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招生录取实施“两依据、一参考”,把《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指导意见》和学生的高考成绩为两依据、把《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意见》为参考作为高校录取招生的参考依据。同时,新课标指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列定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指导文件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音乐鉴赏合格性考试的目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感受音乐作品中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本文依照人教版教材大纲、结合合格性考试文件的内容,从教材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和模块教学的布局规划出发,结合“听想”、情感搭建、文化学习等内容出发,使学生在“过程与方法”中学习中掌握具备适合其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感态度;审美价值;多维课堂;合格性考试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以“两依据、一参考”为主题,进行高中音乐鉴赏必修、选修与模块教学的融合
1、普通高中音乐学科的合格性考试是核心素养背景下科学的学科测评方略
音乐学科合格性考试是依据教育部高校招生录取实施方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招生录取实施“两依据、一参考”,即把“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指导文件对广东省普通高中音乐学科的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实施办法,指导意见的出现是建立在日趋成熟的教育改革基点之上的。它的依据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 35号)、《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 10号)和《广东省深化普通高校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粤府[2019] 42号)文件的基础上,再根据我省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实际情况制定而成的。
2、普通高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是科学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開设的基础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体系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组成。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创编、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六个模块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还包括了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曲表演、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六个模块。在面对普通高中高一和高二年级音乐课程的设计和课时的搭配上,我们可以根据教纲上的六个必修、六个选择性必修、十二个课程模块形成多种选课模式。
四种选择模式可根据不同学校的课时安排和教师专业能力来制定,依据教师主专业方向进行合理的选择、工作量的具体划分和统一的统筹。根据学校音乐教师专业不同布局和划分,音乐学科的各模块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细微具体的规划课程设置,六个必修课程设置为36学时2学分模块加选修18学时1学分,也可以一个必修课程36学时2学分模块加一个必修18学时1学分,或者一个必修18学时1学分加另一个必修18学时1学分再加选修18学时1学分。按照教纲的要求高中音乐课程的安排合理的分布在总的54学时和3学分之内规划。同时将高中学科中的舞蹈、器乐、声乐以及理论各专业的教师进行全面的统筹和规划。
二、高效课堂中以“聆听”为教学首线、“实践”为教学主线、“审美价值”为辅线的教学模式来展开
高中音乐课程必修与选修、模块教学的设计是以《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必修)音乐鉴赏》为起点开始安排的。是以聆听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开端,其次歌唱、演奏、音乐创编、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都是以教学实践和知识应用为契机的课堂实施过程。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从创设音乐鉴赏的多维性上去聆听
音乐鉴赏是具备高度的综合性的。在音乐鉴赏课程设计上需要考虑多种音乐创作因素和音乐专业知识因素,兼备教学的各种因素和和所有课程制作因素、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因素,最终要解决每个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这种能力下的课堂互动问题。依托课堂是实际操作和学情分析来制作一堂具备多维性的高校课堂。
音乐课堂的聆听的多维设计 [图2-1-1]所示那样,把教学内容搭建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二度创作,在聆听的过程中依托创造力(Creativity)和想象力(Imagination)的平行维度同时进行来完成一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上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力来表演和诠释自己内心的理解,通过教师对音乐各织体的设计和搭配来引导学生表现音乐,极力创设和约束学生情景化行为,高效教学和快乐学习相结合,让鉴赏者抒发对音乐情感的表达,造就音乐的文化意识形态进而对课后教学情况进行评估。
2、从音乐聆听的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
聆听过程中的实践永远是课堂进程中的生命线,是动与静、听与想、感与思的重要过程。无论学生实践的过程是演唱、演奏、肢体、创作还是绘画,它都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有目的的靠近真正的音乐文化。音乐实践过程已经完全脱离以往聆听者单纯的复制音乐,通过参与音乐活动、以音乐实践为契机去发掘音乐艺术的精华,特别是音乐中人文地理、历史文化以及文化熏陶下的审美价值得以全面提升。
《怀念战友》[图2-2-1] 是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六单元音画交响---中国影视音乐的鉴赏作品。学生在初次聆听时、必将被维吾尔族音乐中的手鼓的节奏动态所吸引,加上歌词中:“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的唯美、很容易在学生的意识形态中浮现出轻松愉悦的场景来,这个时候仅仅的聆听就不能真正的反应作品更深层次的情感意图和内心世界。
通过影片观看、教师讲故事、歌词解析、情景再现等模式让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引导学生以时间线为窗口、新疆地区解放军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历史事件为基石、以电影故事中的杨排长、战士阿米尔、古兰丹姆的人物形象来敲击学生的感情线,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基调。 从歌词故事为直观感触、结合旋律中的音乐知识、小切分特有的节奏、音符上八度的大跳来体现情绪上错综复杂的变化。而歌曲的歌词上更是采用比兴的手法,借背井离乡、以及与亲人分别时的痛苦感受,让学生感受失去战友时的悲痛之情。为了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注意要在实践过程中结合电影剧情和音乐作品之间的关系。
三、以“听想”为教与学的空间双拓展、依托音乐作品的人文、地理、民俗风情为文化基调、搭建音乐鉴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音乐听觉从来都不是直接或者即刻的,而个人理解的信念总是调和我们听觉的进程,聆听需要思想和知识”-----玛丽·路易斯·希拉费恩(Mary Louise Serafine)。聆听的本质是一种行为中的思维和行为中的隐蔽形式,在聆听中认识音乐是一个对音乐印象的构建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复制音乐。如【图3-1-1】所示:无论是聆听鉴赏任何一种音乐,我们必须知道音乐是相关历史、地理、人文文化,音乐作品是在一定特别的语境下作曲、改编、表演、指挥或即兴表演的,不是简单的声音,而是有目的的活动创造力的积淀,那么“听想(Audiation)”就成为教学过程中“教”的引导和“学”的思维的空间双拓展。而“听想”中的“听”无非是对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元素的直观反应,“想”一定是建立在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只有“听”与“想”的结合才能完整的搭建听者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音乐听觉的训练是复杂多变的过程,伴随着音乐知识涵养和文化知识积累的情况、不同而反复变化的过程,具备很多的不确定性。要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不断的积累音乐涵养,从听觉(Auditry)反应到视觉形象思维的“内视觉”(Visual),而这种听觉到视觉思维活动需要坚持三种思维训练方法:
1、听觉思维与视觉思维的结合
音乐的视觉形象思维一般指由作品的名称、作品的简介、歌曲的歌词等共同协作来完成的。音乐作品有很多是根据历史故事、文学作品为载体完成的,以故事来描绘音乐的形象非常的明确。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的文学故事内容跃然在音符之上的音乐故事情节、以听觉带动思维中的视觉形象而产生视觉思维。
2、听觉思维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音乐的视觉形象是通过一系列有规则的音响形成的音乐听觉表象,同时通过联想等形象思维方法,从音乐中获得某种视觉形象。人音版教材第二单元《脚夫调》、第六单元《百鸟朝凤》、第七单元《阿细跳月》、第九单元《流水》等作品都是“一眼题目、目睹全景”的视觉形象。
3、听觉思维与动觉思维的结合
将音乐的听觉思维引导到学生的动觉形象、是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思维情绪的捷径,人音版中第三单元的《滚核桃》、《打溜子》、第十单元的《金蛇狂舞》、第十五单元的《荒山之夜》都是音乐下动觉思维的精品。而《春江花月夜》把一种步行月色中的优美、静谧置于微风徐来的音符之上。《春江花月夜》旋律优美、节奏张弛有序、速度徐缓适中、力度随着音乐的情感起伏跌宕。从江楼钟鼓到月上东山,夜幕下风回曲水、花影层叠,缓缓抬起头来、眉梢之处、水深云际、渔歌唱晚,静夜慢慢走来、月明星稀、回澜拍岸、清晰可见,此时、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夜已深……
音乐听觉思维是对音乐作品理解的直觉思维,它具有瞬间性、直接性、非逻辑性和整体性,而“听想”过程随着音乐变化使学生音乐形象又兼备了流动性(Fluidity)-----弹性(Elasticity)-----可塑性(Plasticity)的变化过程。
听觉思维与视觉思维或是视觉形象都是在课堂设计中通过教学设计实施的。人教版教材中《姑苏风光》、《谁不说俺家乡好》、《弥渡山歌》、《辽阔的草原》、《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歌曲都适合从音乐听觉到音乐视觉形象的转化、升华到地理、历史、人文文化的过程,再通过音乐情感基调辅助以文化背景,使得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四、主抓“知识与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中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具备其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夯实音乐基础知识。人教版音乐必修中的音乐鉴赏课程是音乐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和模块教学的基础。通过音乐鉴赏,学习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音乐元素,同时形成音乐中常用的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这些音乐元素是学生学习鉴赏或掌握一门音乐技能的必要知识。
2、培养良好的音乐情绪与情感。情绪和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情绪情感为主线,在鉴赏中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增加学生对周围事物敏锐观察力和注意力。就如对《弥渡山歌》中南方民族婉转、流畅、细腻、抒情风格的体验一样。同时学习民族音乐中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使得学生对音乐描述的坏境、风俗、语言背景進行分析,并与作品产生共鸣,让心灵在聆听中得到净化,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他人及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3、注重音乐实践、突出关键能力。培养学生音乐的关键能力还要注重模块教学的规划和设置,应以高中音乐模块教学中的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合唱中选择一项为为学生掌握以及终身受用的关键音乐能力。
结语:
广东省普通高中音乐鉴赏合格性考试指导文件,明确高中音乐学科素质测试应从音乐学科知识、音乐实践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检测学生鉴赏、表现和评价能力。本文以合格性考试内容为目标,研究探讨了高中音乐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以及模块教学的搭配和总体规划,从聆听、鉴赏、实践和情感搭建等方面诠释,用课程规划、教学模式、课堂方式和主次搭建四个版图去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 35号)
[2]《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 10号)
[3]《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2019] 18号)
[4] 郭兰兰 张小梅 冯广映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学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5] 内特·雷默 《音乐教育的哲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6] 尹爱青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大出版社
[7] 麦克尔·林辛《设计智慧课堂》 中国音乐出版社
[8] 温寒江《形象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9] 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指导文件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音乐鉴赏合格性考试的目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感受音乐作品中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本文依照人教版教材大纲、结合合格性考试文件的内容,从教材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和模块教学的布局规划出发,结合“听想”、情感搭建、文化学习等内容出发,使学生在“过程与方法”中学习中掌握具备适合其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感态度;审美价值;多维课堂;合格性考试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以“两依据、一参考”为主题,进行高中音乐鉴赏必修、选修与模块教学的融合
1、普通高中音乐学科的合格性考试是核心素养背景下科学的学科测评方略
音乐学科合格性考试是依据教育部高校招生录取实施方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招生录取实施“两依据、一参考”,即把“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指导文件对广东省普通高中音乐学科的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实施办法,指导意见的出现是建立在日趋成熟的教育改革基点之上的。它的依据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 35号)、《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 10号)和《广东省深化普通高校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粤府[2019] 42号)文件的基础上,再根据我省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实际情况制定而成的。
2、普通高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是科学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開设的基础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体系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组成。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创编、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六个模块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还包括了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曲表演、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六个模块。在面对普通高中高一和高二年级音乐课程的设计和课时的搭配上,我们可以根据教纲上的六个必修、六个选择性必修、十二个课程模块形成多种选课模式。
四种选择模式可根据不同学校的课时安排和教师专业能力来制定,依据教师主专业方向进行合理的选择、工作量的具体划分和统一的统筹。根据学校音乐教师专业不同布局和划分,音乐学科的各模块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细微具体的规划课程设置,六个必修课程设置为36学时2学分模块加选修18学时1学分,也可以一个必修课程36学时2学分模块加一个必修18学时1学分,或者一个必修18学时1学分加另一个必修18学时1学分再加选修18学时1学分。按照教纲的要求高中音乐课程的安排合理的分布在总的54学时和3学分之内规划。同时将高中学科中的舞蹈、器乐、声乐以及理论各专业的教师进行全面的统筹和规划。
二、高效课堂中以“聆听”为教学首线、“实践”为教学主线、“审美价值”为辅线的教学模式来展开
高中音乐课程必修与选修、模块教学的设计是以《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必修)音乐鉴赏》为起点开始安排的。是以聆听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开端,其次歌唱、演奏、音乐创编、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都是以教学实践和知识应用为契机的课堂实施过程。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从创设音乐鉴赏的多维性上去聆听
音乐鉴赏是具备高度的综合性的。在音乐鉴赏课程设计上需要考虑多种音乐创作因素和音乐专业知识因素,兼备教学的各种因素和和所有课程制作因素、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因素,最终要解决每个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这种能力下的课堂互动问题。依托课堂是实际操作和学情分析来制作一堂具备多维性的高校课堂。
音乐课堂的聆听的多维设计 [图2-1-1]所示那样,把教学内容搭建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二度创作,在聆听的过程中依托创造力(Creativity)和想象力(Imagination)的平行维度同时进行来完成一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上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力来表演和诠释自己内心的理解,通过教师对音乐各织体的设计和搭配来引导学生表现音乐,极力创设和约束学生情景化行为,高效教学和快乐学习相结合,让鉴赏者抒发对音乐情感的表达,造就音乐的文化意识形态进而对课后教学情况进行评估。
2、从音乐聆听的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
聆听过程中的实践永远是课堂进程中的生命线,是动与静、听与想、感与思的重要过程。无论学生实践的过程是演唱、演奏、肢体、创作还是绘画,它都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有目的的靠近真正的音乐文化。音乐实践过程已经完全脱离以往聆听者单纯的复制音乐,通过参与音乐活动、以音乐实践为契机去发掘音乐艺术的精华,特别是音乐中人文地理、历史文化以及文化熏陶下的审美价值得以全面提升。
《怀念战友》[图2-2-1] 是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六单元音画交响---中国影视音乐的鉴赏作品。学生在初次聆听时、必将被维吾尔族音乐中的手鼓的节奏动态所吸引,加上歌词中:“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的唯美、很容易在学生的意识形态中浮现出轻松愉悦的场景来,这个时候仅仅的聆听就不能真正的反应作品更深层次的情感意图和内心世界。
通过影片观看、教师讲故事、歌词解析、情景再现等模式让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引导学生以时间线为窗口、新疆地区解放军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历史事件为基石、以电影故事中的杨排长、战士阿米尔、古兰丹姆的人物形象来敲击学生的感情线,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基调。 从歌词故事为直观感触、结合旋律中的音乐知识、小切分特有的节奏、音符上八度的大跳来体现情绪上错综复杂的变化。而歌曲的歌词上更是采用比兴的手法,借背井离乡、以及与亲人分别时的痛苦感受,让学生感受失去战友时的悲痛之情。为了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注意要在实践过程中结合电影剧情和音乐作品之间的关系。
三、以“听想”为教与学的空间双拓展、依托音乐作品的人文、地理、民俗风情为文化基调、搭建音乐鉴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音乐听觉从来都不是直接或者即刻的,而个人理解的信念总是调和我们听觉的进程,聆听需要思想和知识”-----玛丽·路易斯·希拉费恩(Mary Louise Serafine)。聆听的本质是一种行为中的思维和行为中的隐蔽形式,在聆听中认识音乐是一个对音乐印象的构建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复制音乐。如【图3-1-1】所示:无论是聆听鉴赏任何一种音乐,我们必须知道音乐是相关历史、地理、人文文化,音乐作品是在一定特别的语境下作曲、改编、表演、指挥或即兴表演的,不是简单的声音,而是有目的的活动创造力的积淀,那么“听想(Audiation)”就成为教学过程中“教”的引导和“学”的思维的空间双拓展。而“听想”中的“听”无非是对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元素的直观反应,“想”一定是建立在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只有“听”与“想”的结合才能完整的搭建听者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音乐听觉的训练是复杂多变的过程,伴随着音乐知识涵养和文化知识积累的情况、不同而反复变化的过程,具备很多的不确定性。要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不断的积累音乐涵养,从听觉(Auditry)反应到视觉形象思维的“内视觉”(Visual),而这种听觉到视觉思维活动需要坚持三种思维训练方法:
1、听觉思维与视觉思维的结合
音乐的视觉形象思维一般指由作品的名称、作品的简介、歌曲的歌词等共同协作来完成的。音乐作品有很多是根据历史故事、文学作品为载体完成的,以故事来描绘音乐的形象非常的明确。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的文学故事内容跃然在音符之上的音乐故事情节、以听觉带动思维中的视觉形象而产生视觉思维。
2、听觉思维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音乐的视觉形象是通过一系列有规则的音响形成的音乐听觉表象,同时通过联想等形象思维方法,从音乐中获得某种视觉形象。人音版教材第二单元《脚夫调》、第六单元《百鸟朝凤》、第七单元《阿细跳月》、第九单元《流水》等作品都是“一眼题目、目睹全景”的视觉形象。
3、听觉思维与动觉思维的结合
将音乐的听觉思维引导到学生的动觉形象、是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思维情绪的捷径,人音版中第三单元的《滚核桃》、《打溜子》、第十单元的《金蛇狂舞》、第十五单元的《荒山之夜》都是音乐下动觉思维的精品。而《春江花月夜》把一种步行月色中的优美、静谧置于微风徐来的音符之上。《春江花月夜》旋律优美、节奏张弛有序、速度徐缓适中、力度随着音乐的情感起伏跌宕。从江楼钟鼓到月上东山,夜幕下风回曲水、花影层叠,缓缓抬起头来、眉梢之处、水深云际、渔歌唱晚,静夜慢慢走来、月明星稀、回澜拍岸、清晰可见,此时、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夜已深……
音乐听觉思维是对音乐作品理解的直觉思维,它具有瞬间性、直接性、非逻辑性和整体性,而“听想”过程随着音乐变化使学生音乐形象又兼备了流动性(Fluidity)-----弹性(Elasticity)-----可塑性(Plasticity)的变化过程。
听觉思维与视觉思维或是视觉形象都是在课堂设计中通过教学设计实施的。人教版教材中《姑苏风光》、《谁不说俺家乡好》、《弥渡山歌》、《辽阔的草原》、《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歌曲都适合从音乐听觉到音乐视觉形象的转化、升华到地理、历史、人文文化的过程,再通过音乐情感基调辅助以文化背景,使得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四、主抓“知识与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中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具备其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夯实音乐基础知识。人教版音乐必修中的音乐鉴赏课程是音乐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和模块教学的基础。通过音乐鉴赏,学习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音乐元素,同时形成音乐中常用的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这些音乐元素是学生学习鉴赏或掌握一门音乐技能的必要知识。
2、培养良好的音乐情绪与情感。情绪和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情绪情感为主线,在鉴赏中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增加学生对周围事物敏锐观察力和注意力。就如对《弥渡山歌》中南方民族婉转、流畅、细腻、抒情风格的体验一样。同时学习民族音乐中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使得学生对音乐描述的坏境、风俗、语言背景進行分析,并与作品产生共鸣,让心灵在聆听中得到净化,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他人及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3、注重音乐实践、突出关键能力。培养学生音乐的关键能力还要注重模块教学的规划和设置,应以高中音乐模块教学中的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合唱中选择一项为为学生掌握以及终身受用的关键音乐能力。
结语:
广东省普通高中音乐鉴赏合格性考试指导文件,明确高中音乐学科素质测试应从音乐学科知识、音乐实践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检测学生鉴赏、表现和评价能力。本文以合格性考试内容为目标,研究探讨了高中音乐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以及模块教学的搭配和总体规划,从聆听、鉴赏、实践和情感搭建等方面诠释,用课程规划、教学模式、课堂方式和主次搭建四个版图去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 35号)
[2]《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 10号)
[3]《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2019] 18号)
[4] 郭兰兰 张小梅 冯广映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学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5] 内特·雷默 《音乐教育的哲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6] 尹爱青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大出版社
[7] 麦克尔·林辛《设计智慧课堂》 中国音乐出版社
[8] 温寒江《形象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9] 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