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预设与生成两个环节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因此教师要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坚持二者的和谐统一,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為例,针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在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时出现的问题,探讨预设与生成矛盾处理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预设;生成;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0-0102-02
预设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本来是语言学上的概念,指说话者在说出某句话前预先做的假设,也叫作前提、先设、前设。后来预设这一概念也进入到教学领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大环节。预设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对课堂活动进行构想,规划、设计课堂的具体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判,并准备好应对的策略。生成是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根据教学的实际状况产生的动态的活动过程。预设具有按部就班的特点,生成则更灵活。预设和生成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预设保证了教学的方向,生成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1.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学预设是理想性的,而生成是不确定的,所以教师没有办法在无法预知教学现实的情况下做出完全准确的预设。但是,教师在预设时经常会忽略这一点,对课堂教学期望过高,预设过度,过于理想,从而导致当实际与预设不符时不能从容应对。当前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冲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预设过度、生成过多、现实性冲突严重等方面,下面分别进行简要分析。
(1)预设过度
上课前老师必须要对课堂做一个整体规划,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设计哪些教学环节,预计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些都是必须预设的内容。预设为实际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指导,但是预设过度则会限制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发挥。素质教育提倡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促进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为课堂“留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上课时按照预设一成不变的展开教学,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这样的预设对教学造成了极大的束缚,因此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2)生成过多
过度的预设会压制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打造自由、高效的历史课堂。但是预设既然制定了,那么就要充分发挥它的作
用,不能流于形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预设对于教学而言就相当于“规矩”,教师必须要保证教学在预设的大体框架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跟上教学进度,完成教学目标。虽然素质教育强调教师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不能偏离了教学目标。许多教师过于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没有在预设的框架下进行,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成过多容易使课堂变得不可控,使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际内容。
(3)教学存在现实性冲突
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预设之前,都会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技能、年龄特征、思维习惯等有一个大致的预估。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校都采用的是大班教学,班级容量大,学生人数多,因此教师很难兼顾每一个同学,所以在预设时难免存在偏差。根据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班级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既得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但是现实与预设的理想往往存在冲突,预设过于理想,现实无法全部实现。
2.初中历史教学中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的策略
通过分析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预设与生成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预设没有生成,教学效率就低;只有生成没有预设,教学则是盲目的。二者的关系就相当于一块海绵,海绵吸收了足够的水分就有弹性,但是无论怎么挤压,它的形状是不会改变的。这启发我们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在坚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展课堂的深度。具体方法如下:
(1)紧扣教学预设的目标
脱离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生成多但效果不佳。因此教师一定要事先结合学科内容、学生学情、课标相关要求确定好教学目标,上课时以目标为主线,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教学生成。例如,在学习有关“文化大革命”的知识时,教学目标为“了解文化大革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学生造成的危害”,在课堂上有学生认为文化大革命有积极的影响,比如,它找出了党内的反革命分子,在这期间中国的粮食产量也有所增加。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对文化大革命的积极影响生成过多,可以简略介绍,教师可以这样回答学生:文革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不是阶级斗争,中国应该把重点放在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上,文革期间中国虽然在某些方面得到了发展,但这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如果没有文革,中国将会发展的更快,取得更加瞩目的成就。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又没有偏离教学目标。
(2)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
应试教育在我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分数成了学习评价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才会出现预设过度、生成不足的情况。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实现“以教学者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 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的转变。教师也不能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虽然考试是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但是在考试的内容上可以减少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部分,增加自由发挥的主观题,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减少顾虑,更多的自由发挥,给学生留充足的生成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辩证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必须一分为二的看待矛盾。歷史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辩证看待。教师只要保证预设和生成都在合理的范围内,然后从容面对现实教学中出现的各种与期望不符的情况,就能最大限度实现对矛盾的调和,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初中历史教材,归纳出重难点和相对容易掌握的知识,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的投入,在预设时作出时间规划。为了了解学生学情,教师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摸底考试,作出初步预设;结束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在班级范围内组织诊断性考核,然后为下一阶段的教学作出新的预设。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调整讲课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尽量避免因方法问题而导致的盲目生成,最后使教学效率低下。例如,在讲到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时,说到“文成公主进藏”的问题,教师在强调文成公主的奉献精神时,有学生问道“文成公主没有高原反应吗?”可能许多教师会觉得这个问题过于幼稚,而且与教学内容无关,所以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这一提问,继续教学。但这样是十分不利于学生思维养成的,也没有体现一个教师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应该具备的应对能力,忽略学生的问题就是在逃避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矛盾,违背了辩证对待的处理原则。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锻炼学生,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预设和生成这对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绝对性,这种矛盾又是可以调和的。除了立足教学预设的目标、完善教学评价标准,还可以从加强课堂教学反思、增加预设空间、尊重历史事实真相等方面着手,科学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预设就是一块海绵,生成就是里面的水,海绵吸收了水分才具有弹性,预设有了生成才有了活力,才能突显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累经验,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辉荣.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成教学有效性及其课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2]陈彬.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方法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18:105
[3]吴建玲.初中历史动态生成教学的实践探索[D].苏州大学,2008
[4]刘学鸿.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5]胡亮.历史有效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预设;生成;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0-0102-02
预设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本来是语言学上的概念,指说话者在说出某句话前预先做的假设,也叫作前提、先设、前设。后来预设这一概念也进入到教学领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大环节。预设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对课堂活动进行构想,规划、设计课堂的具体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判,并准备好应对的策略。生成是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根据教学的实际状况产生的动态的活动过程。预设具有按部就班的特点,生成则更灵活。预设和生成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预设保证了教学的方向,生成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1.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学预设是理想性的,而生成是不确定的,所以教师没有办法在无法预知教学现实的情况下做出完全准确的预设。但是,教师在预设时经常会忽略这一点,对课堂教学期望过高,预设过度,过于理想,从而导致当实际与预设不符时不能从容应对。当前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冲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预设过度、生成过多、现实性冲突严重等方面,下面分别进行简要分析。
(1)预设过度
上课前老师必须要对课堂做一个整体规划,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设计哪些教学环节,预计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些都是必须预设的内容。预设为实际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指导,但是预设过度则会限制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发挥。素质教育提倡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促进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为课堂“留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上课时按照预设一成不变的展开教学,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这样的预设对教学造成了极大的束缚,因此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2)生成过多
过度的预设会压制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打造自由、高效的历史课堂。但是预设既然制定了,那么就要充分发挥它的作
用,不能流于形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预设对于教学而言就相当于“规矩”,教师必须要保证教学在预设的大体框架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跟上教学进度,完成教学目标。虽然素质教育强调教师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不能偏离了教学目标。许多教师过于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没有在预设的框架下进行,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成过多容易使课堂变得不可控,使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际内容。
(3)教学存在现实性冲突
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预设之前,都会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技能、年龄特征、思维习惯等有一个大致的预估。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校都采用的是大班教学,班级容量大,学生人数多,因此教师很难兼顾每一个同学,所以在预设时难免存在偏差。根据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班级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既得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但是现实与预设的理想往往存在冲突,预设过于理想,现实无法全部实现。
2.初中历史教学中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的策略
通过分析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预设与生成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预设没有生成,教学效率就低;只有生成没有预设,教学则是盲目的。二者的关系就相当于一块海绵,海绵吸收了足够的水分就有弹性,但是无论怎么挤压,它的形状是不会改变的。这启发我们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在坚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展课堂的深度。具体方法如下:
(1)紧扣教学预设的目标
脱离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生成多但效果不佳。因此教师一定要事先结合学科内容、学生学情、课标相关要求确定好教学目标,上课时以目标为主线,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教学生成。例如,在学习有关“文化大革命”的知识时,教学目标为“了解文化大革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学生造成的危害”,在课堂上有学生认为文化大革命有积极的影响,比如,它找出了党内的反革命分子,在这期间中国的粮食产量也有所增加。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对文化大革命的积极影响生成过多,可以简略介绍,教师可以这样回答学生:文革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不是阶级斗争,中国应该把重点放在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上,文革期间中国虽然在某些方面得到了发展,但这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如果没有文革,中国将会发展的更快,取得更加瞩目的成就。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又没有偏离教学目标。
(2)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
应试教育在我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分数成了学习评价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才会出现预设过度、生成不足的情况。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实现“以教学者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 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的转变。教师也不能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虽然考试是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但是在考试的内容上可以减少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部分,增加自由发挥的主观题,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减少顾虑,更多的自由发挥,给学生留充足的生成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辩证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必须一分为二的看待矛盾。歷史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辩证看待。教师只要保证预设和生成都在合理的范围内,然后从容面对现实教学中出现的各种与期望不符的情况,就能最大限度实现对矛盾的调和,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初中历史教材,归纳出重难点和相对容易掌握的知识,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的投入,在预设时作出时间规划。为了了解学生学情,教师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摸底考试,作出初步预设;结束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在班级范围内组织诊断性考核,然后为下一阶段的教学作出新的预设。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调整讲课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尽量避免因方法问题而导致的盲目生成,最后使教学效率低下。例如,在讲到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时,说到“文成公主进藏”的问题,教师在强调文成公主的奉献精神时,有学生问道“文成公主没有高原反应吗?”可能许多教师会觉得这个问题过于幼稚,而且与教学内容无关,所以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这一提问,继续教学。但这样是十分不利于学生思维养成的,也没有体现一个教师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应该具备的应对能力,忽略学生的问题就是在逃避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矛盾,违背了辩证对待的处理原则。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锻炼学生,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预设和生成这对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绝对性,这种矛盾又是可以调和的。除了立足教学预设的目标、完善教学评价标准,还可以从加强课堂教学反思、增加预设空间、尊重历史事实真相等方面着手,科学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预设就是一块海绵,生成就是里面的水,海绵吸收了水分才具有弹性,预设有了生成才有了活力,才能突显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累经验,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辉荣.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成教学有效性及其课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2]陈彬.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方法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18:105
[3]吴建玲.初中历史动态生成教学的实践探索[D].苏州大学,2008
[4]刘学鸿.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5]胡亮.历史有效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