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以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前提的背景下,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责任感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西峰区农村小学环境教育的研究,发现农村小学环境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仍需要不断探索完善。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西峰区域环境特色,分析农村小学环境教育的主要制约因素,透视我国当前西部农村小学环境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探讨有效的解决对策,使之进一步落实。
关键词:农村小学;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西峰区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加强环境教育是解决西部環境问题,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对他们开展环境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对环境教育的研究侧重于宏观研究,区域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西部地区农村小学环境教育的研究极少。因此,西部地区农村小学环境教育微观研究亟待加强。庆阳市西峰区经济相对发展较快,农村教育基础比较雄厚,选取西峰区农村小学进行环境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可信性。本文通过对西峰区农村小学的环境教育现状、制约因素及提出解决对策的研究,期望对西峰区的农村小学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同时希望对我国西部其它区域的农村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推进有所帮助。
一、西峰农村小学生环境教育现状分析
西峰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全区现辖3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和5个乡;总面积996km2。笔者通过对西峰区5个乡的小学环境教育情况的调查,发现西峰区农村小学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环境教育,但环境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仍需要不断探索完善,在实践中不断求进步、求发展。
1.不同学校环境教育开展程度差异显著
西峰区各学校开展环境教育也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手段,但是全区不同学校环境教育开展程度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区域间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农村地区距离城镇远近不同的影响,农村相对城镇而言对外信息交流有很大的局限性,师生主要靠以往的书本获取环境知识。另一方面,虽然环境教育针对所有学生采用了不同的开展方式,但会受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高,学校环境教育师资力量较强,制定的环境教育方案比较完善。因此,督促开展环境教育的效果也很明显,造成不同学校环境教育开展程度的差异。
2. 环境教育课程模式单一,内容缺乏系统性
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西峰农村小学环境教育主要采用的是多学科模式,即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平时上课的过程中穿插讲述环保知识,通过各门学科课程进行化整为零地实施环境教育。采用这种模式无需专门的授课老师和花费大量的时间,教育成本较低,但此形式单一枯燥,往往是渗而不透,学生掌握的环境知识不全面,并且环境教育层次性不强,也不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心理发展需要,致使环境教育的理念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
二、西峰农村小学生环境教育制约因素分析
1. 环境教育的师资紧缺,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西峰区农村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以学校为主要场所,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西峰区农村小学所面临的情况是大多数教师既没有接受过环境教育专项培训,也没有接受过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培训,自身缺乏全面的环境知识和开展环境教育的方法。然而,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从领导、老师、家长到学生,只对升学考试的课程倍加重视,环境教育没有作为必修课安排,有些学校仅仅以搞好周围的生活环境卫生来替代全面的环境教育。因此,对环境教育重视程度不高,使了农村小学环境教育举步维艰。
2. 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践场所的限制
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由于经济力量有限,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农村教学基础设施差,严重影响环境教育效果。一方面,农村小学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备缺乏,只能依靠传统的手写说教,使得环境教育过程中缺乏图、文、声并茂的直观性、动态性和交互性,不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使环境教学效率低。另一方面,学校图书资料有限,涉及环境的数量更少,既不利于老师环境教育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通过相关资料获得环境知识。
三、推进西峰农村小学生环境教育的对策
1.结合小学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深化对学生环境知识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向形式运算前期阶段的过渡时期,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他律向自律迈进的时期。[10]根据这一心理认知发展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尤为重要。此外,依照西峰农村学龄阶段孩子不同心理发展特点,从一般性的感性环境知识介绍逐渐过渡到系统和理性的环境科学知识来看,教育过程中应尽量把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综合考虑,从而能够深化对学生的环境知识教育,可通过美化校园、搞好家庭生活环境等形式,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了解环境科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环境思维,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2.采用多模式进行环境教育,通过活动渗透环境知识
西峰农村小学环境教育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多学科模式为主要的实现方式,交互采用两种环境教育课程模式,将环境教育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适当增加跨学科模式教育,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广、更深的环境科学知识,并且加深对环境知识的理解会使教育更富系统性和应用性。结合人与环境的关联性要素,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性的活动,比如开展护鸟活动、裁花种草、倡导节约用水,使用环保袋购物、借助“世界环境日”宣传环保知识、组织环境教育实践夏令营,让学生亲自体验环保的乐趣,将环境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小学生的实际行动,达到环境教育目的,这样以启发式的教学增强小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理性认识,评价和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
结语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小学时期也正是学生学习知识, 形成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更是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形成环境观念、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的关键时期。同时在我国进行小学环境教育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环境教育处在探索发展时期,进行我国农村小学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探讨西部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解决环境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对于完善和建立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体系,促进西部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和生态三者统一的持续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玲,霍文冕,康琛丽,梁九奇.西部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问题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22-1824.
[2]崔凤,唐国建.中国大陆的环境教育及其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4):86-89.
[3]田青,云雅如,殷培红.中国环境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未来趋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1):130-134.
[4]雷洪德. 环境教育研究的现状: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J].教育评论,2004,20(3):49-52.
关键词:农村小学;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西峰区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加强环境教育是解决西部環境问题,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对他们开展环境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对环境教育的研究侧重于宏观研究,区域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西部地区农村小学环境教育的研究极少。因此,西部地区农村小学环境教育微观研究亟待加强。庆阳市西峰区经济相对发展较快,农村教育基础比较雄厚,选取西峰区农村小学进行环境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可信性。本文通过对西峰区农村小学的环境教育现状、制约因素及提出解决对策的研究,期望对西峰区的农村小学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同时希望对我国西部其它区域的农村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推进有所帮助。
一、西峰农村小学生环境教育现状分析
西峰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全区现辖3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和5个乡;总面积996km2。笔者通过对西峰区5个乡的小学环境教育情况的调查,发现西峰区农村小学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环境教育,但环境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仍需要不断探索完善,在实践中不断求进步、求发展。
1.不同学校环境教育开展程度差异显著
西峰区各学校开展环境教育也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手段,但是全区不同学校环境教育开展程度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区域间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农村地区距离城镇远近不同的影响,农村相对城镇而言对外信息交流有很大的局限性,师生主要靠以往的书本获取环境知识。另一方面,虽然环境教育针对所有学生采用了不同的开展方式,但会受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高,学校环境教育师资力量较强,制定的环境教育方案比较完善。因此,督促开展环境教育的效果也很明显,造成不同学校环境教育开展程度的差异。
2. 环境教育课程模式单一,内容缺乏系统性
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西峰农村小学环境教育主要采用的是多学科模式,即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平时上课的过程中穿插讲述环保知识,通过各门学科课程进行化整为零地实施环境教育。采用这种模式无需专门的授课老师和花费大量的时间,教育成本较低,但此形式单一枯燥,往往是渗而不透,学生掌握的环境知识不全面,并且环境教育层次性不强,也不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心理发展需要,致使环境教育的理念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
二、西峰农村小学生环境教育制约因素分析
1. 环境教育的师资紧缺,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西峰区农村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以学校为主要场所,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西峰区农村小学所面临的情况是大多数教师既没有接受过环境教育专项培训,也没有接受过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培训,自身缺乏全面的环境知识和开展环境教育的方法。然而,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从领导、老师、家长到学生,只对升学考试的课程倍加重视,环境教育没有作为必修课安排,有些学校仅仅以搞好周围的生活环境卫生来替代全面的环境教育。因此,对环境教育重视程度不高,使了农村小学环境教育举步维艰。
2. 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践场所的限制
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由于经济力量有限,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农村教学基础设施差,严重影响环境教育效果。一方面,农村小学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备缺乏,只能依靠传统的手写说教,使得环境教育过程中缺乏图、文、声并茂的直观性、动态性和交互性,不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使环境教学效率低。另一方面,学校图书资料有限,涉及环境的数量更少,既不利于老师环境教育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通过相关资料获得环境知识。
三、推进西峰农村小学生环境教育的对策
1.结合小学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深化对学生环境知识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向形式运算前期阶段的过渡时期,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他律向自律迈进的时期。[10]根据这一心理认知发展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尤为重要。此外,依照西峰农村学龄阶段孩子不同心理发展特点,从一般性的感性环境知识介绍逐渐过渡到系统和理性的环境科学知识来看,教育过程中应尽量把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综合考虑,从而能够深化对学生的环境知识教育,可通过美化校园、搞好家庭生活环境等形式,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了解环境科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环境思维,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2.采用多模式进行环境教育,通过活动渗透环境知识
西峰农村小学环境教育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多学科模式为主要的实现方式,交互采用两种环境教育课程模式,将环境教育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适当增加跨学科模式教育,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广、更深的环境科学知识,并且加深对环境知识的理解会使教育更富系统性和应用性。结合人与环境的关联性要素,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性的活动,比如开展护鸟活动、裁花种草、倡导节约用水,使用环保袋购物、借助“世界环境日”宣传环保知识、组织环境教育实践夏令营,让学生亲自体验环保的乐趣,将环境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小学生的实际行动,达到环境教育目的,这样以启发式的教学增强小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理性认识,评价和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
结语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小学时期也正是学生学习知识, 形成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更是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形成环境观念、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的关键时期。同时在我国进行小学环境教育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环境教育处在探索发展时期,进行我国农村小学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探讨西部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解决环境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对于完善和建立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体系,促进西部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和生态三者统一的持续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玲,霍文冕,康琛丽,梁九奇.西部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问题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22-1824.
[2]崔凤,唐国建.中国大陆的环境教育及其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4):86-89.
[3]田青,云雅如,殷培红.中国环境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未来趋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1):130-134.
[4]雷洪德. 环境教育研究的现状: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J].教育评论,2004,20(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