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它影响、制约人们行动的倾向性与方式。人们如何看待贫困,既直接制约着其对待穷人的态度与情感,又左右着其对待穷人的行为方式,还影响着社会反贫困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 贫困观 主位貧困观 客位贫困观
贫困观作为人们解释、诠释贫困现象的观念系统,具有不同的价值观(金钱观)、社会地位、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的人,其看待贫困的视角存在差异,所形成的贫困观通常是不同的。为揭示贫困影响贫困人群的效用机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贫困观进行分类是非常必要的。笔者依据人们看待贫困的立场和视觉,将贫困观区分为主位贫困观和客位贫困观。
一、客位贫困观
“客位”包含“他者”、“客体”、“客观”等方面的含义。所谓客位贫困观,就是视贫困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而形成的贫困观,其主体通常是未曾经历贫困的非贫困人群。客位贫困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科学主义的取向。基于科学主义的取向,贫困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普遍存在的事实,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物质性,“即使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态有可能接近其潜能,然而,普遍的贫困依然是一个规律”[1]。贫困研究和反贫困实践的展开,都以相应的贫困标准为逻辑起点,根据贫困的成因而确定对策,力图消除贫困。既有贫困研究大多数都是围绕认定贫困的客观标准和贫困的成因展开的,这表明占据主导地位的客位贫困观是科学主义取向的。
2.认知情感的剥离。所谓认知情感的剥离,是指在客位贫困观中,人们对贫困的认识、理解与对待贫困人群的情感、态度不一致,彼此剥离。在认知层面上,在众多有贫困理论中,除贫困文化论外,其他贫困理论都没有把贫困人群自身因素作为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在笔者进行的调查中,仅有6%的大学生认为贫困人群自身因素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情感、态度方面,笔者的调查表明有72%的非贫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疏离、排斥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倾向。
3.穷人形象的丑化。秉持客位贫困观的非贫困群体受传统观念、大众传媒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贬低穷人、丑化穷人的现象。在撰写本文期间,笔者曾主持召开“如何帮助贫困生”的座谈会,会上,笔者要求与会大学生谈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印象。结果,许多同学都表现出了贬低穷人、丑化穷人的倾向。这激起了笔者的兴趣,趁机让与会的大学生用“穷”字做了一个词语联想的游戏。结果发现,大学生由“穷”所引发的联想绝大多数都是消极的词语。事后,笔者特意制作了一张与“穷”相关的词汇表,分析发现,“穷”在汉语中确实多是“消极的”。语言是文化的积淀,“穷”在汉语中经常被指称为“消极”的,足见贬低穷人、丑化穷人的倾向既源远流长又根深蒂固。
非贫困群体在生存上已经摆脱贫困带来的影响和限制,拥有和创造社会财富,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处于优势地位,主导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流群体。在这种优势地位驱动下,该群体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能获得最大利益,主导群体已经握有社会权力,是不愿意别人分享之[2],社会如果一味强调非贫困阶层的积累作用而忽视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消费,则不仅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且使整个经济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畸形化[3]。导致贫困人口增多、贫困程度加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造成社会和经济不稳定。如此局面作为非贫困群体自身也不想让它出现。因此,面对社会的贫富差距、贫困现象,一些以非贫困群体为视角的贫困观(即客位贫困观)相继出现,并为政府、社会反贫困作出积极探索。
二、主位贫困观
主位贫困观是指基于贫困体验而形成的贫困观,其主体通常是贫困人群或曾经贫困的人群。主位贫困观具有以下特点:
1.人文主义的取向。与客位贫困观不同,主位贫困观根植于贫困人群的生活体验,贫困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秉持主位贫困观的人,面对贫困人群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强烈共鸣和共情,更容易、更愿意援助贫困人群。
2.贫困成因的漠视。从贫困观的内容要素看,主位贫困观并不看重贫困的成因,而更多关注的是贫困所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贫困人群虽然具有强烈的摆脱贫困的愿望,但很少认真挖掘导致贫困的原因,他们更关心、更在乎的是非贫困人群如何看待、对待穷人。根据笔者的调查,所有的经济困难大学生都有尽快摆脱贫困的愿望,85%的经济困难大学生未曾专门分析贫困的成因,83%的经济困难大学生表示,选择社交对象时会看重其对待穷人的态度。
3.穷人身份的敏感。非贫困人群在社会中属于多数群体,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所秉持的客位贫困观通常也就是社会的主流观念。占据主导地位的客位贫困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贫困人群的偏见或歧视,以及对穷人形象的丑化。受其影响,贫困人群为规避消极的社会评价,对自身的穷人身份比较敏感。贫困人群对自身穷人身份的敏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他人对待穷人的言行,容易引发他们的情绪,其二是他们不愿意让他人知晓自己的穷人身份。根据笔者的调查,92%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家境贫困。
参考文献:
[1]夏普等著.社会问题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7.
[2]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10.
[3]任俊,叶浩生.论积极社会科学的价值意义[J].社会科学,2004,11:79-84.
关键词: 贫困观 主位貧困观 客位贫困观
贫困观作为人们解释、诠释贫困现象的观念系统,具有不同的价值观(金钱观)、社会地位、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的人,其看待贫困的视角存在差异,所形成的贫困观通常是不同的。为揭示贫困影响贫困人群的效用机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贫困观进行分类是非常必要的。笔者依据人们看待贫困的立场和视觉,将贫困观区分为主位贫困观和客位贫困观。
一、客位贫困观
“客位”包含“他者”、“客体”、“客观”等方面的含义。所谓客位贫困观,就是视贫困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而形成的贫困观,其主体通常是未曾经历贫困的非贫困人群。客位贫困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科学主义的取向。基于科学主义的取向,贫困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普遍存在的事实,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物质性,“即使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态有可能接近其潜能,然而,普遍的贫困依然是一个规律”[1]。贫困研究和反贫困实践的展开,都以相应的贫困标准为逻辑起点,根据贫困的成因而确定对策,力图消除贫困。既有贫困研究大多数都是围绕认定贫困的客观标准和贫困的成因展开的,这表明占据主导地位的客位贫困观是科学主义取向的。
2.认知情感的剥离。所谓认知情感的剥离,是指在客位贫困观中,人们对贫困的认识、理解与对待贫困人群的情感、态度不一致,彼此剥离。在认知层面上,在众多有贫困理论中,除贫困文化论外,其他贫困理论都没有把贫困人群自身因素作为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在笔者进行的调查中,仅有6%的大学生认为贫困人群自身因素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情感、态度方面,笔者的调查表明有72%的非贫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疏离、排斥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倾向。
3.穷人形象的丑化。秉持客位贫困观的非贫困群体受传统观念、大众传媒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贬低穷人、丑化穷人的现象。在撰写本文期间,笔者曾主持召开“如何帮助贫困生”的座谈会,会上,笔者要求与会大学生谈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印象。结果,许多同学都表现出了贬低穷人、丑化穷人的倾向。这激起了笔者的兴趣,趁机让与会的大学生用“穷”字做了一个词语联想的游戏。结果发现,大学生由“穷”所引发的联想绝大多数都是消极的词语。事后,笔者特意制作了一张与“穷”相关的词汇表,分析发现,“穷”在汉语中确实多是“消极的”。语言是文化的积淀,“穷”在汉语中经常被指称为“消极”的,足见贬低穷人、丑化穷人的倾向既源远流长又根深蒂固。
非贫困群体在生存上已经摆脱贫困带来的影响和限制,拥有和创造社会财富,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处于优势地位,主导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流群体。在这种优势地位驱动下,该群体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能获得最大利益,主导群体已经握有社会权力,是不愿意别人分享之[2],社会如果一味强调非贫困阶层的积累作用而忽视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消费,则不仅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且使整个经济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畸形化[3]。导致贫困人口增多、贫困程度加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造成社会和经济不稳定。如此局面作为非贫困群体自身也不想让它出现。因此,面对社会的贫富差距、贫困现象,一些以非贫困群体为视角的贫困观(即客位贫困观)相继出现,并为政府、社会反贫困作出积极探索。
二、主位贫困观
主位贫困观是指基于贫困体验而形成的贫困观,其主体通常是贫困人群或曾经贫困的人群。主位贫困观具有以下特点:
1.人文主义的取向。与客位贫困观不同,主位贫困观根植于贫困人群的生活体验,贫困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秉持主位贫困观的人,面对贫困人群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强烈共鸣和共情,更容易、更愿意援助贫困人群。
2.贫困成因的漠视。从贫困观的内容要素看,主位贫困观并不看重贫困的成因,而更多关注的是贫困所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贫困人群虽然具有强烈的摆脱贫困的愿望,但很少认真挖掘导致贫困的原因,他们更关心、更在乎的是非贫困人群如何看待、对待穷人。根据笔者的调查,所有的经济困难大学生都有尽快摆脱贫困的愿望,85%的经济困难大学生未曾专门分析贫困的成因,83%的经济困难大学生表示,选择社交对象时会看重其对待穷人的态度。
3.穷人身份的敏感。非贫困人群在社会中属于多数群体,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所秉持的客位贫困观通常也就是社会的主流观念。占据主导地位的客位贫困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贫困人群的偏见或歧视,以及对穷人形象的丑化。受其影响,贫困人群为规避消极的社会评价,对自身的穷人身份比较敏感。贫困人群对自身穷人身份的敏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他人对待穷人的言行,容易引发他们的情绪,其二是他们不愿意让他人知晓自己的穷人身份。根据笔者的调查,92%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家境贫困。
参考文献:
[1]夏普等著.社会问题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7.
[2]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10.
[3]任俊,叶浩生.论积极社会科学的价值意义[J].社会科学,2004,11: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