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科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我国从“课改”到“改课”的巨大成果,是教育结构性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也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国策,实现振兴中华“中国梦”的一个重要部分。
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拓宽主动发展的天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营造自学氛围,促自学能力养成
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学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是新课程呼吁的新要求,而语文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更是要靠自学自练。因此,把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主动探索语文问题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来落实,将为他们未来的继续学习与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因此,教师应提供学生自学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新知,学习新知,从而学会学习。当然,让学生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而需要老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教材的可发展因素,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信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迷人的蝴蝶谷》这篇课文,语言优美,通过介绍台湾蝴蝶的颜色、种类、数量等,将这一“蝴蝶王国”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理解美、感受美、体会美、欣赏美。为了使学生了解到更多有关蝴蝶的知识,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同学们反应非常热烈,有的把从网上下载下来的资料介绍给大家,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蝴蝶的外形;有的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籍中查到的,向大家补充了蝴蝶的种类;有的是从电视或杂志中看到的,生动地向同学们介绍了蝴蝶的习性……
通过交流,学生课外的知识量大大丰富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一现象无疑是非常可喜的。
二、创设辩论氛围,促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问题。新课程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提供研究素材,留给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质疑、讨论等具体活动,萌发、提高创新意识。
如教学《杏儿熟了》时,针对班中同学提出的“杏儿熟了,让乡亲们尝个鲜,杏儿就会越结越多吗?”这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这是为了教育孩子把杏儿给乡亲们尝,不是真的越结越多,这样做也不可能越结越多。”此时,马上有人反对:“照你这样说,奶奶是在‘骗’我,她说的话根本不可信。”奶奶说的话到底对不对,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激烈地讨论,最后同学们通过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得到了答案,懂得了杏儿并不因为让大家尝了鲜,而越结越多,奶奶这样说,是为了教育我也能像她一样,乐意把劳动果实给大家分享,从而更加突出了奶奶崇高的思想境界。
在争辩、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敏捷,能较熟练地引证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不人云亦云,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课内学生气氛热烈。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
三、提供交往机会,促合作意识增强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自动”基础上的“互动”,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因此小组学习是个重要的形式,学生在自学中弄懂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难点学不懂,在小组中都可交流。同学们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观点渐趋完善,认识不断深化。
小组交流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弄清个人疑难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间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之间交往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中,需要创设交流空间,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展、合作交流的过程。
四、利用分享活动,促运用能力提升
“语用”是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现。当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语文知识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如个人感受的表达,发表独立的见解,与同伴之间进行交流,使学生体验生活与语文的联系。这样,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抽象出语文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例如,在学完《石榴》这篇课文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拓展练习,就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介绍石榴的方法,来说说自己熟悉的一种水果。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因此,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绝大多数同学在准备之后,都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器管,如视觉、嗅觉、味觉等,把水果的形状、颜色、光泽、味道等说清楚,并能用上适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而且各说各的,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和巩固,并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
五、开展自我评价,促调控能力提高
自我评价应是教学中一种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形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不仅指评价知识,技能,还包括认真、态度、控制情绪、乐于助人等方面,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督,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上,学生良好的自我调控意识已成为影响学生成功的关键因素。
如《五彩池》这篇课文中,有一段话描写了五彩池的玲珑多姿,鲜艳多彩: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玲珑多姿。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脸盆,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在教学过程中,我请学生推荐同学读,看谁把这段话读得好,被推荐到的同学很高兴。朗读受到表扬之后,我又请学生推荐同学,到黑板前,指着画面,把这段话读好。被推荐到的同学同样感到光荣。这时,许多学生都争着举手推荐,要读要说,嘴里喊着:“我!我!”我就让大家都有机会来当一回“小导游”,然后让学生根据介绍的流畅程度、修辞的运用和语句是否优美等方面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顿时,教室里书声琅琅,学生们个个兴奋异常,出现了人人都想争当五彩池最佳“小导游”的热烈场面。
由于自我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自我评价过程中,不时地对照目标要求,形成了自我反馈机制。同时还可以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改变了过去学生和教师单一的反馈模式,拓宽了反馈渠道,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了自我调控能力。
综上所述,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堂上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学生们就会在课堂中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我也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开辟一片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拓宽主动发展的天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营造自学氛围,促自学能力养成
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学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是新课程呼吁的新要求,而语文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更是要靠自学自练。因此,把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主动探索语文问题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来落实,将为他们未来的继续学习与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因此,教师应提供学生自学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新知,学习新知,从而学会学习。当然,让学生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而需要老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教材的可发展因素,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信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迷人的蝴蝶谷》这篇课文,语言优美,通过介绍台湾蝴蝶的颜色、种类、数量等,将这一“蝴蝶王国”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理解美、感受美、体会美、欣赏美。为了使学生了解到更多有关蝴蝶的知识,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同学们反应非常热烈,有的把从网上下载下来的资料介绍给大家,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蝴蝶的外形;有的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籍中查到的,向大家补充了蝴蝶的种类;有的是从电视或杂志中看到的,生动地向同学们介绍了蝴蝶的习性……
通过交流,学生课外的知识量大大丰富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一现象无疑是非常可喜的。
二、创设辩论氛围,促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问题。新课程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提供研究素材,留给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质疑、讨论等具体活动,萌发、提高创新意识。
如教学《杏儿熟了》时,针对班中同学提出的“杏儿熟了,让乡亲们尝个鲜,杏儿就会越结越多吗?”这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这是为了教育孩子把杏儿给乡亲们尝,不是真的越结越多,这样做也不可能越结越多。”此时,马上有人反对:“照你这样说,奶奶是在‘骗’我,她说的话根本不可信。”奶奶说的话到底对不对,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激烈地讨论,最后同学们通过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得到了答案,懂得了杏儿并不因为让大家尝了鲜,而越结越多,奶奶这样说,是为了教育我也能像她一样,乐意把劳动果实给大家分享,从而更加突出了奶奶崇高的思想境界。
在争辩、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敏捷,能较熟练地引证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不人云亦云,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课内学生气氛热烈。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
三、提供交往机会,促合作意识增强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自动”基础上的“互动”,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因此小组学习是个重要的形式,学生在自学中弄懂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难点学不懂,在小组中都可交流。同学们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观点渐趋完善,认识不断深化。
小组交流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弄清个人疑难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间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之间交往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中,需要创设交流空间,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展、合作交流的过程。
四、利用分享活动,促运用能力提升
“语用”是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现。当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语文知识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如个人感受的表达,发表独立的见解,与同伴之间进行交流,使学生体验生活与语文的联系。这样,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抽象出语文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例如,在学完《石榴》这篇课文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拓展练习,就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介绍石榴的方法,来说说自己熟悉的一种水果。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因此,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绝大多数同学在准备之后,都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器管,如视觉、嗅觉、味觉等,把水果的形状、颜色、光泽、味道等说清楚,并能用上适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而且各说各的,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和巩固,并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
五、开展自我评价,促调控能力提高
自我评价应是教学中一种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形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不仅指评价知识,技能,还包括认真、态度、控制情绪、乐于助人等方面,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督,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上,学生良好的自我调控意识已成为影响学生成功的关键因素。
如《五彩池》这篇课文中,有一段话描写了五彩池的玲珑多姿,鲜艳多彩: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玲珑多姿。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脸盆,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在教学过程中,我请学生推荐同学读,看谁把这段话读得好,被推荐到的同学很高兴。朗读受到表扬之后,我又请学生推荐同学,到黑板前,指着画面,把这段话读好。被推荐到的同学同样感到光荣。这时,许多学生都争着举手推荐,要读要说,嘴里喊着:“我!我!”我就让大家都有机会来当一回“小导游”,然后让学生根据介绍的流畅程度、修辞的运用和语句是否优美等方面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顿时,教室里书声琅琅,学生们个个兴奋异常,出现了人人都想争当五彩池最佳“小导游”的热烈场面。
由于自我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自我评价过程中,不时地对照目标要求,形成了自我反馈机制。同时还可以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改变了过去学生和教师单一的反馈模式,拓宽了反馈渠道,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了自我调控能力。
综上所述,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堂上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学生们就会在课堂中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我也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开辟一片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