椤有恐龙时代留下的活化石之称,这令不少人心驰神往。更让我有个具体的目标:是否能找到桫椤?
植物学家在大石围底部发现,原始森林内的植物种类多达上千种,大部分迥异于天坑外的植物,其中已查明的有被称为恐龙时代活化石、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桫椤,有冷杉、血泪藤树等珍贵植物,还有美丽的七叶一枝花,小簇的岩黄连,细巧的七姊妹等药材;树木有青冈木,黄心树,棕树等,最大的一棵酸枣树树干需三人合抱。我还在坑底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羽脉排列十分奇异的蕨类,采集其标本进行研究后,这种蕨类的名字叫“短肠蕨”,其年龄远远长于恐龙时代的桫椤,但因其分布的面积比较广,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不如桫椤苛刻,因此其珍稀程度不如桫椤。我们还发现了一株稀有的兰花。这株花色为绿色的不知名兰花极具研究价值。此株兰花株茎纤细,顶部的花成串,形如吊篮。这株尚不知名的兰花有两个特点,一是花朵为淡绿色,较为罕见;二是花朵的形状适合于小虫躲藏,可以断定这种兰花是依靠小昆虫来传粉,而不是像普通兰花那样依靠蝴蝶传粉的。
桫椤为半阴性树种,喜温暖潮湿气候,喜生长在冲积土中或山谷溪边林下。常数十株或成百株构成优势群落,亦有散生在林缘灌丛之中。桫椤在我国分布很广,从北纬18.5°至30.5°。最北的记录为四川邻水县。在距今约1.8亿万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地球上的桫椤大都罹难,加之茎干可作药用和用来栽培附生兰类,致常被人砍伐,植株日益减少,有的分布点已消失,垂直分布的下限也随植被的缩小而上升。只有极少数在被称为“避难所”的地方才能追寻到它的踪影,若不进行保护,将会导致分布区缩小,以致于灭绝。在天坑底部发现桫椤,让我们这些植物学家们兴奋不已!桫椤名列中国国家一类八种保护植物之首。
除此之外,这片原始森林里还蕴藏着多少奇花异木,无法得到答案。大石围的底部连着两条地下暗河,专家在地下河里发现了盲鱼和一些虾、蟹等。暗河的水温十分奇特,将手探入水中,两条河的河水一冷一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专家们目前还无法解答。
早上八点,队员们走出溶洞,外面的空气十分清新,可以清晰地看到洞内的云雾向上升腾。目前已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在这里成片地生长着,专家说这种景象只有在恐龙时代才能见到。地表的岩石上布满了绿色的地衣,不知名的蕨类植物在这里生长得十分茂盛,队员们采集了部分植物的标本。
在天坑底下经过三天科考活动,大石围下根本没有路,由于特殊的潮湿环境,地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珍稀植物,人走在上面能听到植物断裂的“咔嚓、咔嚓”声,一脚踩下去,起码有十棵以上的植物遭受“灭顶之灾”。“当时我们和外国专家一起,每走一步都力争踩到上一个人的脚印里。”薛博士说,“几百米的距离,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怕的就是听到那令人心痛的‘咔嚓’声。”大石围附近的山头只能长些蕨类植物和小灌木,很少看到成片的树林;离大石围不远处,一株三人才能合抱的酸枣树已被剥皮致死,因为它妨碍了附近的山民种玉米……“事实上,天坑群周围的山都已经石漠化,环境已经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朱学稳教授说,“如果下大石围的人过多,又没有专业方面的知识,那么所谓的科考探秘其实是对环境的破坏。”
先期来到乐业科考的地质学、植物学专家们下到大石围坑底后,眼前的场景令他们震惊:本该是一片净土的坑底不时可见各种垃圾——罐头盒、矿泉水瓶、废电池、塑料袋、胶卷盒、烟头等应有尽有。据了解,这是前几次探秘活动留下的“杰作”。痛心之余,专家们花了两天时间,几次上下大石围,才把它清理完毕。“在这种脆弱的环境中,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都会对周围的生物产生影响,更不要说这么多的废弃物了。”罗伯特说,“大石围是一个极其难得的物种基因库,这么美丽的地方,为什么有人不珍惜它呢?”
考察中还遇到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洞中考察的时候,一只不知名的小瓢虫飞到我手上停了下来,还不时优雅地振动一下美丽的翅膀。我当时对着小瓢虫感慨:“可惜我不是专门研究你的,下次我带个昆虫学专家来。”一旁的詹姆斯听到了,连声说“NO”。詹姆斯说:“小瓢虫之所以这么安详地飞到你手上,是出于对你的信任,你对它没有伤害之意,它才对你没有防备。如果来了许多捕捉它的人,小瓢虫就再也不会和人类亲近了。”
广西的八千多种植物中,有大量令人愉快的种类,包括美味佳淆、苦口良药(苦丁茶),恐怖毒草、绞杀生灵(植物)、耳乐起舞(跳舞草)、驱蚊去邪(伞通木,五加科)等许多植物,它们组成了诱人的植物旅游驱动力,吸引着外地的游客前来认识、亲历,探索、享受,共同丰富他们的人生。
广西森林类型多样,根据地球纬度地带性分类,包括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少量高山温带森林。其中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分布于广西东北部和中南、东南部地区,分别生长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其次是广西最南部和西南部及西部右江河谷的热带雨林,包括十万大山、中越边境低山地区及百色右江河谷,少量的红水河谷地区等都可寻觅到热带雨林的踪影。
在广西西部,以观植物的名义旅游,有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热带沟谷雨林和石灰岩季节性雨林风光,有通灵大峡谷阴森森的仪花,棕榈雨林,十万大山神奇的万年木、亲口尝试“妹仔果”,春天还可观赏火红的木棉花,雨林中古老铁木(蚬木)、顶果木、热带榕树的板状根、老茎生花结果现象则更是屡见不鲜。比起那些耳熟能详、呆若木鸡的槐树、榆树、柳树、杨树来说,简直就像是进入了地球上的另一个植物王国。
2005年春节刚过,经过半个月的SRT(单绳技术)训练,我们组成了由中、英、美三国探险家共七人的大石围天坑专业探险队,我和同事陆博士既感到跃跃欲试,又有些许惶恐不安,毕竟是第一次亲历一个无人世界,当时的心情,多多少少也有翟志刚太空漫步的忐忑。
寄生于悬崖石缝间的古老黄杉(俗称“天丛”)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苍翠蓊翳。罕见樱花竞相吐艳,落叶乔木樱花是我于2001年4月在大石围景区发现的。樱花是一种名贵植物,其生长环境特殊,要求湿度大,一般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偶有发现,但樱花的数量、品种极少。在大石围景区内发现樱花真是一件奇事。樱花一般每年3月底至4月初争相开放,盛开的樱花白的如雪,粉的似霞,姹紫嫣红,气味芳香。天坑内的樱花主要有白色、粉色、紫色和黄色,其数量,品种是目前国内少有的。
与前几天的天气状况截然不同的是,临行前的大石围天坑乌云密布,2月的春雷隆隆作响,这是队员们早就预言过的 只要你想下大石围天坑,天气总会给你点脸色看看的。两个老外已经先行探路,报告了他们下到底部的所有资讯,好让我们有应对的预案。
上午十点半左右,我与陆博士装备好SRT设备,组成第二梯队,先后飞身跳下悬崖,天公正好在三分钟后开始发怒,巨大的闷雷之后接下来就是大雨,按照老外的告诫,这时千万不可轻举造次,一定要趴在凹陷的地方躲过有可能被风雨或同行者抖落下来的石块,这是下悬崖最大的威胁!稍微镇定之后,我还能用心观察悬崖周边的植物。尽管很小心地趴在石缝凹陷之处,但可以明显地听到风雨中,身旁有落石飞溅的声音。从南垭口下到天坑底部距离并不远,仅花了约四十分钟时间,单绳技术中娴熟的“过结”技术帮助我们很顺利地到达天坑漏斗的顶部。沿途见到不少的藤本植物(葡萄科,五加科)和少量兰科植物。
接下来,更艰难的考验还在于从天坑漏斗顶部,沿着由乱石堆积而成的漏斗坡下到天坑与地下河连接的洞口——那里是我们探险队员预定的宿营地。而天坑底部的植物种类也将在这一路途中逐一被揭开面纱。
这时,所有队员都已下到坑底,基本保持较近的距离携手“爬行”前进。望着深不见底的大石围天坑,任何一个游人、学者都会好奇地问这底下的植物是什么样子啊?有哪些珍稀物种?与地表森林植物有何区别?深藏着什么样的动物?通过几年的探险考察,这个谜底终于被一一揭开,但同时又产生出更多的疑问吸引着人们继续发问。曾经有非专业人士探险大石围天坑,传说有很古老的蕨类……桫椤,桫椤有恐龙时代留下的活化石之称,这令不少人心驰神往。更让我有个具体的目标:是否能找到桫椤?
植物学家在大石围底部发现,原始森林内的植物种类多达上千种,大部分迥异于天坑外的植物,其中已查明的有被称为恐龙时代活化石、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桫椤,有冷杉、血泪藤树等珍贵植物,还有美丽的七叶一枝花,小簇的岩黄连,细巧的七姊妹等药材;树木有青冈木,黄心树,棕树等,最大的一棵酸枣树树干需三人合抱。我还在坑底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羽脉排列十分奇异的蕨类,采集其标本进行研究后,这种蕨类的名字叫“短肠蕨”,其年龄远远长于恐龙时代的桫椤,但因其分布的面积比较广,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不如桫椤苛刻,因此其珍稀程度不如桫椤。我们还发现了一株稀有的兰花。这株花色为绿色的不知名兰花极具研究价值。此株兰花株茎纤细,顶部的花成串,形如吊篮。这株尚不知名的兰花有两个特点,一是花朵为淡绿色,较为罕见;二是花朵的形状适合于小虫躲藏,可以断定这种兰花是依靠小昆虫来传粉,而不是像普通兰花那样依靠蝴蝶传粉的。
桫椤为半阴性树种,喜温暖潮湿气候,喜生长在冲积土中或山谷溪边林下。常数十株或成百株构成优势群落,亦有散生在林缘灌丛之中。桫椤在我国分布很广,从北纬18.5°至30.5°。最北的记录为四川邻水县。在距今约1.8亿万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地球上的桫椤大都罹难,加之茎干可作药用和用来栽培附生兰类,致常被人砍伐,植株日益减少,有的分布点已消失,垂直分布的下限也随植被的缩小而上升。只有极少数在被称为“避难所”的地方才能追寻到它的踪影,若不进行保护,将会导致分布区缩小,以致于灭绝。在天坑底部发现桫椤,让我们这些植物学家们兴奋不已!桫椤名列中国国家一类八种保护植物之首。
除此之外,这片原始森林里还蕴藏着多少奇花异木,无法得到答案。大石围的底部连着两条地下暗河,专家在地下河里发现了盲鱼和一些虾、蟹等。暗河的水温十分奇特,将手探入水中,两条河的河水一冷一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专家们目前还无法解答。
早上八点,队员们走出溶洞,外面的空气十分清新,可以清晰地看到洞内的云雾向上升腾。目前已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在这里成片地生长着,专家说这种景象只有在恐龙时代才能见到。地表的岩石上布满了绿色的地衣,不知名的蕨类植物在这里生长得十分茂盛,队员们采集了部分植物的标本。
在天坑底下经过三天科考活动,大石围下根本没有路,由于特殊的潮湿环境,地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珍稀植物,人走在上面能听到植物断裂的“咔嚓、咔嚓”声,一脚踩下去,起码有十棵以上的植物遭受“灭顶之灾”。“当时我们和外国专家一起,每走一步都力争踩到上一个人的脚印里。”薛博士说,“几百米的距离,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怕的就是听到那令人心痛的‘咔嚓’声。”大石围附近的山头只能长些蕨类植物和小灌木,很少看到成片的树林;离大石围不远处,一株三人才能合抱的酸枣树已被剥皮致死,因为它妨碍了附近的山民种玉米……“事实上,天坑群周围的山都已经石漠化,环境已经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朱学稳教授说,“如果下大石围的人过多,又没有专业方面的知识,那么所谓的科考探秘其实是对环境的破坏。”
先期来到乐业科考的地质学、植物学专家们下到大石围坑底后,眼前的场景令他们震惊:本该是一片净土的坑底不时可见各种垃圾——罐头盒、矿泉水瓶、废电池、塑料袋、胶卷盒、烟头等应有尽有。据了解,这是前几次探秘活动留下的“杰作”。痛心之余,专家们花了两天时间,几次上下大石围,才把它清理完毕。“在这种脆弱的环境中,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都会对周围的生物产生影响,更不要说这么多的废弃物了。”罗伯特说,“大石围是一个极其难得的物种基因库,这么美丽的地方,为什么有人不珍惜它呢?”
考察中还遇到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洞中考察的时候,一只不知名的小瓢虫飞到我手上停了下来,还不时优雅地振动一下美丽的翅膀。我当时对着小瓢虫感慨:“可惜我不是专门研究你的,下次我带个昆虫学专家来。”一旁的詹姆斯听到了,连声说“NO”。詹姆斯说:“小瓢虫之所以这么安详地飞到你手上,是出于对你的信任,你对它没有伤害之意,它才对你没有防备。如果来了许多捕捉它的人,小瓢虫就再也不会和人类亲近了。”
广西的八千多种植物中,有大量令人愉快的种类,包括美味佳淆、苦口良药(苦丁茶),恐怖毒草、绞杀生灵(植物)、耳乐起舞(跳舞草)、驱蚊去邪(伞通木,五加科)等许多植物,它们组成了诱人的植物旅游驱动力,吸引着外地的游客前来认识、亲历,探索、享受,共同丰富他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