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乾盛世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它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王朝。但人们常说康熙、乾隆的功绩,却忽视了雍正在康乾盛世中的作用。事实上,他是康乾盛世的重要推动者。
一、雍正时期的举措
1.整顿吏治
耗羡归公是雍正整顿吏治的重要内容。什么是耗羡?耗羡是除正税之外附加的税收。中国古代一直是以粮交税,而粮食在仓库储存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损耗,因此在征税时就会把预计损耗的部分也纳入应征赋税中。另外,碎银铸成银锭时也会有折损,这部分折损也会算在百姓头上,增加一定的税收。因为耗羡归私,所以各级官吏常巧立名目增加赋税,剥削百姓,中饱私囊。到了清朝,这种以抵补实际损耗的附加税种越来越多,百姓不堪忍受。
雍正即位后,深刻意识到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是无法整顿吏治的。于是,他下令“清查各省耗羡归公”,并“饬各省督察有司,耗羡既归公,不得巧立名目,复有所取于民 ”。 耗羡归公后,一部分用作地方官的养廉,一部分公用,地方官员再也不得巧立名目收税,增加百姓的负担。这一举措为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任用贤臣
清朝初年,满族官员的政治地位高于汉族官员,汉族官员的积极性难以发挥。雍正即位后,便打破了这一陈规,比如重用汉人张廷玉。设立军机处后,他任命张廷玉为首席军机大臣。此后,张廷玉一步步成为清朝杰出的政治家,为清政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另外,雍正在选拔人才时,有着与众不同的胆识与心胸。比如,雍正还是皇子时曾去内务府办事,内务府的办事人员鄂尔泰照章办事、毫不徇私,甚至曾拒绝雍正的要求。雍正称帝后,却当面表扬鄂尔泰:“汝为郎官拒皇子,其执法甚坚。”后来,鄂尔泰不断得到提拔,历任江苏布政使、广西巡抚,乃至云南总督。
3.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土地兼并的问题,地主不断吞并农民的土地,导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但是,中国古代一直按人口征税。所以,农民土地少却还要上缴繁重的赋税,而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却只需要承担很少的人头税。正如山西布政使高成龄在奏折中所说:“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这导致农民不堪重负,地主阶层势力日益膨胀。
康熙时期,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它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继续完善税收制度,推行“摊丁入亩”,即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此后,便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口为标准征收人头税。
这一政策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因为征税的多少不再以人口为标准,政府便放松了户籍控制,所以大量自由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改土归流
“土”指的是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元、明、清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土司”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在地方享有世袭的政治统治权。作为地方的“土皇帝”,土司常在地方肆意妄为,欺压百姓。《清史稿》曾有记载:“乌蒙距云南省城亦仅六百余里,钱粮不过三百余两,但取于下者百倍。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 土司取子妇,土民三載不敢婚。土民被杀,亲族尚出垫刀数十金,终身不见天日。”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雍正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并在地方建立了受中央控制的基层行政制度,规定流官由中央任命,有一定的任期,不再世袭。
这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稳定了地方秩序,也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摆脱了土官的残酷统治,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他们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也随之被激发出来,从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二、雍正何以被忽略
据统计,康熙末年,国家库存银两只有800 万两,而到了雍正时期,库存增加了5200 万两;康熙六十年(1721 年),国家耕地面积有735 万顷,到了雍正时期,则达到了890万顷。此外,雍正还高度重视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至雍正七年(1729 年)就修建了 6000 余顷水田。这些都可以说明雍正时期国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是,为何雍正在历史上的功绩常被忽略呢?
1.即位存疑
相信大家都对清朝“九子夺嫡”的故事有所耳闻。在九个皇子中,八皇子和十四皇子的呼声最高,而最后皇位却落到了雍正身上,这使得他一即位,便受到诸多皇子的猜忌。民间更有传闻,说康熙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而皇四子(即雍正)却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如此种种,严重影响了雍正在历史上的正统地位。
2.集权专制
雍正称帝后,将兄弟允禟打入大牢,后又将允禵囚于景山,派人监视,其他兄弟也大多遭到打击。所以,雍正落下了弑兄屠弟、六亲不认的骂名。此外,他设置军机处,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巅峰,给人留下专制独裁的印象。为了强化皇权统治,他还曾推行酷政,大兴文字狱,屠戮功臣,“酷君”之名由此而来。
3.在位时间短
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年,而雍正只在位13年。雍正虽勤勤恳恳治国理政,但13年毕竟太短,来不及开创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盛世。
总之,雍正与历史上的唐太宗、唐玄宗一样,任用贤能,通过推行吏治改革、税制改革、基层行政制度变革等扭转了康熙末年的衰败局面,又为乾隆时期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康乾盛世离不开雍正的功绩。
笔者想告诉大家,在学习历史时,一定要坚持唯物主义,敢于跳出前人的评价,在立足史料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客观、公正看待历史,还原历史真相,从而给出较为合理的历史解释。
·知识拓展·
行文至此,笔者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时代——北洋政府时代。由于各种历史记载常贬低这段历史,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段阻碍社会进步的极端黑暗的时期。而事实上,它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快速发展。例如,北洋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使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正是出现于当时;在思想文化领域,则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动摇了封建伦理纲常统治,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一、雍正时期的举措
1.整顿吏治
耗羡归公是雍正整顿吏治的重要内容。什么是耗羡?耗羡是除正税之外附加的税收。中国古代一直是以粮交税,而粮食在仓库储存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损耗,因此在征税时就会把预计损耗的部分也纳入应征赋税中。另外,碎银铸成银锭时也会有折损,这部分折损也会算在百姓头上,增加一定的税收。因为耗羡归私,所以各级官吏常巧立名目增加赋税,剥削百姓,中饱私囊。到了清朝,这种以抵补实际损耗的附加税种越来越多,百姓不堪忍受。
雍正即位后,深刻意识到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是无法整顿吏治的。于是,他下令“清查各省耗羡归公”,并“饬各省督察有司,耗羡既归公,不得巧立名目,复有所取于民 ”。 耗羡归公后,一部分用作地方官的养廉,一部分公用,地方官员再也不得巧立名目收税,增加百姓的负担。这一举措为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任用贤臣
清朝初年,满族官员的政治地位高于汉族官员,汉族官员的积极性难以发挥。雍正即位后,便打破了这一陈规,比如重用汉人张廷玉。设立军机处后,他任命张廷玉为首席军机大臣。此后,张廷玉一步步成为清朝杰出的政治家,为清政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另外,雍正在选拔人才时,有着与众不同的胆识与心胸。比如,雍正还是皇子时曾去内务府办事,内务府的办事人员鄂尔泰照章办事、毫不徇私,甚至曾拒绝雍正的要求。雍正称帝后,却当面表扬鄂尔泰:“汝为郎官拒皇子,其执法甚坚。”后来,鄂尔泰不断得到提拔,历任江苏布政使、广西巡抚,乃至云南总督。
3.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土地兼并的问题,地主不断吞并农民的土地,导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但是,中国古代一直按人口征税。所以,农民土地少却还要上缴繁重的赋税,而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却只需要承担很少的人头税。正如山西布政使高成龄在奏折中所说:“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这导致农民不堪重负,地主阶层势力日益膨胀。
康熙时期,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它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继续完善税收制度,推行“摊丁入亩”,即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此后,便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口为标准征收人头税。
这一政策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因为征税的多少不再以人口为标准,政府便放松了户籍控制,所以大量自由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改土归流
“土”指的是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元、明、清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土司”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在地方享有世袭的政治统治权。作为地方的“土皇帝”,土司常在地方肆意妄为,欺压百姓。《清史稿》曾有记载:“乌蒙距云南省城亦仅六百余里,钱粮不过三百余两,但取于下者百倍。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 土司取子妇,土民三載不敢婚。土民被杀,亲族尚出垫刀数十金,终身不见天日。”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雍正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并在地方建立了受中央控制的基层行政制度,规定流官由中央任命,有一定的任期,不再世袭。
这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稳定了地方秩序,也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摆脱了土官的残酷统治,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他们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也随之被激发出来,从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二、雍正何以被忽略
据统计,康熙末年,国家库存银两只有800 万两,而到了雍正时期,库存增加了5200 万两;康熙六十年(1721 年),国家耕地面积有735 万顷,到了雍正时期,则达到了890万顷。此外,雍正还高度重视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至雍正七年(1729 年)就修建了 6000 余顷水田。这些都可以说明雍正时期国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是,为何雍正在历史上的功绩常被忽略呢?
1.即位存疑
相信大家都对清朝“九子夺嫡”的故事有所耳闻。在九个皇子中,八皇子和十四皇子的呼声最高,而最后皇位却落到了雍正身上,这使得他一即位,便受到诸多皇子的猜忌。民间更有传闻,说康熙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而皇四子(即雍正)却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如此种种,严重影响了雍正在历史上的正统地位。
2.集权专制
雍正称帝后,将兄弟允禟打入大牢,后又将允禵囚于景山,派人监视,其他兄弟也大多遭到打击。所以,雍正落下了弑兄屠弟、六亲不认的骂名。此外,他设置军机处,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巅峰,给人留下专制独裁的印象。为了强化皇权统治,他还曾推行酷政,大兴文字狱,屠戮功臣,“酷君”之名由此而来。
3.在位时间短
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年,而雍正只在位13年。雍正虽勤勤恳恳治国理政,但13年毕竟太短,来不及开创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盛世。
总之,雍正与历史上的唐太宗、唐玄宗一样,任用贤能,通过推行吏治改革、税制改革、基层行政制度变革等扭转了康熙末年的衰败局面,又为乾隆时期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康乾盛世离不开雍正的功绩。
笔者想告诉大家,在学习历史时,一定要坚持唯物主义,敢于跳出前人的评价,在立足史料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客观、公正看待历史,还原历史真相,从而给出较为合理的历史解释。
·知识拓展·
行文至此,笔者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时代——北洋政府时代。由于各种历史记载常贬低这段历史,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段阻碍社会进步的极端黑暗的时期。而事实上,它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快速发展。例如,北洋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使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正是出现于当时;在思想文化领域,则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动摇了封建伦理纲常统治,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