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文学社;活动;生活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10(A)—0052—01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并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语文是产生于生活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学校的范畴,更不应该局限在课堂里。文学社作为校园课外语文教育组织,是理论指导下的语文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捷径之一。下面笔者将谈谈指导本校银杏文学社工作一年来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得到的启发。
一、在文学社的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笔者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感受到,唯有当教师施行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特点相符合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学生在语文学习及生活上的消极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校银杏文学社是由一批爱好语文的学生组织起来的,他们在笔者的指导下组织了很多活动:办手抄报,举行演讲,组织作文比赛,结合新闻、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等的写作到企业、旅游景点等地考察、采访等。笔者刚接手银杏文学社时,社员大部分是高一新生,爱好文学但是文学素养不高、生活经验也不足,于是,笔者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从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入手,设计并发动社员开展“寻找身边的文学常识”的探究活动。在寻找和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们开始注重梳理,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学常识进行归纳总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最后呈现出的文学常识种类之丰富、内容之繁多超乎笔者的想象。笔者在文学社里还组织了很多这样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把获得的知识融汇整合,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在文学社的交流研讨活动中开拓语文实践活动的新领域
“新教育和老教育不同之点,是老教育坐而听,不能起而行,新教育却是行动的。”陶行知先生极力反对那种唯书本、唯课堂的狭隘、呆板的教育方式,主张教育应该在源头上寻找学问,即要让师生走出校门,跳出书本,深入生活,解放头脑,放开手脚。
根据新课标“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角度发展的途径”的要求,笔者在文学社设立了“文学作品欣赏”系列专题活动,请社员们从生活中寻找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语言,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如,学生们爱听流行歌曲,周杰伦是中学生喜爱的明星之一,他的成功与其歌词的创作者方文山是分不开的。于是笔者指导学生开展了“方文山歌词赏析”的交流活动。笔者惊奇地发现,学生收集的歌词内容各有侧重,风格各不相同;学生对歌词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并且极有深度的。笔者适时的质疑问难和适度的点拨,使学生轻松地总结出了歌词中涉及的现代汉语修辞、古诗文中蕴含的“意象”、诗歌创作的技巧等较深刻的问题。
三、在文学社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特长
以往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使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把眼睛盯在少数的几个“尖子生”身上,而忽略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忽视了全体学生的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只有促进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文学社活动正是这样一种“生活中来的教育,促进自我的教育”。我校银杏文学社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班级,大约占学生总数的2.5%,每学期的社团活动也只有10次左右,但是因为文学社活动的开放性、显效性、民主性、集体性,促使指导教师必须端正教育思想,相信每个社员的发展潜能,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统一,“以点带面”、以一个学生的宣传带动整个班级,调动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年来,在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在文学社的活动中获得了来自生活的多元感受,获得了新知,也在活动中锻炼了语文应用能力,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了张扬,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编辑:沈丽琼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10(A)—0052—01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并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语文是产生于生活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学校的范畴,更不应该局限在课堂里。文学社作为校园课外语文教育组织,是理论指导下的语文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捷径之一。下面笔者将谈谈指导本校银杏文学社工作一年来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得到的启发。
一、在文学社的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笔者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感受到,唯有当教师施行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特点相符合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学生在语文学习及生活上的消极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校银杏文学社是由一批爱好语文的学生组织起来的,他们在笔者的指导下组织了很多活动:办手抄报,举行演讲,组织作文比赛,结合新闻、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等的写作到企业、旅游景点等地考察、采访等。笔者刚接手银杏文学社时,社员大部分是高一新生,爱好文学但是文学素养不高、生活经验也不足,于是,笔者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从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入手,设计并发动社员开展“寻找身边的文学常识”的探究活动。在寻找和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们开始注重梳理,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学常识进行归纳总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最后呈现出的文学常识种类之丰富、内容之繁多超乎笔者的想象。笔者在文学社里还组织了很多这样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把获得的知识融汇整合,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在文学社的交流研讨活动中开拓语文实践活动的新领域
“新教育和老教育不同之点,是老教育坐而听,不能起而行,新教育却是行动的。”陶行知先生极力反对那种唯书本、唯课堂的狭隘、呆板的教育方式,主张教育应该在源头上寻找学问,即要让师生走出校门,跳出书本,深入生活,解放头脑,放开手脚。
根据新课标“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角度发展的途径”的要求,笔者在文学社设立了“文学作品欣赏”系列专题活动,请社员们从生活中寻找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语言,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如,学生们爱听流行歌曲,周杰伦是中学生喜爱的明星之一,他的成功与其歌词的创作者方文山是分不开的。于是笔者指导学生开展了“方文山歌词赏析”的交流活动。笔者惊奇地发现,学生收集的歌词内容各有侧重,风格各不相同;学生对歌词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并且极有深度的。笔者适时的质疑问难和适度的点拨,使学生轻松地总结出了歌词中涉及的现代汉语修辞、古诗文中蕴含的“意象”、诗歌创作的技巧等较深刻的问题。
三、在文学社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特长
以往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使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把眼睛盯在少数的几个“尖子生”身上,而忽略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忽视了全体学生的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只有促进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文学社活动正是这样一种“生活中来的教育,促进自我的教育”。我校银杏文学社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班级,大约占学生总数的2.5%,每学期的社团活动也只有10次左右,但是因为文学社活动的开放性、显效性、民主性、集体性,促使指导教师必须端正教育思想,相信每个社员的发展潜能,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统一,“以点带面”、以一个学生的宣传带动整个班级,调动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年来,在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在文学社的活动中获得了来自生活的多元感受,获得了新知,也在活动中锻炼了语文应用能力,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了张扬,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