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既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中,笔者把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语文作业中,把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生成寓于生动的动手操作、情境表演和亲身体验之中,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为语文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立足教材,在探究中巩固深化
1.以写促学。学完《桥》这篇课文后,学生久久沉浸在对老支书无限崇敬和沉痛哀悼之中,他们一个表情凝重,心潮澎湃。此时,我说道:“老支书就这样永远地离开我们了——连同他挚爱的儿子,甚至都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此时此刻,就让我们把千言万语化作深情的文字,来表达对老村长的无限缅怀之情吧!”表达缅怀之情的文章是什么样的?该用怎样的人称、怎样的内容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那份敬意?学生急于想弄清这些问题。此时,我把事先准备的例文发到小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展研读、讨论。通过作业,学生不仅实现了对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品味与感悟,升华了情感,而且了解了悼词的这一文体,分析综合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以画促创。学生完成语文作业是在实践运用语言,形成技能,同时又是在培养理解、分析、创造等综合能力。如《泊船瓜洲》这首诗仅仅28个字,却用14个字来描述几个普通的地名,这是为什么?“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里的“还”又是怎么回事?我在学生初读古诗的基础上,布置了以下作业:小组合作,根据诗句描述画出京口、瓜洲、钟山地理位置的示意图;查找资料,弄清“还”字的真正含义。这项作业的目标是多元的,既能激发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生动立体的畫面,更深入地理解古诗内容及时代背景,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以演促读。排演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如《晏子使楚》文字浅显易懂,趣味性很强,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读排演《晏子使楚》课本剧,检查作业的方式是表演课本剧。这份作业让学生兴奋异常,理顺情节、品味人物语言、琢磨人物神态、背诵台词……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对文本的研究从没有像此时这样积极、深入,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也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热烈,充满激情,对人物形象的再想象与再创造也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二、升华教材,拓展学习空间
1.采集编创,开展辐射式学习。即采集、剪贴、展评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编辑专题手抄报,开展以点带面式的学习。如六年级的学生学习了《牛郎织女》后,我布置学生各自通过查找资料、让长辈讲故事等方式,广泛搜集民间故事,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民间故事的认识和理解,再从中精选一篇,附上“前言”或“后记”,最后指导学生把搜集整理的优秀民间故事分类整理,编写成班级《民间故事》读本。
2.比较研究,学会融会贯通。即结合学习内容,布置学生搜集探究相关相连相似的知识,进一步从横向、纵向进行立体学习,深入探究。如,古今写梅花的诗词文章有很多,在学习《墨梅》之后,组织学生拓展研读有关梅花的不同风格的诗词,通过对比分析学习,形成自己对梅花的独到见解,可以诗配画的形式表达对梅花的感悟,感受梅花在古今文人墨客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从而了解中国人的梅花情结等等。
3.纵深探究,挖掘创造潜能。要挖掘学生自身独有的创造潜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学了《鹿和狼的故事》之后,让学生去探究生物链的相关知识,了解近年来物种灭绝及外来物种破坏本地生态平衡的现象等;学了《昨天,这儿是一座小村庄》,组织学生探寻身边的变化,搜集并进行“我们身边的变化”的图片展,感受祖国的迅猛发展,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等等。在这样的探究下,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4.“主题研究”,提升综合能力。“主题研究作业”是围绕一个主题设计的系列性作业。它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比如结合身边令人眼花缭乱商店招牌,我设计了主题探究作业: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搜集店铺(公司)名,采访这些店名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探究店名里面的学问。孩子们对有特色的店名进行了归类。孩子们在他们的活动记录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没想到司空见惯的店名竟然有那么多的秘密,。真是‘生活处处皆学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扎扎实实地进行探索和实践,那么,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崭新的语文学习领域,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将得到提高。
胡芳霞,山东临沭县实验小学教师。
一、立足教材,在探究中巩固深化
1.以写促学。学完《桥》这篇课文后,学生久久沉浸在对老支书无限崇敬和沉痛哀悼之中,他们一个表情凝重,心潮澎湃。此时,我说道:“老支书就这样永远地离开我们了——连同他挚爱的儿子,甚至都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此时此刻,就让我们把千言万语化作深情的文字,来表达对老村长的无限缅怀之情吧!”表达缅怀之情的文章是什么样的?该用怎样的人称、怎样的内容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那份敬意?学生急于想弄清这些问题。此时,我把事先准备的例文发到小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展研读、讨论。通过作业,学生不仅实现了对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品味与感悟,升华了情感,而且了解了悼词的这一文体,分析综合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以画促创。学生完成语文作业是在实践运用语言,形成技能,同时又是在培养理解、分析、创造等综合能力。如《泊船瓜洲》这首诗仅仅28个字,却用14个字来描述几个普通的地名,这是为什么?“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里的“还”又是怎么回事?我在学生初读古诗的基础上,布置了以下作业:小组合作,根据诗句描述画出京口、瓜洲、钟山地理位置的示意图;查找资料,弄清“还”字的真正含义。这项作业的目标是多元的,既能激发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生动立体的畫面,更深入地理解古诗内容及时代背景,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以演促读。排演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如《晏子使楚》文字浅显易懂,趣味性很强,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读排演《晏子使楚》课本剧,检查作业的方式是表演课本剧。这份作业让学生兴奋异常,理顺情节、品味人物语言、琢磨人物神态、背诵台词……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对文本的研究从没有像此时这样积极、深入,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也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热烈,充满激情,对人物形象的再想象与再创造也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二、升华教材,拓展学习空间
1.采集编创,开展辐射式学习。即采集、剪贴、展评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编辑专题手抄报,开展以点带面式的学习。如六年级的学生学习了《牛郎织女》后,我布置学生各自通过查找资料、让长辈讲故事等方式,广泛搜集民间故事,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民间故事的认识和理解,再从中精选一篇,附上“前言”或“后记”,最后指导学生把搜集整理的优秀民间故事分类整理,编写成班级《民间故事》读本。
2.比较研究,学会融会贯通。即结合学习内容,布置学生搜集探究相关相连相似的知识,进一步从横向、纵向进行立体学习,深入探究。如,古今写梅花的诗词文章有很多,在学习《墨梅》之后,组织学生拓展研读有关梅花的不同风格的诗词,通过对比分析学习,形成自己对梅花的独到见解,可以诗配画的形式表达对梅花的感悟,感受梅花在古今文人墨客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从而了解中国人的梅花情结等等。
3.纵深探究,挖掘创造潜能。要挖掘学生自身独有的创造潜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学了《鹿和狼的故事》之后,让学生去探究生物链的相关知识,了解近年来物种灭绝及外来物种破坏本地生态平衡的现象等;学了《昨天,这儿是一座小村庄》,组织学生探寻身边的变化,搜集并进行“我们身边的变化”的图片展,感受祖国的迅猛发展,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等等。在这样的探究下,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4.“主题研究”,提升综合能力。“主题研究作业”是围绕一个主题设计的系列性作业。它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比如结合身边令人眼花缭乱商店招牌,我设计了主题探究作业: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搜集店铺(公司)名,采访这些店名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探究店名里面的学问。孩子们对有特色的店名进行了归类。孩子们在他们的活动记录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没想到司空见惯的店名竟然有那么多的秘密,。真是‘生活处处皆学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扎扎实实地进行探索和实践,那么,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崭新的语文学习领域,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将得到提高。
胡芳霞,山东临沭县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