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流行于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民间歌曲 “花儿”,是当地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形式。这类山歌无论从歌词还是旋法上都与河湟花儿、洮泯花儿略有区别。但宁夏花儿在全国范围内传唱并流行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是传承及推广方面的力度不够。因此,笔者主要从宁夏花儿的传承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寻求问题的所在。从而理清思绪,来研究宁夏花儿为何不能广泛传播的原因,为宁夏花儿更进一步的传播,推广及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传承与研究目的。
关键词:宁夏花儿;传承与保护;创新
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山歌。由于它的流行区域较广,流传也不仅限于一个民族,而是交叉聚居于十多个民族,并且共同用当地的汉语方言演唱。因此,花儿这种民歌形式是当地各族群众共同浇灌的艺术之花。它直接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表达人民的心声,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受当地各族人们的喜爱。更可贵的是,一个歌种的流布跨省区,又跨多个民族,这在全国各地民歌中确实是奇特的现象。
花儿按流行区域可称为甘肃花儿、宁夏花儿、青海花儿和新疆花儿。其类型有洮岷花儿,河湟花儿和六盘山山花儿三类。而宁夏花儿主要指六盘山山花儿,并夹杂着与当地其它民歌相融合的音调。与前两类花儿在旋法,歌词格律中都略有不同。因此,不能感性的将宁夏花儿全部归属于河州花儿(河湟花儿),这种分类法有显草率。如在音乐曲调中洮岷花儿与河湟花儿都有“令”,如白牡丹令、仓啷啷令、莲花山令等。但宁夏花儿不以“令”相称,心里所想所愿,直接用曲调唱出来,表达自我真情实感,倾吐心声。而对于我们生活在宁夏回族地区的人来说,随口唱几首宁夏花儿应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但,通过我们走访和调查,事实并非所想,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勤劳勇敢的宁夏人,大都不会唱花儿。因此,我们带着这样一个沉重而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来研究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一、宁夏花儿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现状
宁夏花儿在宁夏地区得以流行,其生存环境主要依靠田间劳动、山野作业、男女青年相互表达爱意、约会、相互倾诉心声等。这种山歌形式是当地劳动人民在山野和田间劳动时所演唱的,也有部分是表达男女之间爱情的,还有部分是表达当时人们悲苦的生活。这是宁夏花儿传播的本源。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机械化生产方式也在快速呈现。这样,传统的沿袭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劳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些生存于劳动之中、人们生活之中的民间音乐也自然就失去了它的自然生存环境。与之相依的民间流传的歌曲所特有的组织和鼓舞劳动的实用功能以及演唱方式骤然失效;演唱群体也随即瓦解。这对于宁夏花儿这种土生土长在宁夏地区多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生产中形成的优秀山歌歌种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另外,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了原有民歌的外部生存环境。当地农村的男女青年大多都外出打工,忙于生计,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因此,在民间会唱花儿的人越来越少,这极少数大都是年迈者,而年轻一代的内心不再对田间山野民歌倾注热情,也几乎都不怎么会唱土生土长的民歌,这好比掘断了原生态民歌传承的根。现代传媒的强势入侵,给广大农村青年带来无比的新奇和梦想,也逐渐影响着这一代人的人生观与艺术审美取向。此前代表着传统文化的民歌,曾经是人们获得音乐美感的唯一来源,深深扎根在一代又一代民众的心里,使得这些来自于基层劳动及生活中的歌曲得以代代相传;如今,这些民歌的审美意义在农村年轻一代的心中已经贬值,本该是花儿传播主体的现代年轻人,却一头扎进了流行文化的时尚怀抱,使这些当地土生土长的民歌的传承链条自此断裂而无法链接。
因此,笔者认为,在宁夏花儿一息尚存之际,最重要的就是对其进行抢救、挖掘、创新、保护与传承。我们之所以要保护与传承宁夏花儿,目的就是要让生存在中华音乐文化之血脉下的“基因”能够代代相传。
二、宁夏花儿传承与保护的途径
1、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宁夏花儿传承与保护的新起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灵魂,宁夏花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以即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的。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但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与商品意识的增强,计算机、手机等现代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民众的生活环境,尤其影响了年轻人的娱乐取向。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带着耳机听音乐的青少年,而他们更多的是听与时俱进的流行音乐,这无疑给流行音乐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为什么流行音乐会深受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的喜爱呢?很简单,一是流行音乐紧跟时代步伐,并与时俱进。二是流行音乐不断走创新之路。至今,很多十几,甚至几十年前的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仍然影响我们的生活。如我们很熟悉的流行音乐《黄土高坡》、《心中的太阳》、《好汉歌》等等,这些歌曲都是由民间音乐改编而来。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宁夏花儿要深受当地人,乃至全国人民的喜爱,只加强保护远远不够、要不断创新、协调发展、保持特色,才能跻身于我国音乐艺术之林,显现个性及其独特魅力。“保护”不等于原封不动、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它传承下去,而传承更需要不断的创新,在创新中寻求新发展,从而更加贴近和融入于人们的生活。保护和传承宁夏花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在其“基因”遗传基础上做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这样的发展相信会更加稳健,更加容易被大众接受,容易被接收,它的生命力才可能会更长更久。
2、传承人的培养是宁夏花儿传承与保护的“根”。
宁夏花儿是宁夏当地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心愿,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意愿、情感、宗教信仰、价值倾向、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深受当地广大民众的喜爱。但,笔者在采风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同样这也是宁夏花儿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演唱这类山歌的人大都是宁夏当地农村的年迈者,也有部分是专业歌手,他们共同承担着宁夏花儿的传播与推广。而当地农村的青年人,则很少有人传唱这类山歌。许多宁夏花儿往往因老艺人年逾古稀或相继辞世而面临失传。因此,宁夏花儿要发展,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是至关重要的,而保护的关键就是传承人的培养。因为传承人维系着口传心授的宁夏花儿的延续。也是宁夏花儿得以传承的“根”。保护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宁夏花儿。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给传承宁夏花儿的民间艺人、传承人固定的经济支持。对民间老艺人的生活状况要给予一定的保障。对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应提供必要场所、给予适当资助、促进交流与合作。对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单位,应当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对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定期举办宁夏花儿演唱交流会,使宁夏花儿这种特色浓郁的民间音乐文化得到社会普遍关注、供人观赏、使宁夏花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保护,这也是民间传承的极好办法。
参考文献
[1] 樊祖荫.《由原生态民歌引发的思考[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1).
[2] 薛正昌.“花儿”三大流派之一——六盘山花儿——张明星与他的花儿析论[J]宁夏社会科学,2010(3):139-143
[3] 周正军.《西部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4] 乔建中.“ 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 2006,(1).
关键词:宁夏花儿;传承与保护;创新
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山歌。由于它的流行区域较广,流传也不仅限于一个民族,而是交叉聚居于十多个民族,并且共同用当地的汉语方言演唱。因此,花儿这种民歌形式是当地各族群众共同浇灌的艺术之花。它直接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表达人民的心声,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受当地各族人们的喜爱。更可贵的是,一个歌种的流布跨省区,又跨多个民族,这在全国各地民歌中确实是奇特的现象。
花儿按流行区域可称为甘肃花儿、宁夏花儿、青海花儿和新疆花儿。其类型有洮岷花儿,河湟花儿和六盘山山花儿三类。而宁夏花儿主要指六盘山山花儿,并夹杂着与当地其它民歌相融合的音调。与前两类花儿在旋法,歌词格律中都略有不同。因此,不能感性的将宁夏花儿全部归属于河州花儿(河湟花儿),这种分类法有显草率。如在音乐曲调中洮岷花儿与河湟花儿都有“令”,如白牡丹令、仓啷啷令、莲花山令等。但宁夏花儿不以“令”相称,心里所想所愿,直接用曲调唱出来,表达自我真情实感,倾吐心声。而对于我们生活在宁夏回族地区的人来说,随口唱几首宁夏花儿应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但,通过我们走访和调查,事实并非所想,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勤劳勇敢的宁夏人,大都不会唱花儿。因此,我们带着这样一个沉重而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来研究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一、宁夏花儿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现状
宁夏花儿在宁夏地区得以流行,其生存环境主要依靠田间劳动、山野作业、男女青年相互表达爱意、约会、相互倾诉心声等。这种山歌形式是当地劳动人民在山野和田间劳动时所演唱的,也有部分是表达男女之间爱情的,还有部分是表达当时人们悲苦的生活。这是宁夏花儿传播的本源。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机械化生产方式也在快速呈现。这样,传统的沿袭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劳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些生存于劳动之中、人们生活之中的民间音乐也自然就失去了它的自然生存环境。与之相依的民间流传的歌曲所特有的组织和鼓舞劳动的实用功能以及演唱方式骤然失效;演唱群体也随即瓦解。这对于宁夏花儿这种土生土长在宁夏地区多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生产中形成的优秀山歌歌种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另外,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了原有民歌的外部生存环境。当地农村的男女青年大多都外出打工,忙于生计,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因此,在民间会唱花儿的人越来越少,这极少数大都是年迈者,而年轻一代的内心不再对田间山野民歌倾注热情,也几乎都不怎么会唱土生土长的民歌,这好比掘断了原生态民歌传承的根。现代传媒的强势入侵,给广大农村青年带来无比的新奇和梦想,也逐渐影响着这一代人的人生观与艺术审美取向。此前代表着传统文化的民歌,曾经是人们获得音乐美感的唯一来源,深深扎根在一代又一代民众的心里,使得这些来自于基层劳动及生活中的歌曲得以代代相传;如今,这些民歌的审美意义在农村年轻一代的心中已经贬值,本该是花儿传播主体的现代年轻人,却一头扎进了流行文化的时尚怀抱,使这些当地土生土长的民歌的传承链条自此断裂而无法链接。
因此,笔者认为,在宁夏花儿一息尚存之际,最重要的就是对其进行抢救、挖掘、创新、保护与传承。我们之所以要保护与传承宁夏花儿,目的就是要让生存在中华音乐文化之血脉下的“基因”能够代代相传。
二、宁夏花儿传承与保护的途径
1、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宁夏花儿传承与保护的新起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灵魂,宁夏花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以即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的。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但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与商品意识的增强,计算机、手机等现代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民众的生活环境,尤其影响了年轻人的娱乐取向。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带着耳机听音乐的青少年,而他们更多的是听与时俱进的流行音乐,这无疑给流行音乐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为什么流行音乐会深受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的喜爱呢?很简单,一是流行音乐紧跟时代步伐,并与时俱进。二是流行音乐不断走创新之路。至今,很多十几,甚至几十年前的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仍然影响我们的生活。如我们很熟悉的流行音乐《黄土高坡》、《心中的太阳》、《好汉歌》等等,这些歌曲都是由民间音乐改编而来。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宁夏花儿要深受当地人,乃至全国人民的喜爱,只加强保护远远不够、要不断创新、协调发展、保持特色,才能跻身于我国音乐艺术之林,显现个性及其独特魅力。“保护”不等于原封不动、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它传承下去,而传承更需要不断的创新,在创新中寻求新发展,从而更加贴近和融入于人们的生活。保护和传承宁夏花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在其“基因”遗传基础上做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这样的发展相信会更加稳健,更加容易被大众接受,容易被接收,它的生命力才可能会更长更久。
2、传承人的培养是宁夏花儿传承与保护的“根”。
宁夏花儿是宁夏当地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心愿,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意愿、情感、宗教信仰、价值倾向、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深受当地广大民众的喜爱。但,笔者在采风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同样这也是宁夏花儿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演唱这类山歌的人大都是宁夏当地农村的年迈者,也有部分是专业歌手,他们共同承担着宁夏花儿的传播与推广。而当地农村的青年人,则很少有人传唱这类山歌。许多宁夏花儿往往因老艺人年逾古稀或相继辞世而面临失传。因此,宁夏花儿要发展,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是至关重要的,而保护的关键就是传承人的培养。因为传承人维系着口传心授的宁夏花儿的延续。也是宁夏花儿得以传承的“根”。保护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宁夏花儿。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给传承宁夏花儿的民间艺人、传承人固定的经济支持。对民间老艺人的生活状况要给予一定的保障。对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应提供必要场所、给予适当资助、促进交流与合作。对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单位,应当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对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定期举办宁夏花儿演唱交流会,使宁夏花儿这种特色浓郁的民间音乐文化得到社会普遍关注、供人观赏、使宁夏花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保护,这也是民间传承的极好办法。
参考文献
[1] 樊祖荫.《由原生态民歌引发的思考[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1).
[2] 薛正昌.“花儿”三大流派之一——六盘山花儿——张明星与他的花儿析论[J]宁夏社会科学,2010(3):139-143
[3] 周正军.《西部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4] 乔建中.“ 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