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女神像下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e1983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人爱把自由女神像称为“美国的象征”,这就如同我们中国人把长城当作“中国的象征”一样。到了美国不去纽约,人家会说你没去过美国,而到了纽约没去看自由女神像,人家便说你没来过纽约。于是,一位略通中国文化的美国作家对我说:在中国,“不到长城非好汉”;在美国,则是“不见自由女神像非好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象征怎么能行?想不到在这个问题上,一向清高孤傲的美国佬也未能免“俗”。
  


  这天,我从曼哈顿炮台公园码头乘专线轮渡朝自由女神像所在地贝德勒斯岛进发。该岛离曼哈顿南端直线距离为24公里。船行大约15分钟,就登上了贝德勒斯岛。由于自由女神像在此落户,美国人早已习惯把该岛称作“自由岛”了。环顾左右,人如潮涌,肤色各异,大部分都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大家都怀着共同的心愿,来一睹自由女神像的风采。
  自由女神像是一尊巨大的铜像,总高93米,底座高45米,总重量45万磅(225吨)。女神身着古罗马式长袍,头戴光芒冠冕,发髻微微挽起,身体前倾,神态端庄,像一位善良、慈祥的母亲。她头顶戴着的王冠在夜间放射出7束绚丽的光芒。她右手高擎长达12米的火炬,直指苍穹;左手紧握一部美国《独立宣言》,上面镌刻着这样几个不平凡的数字:1776年7月4日。这正是美国的独立日。史载,《独立宣言》由托马斯·杰弗逊起草,1776年7月4日经大陆会议专门委员会修改后通过,并由大陆会议主席约翰·汉考克签字生效。《独立宣言》开宗明义:一切人生而平等,具有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天赋权利。《宣言》淋漓尽致地历数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在美洲大陆犯下的累累罪行,最后庄严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脱离英国而独立。《独立宣言》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文献,《独立宣言》通过的这一天,也就成为美国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被定为美国独立日。女神所承载的,就是如此厚重的历史。
  在宽阔的绿茵草地上,我支起三角架,用长焦镜头为自由女神拍摄特写。通过镜头我看得更清晰了:女神的双眸,这整个自由神的灵魂,散发出一种异样的神采,仿佛具有一种强烈的洞穿力——如磐的风雨和翻滚的乌云都不能阻挡,用目光抚慰着蓝天、大地和海洋。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人民馈赠给美国人民的珍贵礼物,它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法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结晶。
  创作这一艺术杰作的人是法国一位才华横溢的雕塑家,他的名字叫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1834年,巴托尔迪出生在法国一个意大利籍家庭,从青年时代起他就酷爱雕塑艺术,并在此领域颇有建树。1851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之后的一天,一群英勇不屈的共和党人在街头垒起防御工事和路障。暮色苍茫中,一位年轻俊俏的姑娘手持熊熊燃烧的火炬,跃过障碍物,高呼着“为了共和,前进!”的口号向敌人阵营奋勇冲去。波拿巴分子罪恶的枪声响起,姑娘不幸倒在了血泊之中……巴托尔迪亲眼目睹了这一悲壮的情景,心情如火山喷发的岩浆,久久无法平静。从此,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为他心中自由女神的雏形,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巍峨高大起来。
  


  巴托尔迪接受神圣的重托是在1865年,当时,法国人民捐款,决定建造一座象征自由的塑像,作为法国政府送给美国政府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珍贵礼物。1869年,自由女神像的草图设计完成之后,巴托尔迪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雕塑工作中去。他专程赴美游说,以争取美国人的认可和支持。谁料想美国人“不开窍”,迟迟“激动”不起来。直到1876年,巴托尔迪参加在费城举行的庆祝独立博览会时,为引起公众关注,索性把自由女神执火炬的巨手拿出来亮相,才引起一场不小的轰动。摆放在人们面前的这只巨手仅食指就长达2.44米,直径达1米多,而火炬的边沿上可以站立12个人。这件几天前还鲜为人知的雕塑品顿时身价百倍,成为街谈巷议的头号新闻和人人渴望早日欣赏的艺术珍品。很快,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总统提出的接受自由女神像的请求,并确定贝德勒斯岛为建造、矗立自由女神像的地点。
  按照巴托尔迪的设计,自由女神像全部用铜铸成,外壳的铜片厚度为2.38毫米,皆由铜片拼接,前后相连,严丝合缝。为把这样一个巨大铜像支立起来,就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钢架。幸运的是,这个钢架由著名工程师亚历山大·居斯塔夫·爱菲尔设计,他就是蜚声世界的巴黎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据说,自由女神像的钢架设计至今仍被视为一个卓越的力学成就。出于精雕细琢的考虑,巴托尔迪一共塑造了4个自由女神像。这四座铜像虽说形状一模一样,但体积一次比一次大,形象也越来越生动逼真,直到最后一次,巴托尔迪才心满意足大功告成。自由女神像用铜片装毕完满之后,在脚手架的包围里从巴黎城的千楼万厦中巍然耸立。然而,这里只是它的“诞生之地”,而并非它的“扎根之地”,它又被拆卸下来编号装箱,等待运到美国“涅槃再生”。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个日子:1884年7月6日。就在这一天,自由女神像正式由法国馈赠给美国。8月5日,自由女神像底座奠基工程动工,由著名建筑师亨特设计。1886年春,75名专业好手爬上高高的脚手架,用830万只铆钉把自由女神像的一块块组合体钉到它的骨架上。10月中旬,自由女神像的建筑终于全部竣工。28日,美国总统葛洛佛·克里夫兰亲自主持自由女神像的揭幕典礼。其时,礼炮齐鸣,国旗飘扬,港口里所有的船只都鸣笛致意。潮水般的人们簇拥在贝德勒斯岛上,怀着激动的心情翘首仰望这被誉为“照亮世界的自由神之像”的自由女神像第一次展露她庄严而又慈爱的面容……
  在自由女神像的基石上,镌刻着美国犹太裔女诗人爱玛·拉扎勒斯的诗篇:
  
  送给我你那些
  疲乏的和贫困的
  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
  你那
  熙熙攘攘的岸上被遗弃的
  可怜的人群
  把那些无家可归的饱经风霜的人们
  一齐送给我/我站在家门口
  高举起自由的灯火!
  
  这首诗写于自由女神像落成前三年,大气磅礴,纵横捭阖,是召唤,是预言,更是赞颂——赞颂那种被称为“自由”的精神。历史上,美国人曾经没有自由,被英国殖民主义者独裁统治着。随着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的加剧,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声言:“美利坚,是做自由人,还是做奴隶,决断的时刻已在眼前。”在争取做“自由人”的战斗中,大陆军中的一名文化战士裴因也曾经在行军途中写下振奋人心的《美国危机》一文:“现在是考验美洲人民魄力的时候了。在这场危机中,那些意志薄弱的人们——那些只能过好光景的士兵和在顺利环境中当志士的人们,在要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时却畏缩不前了。今天只有真正经受住考验的人们,才值得全国男女的爱戴。”自由,真正是比生命更宝贵,比爱情价更高的东西呀!
  我走入自由女神像底座的后门。这是一个高达47米的方形建筑物,里面有“自由女神像建筑史”和“美国移民史”两个展览室。那一件件陈列的实物和一幅幅挂着的图片,吸引着众多的观光者驻足,他们的表情无不带着一种思索、一种力量。乘电梯到底座的顶端,是环绕在自由女神脚下的方形长廊。伫立长廊,凭栏眺望,纽约市区的景色和大西洋上的水色天光一览无余,曼哈顿岛也跃然眼前,那里是纽约的中心区和神经中枢,它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整个美国,彰显着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势头。当时我怎么也想不到,仅仅在几十天之后,世贸中心这样两幢纽约的标志性建筑,竟然在恐怖分子发动的骇人听闻、前所未见的恐怖袭击中为自由和财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美国人最感欣慰的是自由女神像幸免于难,并目睹了“9·11”事件的惨烈画面,这使得她用以告诫人们的无声箴言里又增添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许多美国人都说,他们从自由女神像那里接收到了这种信息。
  从底座顶端自由女神的脚下,便可攀登盘旋楼梯,进入自由女神的躯体之内了。这个旋梯共171级,从自由女神的脚跟一直抵达右手所擎的火炬处。我参观时旋梯只开放到111级,即抵达自由女神的头部。当我终于攀到了顶点,有人说“你现已进入女神的大脑里面了”。我下意识地回应道:“我要是能触摸到女神大脑里的褶皱与沟回,那该有多好!”奇怪的是,女神的大脑竟然开了25个“天窗”。如果从外面看去,这些“天窗”就是王冠上散射出去的7道光束下面的25颗宝石装饰。在王冠的“天窗”前站定,竟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把这西方人炫耀的“自由世界”观察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但不管怎么说,在自由女神的大脑里审视这个庞然偌大、光怪陆离的“自由世界”,真算是一个难得的奇妙经历。
  美国得到自由女神像正是建国100周年的时候。现在,又一个世纪的沧桑过去了。短短200多年的历史,却使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充满了变化的活力和出人预料的奇迹。“不自由,毋宁死”,曾是这个国家的人民最珍重的信条。人们在自由女神像下浏览一部美国史,掩卷之后没有沧桑,有的却是对难以把握的风云变幻的惊叹。也正是这种惊叹,使得不少人将展望美国的未来视为一件棘手的事情。不过,我坚信,只要自由女神像不倒,自由的真正内涵和精神实质就不会被亵渎、曲解,自由女神像所表达的人民对自由的热爱和渴望就会永远存在。
  站在自由女神像下,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慨的时刻。她那庄严而美丽的仪容,刚劲而柔情的形象,都永久地镌刻在了我的心灵深处。望着巴托尔迪的这不朽之作,不知为何,我的耳畔又响起丹尼尔·乔治的金石之言:“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售其奸!”
  站在自由女神像下,我默默无言。
其他文献
长期生活在北京城,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周末总要挤点时间在周边的街头走走,一来是想活动活动坐办公室僵硬的筋骨,二来是想捕捉街头瞬间发生的镜头,激发创作的灵感。街头是一个城市的缩影,也是社会的一个窗口,是人们展现真实自我的舞台,虽不能说每次漫步都能看到精彩的“风景”,但常常会有些场景烙在心头,留下许多人生的体悟和感动。下面记录的是今年11月10日上午的见闻。    问路    10时左右,我看到从马甸
期刊
河南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安阳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令人惊叹的文化资源优势。记者近日赴安阳采访,对此感触尤深。    “我们正在积极整合以殷墟为代表的古代文化和以红旗渠为代表的现代
期刊
卓别林《摩登时代》中那个戴礼帽、拎文明棍的美国老憨豆,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他穿着工作服,在流水线上,不停地摆弄着零件,脑袋不住地来回晃,晃得人发晕,终于把自己晃成了精神病,把别人的鼻子和衣服上的钮扣,也当作螺丝来拧。查理被拉上了流水线旋转不停的运转轨道,晕头转向却又不断地遭遇辞退,因为有的是人需要工作。  瓦拉夫的《流水线》中大工业化的德国城市,受惠于美国的“马歇尔援助计划”,人们有了很多工作机会
期刊
青铜甲骨三千年,今朝安阳更美丽    刚进安阳的地界,记者就收到了中国移动发来的信息:“青铜甲骨三千年,今朝安阳更美丽。美丽新安阳邀您共同探寻殷商遗迹,揭秘甲骨文化,感受红旗渠精神,体验古都新变化!”安阳这个城市所承载的华夏古文明,通过这寥寥几句话,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指引着我们寻找安阳的城市文化精神。      安阳市是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积淀非常丰厚。但是现在安阳在全国的影响还
期刊
位于聊城市的茌平县,总面积1117平方公里,辖6镇8乡2个街道办事处,系山东省改革开放试点县,有铝城枣乡之称。多年来,茌平县城市建设工作从广大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着手,不搞形象工程,专搞民心工程,既改善了城市环境,又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拥护。    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并相互作用,经济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载体。近年来,茌平县委、县政府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高度
期刊
2007年9月11日,在中国城市论坛2007年北京峰会上,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发布国内首份《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并首创“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指数”,以“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这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对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品牌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 聊城从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最“宜居”城市之一。这座位于山东省西部的城市何以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呢?当时参与峰会的许多
期刊
美丽的古运河蜿蜒穿城而过,京九铁路运载着繁荣昌盛自北向南由此进入山东——这便是“运河名城”临清。临清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全市版图面积960平方公里,为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一,总人口72万,城区面积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辖9镇3乡4个街道办事处,600个村居。    临清市文化底蕴深厚,是历史悠久的工商重镇,更是富裕秀美的新型现代化城市。明清时期,临清依靠运河漕运迅速崛起,成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
期刊
上海的老弄堂很多,虽然每一条弄堂的结构和形状都看似十分相似相近,但仔细品味,这些看似相似相近的弄堂在它们的最深层次中却有着天壤之别。所谓“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说的其实只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对生活在弄堂内的人来说就是他们最普通的生存空间,但对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来讲,却是它的历史与文化最根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弄堂就是上海的命脉,没有弄堂,就没有
期刊
走进魅力聊城  ——打造“江北水城”,我们共铸辉煌    聊城,居鲁西,临黄河,“江北水城”之誉名动四方。  今日聊城之美,让初来乍到者沉醉,让久别重逢者惊叹——  踏访聊城,恍若走进江南水乡。绿树在清风中摇曳,人们在碧波中荡舟,粉墙黛瓦的亭台楼阁与五彩缤纷的现代建筑在水中交映,透露出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与勃然生机。在秀美的湖光水色背后,令人感触更深的是:科学发展观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人与自然和
期刊
这是个与巴黎齐名的“浪漫之都”,它拥有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它还聚集着全世界的美女。除能为你上一堂“时尚课”外,美女们的性感与激情更能让你怦然心动。难怪一位西方学者说,米兰女孩是世界上最优雅的情人。    飞机缓缓地接近地面,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出现在我的面前:深幽的古堡,明快的欧式小别墅,鲜艳的花朵,童话般的美丽。米兰的天空是那么蓝,空气是那么清新,云低低的、厚厚的,云随风动,草坪上的云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