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历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质疑更是关系语文学习的效率,学生学习语文是否有兴趣,是否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语文教师的提问技巧尤为重要。本文就中学语文课的提问技巧作一次探讨,在教学中,对促进语文教学,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主动投入语文学习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提问 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素质化教学模式,当代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应该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我认为,课堂提问是促进师生交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我在农村中学任教二十余年,对语文教学体会深切,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和做法。
1.为什么要注意提问?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学习"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地激疑来设问。无疑不会有问,无问不会解疑。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可见,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要进行有效思维,就离不开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提问。而在农村中学里,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也较差,要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就更必须注意课堂的提问及提问技巧。以前认为语文教师不会多方面考虑进行课堂提问是个别现象,但通过近几年的多次外出交流学习,发现存在通病:
1.1 对提问这门教学艺术不够重视,仅对知识与方法的讲解十分看重。在农村中学里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基础差,所以多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只要求学生记住"是什么"而很少要求学生了解"为什么"。还有部分老师稍微注重科学点,给学生讲解一些解题技巧、方法。但有些方法技巧并非完全会使学生形成死记硬背,死搬硬套的学习现象,这很是不妥。
1.2 提的问题简单而缺少价值,多让学生作是否判断。由于中学阶段学生很顾面子,在回答问题上也由主动变成了被动。如果老师的提问不当,很容易冷场。为此,一些教师不在提问技巧上下功夫,反而通过降低问题的难度,甚至干脆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以此来活跃一下气氛,简单的来说师生交流。试问,这样的交流,这样的提问有多大价值呢?
1.3 提问缺少科学性,方式单一、层次不清,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茫然。俗话说"教书是一门艺术",提问也应该是一门艺术才对,我们不能亵渎艺术。在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构成一个严密的,完整的体系,应该是由严格的逻辑顺序、层次关系,应该符合中学生心智特点,逐步将学生引向知识的更深处,去获取思考后成功的快乐。
2.针对上述现象,在教学中应该怎么提问?
2.1 教师要对考纲予以重视。提问看似随口就能提,实际上提好问并不容易。试题中的提问设计都要经过命题组的反复斟酌,更何况从事一线教育的教师。如果平时在课堂上注重了口头提问技巧,在考试中学生就会更好的解答习题。比如在讲解《登高》这首诗时,应根据考纲设计提问:这首诗中写了哪些形象?你是怎样体会这些形象的?联系杜甫的生平你就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学生就能有条理地,有层次地思维,在考试中遇到类似的题就能思考了。
2.2 要明白提问技巧的重要性。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缺少了提问这一环节活动就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不能参与课堂,不能在课堂中体会到成功,其兴趣也就大打折扣。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难点。在一般情况下问题是根据课文的重难点来设计的,如果能很好地提问,学生能成功回答,重点难点也就把握住了。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应该是由言语和文字组成,应该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两大部分。如果训练好了口头语,对书面语也是一大促进。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利于教师迅速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恰当地调整进度和内容。学生与教师在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上存在差距,因此,对于教师所讲学生并非完全能够吸收和掌握,这就有待于提问来检测。离开了这部,教师教得不落实,学生学得更不踏实。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思维特点来设计提问。利用逆向思维提问。我们经常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这么做,而很少想为什么不这么做,不这么做有哪些危害,这就是缺乏逆向思考的习惯。我们往往在正面思考不能解决解决问题时,逆向思考一下,或许会有意相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分析李白的诗《塞下曲》时,诗的第一联"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有什么好处?我们若将其反向思考,去掉了这一联有什么不足?或将这写寒冷的诗句换成写春意的诗句效果会有什么不同?经过这样一番追问,第一联的反衬作用就突现出来了。
要利用发散思维提问。现在正提倡创造式学习,要创造就要有求异思维的能力。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例如:在分析《项链》一文的结尾时,可以设计如下一些问题:假如玛蒂尔德去借项链时,朋友就告诉她这款项链是假的,故事如何发展?假如玛蒂尔德舞会结束后找回了项链,假如她的朋友将项链退回给她……结果又会怎样?
要利用比较思维提问。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更好地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往往要运用对比提问法,促使学生深入的思考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发现。比如,在分析"梅"在诗歌中的象征形象时,可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具有奉献精神,斗争精神的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具有高傲孤独性格的梅进行比较,体会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利用好循序渐进的思维习惯提问,这在前面的提问原则中已有阐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要利用学生求新求奇求险思维点进行提问。如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第一段说到"这几天心颇不宁静"。在此可让学生猜一猜,为什么朱自清先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一翻猜思后,老师再说出朱自清与他父亲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这里由于他父亲要求他很严格,常常帮他"领走"工资造成的,使学生耳目一新,想必会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
3.在具体教学中应该问些什么?
课堂上老师提问的对象是学生,提问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接受。为此提问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问要简明扼要,目的明确,最好是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方面的知识。我在听课时就发现有的老师让学生读完课文后盲目提问:"这篇课文的特色在哪里?"学生蒙了,是什么特色?语言?结构?手法?……学生不喜欢思考,即使思考了,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3.2 把握提问的深度,既不能太简单又不能太难。也就是说提问要注意分寸,要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水平。这也符合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到"。问题太简单,学生随口答出,等于没问;太难,学生思考不出来,久而久之就失去兴趣,最终造成课堂上老师唱独角戏,自问自答的局面。
3.3 提问要环环相扣,深入浅出,注重科学。例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君?你认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刘和珍的死是怎样评价的?要回答第一问,学生只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要回答第二问,学生就还需阅读后边的几部分,特别是四、五两部分;要回答第三问就必须站在全文的高度认真思考。
3.4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尽量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是他们有话可说,说后听得。例如在学习《灯下漫笔》一文时,我们在分析文章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问: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及近代史,你认为鲁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是否准确?你觉得我们所处的时代时什么样的时代?为什么?特别是后一问,很容易激起学生畅谈时,教师若注意引导,必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我们要研究中学生的思维问题习惯、思维能力、思维特点,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提问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效率日益突现,变学生"要我学语文"为"我要学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提问 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素质化教学模式,当代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应该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我认为,课堂提问是促进师生交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我在农村中学任教二十余年,对语文教学体会深切,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和做法。
1.为什么要注意提问?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学习"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地激疑来设问。无疑不会有问,无问不会解疑。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可见,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要进行有效思维,就离不开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提问。而在农村中学里,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也较差,要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就更必须注意课堂的提问及提问技巧。以前认为语文教师不会多方面考虑进行课堂提问是个别现象,但通过近几年的多次外出交流学习,发现存在通病:
1.1 对提问这门教学艺术不够重视,仅对知识与方法的讲解十分看重。在农村中学里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基础差,所以多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只要求学生记住"是什么"而很少要求学生了解"为什么"。还有部分老师稍微注重科学点,给学生讲解一些解题技巧、方法。但有些方法技巧并非完全会使学生形成死记硬背,死搬硬套的学习现象,这很是不妥。
1.2 提的问题简单而缺少价值,多让学生作是否判断。由于中学阶段学生很顾面子,在回答问题上也由主动变成了被动。如果老师的提问不当,很容易冷场。为此,一些教师不在提问技巧上下功夫,反而通过降低问题的难度,甚至干脆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以此来活跃一下气氛,简单的来说师生交流。试问,这样的交流,这样的提问有多大价值呢?
1.3 提问缺少科学性,方式单一、层次不清,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茫然。俗话说"教书是一门艺术",提问也应该是一门艺术才对,我们不能亵渎艺术。在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构成一个严密的,完整的体系,应该是由严格的逻辑顺序、层次关系,应该符合中学生心智特点,逐步将学生引向知识的更深处,去获取思考后成功的快乐。
2.针对上述现象,在教学中应该怎么提问?
2.1 教师要对考纲予以重视。提问看似随口就能提,实际上提好问并不容易。试题中的提问设计都要经过命题组的反复斟酌,更何况从事一线教育的教师。如果平时在课堂上注重了口头提问技巧,在考试中学生就会更好的解答习题。比如在讲解《登高》这首诗时,应根据考纲设计提问:这首诗中写了哪些形象?你是怎样体会这些形象的?联系杜甫的生平你就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学生就能有条理地,有层次地思维,在考试中遇到类似的题就能思考了。
2.2 要明白提问技巧的重要性。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缺少了提问这一环节活动就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不能参与课堂,不能在课堂中体会到成功,其兴趣也就大打折扣。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难点。在一般情况下问题是根据课文的重难点来设计的,如果能很好地提问,学生能成功回答,重点难点也就把握住了。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应该是由言语和文字组成,应该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两大部分。如果训练好了口头语,对书面语也是一大促进。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利于教师迅速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恰当地调整进度和内容。学生与教师在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上存在差距,因此,对于教师所讲学生并非完全能够吸收和掌握,这就有待于提问来检测。离开了这部,教师教得不落实,学生学得更不踏实。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思维特点来设计提问。利用逆向思维提问。我们经常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这么做,而很少想为什么不这么做,不这么做有哪些危害,这就是缺乏逆向思考的习惯。我们往往在正面思考不能解决解决问题时,逆向思考一下,或许会有意相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分析李白的诗《塞下曲》时,诗的第一联"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有什么好处?我们若将其反向思考,去掉了这一联有什么不足?或将这写寒冷的诗句换成写春意的诗句效果会有什么不同?经过这样一番追问,第一联的反衬作用就突现出来了。
要利用发散思维提问。现在正提倡创造式学习,要创造就要有求异思维的能力。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例如:在分析《项链》一文的结尾时,可以设计如下一些问题:假如玛蒂尔德去借项链时,朋友就告诉她这款项链是假的,故事如何发展?假如玛蒂尔德舞会结束后找回了项链,假如她的朋友将项链退回给她……结果又会怎样?
要利用比较思维提问。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更好地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往往要运用对比提问法,促使学生深入的思考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发现。比如,在分析"梅"在诗歌中的象征形象时,可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具有奉献精神,斗争精神的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具有高傲孤独性格的梅进行比较,体会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利用好循序渐进的思维习惯提问,这在前面的提问原则中已有阐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要利用学生求新求奇求险思维点进行提问。如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第一段说到"这几天心颇不宁静"。在此可让学生猜一猜,为什么朱自清先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一翻猜思后,老师再说出朱自清与他父亲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这里由于他父亲要求他很严格,常常帮他"领走"工资造成的,使学生耳目一新,想必会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
3.在具体教学中应该问些什么?
课堂上老师提问的对象是学生,提问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接受。为此提问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问要简明扼要,目的明确,最好是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方面的知识。我在听课时就发现有的老师让学生读完课文后盲目提问:"这篇课文的特色在哪里?"学生蒙了,是什么特色?语言?结构?手法?……学生不喜欢思考,即使思考了,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3.2 把握提问的深度,既不能太简单又不能太难。也就是说提问要注意分寸,要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水平。这也符合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到"。问题太简单,学生随口答出,等于没问;太难,学生思考不出来,久而久之就失去兴趣,最终造成课堂上老师唱独角戏,自问自答的局面。
3.3 提问要环环相扣,深入浅出,注重科学。例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君?你认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刘和珍的死是怎样评价的?要回答第一问,学生只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要回答第二问,学生就还需阅读后边的几部分,特别是四、五两部分;要回答第三问就必须站在全文的高度认真思考。
3.4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尽量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是他们有话可说,说后听得。例如在学习《灯下漫笔》一文时,我们在分析文章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问: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及近代史,你认为鲁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是否准确?你觉得我们所处的时代时什么样的时代?为什么?特别是后一问,很容易激起学生畅谈时,教师若注意引导,必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我们要研究中学生的思维问题习惯、思维能力、思维特点,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提问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效率日益突现,变学生"要我学语文"为"我要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