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几点学法指导

来源 :中国教师与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19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德加?福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是他们将来学会生存,谋求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把我从事数学教学多年来对学生学数学的几点学法指导写出来,以便对学生自我学习数学起到帮助。
  一、让学生知道中学数学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领悟性:由于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基本数学知识,所以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数学学习的对象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形式,这种形式用完善的逻辑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演绎系统,而略去了它大部分的曲折发现过程,学生对这些知识的领悟将成为学习数学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认识知识的发生过程,尽可能联系生产,科研和生活实际,借助其直观形象达到感悟、理解和接受。
  (二)思维性:中学数学是用形式化.符号化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的。因此,对数学知识的领悟主要通过数学思维来实现。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尽量体验和学习前人的数学创新方法,从而实现学会数学。
  (三)阶段性: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严谨的逻辑演绎系统,所以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只有抓住每一个阶段性的学习,才能促进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学习,既是抓住每一节课,每一章节的学习,才能完成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
  (四)教育性:由于中学生数学学习是围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条主线进行的。因此,通过学习数学,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更要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精神品格,形成优秀的个性品质,所以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让学生知道数学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领会、巩固、应用
  (一)领会阶段:由感知到识别再到抽象、概括。
  (二)巩固阶段:由识记到保持。
  (三)应用阶段:由练习到作业再到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懂得这三个阶段,才能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以苦为乐的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
  三、让学生知道数学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
  (一)理解问题(审题):即搞清问题的求解目标是什么?其次要弄清已知量和联系未知量与已知量的条件是什么?在已知与未知之间要架起怎样的桥梁?
  (二)设计求解计划(探索):即观察能否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直接架起桥梁,倘若不能就采取迂回的策略,设计辅助问题寻找适当的中途转换点以求达到目标。
  (三)实现求解计划(表达):将探索到的解题方案进行逻辑整理,并用数学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四)检验与回顾(检查):数学问题检验与回顾是达到对问题百分之百的正确解答和对最后结论的处理的最好办法之一。它体现着数学学习的入门和求知的细心与高度严格的要求,也是培養解决问题慎之又慎的处事方法。
  三、培养吃苦精神,养成良好的品德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适当的困难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信心。数学教学中要经常安排适当难度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努力去实现问题的解决。同时在克服困难过程上要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学生朝着目标奋进。同时在取得成绩后,要及时的多表扬,有意识的让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感到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四、培养良好的认知习惯,遵守遗忘规律
  习惯是长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长期行为导致的惯性思维。良好的习惯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掉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让学生遵循遗忘规律的学习就是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积累和巩固。一般人的大脑记忆有三个阶段:第一次记忆也就是暂时记忆。对知识认知之后一般可以记3-7天。第二次记忆是较长时间记忆。而且后一次记忆必须是在前一次记忆时间将要完之内,这样才是记忆时间达到10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第三次在第二次记忆时间将要完之前再次识记,这样识记的知识就可达数月甚至终生。有些学生不有效的反复识记,所以当下学会,过后没有大的收获。让学生按照遗忘规律去识记,将会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又能使所学数学知识达到系统性。
  基于习惯的培养和识记规律,我平时要求学生养成下列七个方面的习惯:
  (一)完成习惯做事、学习。完成作业要养成按时完成的习惯,不拖延。
  (二)认真写字的习惯。有人说,你是数学老师还管学生写字。那不一样,正确的书写有助于学生养成认真、细致、严谨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数学品质的养成。
  (三)慢慢看课本的习惯,数学的学习,课本知识是基础,不抓课本,东寻题,西寻题,只能是断章取义的学习,离开基础的学习。
  (四)整理错题的习惯,只有整理、发现问题,才能改正,才能避免错误再次发生,改正错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步的过程。
  (五)善问敢问的习惯。
  (六)随手做笔记的习惯。
  (七)无私帮助同学的习惯。
  以上几个方面是自己教书以来几点不成熟对学生学习数学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借以应用,提高数学学习方法和成绩,也可以为学习其他科目有所启迪。
其他文献
作为班主任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著名教育家霍茂征老师从教六十年,从没和学生发生过一次火,从没请过一次家长,从没变向惩罚过学生,从没让过一个学生掉队,这真让我震惊和折服。我自认为自己也是一个爱学生的老师,但我没有做到霍茂征老师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将爱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当学生犯错时我可能因为心情不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把尊重与平等弃于脑后,甚至有时会说出刻薄的话,自从赴北京学习之后,尤其是聆听了任小艾
期刊
好奇心是创造的原动力。孩子好奇好问,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各样成人所意想不到的问题。如车子为什么朝前开?树为什么往后倒?因此,父母应尊重孩子探索、了解周围世界的独特方式,肯定孩子开动脑筋所提出的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寻找答案,给孩子一定的提示,帮助孩子获得相应的信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性。  一、启发、联想、想象  科研表明,当孩子生活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的时候,就容易发明创造;反之,当孩子生活在一个压
期刊
创新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部分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素质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最大限度的为他们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  一、努力营造创新环境  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
期刊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
期刊
近年来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也最直接地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日日忙于看书、记忆,参加着大小不同的数次考試,他们根本无法抽出时间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失掉了自己的兴趣,更谈不上创新。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上,要时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学民主。对学生不是下命令,而是提出建议。学习一篇课文,其目标
期刊
十五年前,我满怀激情踏上了三尺讲台,实现了童年的梦想,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多年来,我几乎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而要当好这个“最小的主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一颗诚挚的爱心。有了这颗爱心才能与教育生命相连,有了这颗爱心才能与学生心心想通,有了这颗爱心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以至付出自己的一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如果学生知道他是在接受教育
期刊
叶澜教授在面向“ 21 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集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身为数学教师,一要让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不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二要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教师不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
期刊
笔者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在教學活动中按照“准备——质疑——议论——合作——争辩——实践”的基本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  一、准备,奠定基础,激活思维  其一,是良好心理状态的准备。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因此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我们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平等,宽松的氛
期刊
素质教育,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体现主动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让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
期刊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進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从现在的社会需要来看,"能说会道"也将成为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能说会道"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从小就开始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使学生想说  要让学生说话,首先得让他们想说。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懒得动口表达,那对他而言说话就可能成为一种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