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改革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沟通与合作,把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出来。通过实践,我深切体会到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利用合作时机,指导合作学习
小学阅读教材中的神话故事是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之一,它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但小学生阅读兴趣仍停留在形象感知阶段,尚缺乏抽象思考的自觉性而影响了阅读效果。学习中尽管学生的兴趣浓厚,也会因为学生年龄特点而变得难以持久或出现断续,造成学生阅读兴趣骤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更利于发挥群体力量,让学生在集智交流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一)交流互动中,提高合作效果
教学中,简介作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而每篇课文都对作者的名号、籍贯、出生时间、家庭、作品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等知识,无一疏漏地介绍,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例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是谁,许多同学已心中有数,如再大讲特讲鲁迅生平,学生听了会很乏味,不妨让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课上再相互交流信息,教师再依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去发问,使学生在回忆中巩固已学知识,就可达到教学目的。这样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
(二)朗读训练中,强化合作过程
每篇课文都是有灵魂、有思想感情的,所以教学过程也应该是活动,生成的,而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教学包含知识因素,但主要不是知识教学,而更多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思想熏陶。通过朗读,把文学作品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将文中思想感情绘声绘色地传达。所以,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听朗读录音、分角色朗读,个人体验读等。如学习《将相和》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学会合作,先分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并调动学生全体参与,自主选定角色。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揣摩故事情境,把握不同人物语言风格,安排学生情景对话表演,引导他们在通过声音起伏、停顿、轻重缓急等处理而产生难以忘怀的情感共鸣。课本给学生创造了读的时机,而朗读合作更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与人物、场景进行再创造,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好处。
(三)质疑释疑中,增强合作意识
“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字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让学生学会阅读,应把生疑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质疑解疑,教师只作适当引导。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有意识地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二、立足合作实践,反思亟待改进问题
合作学习是一种相互协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将学生的责任还给学生,课堂上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学习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去接受知识者。对教师而言,去除了讲解的枯燥无味,享受教学相长的乐趣。但是,个别教师为了让学生广泛参与,一有问题,不管时机与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致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更有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匆忙展开讨论,学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学生也无法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课上疑难,反而在无意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初衷。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其根本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本身对合作学习缺乏本质的理解,使得合作学习操作表面化、形式化。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朝夕之功,要通过不断深入探讨,才能真正实现合作学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一、利用合作时机,指导合作学习
小学阅读教材中的神话故事是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之一,它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但小学生阅读兴趣仍停留在形象感知阶段,尚缺乏抽象思考的自觉性而影响了阅读效果。学习中尽管学生的兴趣浓厚,也会因为学生年龄特点而变得难以持久或出现断续,造成学生阅读兴趣骤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更利于发挥群体力量,让学生在集智交流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一)交流互动中,提高合作效果
教学中,简介作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而每篇课文都对作者的名号、籍贯、出生时间、家庭、作品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等知识,无一疏漏地介绍,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例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是谁,许多同学已心中有数,如再大讲特讲鲁迅生平,学生听了会很乏味,不妨让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课上再相互交流信息,教师再依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去发问,使学生在回忆中巩固已学知识,就可达到教学目的。这样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
(二)朗读训练中,强化合作过程
每篇课文都是有灵魂、有思想感情的,所以教学过程也应该是活动,生成的,而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教学包含知识因素,但主要不是知识教学,而更多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思想熏陶。通过朗读,把文学作品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将文中思想感情绘声绘色地传达。所以,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听朗读录音、分角色朗读,个人体验读等。如学习《将相和》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学会合作,先分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并调动学生全体参与,自主选定角色。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揣摩故事情境,把握不同人物语言风格,安排学生情景对话表演,引导他们在通过声音起伏、停顿、轻重缓急等处理而产生难以忘怀的情感共鸣。课本给学生创造了读的时机,而朗读合作更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与人物、场景进行再创造,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好处。
(三)质疑释疑中,增强合作意识
“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字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让学生学会阅读,应把生疑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质疑解疑,教师只作适当引导。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有意识地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二、立足合作实践,反思亟待改进问题
合作学习是一种相互协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将学生的责任还给学生,课堂上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学习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去接受知识者。对教师而言,去除了讲解的枯燥无味,享受教学相长的乐趣。但是,个别教师为了让学生广泛参与,一有问题,不管时机与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致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更有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匆忙展开讨论,学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学生也无法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课上疑难,反而在无意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初衷。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其根本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本身对合作学习缺乏本质的理解,使得合作学习操作表面化、形式化。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朝夕之功,要通过不断深入探讨,才能真正实现合作学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