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批评艺术

来源 :教育探索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是培养德、智、体全面人才的重要一环。鉴于体育教学的独特性,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表扬或批评)就显得更重要。批评是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上的过错提出责备并帮助改正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批评是对学生言行的矫正或否定,所以一贯的、轻易的否定往往使学生的情绪受到负面影响。影响批评效果的因素很多,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反而达不到批语教育的目的;而正确的批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口服心服,消除不良情绪,还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优秀的体育教师在批评教育时往往体现出一种艺术性。这种艺术性源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身心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教学理念,而且还蕴含着教育机智等许多经验技艺。
  首先,体育教师威信的树立是批评艺术的基础。一个教师愈有威信,就愈被学生所尊敬、爱戴、信任和拥护;他的教导就容易为学生接受并付之于行动。其次,语言表达能力是批评的主体。体育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在语言、声音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发挥身态语言的作用。为了达到良好的批评效果,应该注意语言、声音和身态语言等的正确选择和配合。
  1.批评的语言力求准确,富有逻辑性。体育教学的复杂多变,要求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划分错误的责任界限,分清错误的性质、影响大小,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情况选择准确规范的字眼,并配以相应的表情和手势,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语言要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
  2.批评的语言应形象生动,饱含激情。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从爱护学生的思想出发。情动于中而溢于表,对学生的态度应是热情诚恳的,推心置腹的。因此,教师在批评时,他的表情、音调、手势要在同批评内容相对应的基础上,或高亢激昂,或和风细雨,或形象风趣,避免不良情绪的外露,那些刻板的教条,干巴枯燥的大道理,毫无个人感情的批评则只会令学生生厌。
  3.批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启发性实质上是把问题分解为小问题,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分析,渐次引导,最后使学生分 辩是非,提高认识。学生受批评时往往带有防御抵抗、惶惑不安、羞怯紧张等消极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坚持启发性教育,以扣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内部蕴藏的动力,而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甚至强词夺理,这样才能实现较好的教育目的。
  第三要掌握批评的时机、时间和场合。一般在错误的苗头刚出现时,就要及时处理。
  第四,要区分批评的对象。不论是双差生还是三好生,出现错误时,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处理。但要针对不同年龄特征,不同性别,在方式方法上要区别对待。教师在批评时,一定要先把事情弄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要充分利用他们很强的自尊心,督促他们达到更高要求。
  最后要掌握批评的尺寸。要掌握合理的批评尺寸,首先就要明确行为准则与判断原则,规定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批评教育的艺术性最终还是通过实践中的教育机智来体现。教育机智是教师的一种特殊的智力定向能力,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出现的情况千变万化,教师必须在极短暂时间内,面对突发的偶然事件,敏锐地调动出若干种处置方案,并能迅速地作出选择,择其最优方案加以正确处理。教育机智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教育经验的升华,是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熔铸的结晶。我把教学实践中运用的若干经验归纳如下:
  1.明奖暗责法 良药苦口,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训斥、惩罚只是消极地禁止某种心理或行为,当受到训斥、处罚后,最多只能减少该种心理或行为的再次发生,而不知道究竟表现出何种心理或行为才算恰当。因此需要“糖衣炮弹”,教师如果运用表扬的形式从中包含着批评,或一定的要求,予以言行矫正,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以礼代责法 伤人一语六月寒,中学生十分需要理解和尊重,恶语批评的结果往往刺伤了学生的自尊,使他们失去自信,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形成对教师或其他同学的不满以至逆反心理。如教师在某个特定时刻,对需要教育的对象,彬彬有礼地请该同学到教师旁或一个指定地点休息,实际进行的是行为限制和冷静思过。
  3.以情换责法 从行为关系上来看,教师一方是命令发布者,学生一方是命令接受者,有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因此接受命令一方,在心理上可能会不愉快。有些学生对教师的命令、批评不满,其原因也就在这里。教师若能在适当批评教育的同时,施以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其教育效果往往会更佳。我在进行批评教育时,就常常用平等的口气,关心的态度,尊重的形式。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的批评要显示其艺术性,就应该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在建立自己威信的基础上,因人因地因时因事,采用相应的语言、声音和身态语言,对学生提出批评,充分体现出批评的准确逻辑性、形象趣味性、自觉启发性、公正连贯性,并用批评教育的机智巧妙性达到良好的批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2-01-20
其他文献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进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完善。只有学生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才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才能为
期刊
摘 要:本文就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作者认为主要是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关键词: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使用工具书  How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at the request of the students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
期刊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而新世纪需要新型的人才,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教育强化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在教学各个环境中渗透口语交际训练,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点滴尝试,谈谈自己的体会,主要表现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
期刊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关的例题和练习,并充分注重例题的练习多方位、多侧面、多层次的发散,以达到知识为媒介,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发散思维;训练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 dissipate of thinking, the development student's abi
期刊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作文试题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命题形式由材料作文发展到话题作文。究其原因,一是受素质教育的鞭策;二是受教材多样化的启示。出题者通过多年经验的总结,发现话题作文能在客观形式上对素质教育作比较完美的诠释,认为话题作文更容易让考生自由选择,充分发挥,让考生写出真实水平。由此可以预见今后的几年中,话题作文在高考语文中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并会逐渐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导形式。对此,我
期刊
摘 要:教师在日常实践中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有计划的进行必要的指导与训练。笔者认为,既要抓课堂上的培养提高,又要重视课外的指导与训练。  关键词:口语;交际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aid" training  MA Sheng-hong  Abstract: teachers in their daily pr
期刊
摘 要:任何一种语言都植根于文化之中,同时反映该文化的内容。借助文化背景知识这一桥梁,有助于目的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提高学习者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文从习语、数字短语、文化冲突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知识之一。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文化差异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Gu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梁祝故事所形成的爱情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着手,说明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使人形成一种观念,从而约束人的行为活动。学校管理有经验型、制度型和制度与文化并重型,“制度管事,文化管人”是学校管理的致高境界。积极的学校文化将催人奋进,润物无声。学校文化的建设要从观念着手,正确的学生观、课堂观是体现学校文化中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有了积极的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就能事半功倍,办学质量就能稳步提升。  
期刊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对中学生而言,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出有一定价值的新思维成果。它包括如下一些内容;已知的定理、公式经过其自身的研究探索而获得,不满足现成的证明方法而独立地提出新的解法;对非标准的题目探索出独创性的解法等等。即使他们创造的产物无新的客观价值,但就其主观方面来说,都体现了某种创造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和发
期刊
摘 要: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素养,使学生拥有数学的大脑,掌握数学的方法,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  Try to talk a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consciousness  Din Yi-Lin  Abstract: We want to develop the stude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