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也不断提高,人们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美术作为一门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类学科,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并且能够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当今时代下审美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提升大众审美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美术欣赏;大众审美能力培养;能力培养
引言:
美术作为一门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类学科,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并且能够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提高。美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状态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的标志。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各式各样的文学、艺术品、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美。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能力。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世界,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因此一定要对大众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一、审美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问题
(一)审美能力培养上的问题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公民的审美素养已是显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经济、文化甚至政治影响力的标志,更是在当今以及未来残酷的国际竞争中综合实力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软实力。然而在当前我国美术学发展过程中,在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第一,美育在审美内容方面的培养缺失导致审美能力匮乏。第二,学校教育对审美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学生审美能力缺失。
(二)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时,往往在课堂中以自身为主体,采用点对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此方式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美术本来就属于一门偏向于对学生想象力锻炼的学科,同一副作品在不同的人眼里也有着不同的见解,而该种教学方法极不利于学生自身想象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发现自身在鉴赏方面存在的问题,此现象在我国存在较为明显。而在国外,像美国、英国等一些开放的国家,美术教师在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时,大部分时间都由学生发表自身的见解,而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因此这些学生在审美能力上的综合水平要远高于我国的学生。
二、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欣赏丰富的美术作品
为了达到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目的,需要引进多样的美术作品来供学生鉴赏,但是此过程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更多较为典型的作品,由于这些美术作品被众多的鉴赏人员在大众面前分析过,诸如清明上河图之类,学生对这些作品有着较高的熟知度,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身对同一副作品的见解,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自身在鉴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的能力逐渐的增加难度,在学生对一些相对陌生的作品鉴赏时,首先向学生讲解该美术作品的创造背景以及创造者在画面上的线条以及上色。除此之外,为了增强教学的效果,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授课,但是该方式首先需要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做好充足的备课,将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改变美术鉴赏的教学形式
现今我国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通常都采取的是点对面的教学方式,而美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学科,此种教学方式极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倦的情绪,极不利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渐丧失对美术鉴赏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出可以培养其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引入各种教学道具作为辅助,即可以提前在互联网上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学作品、创作者的故事以及电影等,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进行作品鉴赏之前,对作品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鉴赏时,教师可以加入一些与之相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积极的氛围,将其带入到画面的意境当中,以此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也有利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紧跟时代,充分应用网络
现今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单单来自于课堂,更多是来源于网络,所以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一定要充分对网络进行运用,可以提前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与即将要学习内容相关的图片,雕塑等,然后结合网络上其他人员对该作品的鉴赏,谈谈自身对该作品的理解,将其以文字的形式发送给教师,由教师统一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进而总结出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认识不全面的地方进行完善,逐步培养出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束语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学科,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完善自我、健全人格。在美术学教育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个性特征进行了解,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形成对自身个性特点的认识和了解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需要得到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也不能止步于此,还应该在未来的美术鉴赏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出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实现自身行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书志.现代美术绘画作品赏析对大众审美能力的塑造[J].大众文艺,2016(3):116-116.
[2]段杰.初中生美术欣赏能力有效提升的遷移策略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2):38-39.
【关键词】美术欣赏;大众审美能力培养;能力培养
引言:
美术作为一门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类学科,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并且能够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提高。美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状态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的标志。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各式各样的文学、艺术品、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美。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能力。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世界,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因此一定要对大众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一、审美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问题
(一)审美能力培养上的问题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公民的审美素养已是显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经济、文化甚至政治影响力的标志,更是在当今以及未来残酷的国际竞争中综合实力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软实力。然而在当前我国美术学发展过程中,在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第一,美育在审美内容方面的培养缺失导致审美能力匮乏。第二,学校教育对审美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学生审美能力缺失。
(二)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时,往往在课堂中以自身为主体,采用点对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此方式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美术本来就属于一门偏向于对学生想象力锻炼的学科,同一副作品在不同的人眼里也有着不同的见解,而该种教学方法极不利于学生自身想象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发现自身在鉴赏方面存在的问题,此现象在我国存在较为明显。而在国外,像美国、英国等一些开放的国家,美术教师在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时,大部分时间都由学生发表自身的见解,而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因此这些学生在审美能力上的综合水平要远高于我国的学生。
二、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欣赏丰富的美术作品
为了达到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目的,需要引进多样的美术作品来供学生鉴赏,但是此过程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更多较为典型的作品,由于这些美术作品被众多的鉴赏人员在大众面前分析过,诸如清明上河图之类,学生对这些作品有着较高的熟知度,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身对同一副作品的见解,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自身在鉴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的能力逐渐的增加难度,在学生对一些相对陌生的作品鉴赏时,首先向学生讲解该美术作品的创造背景以及创造者在画面上的线条以及上色。除此之外,为了增强教学的效果,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授课,但是该方式首先需要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做好充足的备课,将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改变美术鉴赏的教学形式
现今我国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通常都采取的是点对面的教学方式,而美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学科,此种教学方式极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倦的情绪,极不利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渐丧失对美术鉴赏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出可以培养其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引入各种教学道具作为辅助,即可以提前在互联网上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学作品、创作者的故事以及电影等,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进行作品鉴赏之前,对作品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鉴赏时,教师可以加入一些与之相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积极的氛围,将其带入到画面的意境当中,以此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也有利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紧跟时代,充分应用网络
现今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单单来自于课堂,更多是来源于网络,所以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一定要充分对网络进行运用,可以提前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与即将要学习内容相关的图片,雕塑等,然后结合网络上其他人员对该作品的鉴赏,谈谈自身对该作品的理解,将其以文字的形式发送给教师,由教师统一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进而总结出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认识不全面的地方进行完善,逐步培养出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束语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学科,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完善自我、健全人格。在美术学教育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个性特征进行了解,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形成对自身个性特点的认识和了解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需要得到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也不能止步于此,还应该在未来的美术鉴赏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出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实现自身行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书志.现代美术绘画作品赏析对大众审美能力的塑造[J].大众文艺,2016(3):116-116.
[2]段杰.初中生美术欣赏能力有效提升的遷移策略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