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地非农化速度呈加速状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日益增加,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面积总共减少了1.8亿多亩,平均每年减少700多万亩。中国农地非农化的唯一途径是土地征用,因此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的过程。合理的城乡空间形态是保障资源高效利用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长期的城乡管理混乱、城乡统一的空间规划缺失导致城乡空间割裂。
【关键词】 城乡统筹;农业用地;驱动因素;可持续性
1发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土地总面积约9.3亿hm2,地跨温、热、寒3带,绝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气候条件多种多样。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尚未纳入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还很多。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资源数量较少,而且土地资源后备数量不足,这些情况又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条件。
然而随着城乡统筹的推进,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的农业用地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大量的农业用地损失,人口转移与大量的农村宅基地闲置浪费,征地引起农民权益受损、失地农民及其生计问题等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
2 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农村发展现状
2.1城乡统筹的内涵
城乡统筹从实质上来讲,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和谐发展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状态。这就需要把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统筹解决。[1]城乡统筹的核心在于从制度、体质上彻底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制度,从制度上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消除和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各种障碍,赋予农民公平的公民待遇、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推进城乡配套的综合改革,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得到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进步。
2.2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在整体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并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人均收入从1993年的921.6元上升到2005年的3255元。但是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发展滞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业经济依然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农业科技利用率不高及推广的不到位、资金投入的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矛盾并没有消除。[2]
3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基本制度,也是农村发展的根本框架。改革开放经过30年的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土地利用中仍然存在农地过度非农化、土地配置效率低下、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不合理、农民权益受损等问题。叶剑平认为,农村土地问题不限于土地本身,同时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制度问题。[3]
3.1城乡关系演进下的土地制度变革
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扩大——缩小——再扩大的波动过程。1949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变化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78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于固化阶段的农村土地制度;第二阶段是1979—1984年,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二元结构改善;第三阶段是1985—2002年,城乡二元结构反复波动,农村入地制度改革缓慢;第四阶段是2003以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提出,需要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步伐。[1]在不同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重心不同,因而土地制度安排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3.2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3.2.1农地资源的浪费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地非农化速度呈加速状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日益增加,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面积总共减少了1.8亿多亩,平均每年减少700多万亩。
耕地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非农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等方面,而其中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无疑是危害最严重的。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判断,1998和1999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分别占到了当年耕地减少量的67.51%和47.02%。
3.2.2农民权益的损失问题
中国农地非农化的唯一途径是土地征用,因此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的过程。由于土地产权制度残缺、土地征用的城市利益导向严重,农民权益受到大规模、深程度地侵害,从而致使失地农民生计问题日益严重。据估计,目前全国约有3500万左右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且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等原因,仅1979—2000年间,国家通过征地在地价上从农民那里就拿走了不低于20000亿元。[4]不仅如此,国家统计局2003年对全国2942个失地农户的调查也显示,被征地农户只有不到3%的劳动力得到了及时的就业安置。[5]大量应有的土地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也促使农民对现行的征地制度表示出不满。不可否认,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仍将不断加快,农地大量非农化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失地农民无疑将逐渐成为一个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阶层。
3.2.3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失衡问题
合理的城乡空间形态是保障资源高效利用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长期的城乡管理混乱、城乡统一的空间规划缺失导致城乡空间割裂。目前的规划体系中,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互脱离,城市规划重点只集中在城市规划范围的中心城区,城市规划脱离城镇体系总体布局,并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能很好的衔接,导致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失衡。
从城乡统筹角度分析,城乡之间不仅表现在城镇空间结构的均衡上,还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均等配置上,以保障城乡间的均衡发展。由于城市偏向政策的引導和城乡空间规划的缺失双重作用导致城乡空间严重失衡,城市不断扩张与远郊区城镇发展速度严重脱节。
4 结语
本文以城乡统筹的视角观察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的发展及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通过了解其现有土地制度并分析了农村土地利用等问题,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用地大致的动态趋势。以西安市为例,通过对农业用地转化的驱动因素分析,浅析其农业用地可持续性利用对策如下: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通过政策调控严格限制农业用地面积的盲目减少;强化源头控制,加快新一轮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修编,切实保护农业用地;调整土地工业能投入,减小土壤污染及对环境的压力;加大畜牧业投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加强城乡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合理协调城镇建设、居民点建设与农业用地保护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田光明.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06)
[2]余华.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问题的思考[D].安徽大学,2003(05)
[3]叶剑平.城乡统筹发展与土地利用[J].现代城市研究,2009(2)
[4]陈锡文.为《中国城市化:农民、土地与城市发展》作的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5]许宝健.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转用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 城乡统筹;农业用地;驱动因素;可持续性
1发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土地总面积约9.3亿hm2,地跨温、热、寒3带,绝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气候条件多种多样。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尚未纳入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还很多。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资源数量较少,而且土地资源后备数量不足,这些情况又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条件。
然而随着城乡统筹的推进,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的农业用地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大量的农业用地损失,人口转移与大量的农村宅基地闲置浪费,征地引起农民权益受损、失地农民及其生计问题等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
2 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农村发展现状
2.1城乡统筹的内涵
城乡统筹从实质上来讲,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和谐发展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状态。这就需要把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统筹解决。[1]城乡统筹的核心在于从制度、体质上彻底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制度,从制度上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消除和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各种障碍,赋予农民公平的公民待遇、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推进城乡配套的综合改革,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得到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进步。
2.2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在整体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并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人均收入从1993年的921.6元上升到2005年的3255元。但是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发展滞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业经济依然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农业科技利用率不高及推广的不到位、资金投入的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矛盾并没有消除。[2]
3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基本制度,也是农村发展的根本框架。改革开放经过30年的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土地利用中仍然存在农地过度非农化、土地配置效率低下、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不合理、农民权益受损等问题。叶剑平认为,农村土地问题不限于土地本身,同时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制度问题。[3]
3.1城乡关系演进下的土地制度变革
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扩大——缩小——再扩大的波动过程。1949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变化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78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于固化阶段的农村土地制度;第二阶段是1979—1984年,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二元结构改善;第三阶段是1985—2002年,城乡二元结构反复波动,农村入地制度改革缓慢;第四阶段是2003以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提出,需要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步伐。[1]在不同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重心不同,因而土地制度安排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3.2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3.2.1农地资源的浪费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地非农化速度呈加速状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日益增加,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面积总共减少了1.8亿多亩,平均每年减少700多万亩。
耕地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非农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等方面,而其中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无疑是危害最严重的。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判断,1998和1999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分别占到了当年耕地减少量的67.51%和47.02%。
3.2.2农民权益的损失问题
中国农地非农化的唯一途径是土地征用,因此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的过程。由于土地产权制度残缺、土地征用的城市利益导向严重,农民权益受到大规模、深程度地侵害,从而致使失地农民生计问题日益严重。据估计,目前全国约有3500万左右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且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等原因,仅1979—2000年间,国家通过征地在地价上从农民那里就拿走了不低于20000亿元。[4]不仅如此,国家统计局2003年对全国2942个失地农户的调查也显示,被征地农户只有不到3%的劳动力得到了及时的就业安置。[5]大量应有的土地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也促使农民对现行的征地制度表示出不满。不可否认,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仍将不断加快,农地大量非农化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失地农民无疑将逐渐成为一个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阶层。
3.2.3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失衡问题
合理的城乡空间形态是保障资源高效利用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长期的城乡管理混乱、城乡统一的空间规划缺失导致城乡空间割裂。目前的规划体系中,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互脱离,城市规划重点只集中在城市规划范围的中心城区,城市规划脱离城镇体系总体布局,并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能很好的衔接,导致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失衡。
从城乡统筹角度分析,城乡之间不仅表现在城镇空间结构的均衡上,还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均等配置上,以保障城乡间的均衡发展。由于城市偏向政策的引導和城乡空间规划的缺失双重作用导致城乡空间严重失衡,城市不断扩张与远郊区城镇发展速度严重脱节。
4 结语
本文以城乡统筹的视角观察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的发展及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通过了解其现有土地制度并分析了农村土地利用等问题,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用地大致的动态趋势。以西安市为例,通过对农业用地转化的驱动因素分析,浅析其农业用地可持续性利用对策如下: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通过政策调控严格限制农业用地面积的盲目减少;强化源头控制,加快新一轮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修编,切实保护农业用地;调整土地工业能投入,减小土壤污染及对环境的压力;加大畜牧业投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加强城乡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合理协调城镇建设、居民点建设与农业用地保护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田光明.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06)
[2]余华.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问题的思考[D].安徽大学,2003(05)
[3]叶剑平.城乡统筹发展与土地利用[J].现代城市研究,2009(2)
[4]陈锡文.为《中国城市化:农民、土地与城市发展》作的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5]许宝健.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转用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