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觉得我是一颗原子。”
说这话的是北京706青年空间的创始人之一程宝忠。这家号称中国第一的青年空间,如今在享有“宇宙中心”之誉的北京五道口,有近600平方米的两套复式公寓近900平方米的空间——如果都住满的话,大约能容纳90个“原子”。
706当然不是简单的青年宿舍。这里每周会有10场以上的活动,内容无所不包,标准只有两条:青年话题,深度互动。靠着聊LGBT的真实生活、看阿巴斯和黑泽明的电影,讨论摇滚与社会运动,分享死亡、恐惧或是仅仅讨论“毕业以后做什么”,706吸引了各种各样的年轻人:海归,风投白领,IT男,到北京寻求实习机会的大学生……
另一位创始人邬方荣统计过,706住客的平均年龄是24岁,微信读者的平均年龄则只有22岁,关注者中北京最多,占三分之一,上海和广州紧追其后。显然,聚集在这里的多是中国一线城市的年轻灵魂。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在旅途中的孤单/在人潮里的孤单/在思考时的孤单/我们不停地出发和抵达/却还没找到意义的意义/却还不知道存在地存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前,706在它的活动推广词中这样写道:“我们试图为每个孤岛都找到链接的节点。”
深圳青年邓可是较早加入的一个“孤岛”。2013年8月,他从法国归国,突然发现深圳已无法满足他的需要。“世界那么大,我想要看看。”几番寻找后,邓可把寻找的起点放在了706。
如今回想起来,在706生活的这3年确实成为他“看世界”的依托。除了见识到更多生活的可能性,他觉得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点儿像家,不过更自由,更有自主性”。尤其是,他真正感受到了“世界那么大”的丰富性。
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是“一人一故事”活动。主办方是一家小型话剧团,整个活动便是一场庞大的即兴演出,观众分享自己最难忘的经历,演员现场表演,双方互为观众与演员,氛围十分奇妙。
参加这次活动时,邓可正处于一个“很down”的状态,既摆脱不了家庭和过往的负担,又看不清未来,而这场活动给他提供了一个探索内心、发现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这也是他第一次观看这种艺术形式的话剧。
跳跳虎住进706比邓可还要早一个月。他常常回想起那时的706,更加纯粹,更加充满理想主义和激情。“经常一伙人聊到半夜三点,聊诗歌,聊哲学,讲段子,讲故事,累了直接倒地就睡,第二天早上八点照常起来上班。”
外表陌生,内心似又相熟,这种氛围使许多人放下内心的壁垒。小磊还记得一次民谣活动中,一个看起来像高中毕业生的男孩儿,唱了一首自己创作的情歌后,邀请大家一起唱。小磊本来认为不可能有观众响应,因此只是张了张嘴装装口型,没想到,几乎全场的年轻人都十分自然地跟着大声唱起来。
“当时我就想,我是不是太俗气了?”小磊推推眼镜说。他属于706吸引人群中的另一极——渴望了解当代青年的人。他29岁,曾留学西亚,拍过纪录片,在电视台担任过驻外记者,在国内英文媒体做过编辑,如今他尝试将VR引进新闻报道领域。为了了解90后的想法,小磊住进了706。
Leslie大概是706居民中经历最丰富的。她妈妈是台湾与葡萄牙混血,爸爸是出生在越南的香港人,而她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Leslie会说英语、粤语和普通话。大三时,Leslie创立了一家为在校大学生做职业准备的培训公司,如今在北京和美国都有业务。带着了解中国年轻人的想法,Leslie住进了706,她最有趣的发现是原来中国和美国的年轻人对女权主义的看法颇为相同。但因为文化和传统概念的不一样,中国和美国人理解和选择如何面对的方式也不一样。
用程宝忠的话来说,那就是他所追求的“原子”与“原子”积极碰撞的状态。
为了保持706的这种状态,26岁的程宝忠仍未从清华国际关系硕士毕业。他说,本科時最大的苦闷,就是无法习惯大学里单调的生活。同学们按部就班地上课,但只是坐在座位上打电脑、玩手机;同学之间的交流非常表面化,“也就聊聊NBA或AV,或者晚上去哪儿吃饭”。
说这话的是北京706青年空间的创始人之一程宝忠。这家号称中国第一的青年空间,如今在享有“宇宙中心”之誉的北京五道口,有近600平方米的两套复式公寓近900平方米的空间——如果都住满的话,大约能容纳90个“原子”。
706当然不是简单的青年宿舍。这里每周会有10场以上的活动,内容无所不包,标准只有两条:青年话题,深度互动。靠着聊LGBT的真实生活、看阿巴斯和黑泽明的电影,讨论摇滚与社会运动,分享死亡、恐惧或是仅仅讨论“毕业以后做什么”,706吸引了各种各样的年轻人:海归,风投白领,IT男,到北京寻求实习机会的大学生……
另一位创始人邬方荣统计过,706住客的平均年龄是24岁,微信读者的平均年龄则只有22岁,关注者中北京最多,占三分之一,上海和广州紧追其后。显然,聚集在这里的多是中国一线城市的年轻灵魂。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在旅途中的孤单/在人潮里的孤单/在思考时的孤单/我们不停地出发和抵达/却还没找到意义的意义/却还不知道存在地存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前,706在它的活动推广词中这样写道:“我们试图为每个孤岛都找到链接的节点。”
深圳青年邓可是较早加入的一个“孤岛”。2013年8月,他从法国归国,突然发现深圳已无法满足他的需要。“世界那么大,我想要看看。”几番寻找后,邓可把寻找的起点放在了706。
如今回想起来,在706生活的这3年确实成为他“看世界”的依托。除了见识到更多生活的可能性,他觉得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点儿像家,不过更自由,更有自主性”。尤其是,他真正感受到了“世界那么大”的丰富性。
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是“一人一故事”活动。主办方是一家小型话剧团,整个活动便是一场庞大的即兴演出,观众分享自己最难忘的经历,演员现场表演,双方互为观众与演员,氛围十分奇妙。
参加这次活动时,邓可正处于一个“很down”的状态,既摆脱不了家庭和过往的负担,又看不清未来,而这场活动给他提供了一个探索内心、发现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这也是他第一次观看这种艺术形式的话剧。
跳跳虎住进706比邓可还要早一个月。他常常回想起那时的706,更加纯粹,更加充满理想主义和激情。“经常一伙人聊到半夜三点,聊诗歌,聊哲学,讲段子,讲故事,累了直接倒地就睡,第二天早上八点照常起来上班。”
外表陌生,内心似又相熟,这种氛围使许多人放下内心的壁垒。小磊还记得一次民谣活动中,一个看起来像高中毕业生的男孩儿,唱了一首自己创作的情歌后,邀请大家一起唱。小磊本来认为不可能有观众响应,因此只是张了张嘴装装口型,没想到,几乎全场的年轻人都十分自然地跟着大声唱起来。
“当时我就想,我是不是太俗气了?”小磊推推眼镜说。他属于706吸引人群中的另一极——渴望了解当代青年的人。他29岁,曾留学西亚,拍过纪录片,在电视台担任过驻外记者,在国内英文媒体做过编辑,如今他尝试将VR引进新闻报道领域。为了了解90后的想法,小磊住进了706。
Leslie大概是706居民中经历最丰富的。她妈妈是台湾与葡萄牙混血,爸爸是出生在越南的香港人,而她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Leslie会说英语、粤语和普通话。大三时,Leslie创立了一家为在校大学生做职业准备的培训公司,如今在北京和美国都有业务。带着了解中国年轻人的想法,Leslie住进了706,她最有趣的发现是原来中国和美国的年轻人对女权主义的看法颇为相同。但因为文化和传统概念的不一样,中国和美国人理解和选择如何面对的方式也不一样。
用程宝忠的话来说,那就是他所追求的“原子”与“原子”积极碰撞的状态。
为了保持706的这种状态,26岁的程宝忠仍未从清华国际关系硕士毕业。他说,本科時最大的苦闷,就是无法习惯大学里单调的生活。同学们按部就班地上课,但只是坐在座位上打电脑、玩手机;同学之间的交流非常表面化,“也就聊聊NBA或AV,或者晚上去哪儿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