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奶的营养价值和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已由无数科学家研究并获大量证据,全世界公认牛奶是一种较理想的全价食品,每100克牛奶中,约含蛋白质3.0克,脂肪3.2克,乳糖4.6克,矿物质0.7克。
牛奶中的蛋白质主要是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为优质蛋白,可提供全部的人体必需氨基酸种类,这是其他食物无法比拟的。
牛奶中的脂肪颗粒很小,呈乳糜状并高度分散,极易消化吸收。乳脂肪中还含有磷脂和必需脂肪酸。很多人在饥饿时喝一袋奶就觉得“管用”,这是因为乳脂肪中含有相当比例的短链脂肪酸,可以直接通过小肠被人体吸收,是能量的快速来源。乳脂肪不仅使牛奶具备特殊而醇厚的香味。同时也成为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A、D、E、K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有人不敢喝牛奶,认为牛奶中的胆固醇含量高。其实,乳脂肪中的胆固醇平均含量为15毫克门00毫升,低于其他动物性食品。
牛奶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乳糖形式存在,含量为3.4%~4.。6%,其甜度是蔗糖的1/6,有调节胃酸、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的作用。乳糖在肠道中能助长某些乳酸菌的繁殖,阻止腐化菌的生长。乳糖还与糖的代谢有关,在食物中添加牛奶及乳制品有利于钙的吸收。可以预防小儿佝偻病和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
牛奶是矿物质钙的极好来源,一些动物性食品,如肉类含钙极少,蛋类、鱼类含钙也不丰富,只有牛奶含钙既丰富又易于吸收,每100克牛奶中平均含钙104毫克。牛奶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磷,钙、磷都是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来源。牛奶对青少年骨骼发育非常重要,如果儿童时期钙的摄入不足,就会出现生长迟缓,身高不足的情况。英国营养学家曾做过一项试验,一组儿童每天正常进餐,另一组每天除正餐外还给每个儿童增加600毫升牛奶。一年后发现,每天喝牛奶的儿童平均身高增加6.68厘米。平均体重增加3.17公斤;而未喝牛奶的儿童仅分别为4.67厘米和1.75公斤。另一方面,人体的骨骼量在儿童少年时期是逐渐累积的,年轻时骨骼中的钙越多,年老时发生骨质疏松的几率就越低。即便成年人的骨最峰值已不能变化,但牛奶依然是钙的最佳补充来源。
牛奶中含有几乎所有种类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K、B族维生素和微量的维生素C。
正因为牛奶的诸多好处,所以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大力倡导饮用牛奶。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牛奶“危害”的理论不断出现。而最近更有诸多颠覆性理论把牛奶“危害论”推向极致。加上去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出现。一度让国人对喝牛奶有了畏惧心理。其实,牛奶“危害论”是站不住脚的。
“危害论”之一,是认为喝牛奶会导致蛋白质摄入过量。在100克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只有3克,而100克其他食物中,大米的蛋白质是8克,面粉10克,猪肉13.2克,牛肉19.9克,带鱼17.7克,鸡肉19.3克,豆腐8.1克,对虾18.6克。假如每天喝一袋250毫升的鲜奶,我们可从中获得7-8克蛋白质。而一日三餐中所吃的鸡鸭鱼肉等食物所含蛋白质要远远多于牛奶。人们习惯性地把牛奶视为高蛋白食物。其实牛奶蛋白含量并不高,但却是优质蛋白质,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如果有人蛋白质摄入过量,那不一定是喝牛奶引起的,至少不是由正常的一天一袋牛奶引起的。
“危害论”之二,是常饮牛奶易致癌。这一依据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坎贝尔教授的研究。他用含大量酪蛋白的饲料喂大鼠,发现酪蛋白可增强黄曲霉毒素对大鼠的致癌作用。于是有人将其引申为喝牛奶易致癌。这是断章取义,因为从大鼠的实验结果直接推论到人是不合理的,况且坎贝尔教授是把酪蛋白作为大鼠饲料中的惟一蛋白,这种膳食方式在人类膳食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世界乳癌学会渥太华会议的研究报告称,奶牛被注射生长激素后,牛奶中会有一种叫IGF-1的生长激素出现,易致癌症。以这样的结论说牛奶有害毫无道理,因为这是生产企业及其饲养中的问题,而不是牛奶本身的问题。
“危害论”之三,是说喝牛奶会导致酸性体质。其依据是牛奶中的蛋白质可在体内代谢中产生大量酸性物质,所以牛奶喝得越多,体质就越偏酸。根据最新食物成分表,每100克牛奶中含钙135毫克,磷仅为60~80毫克,所以牛奶是碱性食物。
“危害论”之四,是喝牛奶易过敏。调查发现,喝牛奶的过敏发生率不到3%,这个比例相对于喝牛奶不过敏的人来说是很低的,而且牛奶的过敏率比鸡蛋、花生、鱼、虾、海产品等要低得多。我们不能因为有3%的人喝牛奶过敏,就做出97%的人不能喝牛奶的结论。至于有人喝牛奶后感到不舒服,那是“乳糖不耐受症”,因人体肠道缺乏乳糖酶而引起,并非牛奶的过错。
“危害论”之五,是喝牛奶可致糖尿病。来自国际社会的研究发现,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如果用牛奶代替母乳喂养,成年以后或若干年后会出现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的现象。但这是针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而言。迄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正常饮用牛奶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危害论”之六,是喝牛奶易致骨折。依据是日本一位教授的研究报告,芬兰人和瑞典人虽然比日本人多喝了4.5倍的牛奶,但却更易骨折。按理说,喝牛奶可增加骨密度,因而这一理论颇引人注目。需要指出的是,欧美家庭一周所喝牛奶可达6升,每人每天的牛奶饮用量为700毫升左右,把过量饮用带来的危害讲给每天饮用量远远不够的人是不合适的。更何况,西方人的日常膳食中,除了牛奶,还有奶酪、奶油、黄油和冰淇淋等。
相关链接:“国际牛奶日”的由来
“牛奶日”的英文金称是International
Milk Day,它是由德国促进牛奶消费者协会在上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来的,后来被国际牛奶业联合会所采纳,并沿用至今。国际牛奶业联合会于1903年在布鲁塞尔成立。1961年5月,国际牛奶业联合会在德国举行了第一个庆祝“牛奶日”活动,并决定将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二定为“国际牛奶日”。该活动的目的是以多种形式向消费者介绍牛奶生产情况,直接了解消费者对牛奶生产和乳制品加工的要求。
为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引导乳制品消费,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0年倡议将每年的6月1日定为“世界牛奶日”。而6月1日又恰逢“国际儿童节”,好的饮食习惯应在儿童时期养成,“牛奶日”与“儿童节”的重合正好昭示了这一命题。
牛奶中的蛋白质主要是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为优质蛋白,可提供全部的人体必需氨基酸种类,这是其他食物无法比拟的。
牛奶中的脂肪颗粒很小,呈乳糜状并高度分散,极易消化吸收。乳脂肪中还含有磷脂和必需脂肪酸。很多人在饥饿时喝一袋奶就觉得“管用”,这是因为乳脂肪中含有相当比例的短链脂肪酸,可以直接通过小肠被人体吸收,是能量的快速来源。乳脂肪不仅使牛奶具备特殊而醇厚的香味。同时也成为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A、D、E、K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有人不敢喝牛奶,认为牛奶中的胆固醇含量高。其实,乳脂肪中的胆固醇平均含量为15毫克门00毫升,低于其他动物性食品。
牛奶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乳糖形式存在,含量为3.4%~4.。6%,其甜度是蔗糖的1/6,有调节胃酸、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的作用。乳糖在肠道中能助长某些乳酸菌的繁殖,阻止腐化菌的生长。乳糖还与糖的代谢有关,在食物中添加牛奶及乳制品有利于钙的吸收。可以预防小儿佝偻病和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
牛奶是矿物质钙的极好来源,一些动物性食品,如肉类含钙极少,蛋类、鱼类含钙也不丰富,只有牛奶含钙既丰富又易于吸收,每100克牛奶中平均含钙104毫克。牛奶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磷,钙、磷都是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来源。牛奶对青少年骨骼发育非常重要,如果儿童时期钙的摄入不足,就会出现生长迟缓,身高不足的情况。英国营养学家曾做过一项试验,一组儿童每天正常进餐,另一组每天除正餐外还给每个儿童增加600毫升牛奶。一年后发现,每天喝牛奶的儿童平均身高增加6.68厘米。平均体重增加3.17公斤;而未喝牛奶的儿童仅分别为4.67厘米和1.75公斤。另一方面,人体的骨骼量在儿童少年时期是逐渐累积的,年轻时骨骼中的钙越多,年老时发生骨质疏松的几率就越低。即便成年人的骨最峰值已不能变化,但牛奶依然是钙的最佳补充来源。
牛奶中含有几乎所有种类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K、B族维生素和微量的维生素C。
正因为牛奶的诸多好处,所以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大力倡导饮用牛奶。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牛奶“危害”的理论不断出现。而最近更有诸多颠覆性理论把牛奶“危害论”推向极致。加上去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出现。一度让国人对喝牛奶有了畏惧心理。其实,牛奶“危害论”是站不住脚的。
“危害论”之一,是认为喝牛奶会导致蛋白质摄入过量。在100克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只有3克,而100克其他食物中,大米的蛋白质是8克,面粉10克,猪肉13.2克,牛肉19.9克,带鱼17.7克,鸡肉19.3克,豆腐8.1克,对虾18.6克。假如每天喝一袋250毫升的鲜奶,我们可从中获得7-8克蛋白质。而一日三餐中所吃的鸡鸭鱼肉等食物所含蛋白质要远远多于牛奶。人们习惯性地把牛奶视为高蛋白食物。其实牛奶蛋白含量并不高,但却是优质蛋白质,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如果有人蛋白质摄入过量,那不一定是喝牛奶引起的,至少不是由正常的一天一袋牛奶引起的。
“危害论”之二,是常饮牛奶易致癌。这一依据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坎贝尔教授的研究。他用含大量酪蛋白的饲料喂大鼠,发现酪蛋白可增强黄曲霉毒素对大鼠的致癌作用。于是有人将其引申为喝牛奶易致癌。这是断章取义,因为从大鼠的实验结果直接推论到人是不合理的,况且坎贝尔教授是把酪蛋白作为大鼠饲料中的惟一蛋白,这种膳食方式在人类膳食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世界乳癌学会渥太华会议的研究报告称,奶牛被注射生长激素后,牛奶中会有一种叫IGF-1的生长激素出现,易致癌症。以这样的结论说牛奶有害毫无道理,因为这是生产企业及其饲养中的问题,而不是牛奶本身的问题。
“危害论”之三,是说喝牛奶会导致酸性体质。其依据是牛奶中的蛋白质可在体内代谢中产生大量酸性物质,所以牛奶喝得越多,体质就越偏酸。根据最新食物成分表,每100克牛奶中含钙135毫克,磷仅为60~80毫克,所以牛奶是碱性食物。
“危害论”之四,是喝牛奶易过敏。调查发现,喝牛奶的过敏发生率不到3%,这个比例相对于喝牛奶不过敏的人来说是很低的,而且牛奶的过敏率比鸡蛋、花生、鱼、虾、海产品等要低得多。我们不能因为有3%的人喝牛奶过敏,就做出97%的人不能喝牛奶的结论。至于有人喝牛奶后感到不舒服,那是“乳糖不耐受症”,因人体肠道缺乏乳糖酶而引起,并非牛奶的过错。
“危害论”之五,是喝牛奶可致糖尿病。来自国际社会的研究发现,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如果用牛奶代替母乳喂养,成年以后或若干年后会出现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的现象。但这是针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而言。迄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正常饮用牛奶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危害论”之六,是喝牛奶易致骨折。依据是日本一位教授的研究报告,芬兰人和瑞典人虽然比日本人多喝了4.5倍的牛奶,但却更易骨折。按理说,喝牛奶可增加骨密度,因而这一理论颇引人注目。需要指出的是,欧美家庭一周所喝牛奶可达6升,每人每天的牛奶饮用量为700毫升左右,把过量饮用带来的危害讲给每天饮用量远远不够的人是不合适的。更何况,西方人的日常膳食中,除了牛奶,还有奶酪、奶油、黄油和冰淇淋等。
相关链接:“国际牛奶日”的由来
“牛奶日”的英文金称是International
Milk Day,它是由德国促进牛奶消费者协会在上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来的,后来被国际牛奶业联合会所采纳,并沿用至今。国际牛奶业联合会于1903年在布鲁塞尔成立。1961年5月,国际牛奶业联合会在德国举行了第一个庆祝“牛奶日”活动,并决定将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二定为“国际牛奶日”。该活动的目的是以多种形式向消费者介绍牛奶生产情况,直接了解消费者对牛奶生产和乳制品加工的要求。
为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引导乳制品消费,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0年倡议将每年的6月1日定为“世界牛奶日”。而6月1日又恰逢“国际儿童节”,好的饮食习惯应在儿童时期养成,“牛奶日”与“儿童节”的重合正好昭示了这一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