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但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计算教学忽略的现象,学生计算能力“退化”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计算难度增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培养学生计算兴趣、计算能力、计算习惯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中高年级计算能力,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关键词】计算;能力;培养;提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1]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新课程改革的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实际中出现了计算教学的“弱化”和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退化”现象.但实际教学中,仍需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能够进行数学逻辑运算和推理.因而,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特别是越到中高年级,计算内容、难度成几何级数递增,而且计算题比较枯燥无味,很多学生对计算不感兴趣或缺乏耐心,使得计算教学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实际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提高中高年级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热爱计算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让学生愿算、乐算,使相对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呢?笔者认为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上课伊始,可创设愉悦的计算情境,如愉快的游戏、生动的故事、幽默的谜语等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如,在教学“运算律”这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高斯十岁时,小学数学教师出了一道算术题:“计算1 2 3 … 100=?”你会解这道题吗?高斯在几秒后就将答案解了出来,你想像高斯一样很快地解出这道题吗?从而导入新课.通过这个有吸引力的故事引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从而激发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通过大量、连续的练习来实现.而让学生反复进行大量、单调的计算练习,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因此,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趣味横生的计算练习,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等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爱上计算、乐于计算,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练习时,常采用“开火车”“找朋友”“抢答”等练习形式,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利用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教学中还能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数学历史、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又喜见乐闻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笔者插入了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使得学生对祖冲之肃然起敬的同时又使学生集中精力到课堂上来,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抓好口算,持之以恒
口算主要是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笔者有意识的教给学生方法:如牢记最基本的计算,熟练地运用凑整法,如和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55和45,68和32,99和1等),积是整数十、整百、整千的两个数(5×2,25×4,125×8);又如,识记一些常用的数值:2π、3π、4π,12=0.5、14=0.25、15=0.2等.牢记这些计算结果,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在后续的计算教学中还要对这些方法进行巩固,不断提高.笔者的做法是坚持每天做适量的口算练习,到了高年级后期让学生小组中轮流出题,自觉完成.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理解算理是掌握算法的前提,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和提炼,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和透彻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笔者让学生充分感受算法形成的过程,通过讨论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连加3.5 3.5 3.5=10.5元;
方法二: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三:竖式笔算35角×3=105角,105角=10.5元;
方法四: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通过这样的探究,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了算理、学会了算法.这样,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理解算理的同时又实现了计算方法的飞跃,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加强估算,形成习惯
估算是对计算过程或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在实际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在计算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促进学生对数感的形成.因此,我们要重视估算的教学,把计算教学和估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估算方法和估算策略的指导,在计算前让学生估一估,计算后对比估算的结果进行验算让学生体验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样的估算策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四)教给方法,择优运用
1.熟记计算法则、运算定律
法则和运算定律的运用的熟练程度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效率.在计算教学中要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升华提炼并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时,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或儿歌,这样记忆就更加深刻了.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将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法则编成儿歌:通览全题定方案,细看是否能简便;从左到右脱式算,先乘除来后加减;括号依次小中大,先算里面后外面;横式计算竖式验,一步一查是关键.这样的法则朗朗上口、简明易懂,便于识记.在计算过程中合理选用的计算方法也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对常用的运算定律也应牢固掌握,熟练运用.
2.鼓励算法多样化,择优选择
现在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提倡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2]计算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并对算法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如,在计算125×8.8时,有学生提出125×(8 0.8)=125×8 125×0.8=1000 100=1100,也有学生提出125×(8×1.1)=125×8×1.1=1100,还有学生提出直接用竖式计算.面对一题多解的情况,可以通过学生互相交流与探讨找到最简单、最合理的方法并确立自己的计算方法,达到对算理的深刻理解,逐步形成优化算法的技能.
3.收集错题,对症下药
学生在计算过程是出现的错误,一般都具有普遍性和相通性.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些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有些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有些錯误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后,学生就会不断地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如,在解方程X÷14=2时,很多学生第一步会做成X=2×4,而且屡教不改.不难理解,学生对“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一法则牢记深刻,但忽略了方程左边是÷14,方程两边应同时×14就可以了.遇到这样的情况,可在练习中安排多种形式的此类练习,也可以让学生把易错题收集在“错题集里”.通过收集对比,减少错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习惯在不经意中影响人的一生,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存在常见的计算错误有:抄错数字、运算粗心、漏写符号、漏做题目、忘记化简等.学生计算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属于学生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注重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计算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一)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是解题的第一步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审题习题开始,引导学生做题时要专心,审题时要看清数字、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算法,思考什么时候用可以口算、什么时候笔算、有没有简算、巧算方法,再动笔计算.
(二)培养学生认真演算的习惯
训练学生演算时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严格.如,在教学竖式计算时,要求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集中精力,不急不抢.教师也要以身作则,板书时、批改作业时要做出表率.
(三)培养学生及时检验的习惯
计算完毕后,要耐心细致的进行检查,一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二要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漏写;三要检查计算过程中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验算.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整个小学教学的全过程,营造学生愿学、乐学的学习环境,既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清容.对小学数学课算法多样化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4(3):53.
【关键词】计算;能力;培养;提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1]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新课程改革的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实际中出现了计算教学的“弱化”和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退化”现象.但实际教学中,仍需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能够进行数学逻辑运算和推理.因而,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特别是越到中高年级,计算内容、难度成几何级数递增,而且计算题比较枯燥无味,很多学生对计算不感兴趣或缺乏耐心,使得计算教学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实际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提高中高年级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热爱计算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让学生愿算、乐算,使相对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呢?笔者认为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上课伊始,可创设愉悦的计算情境,如愉快的游戏、生动的故事、幽默的谜语等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如,在教学“运算律”这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高斯十岁时,小学数学教师出了一道算术题:“计算1 2 3 … 100=?”你会解这道题吗?高斯在几秒后就将答案解了出来,你想像高斯一样很快地解出这道题吗?从而导入新课.通过这个有吸引力的故事引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从而激发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通过大量、连续的练习来实现.而让学生反复进行大量、单调的计算练习,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因此,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趣味横生的计算练习,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等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爱上计算、乐于计算,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练习时,常采用“开火车”“找朋友”“抢答”等练习形式,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利用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教学中还能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数学历史、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又喜见乐闻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笔者插入了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使得学生对祖冲之肃然起敬的同时又使学生集中精力到课堂上来,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抓好口算,持之以恒
口算主要是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笔者有意识的教给学生方法:如牢记最基本的计算,熟练地运用凑整法,如和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55和45,68和32,99和1等),积是整数十、整百、整千的两个数(5×2,25×4,125×8);又如,识记一些常用的数值:2π、3π、4π,12=0.5、14=0.25、15=0.2等.牢记这些计算结果,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在后续的计算教学中还要对这些方法进行巩固,不断提高.笔者的做法是坚持每天做适量的口算练习,到了高年级后期让学生小组中轮流出题,自觉完成.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理解算理是掌握算法的前提,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和提炼,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和透彻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笔者让学生充分感受算法形成的过程,通过讨论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连加3.5 3.5 3.5=10.5元;
方法二: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三:竖式笔算35角×3=105角,105角=10.5元;
方法四: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通过这样的探究,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了算理、学会了算法.这样,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理解算理的同时又实现了计算方法的飞跃,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加强估算,形成习惯
估算是对计算过程或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在实际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在计算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促进学生对数感的形成.因此,我们要重视估算的教学,把计算教学和估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估算方法和估算策略的指导,在计算前让学生估一估,计算后对比估算的结果进行验算让学生体验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样的估算策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四)教给方法,择优运用
1.熟记计算法则、运算定律
法则和运算定律的运用的熟练程度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效率.在计算教学中要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升华提炼并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时,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或儿歌,这样记忆就更加深刻了.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将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法则编成儿歌:通览全题定方案,细看是否能简便;从左到右脱式算,先乘除来后加减;括号依次小中大,先算里面后外面;横式计算竖式验,一步一查是关键.这样的法则朗朗上口、简明易懂,便于识记.在计算过程中合理选用的计算方法也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对常用的运算定律也应牢固掌握,熟练运用.
2.鼓励算法多样化,择优选择
现在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提倡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2]计算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并对算法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如,在计算125×8.8时,有学生提出125×(8 0.8)=125×8 125×0.8=1000 100=1100,也有学生提出125×(8×1.1)=125×8×1.1=1100,还有学生提出直接用竖式计算.面对一题多解的情况,可以通过学生互相交流与探讨找到最简单、最合理的方法并确立自己的计算方法,达到对算理的深刻理解,逐步形成优化算法的技能.
3.收集错题,对症下药
学生在计算过程是出现的错误,一般都具有普遍性和相通性.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些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有些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有些錯误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后,学生就会不断地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如,在解方程X÷14=2时,很多学生第一步会做成X=2×4,而且屡教不改.不难理解,学生对“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一法则牢记深刻,但忽略了方程左边是÷14,方程两边应同时×14就可以了.遇到这样的情况,可在练习中安排多种形式的此类练习,也可以让学生把易错题收集在“错题集里”.通过收集对比,减少错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习惯在不经意中影响人的一生,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存在常见的计算错误有:抄错数字、运算粗心、漏写符号、漏做题目、忘记化简等.学生计算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属于学生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注重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计算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一)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是解题的第一步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审题习题开始,引导学生做题时要专心,审题时要看清数字、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算法,思考什么时候用可以口算、什么时候笔算、有没有简算、巧算方法,再动笔计算.
(二)培养学生认真演算的习惯
训练学生演算时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严格.如,在教学竖式计算时,要求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集中精力,不急不抢.教师也要以身作则,板书时、批改作业时要做出表率.
(三)培养学生及时检验的习惯
计算完毕后,要耐心细致的进行检查,一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二要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漏写;三要检查计算过程中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验算.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整个小学教学的全过程,营造学生愿学、乐学的学习环境,既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清容.对小学数学课算法多样化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