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城务工人员为了生计忙于奔波,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容易出现偏差。本文描述了行为习惯偏差的表现,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阐述了农村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出现偏差的原因。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成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要“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他们多数为了生计忙于奔波,生活艰难,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虽然外来务工人员很关心子女的教育,但是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和素质的限制,对子女的教育总是不得力。在这种背景下,探究外来务工子女行為习惯偏差的原因,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行为习惯偏差
行为习惯通常意义上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与自己的经历和教育程度相适应的固定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在生活中会成为他在行动时的首要选择,具有很强的潜意识作用。行为习惯偏差又称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它是指人们在遵守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不良的社会环节、教育方式和功能失调的家庭影响形成的一种背离、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将青少年偏差行为分为一般偏差行为和严重偏差行为。一般偏差行为是指包括不道德行为和轻微违法行为在内的轻微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严重偏差行为就是指犯罪行为。行为习惯偏差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本文研究的农村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偏差主要是强调消极表现和消极影响。
二、农村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偏差成因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偏差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受到学生自身原因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制约。
(一)家庭教育不良
1. 家庭特点不良
从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特点来看,存在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如由于父母都忙于工作,或者由于家中子女较多,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特别是与孩子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不能满足孩子对父母的情感要求。又或者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不够,对孩子在校情况知之甚少,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在缺少长辈的照顾的情况下,子女容易在不良诱因下产生不良行为,而且孩子的不良行为没有产生不良影响之前往往容易被忽视,从而最终产生恶果。
2. 家长素养不良
有调查研究发现,家长的文化程度和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正相关。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不仅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十分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而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则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更是如此。外来务工人员家长中大多数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只占有极少比例。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父母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未成年人长期生活在其中,很容易受到影响。父母的不良行为会给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有意无意模仿大人不良行为,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直接影响从而产生不良后果。
(二)学校教育偏差
1. 教学目标偏差
虽然近年来提倡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但是只要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仍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就很难消失。特别是农村小学,学校的生源一般,现在又吸纳了较多基础较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想要在全市的学校中有较好的表现,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教学质量。很多学校都将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相等同,“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学生的成绩、升学率成为评判一所学校的唯一标准。学校只抓科学文化,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容易忽视思想教育。“德育为抓手”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校只是片面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2. 教学方式偏差
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妥当也会直接或间接助长学生行为习惯偏差的形成和发展。有的老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时,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尤其是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缺乏耐心,教育方法粗暴简单,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是如此,因为学校有权利根据学生表现的好坏决定他们是否继续在校就读,于是老师就很容易请家长来校协助教育或直接让学生回家反省。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有时会跟老师发生冲突;有的老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漠不关心也不寻求各方面的配合;有的老师做了一些工作,学生的表现也有了一些转机,但学生的表现一般都会出现反复,出现反复时老师就失去了教育耐心,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再次发生,无力改正。
(三)社会环境不利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来自社会的一些影响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偏差的形成有消极影响。在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各种个人利益诱惑下,在社会道德、思想觉悟还较低的情况下,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假冒伪劣,对金钱的盲目崇拜,贪污腐败,赌博迷信,面对随处可见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丑恶现象,都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冲击。
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通讯和网络事业也迅猛发展。网上的信息未经过滤。不良信息、网上聊天、交友、游戏等的负面影响。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对网络痴迷,女生爱聊天,男生爱游戏。但最近两年去网吧的学生并不多,他们都缠着父母买电脑,在家里上网,因为在家上网的时间相对自由。近几年来电脑的价格平民化起来,父母也能够承担这样的消费,家里也都购置了电脑,所以很多学生就趁父母不在家就偷偷上网。
(四)学生自身不足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偏差固然是有着客观原因的,但他们本身才是最根本原因,毕竟内因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1. 矛盾性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方面感觉新的学习和生活能够带来更多机会和改变,另一方面又比较留恋家乡相对熟悉的环境;一方面渴望能够尽快融入新的环境,另一方面又从内心深处觉得新环境中的人似乎对自己存在心理上的排斥;他们渴望得到认同,却对自己缺乏必要的信心。
2. 塑造性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生活经历的特殊性,在小学阶段更容易出问题。由于对自身和身边的环境缺乏判断力,若没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易受到外来的物质或精神的诱惑,导致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误入歧途。
3. 自卑心
自卑心常常使人无法正确地审视自己,容易形成胆小、羞怯、内向、沉默寡言、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心理因素,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将起到消极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来自欠发达地区,他们来到这里,大多数学生对生活、对学习充满希望。内心深处保留着较强的自尊。但是,他们发现在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上,都没有优势,当现实不尽人意的时候,其反面消极的方面就显现并占据显著位置。表现为自我保护心理过强,一有刺激就反应过度。
参考文献:
[1]孙继军,林崇光,叶敏捷.温州地区小学民工子女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的研究[J].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03).
[2]吕锐.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10(04).
[3]王成其.外来民工子女行为偏差的矫正策略初探[J].网络科技时代,2007(10).
[4]张生.做好民工子女教育工作意义重大[J].江苏教育,2006(02).
[5]石晓英.谈外来民工子女的习惯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08(10).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成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要“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他们多数为了生计忙于奔波,生活艰难,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虽然外来务工人员很关心子女的教育,但是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和素质的限制,对子女的教育总是不得力。在这种背景下,探究外来务工子女行為习惯偏差的原因,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行为习惯偏差
行为习惯通常意义上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与自己的经历和教育程度相适应的固定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在生活中会成为他在行动时的首要选择,具有很强的潜意识作用。行为习惯偏差又称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它是指人们在遵守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不良的社会环节、教育方式和功能失调的家庭影响形成的一种背离、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将青少年偏差行为分为一般偏差行为和严重偏差行为。一般偏差行为是指包括不道德行为和轻微违法行为在内的轻微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严重偏差行为就是指犯罪行为。行为习惯偏差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本文研究的农村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偏差主要是强调消极表现和消极影响。
二、农村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偏差成因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偏差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受到学生自身原因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制约。
(一)家庭教育不良
1. 家庭特点不良
从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特点来看,存在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如由于父母都忙于工作,或者由于家中子女较多,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特别是与孩子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不能满足孩子对父母的情感要求。又或者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不够,对孩子在校情况知之甚少,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在缺少长辈的照顾的情况下,子女容易在不良诱因下产生不良行为,而且孩子的不良行为没有产生不良影响之前往往容易被忽视,从而最终产生恶果。
2. 家长素养不良
有调查研究发现,家长的文化程度和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正相关。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不仅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十分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而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则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更是如此。外来务工人员家长中大多数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只占有极少比例。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父母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未成年人长期生活在其中,很容易受到影响。父母的不良行为会给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有意无意模仿大人不良行为,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直接影响从而产生不良后果。
(二)学校教育偏差
1. 教学目标偏差
虽然近年来提倡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但是只要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仍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就很难消失。特别是农村小学,学校的生源一般,现在又吸纳了较多基础较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想要在全市的学校中有较好的表现,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教学质量。很多学校都将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相等同,“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学生的成绩、升学率成为评判一所学校的唯一标准。学校只抓科学文化,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容易忽视思想教育。“德育为抓手”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校只是片面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2. 教学方式偏差
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妥当也会直接或间接助长学生行为习惯偏差的形成和发展。有的老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时,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尤其是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缺乏耐心,教育方法粗暴简单,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是如此,因为学校有权利根据学生表现的好坏决定他们是否继续在校就读,于是老师就很容易请家长来校协助教育或直接让学生回家反省。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有时会跟老师发生冲突;有的老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漠不关心也不寻求各方面的配合;有的老师做了一些工作,学生的表现也有了一些转机,但学生的表现一般都会出现反复,出现反复时老师就失去了教育耐心,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再次发生,无力改正。
(三)社会环境不利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来自社会的一些影响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偏差的形成有消极影响。在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各种个人利益诱惑下,在社会道德、思想觉悟还较低的情况下,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假冒伪劣,对金钱的盲目崇拜,贪污腐败,赌博迷信,面对随处可见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丑恶现象,都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冲击。
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通讯和网络事业也迅猛发展。网上的信息未经过滤。不良信息、网上聊天、交友、游戏等的负面影响。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对网络痴迷,女生爱聊天,男生爱游戏。但最近两年去网吧的学生并不多,他们都缠着父母买电脑,在家里上网,因为在家上网的时间相对自由。近几年来电脑的价格平民化起来,父母也能够承担这样的消费,家里也都购置了电脑,所以很多学生就趁父母不在家就偷偷上网。
(四)学生自身不足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偏差固然是有着客观原因的,但他们本身才是最根本原因,毕竟内因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1. 矛盾性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方面感觉新的学习和生活能够带来更多机会和改变,另一方面又比较留恋家乡相对熟悉的环境;一方面渴望能够尽快融入新的环境,另一方面又从内心深处觉得新环境中的人似乎对自己存在心理上的排斥;他们渴望得到认同,却对自己缺乏必要的信心。
2. 塑造性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生活经历的特殊性,在小学阶段更容易出问题。由于对自身和身边的环境缺乏判断力,若没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易受到外来的物质或精神的诱惑,导致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误入歧途。
3. 自卑心
自卑心常常使人无法正确地审视自己,容易形成胆小、羞怯、内向、沉默寡言、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心理因素,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将起到消极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来自欠发达地区,他们来到这里,大多数学生对生活、对学习充满希望。内心深处保留着较强的自尊。但是,他们发现在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上,都没有优势,当现实不尽人意的时候,其反面消极的方面就显现并占据显著位置。表现为自我保护心理过强,一有刺激就反应过度。
参考文献:
[1]孙继军,林崇光,叶敏捷.温州地区小学民工子女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的研究[J].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03).
[2]吕锐.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10(04).
[3]王成其.外来民工子女行为偏差的矫正策略初探[J].网络科技时代,2007(10).
[4]张生.做好民工子女教育工作意义重大[J].江苏教育,2006(02).
[5]石晓英.谈外来民工子女的习惯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