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脱离专业特色,教育实效性不高。为此,要紧密结合医学专业特色,整合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道德操守;教育主体方面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医学专业课教师的独特作用,强调全员责任;营造积极向上、“医”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改革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关键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56-02
医生是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职业。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其思想道德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今后我国卫生行业整体的医德医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医学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主体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契合程度,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医学生思想品德养成规律,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尤其是医德规范有意识地灌输给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医学职业精神、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等得到显著提高,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提供强大而有力的思想保证。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只有达到了预期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称得上具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方式的有效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所应涉及的重要方面。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应该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广大医学生的职业追求和现实需求、与现实社会医学发展相契合,能够帮助医学生理解和回答自身成长以及医疗卫生领域的现实问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性是指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安排教育内容和调动医学生学习积极性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要合乎医学生的需要,受到医学生欢迎。作为专业特色鲜明的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必须具备与专业领域相符合的特殊内涵。首先应该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念,以此作为自己从事医学学习和工作的第一使命和责任。其次,要领会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自己的从事医学工作的道德规范。最后是使医学生树立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理念,掌握医学相关的法律知识,以此作为约束自己医务工作言行的基本准则。
二、当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医学院校历来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过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出大量合格的医学人才,但由于受到社会因素、学校教育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影响,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缺乏鲜明的医学特色,脱离医学教育的实际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本科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另外每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这些课程侧重于政治理论的灌输,就适用于全国本科院校的统编教材而言,它不可能照顾到专业特色。加之绝大部分专职政治理论教师是文科院校毕业,本身缺乏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教材和教师两方面的因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缺乏针对性,在政治、道德知识与医学知识之间没能找到结合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计过于理想化、整齐化、单一化。
(二)课程体系重医学技能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
受到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相比,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明显缺失。美国、德国的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在20%—25%之间,英国、日本也达到10%—15%,而我国人文课程占总课时比仅为8%,且大部分为政治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只重视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得目前我国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不高,直接表现为部分医生的人文素养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三)教育主体重视发挥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忽视医学专业课教师作用的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整个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完成政治引导、道德培养的基本功用外,还应通过文化熏陶、能力培养,完成对医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而实际情况是,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政治理论,授课内容与医学专业精神和专业内容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社会科学与医学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互补强化;而医学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教学和技术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从而造成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脱节,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不科学,影响学生知行统一
当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仍然停留于应试教育模式,考试成绩成为对医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它是学生评优、升学和毕业的主要依据,而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状况却没有纳入到考评体系。然而,这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简单等同于其他学科,过多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使得学生应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是考前的死记硬背。这种考核评价方法完全不能反映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状况,极易造成医学生在思想道德层面知与行的脱节。 三、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相应职业特征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信念。医学职业精神则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中,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结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其规律性,将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之中,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与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把中外医学的道德传统、伟大医家的高尚医德、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结合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向学生灌输。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宏大背景下分析医学行业社会热点问题,解答学生关心和思考的医患关系等问题。
(二)强调全员参与,发挥专业课教师的独特作用
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思想政治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广大医学专业教师在课堂内外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精良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意义十分巨大。医学生在校学习最多的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些教师在医学生学习过程中,与学生接触最多,同时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工作在医疗第一线,他们的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医生,他们是引领学生走进医学殿堂的人又是学生的职业前辈,在学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感召力也远大于公共课教师。因此,提高医学专业教师的自身思想素质,加强师德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工作责任感,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分必要。传道、授业、解惑,医学专业课教师责无旁贷,既要重视对学生医术上的教导,更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这将大大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熏陶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院校是医学文化传承的圣地,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挖掘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培养合格医药卫生人才的迫切需要。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医学特色,以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核心,不能流于通俗化大众化。在校训、校风提炼,校园景观设计,校内道路建筑物命名,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诸方面应充分考虑医学特色,紧紧围绕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充分发挥文化涵养人性,培育心智的独特价值,把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四)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对调节医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应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有效性。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使广大医学生明确应遵循的标准。其次,评价体系对医学生的评价结果要与医学生的未来发展相结合,建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档案,作为医学生将来就业择业时用人单位的重要参照。再次,评价活动要贯穿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向实习阶段延伸,把实习阶段的医德医风状态纳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评之中。最后,还要建立评价反馈制度,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受教育者哪些方面还存在着缺点,以便有的放矢地做出相应对策,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被教育者可以根据反馈结果修正自己不符合要求和规范的言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朱琳,王英,郭小学.医学院校情感育人模式的构建[J].医学与社会,2011,24,(12).
[2]夏向东.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工作实效[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唐焕韶.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医学职业精神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9).
关键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56-02
医生是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职业。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其思想道德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今后我国卫生行业整体的医德医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医学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主体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契合程度,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医学生思想品德养成规律,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尤其是医德规范有意识地灌输给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医学职业精神、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等得到显著提高,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提供强大而有力的思想保证。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只有达到了预期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称得上具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方式的有效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所应涉及的重要方面。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应该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广大医学生的职业追求和现实需求、与现实社会医学发展相契合,能够帮助医学生理解和回答自身成长以及医疗卫生领域的现实问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性是指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安排教育内容和调动医学生学习积极性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要合乎医学生的需要,受到医学生欢迎。作为专业特色鲜明的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必须具备与专业领域相符合的特殊内涵。首先应该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念,以此作为自己从事医学学习和工作的第一使命和责任。其次,要领会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自己的从事医学工作的道德规范。最后是使医学生树立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理念,掌握医学相关的法律知识,以此作为约束自己医务工作言行的基本准则。
二、当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医学院校历来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过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出大量合格的医学人才,但由于受到社会因素、学校教育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影响,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缺乏鲜明的医学特色,脱离医学教育的实际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本科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另外每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这些课程侧重于政治理论的灌输,就适用于全国本科院校的统编教材而言,它不可能照顾到专业特色。加之绝大部分专职政治理论教师是文科院校毕业,本身缺乏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教材和教师两方面的因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缺乏针对性,在政治、道德知识与医学知识之间没能找到结合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计过于理想化、整齐化、单一化。
(二)课程体系重医学技能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
受到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相比,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明显缺失。美国、德国的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在20%—25%之间,英国、日本也达到10%—15%,而我国人文课程占总课时比仅为8%,且大部分为政治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只重视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得目前我国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不高,直接表现为部分医生的人文素养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三)教育主体重视发挥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忽视医学专业课教师作用的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整个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完成政治引导、道德培养的基本功用外,还应通过文化熏陶、能力培养,完成对医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而实际情况是,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政治理论,授课内容与医学专业精神和专业内容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社会科学与医学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互补强化;而医学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教学和技术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从而造成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脱节,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不科学,影响学生知行统一
当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仍然停留于应试教育模式,考试成绩成为对医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它是学生评优、升学和毕业的主要依据,而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状况却没有纳入到考评体系。然而,这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简单等同于其他学科,过多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使得学生应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是考前的死记硬背。这种考核评价方法完全不能反映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状况,极易造成医学生在思想道德层面知与行的脱节。 三、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相应职业特征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信念。医学职业精神则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中,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结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其规律性,将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之中,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与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把中外医学的道德传统、伟大医家的高尚医德、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结合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向学生灌输。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宏大背景下分析医学行业社会热点问题,解答学生关心和思考的医患关系等问题。
(二)强调全员参与,发挥专业课教师的独特作用
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思想政治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广大医学专业教师在课堂内外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精良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意义十分巨大。医学生在校学习最多的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些教师在医学生学习过程中,与学生接触最多,同时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工作在医疗第一线,他们的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医生,他们是引领学生走进医学殿堂的人又是学生的职业前辈,在学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感召力也远大于公共课教师。因此,提高医学专业教师的自身思想素质,加强师德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工作责任感,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分必要。传道、授业、解惑,医学专业课教师责无旁贷,既要重视对学生医术上的教导,更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这将大大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熏陶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院校是医学文化传承的圣地,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挖掘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培养合格医药卫生人才的迫切需要。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医学特色,以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核心,不能流于通俗化大众化。在校训、校风提炼,校园景观设计,校内道路建筑物命名,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诸方面应充分考虑医学特色,紧紧围绕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充分发挥文化涵养人性,培育心智的独特价值,把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四)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对调节医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应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有效性。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使广大医学生明确应遵循的标准。其次,评价体系对医学生的评价结果要与医学生的未来发展相结合,建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档案,作为医学生将来就业择业时用人单位的重要参照。再次,评价活动要贯穿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向实习阶段延伸,把实习阶段的医德医风状态纳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评之中。最后,还要建立评价反馈制度,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受教育者哪些方面还存在着缺点,以便有的放矢地做出相应对策,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被教育者可以根据反馈结果修正自己不符合要求和规范的言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朱琳,王英,郭小学.医学院校情感育人模式的构建[J].医学与社会,2011,24,(12).
[2]夏向东.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工作实效[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唐焕韶.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医学职业精神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