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艺术,它的兴衰与演员关系极大。华夏戏曲所以独具魅力、经久不衰,是与许多优秀演员的杰出演技分不开的。
元代戏剧散曲盛行,出现了不少女演员,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张怡云、珠帘秀、顺时秀等。这些演员各有自己的绝活儿。张怡云“能诗词,善谈笑,艺绝流辈,名重京师”,并极聪慧,能歌善舞。一次文学家阎静轩、姚牧庵与中书左丞史彬到怡云处饮酒,张怡云边歌边舞“云间贵公子,玉骨秀横秋”《水调歌》一阕,这时姚牧庵偶言“暮秋時”三字,阎静轩要求张怡云接着这三字往下唱。张怡云马上作《小妇孩儿》,接下唱:“暮秋时,菊残犹有傲霜枝,西风了却黄花事。”
古代时期,许多优秀演员讲究表演艺术,为创造角色而揣摩体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明代著名戏剧家李开先在《词谑》中记载:明代中期有个著名演员叫颜容,每次登场时,唱做皆佳,声情并茂,演得活灵活现,常常受到观众的喝彩。一次,他和别人一起演出悲剧《赵氏孤儿》,他扮演公孙杵臼。虽然他演得很认真,台下观众却一点儿未受感动。颜容回家后,羞愧至极,他左手揪着自己胡须,右手打自己耳光,打得两颊发红。然后,他抱着一个木头雕刻的婴儿,对着镜子,说一番,唱一番,哭一番,那种孤苦悲愤、感慨万千的情态,他自己看了都觉得可怜,不由得心潮涌起,反复练习。以后他再演《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出场时边唱边做,边做边哭,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公孙杵臼,全场千百个观众都感动得失声痛哭。明代侯方域的《马伶传》记载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新安富商出钱请兴化、华林在同一地方唱相同剧目《鸣凤记》,兴化部在东边,华林部在西边。开始,两个戏班各展技艺,鼓乐和演唱都不相上下。当演到严嵩和夏言两个相国出场争论河套的弃取问题时,华林部演严嵩的是李伶,兴化部演严嵩的是马伶。两边的观众都朝西看,赞赏李伶演绝了。有人看得高兴,大喊快斟酒,有人把座位向西移,不一会儿,观众都拥到西边去了。东边台上的兴化部无法再演下去,马伶更是羞愧万分,戏未终场就跑掉了。马伶走后,兴化部找不到更合适的角色顶替,就不再演了。马伶到京师顾秉谦那里去当一名仆役,顾秉谦相国与严嵩是一类奸臣,马伶每日都注意察看顾秉谦的一举一动,聆听顾的笑貌举止,仔细揣摩。三年后,马伶又回到戏班,再次和华林部唱对台戏,台上马伶演的严嵩就像严嵩复活了一般,华林部扮严嵩的李伶发现自己的演技比马伶差多了,惊异得唱不出来。他走到兴化部台上,跪在马伶面前,愿拜为师。从此,兴化部的名声又远远超过华林部。
清朝康熙年间,苏州有位名叫陈明智的艺人,在本村的戏班里担任净角。当时苏州城名角如云,戏班无数,所以谁也不知道有个陈明智。一次,著名的寒香部应邀演出,戏班里的净角偶然因事不能参加。陈明智正好在苏州办事,被强拉去顶替。由于陈明智身材瘦小,笨嘴笨舌,与要求伟岸的净角相差甚远,众人纷纷担心晚上的演出会砸锅,吃饭时也不关照陈明智。演出前,陈明智打开布袋,取出一个中间填塞有棉絮的帛抱肚,系在腹部,使身围粗壮了;又取出一双底高二寸有余的戏靴,穿上以后,身材也高大了许多。头一场演《起霸》,是项羽率八千子弟兵渡江那一段。陈明智振臂登场,龙腾虎跃,姿态动作威武刚健,跑龙套的执旗者几乎跟不上他。到了有唱腔的地方,他纵喉高歌,声音压倒钲鼓铙角,梁上的尘土被震得簌簌而落,坠到酒席上的佳肴中,座客看得惊呆了,屏住呼吸,颜面如灰,静欢寂听,一声也不出。直到这出戏演完,才缓过气来,满堂喧动,纷纷赞叹是不可多得的绝技。寒香班全体成员凑钱设宴,向陈明智赔礼。从此陈明智便成了寒香班一角,后被康熙皇帝选入宫中教习皇家乐部。二十年后,御赐七品衣冠,并受康熙帝所赐“普济群黎”匾额一块,荣归故里。
好的演员不仅有一副“祖师爷赏饭吃”的嗓音,要有“精气神”,还要能灵活处理场上的意外情况,以重要角色身份“救场”。清中叶著名“老生前三杰”之一余三胜,多次救场,赢得观众满堂彩。一次余三胜与名旦胡喜禄合演《四郎探母》,在《坐宫》一折中是两人对唱,但演杨四郎的余三胜出场后,唱到该铁镜公主上场时,胡喜禄还没到。余三胜当时正在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失水鱼困在沙滩,我好比中秋月乌云遮掩,我好比东流水一去不还”,四句规定戏词唱完了,铁镜公主还不出来,余三胜现编词又接着唱下去:“我好比”,边唱边编,居然一气唱了七十四个“我好比”,直至胡喜禄上了台。著名“老生后三杰”之一的孙菊仙,一次,“救场”镇住了所有的观众。当时孙菊仙和著名青衣郭秀华合演《朱砂痣》,孙演韩员外,郭秀华演江氏。故事从新娘江氏坐轿上场开始,韩员外见她悲啼,问明江氏与丈夫吴惠泉因家贫被迫分离,又叫家人把江氏送回去与丈夫团聚。不料这天演江氏的和演吴惠泉的人都没有来,孙菊仙上场唱了两句后,不见轿子到,一问才知真相,赶紧站在前台吆喝:“天气很热,轿子不必抬上大堂,且在二堂停下。”接着就往下唱,第一句原词为“借灯光暗地里观看娇娘”,但要有丫鬟掌灯引新人下轿,现在全没了,孙现编为:“站前庭暗地里自思量”。下面原该江氏哭了,可连人影都不见,孙只好又改为:“观看她在轿内自思量,我不免上前去与她商量”,就势进了后台。但人还没来,往下该家人送江氏回家了。孙把戏改为韩员外亲自送江氏回家,又临时找个不会唱戏的人扮成吴惠泉坐在台上,装成病样,孙对他说:“你有病在身,躺着吧!”接着把江氏该唱的词改成自己问明情况,独自在台上唱了一大段,总算把《朱砂痣》演下来了。一个优秀演员“救场”成功,不仅在于慧敏聪灵,关键还在于有深厚的功力和学养。
人演戏,戏演人,戏如人生。先辈宗师那种对艺术孜孜不倦、临场发挥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责编 / 刘博)
元代戏剧散曲盛行,出现了不少女演员,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张怡云、珠帘秀、顺时秀等。这些演员各有自己的绝活儿。张怡云“能诗词,善谈笑,艺绝流辈,名重京师”,并极聪慧,能歌善舞。一次文学家阎静轩、姚牧庵与中书左丞史彬到怡云处饮酒,张怡云边歌边舞“云间贵公子,玉骨秀横秋”《水调歌》一阕,这时姚牧庵偶言“暮秋時”三字,阎静轩要求张怡云接着这三字往下唱。张怡云马上作《小妇孩儿》,接下唱:“暮秋时,菊残犹有傲霜枝,西风了却黄花事。”
古代时期,许多优秀演员讲究表演艺术,为创造角色而揣摩体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明代著名戏剧家李开先在《词谑》中记载:明代中期有个著名演员叫颜容,每次登场时,唱做皆佳,声情并茂,演得活灵活现,常常受到观众的喝彩。一次,他和别人一起演出悲剧《赵氏孤儿》,他扮演公孙杵臼。虽然他演得很认真,台下观众却一点儿未受感动。颜容回家后,羞愧至极,他左手揪着自己胡须,右手打自己耳光,打得两颊发红。然后,他抱着一个木头雕刻的婴儿,对着镜子,说一番,唱一番,哭一番,那种孤苦悲愤、感慨万千的情态,他自己看了都觉得可怜,不由得心潮涌起,反复练习。以后他再演《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出场时边唱边做,边做边哭,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公孙杵臼,全场千百个观众都感动得失声痛哭。明代侯方域的《马伶传》记载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新安富商出钱请兴化、华林在同一地方唱相同剧目《鸣凤记》,兴化部在东边,华林部在西边。开始,两个戏班各展技艺,鼓乐和演唱都不相上下。当演到严嵩和夏言两个相国出场争论河套的弃取问题时,华林部演严嵩的是李伶,兴化部演严嵩的是马伶。两边的观众都朝西看,赞赏李伶演绝了。有人看得高兴,大喊快斟酒,有人把座位向西移,不一会儿,观众都拥到西边去了。东边台上的兴化部无法再演下去,马伶更是羞愧万分,戏未终场就跑掉了。马伶走后,兴化部找不到更合适的角色顶替,就不再演了。马伶到京师顾秉谦那里去当一名仆役,顾秉谦相国与严嵩是一类奸臣,马伶每日都注意察看顾秉谦的一举一动,聆听顾的笑貌举止,仔细揣摩。三年后,马伶又回到戏班,再次和华林部唱对台戏,台上马伶演的严嵩就像严嵩复活了一般,华林部扮严嵩的李伶发现自己的演技比马伶差多了,惊异得唱不出来。他走到兴化部台上,跪在马伶面前,愿拜为师。从此,兴化部的名声又远远超过华林部。
清朝康熙年间,苏州有位名叫陈明智的艺人,在本村的戏班里担任净角。当时苏州城名角如云,戏班无数,所以谁也不知道有个陈明智。一次,著名的寒香部应邀演出,戏班里的净角偶然因事不能参加。陈明智正好在苏州办事,被强拉去顶替。由于陈明智身材瘦小,笨嘴笨舌,与要求伟岸的净角相差甚远,众人纷纷担心晚上的演出会砸锅,吃饭时也不关照陈明智。演出前,陈明智打开布袋,取出一个中间填塞有棉絮的帛抱肚,系在腹部,使身围粗壮了;又取出一双底高二寸有余的戏靴,穿上以后,身材也高大了许多。头一场演《起霸》,是项羽率八千子弟兵渡江那一段。陈明智振臂登场,龙腾虎跃,姿态动作威武刚健,跑龙套的执旗者几乎跟不上他。到了有唱腔的地方,他纵喉高歌,声音压倒钲鼓铙角,梁上的尘土被震得簌簌而落,坠到酒席上的佳肴中,座客看得惊呆了,屏住呼吸,颜面如灰,静欢寂听,一声也不出。直到这出戏演完,才缓过气来,满堂喧动,纷纷赞叹是不可多得的绝技。寒香班全体成员凑钱设宴,向陈明智赔礼。从此陈明智便成了寒香班一角,后被康熙皇帝选入宫中教习皇家乐部。二十年后,御赐七品衣冠,并受康熙帝所赐“普济群黎”匾额一块,荣归故里。
好的演员不仅有一副“祖师爷赏饭吃”的嗓音,要有“精气神”,还要能灵活处理场上的意外情况,以重要角色身份“救场”。清中叶著名“老生前三杰”之一余三胜,多次救场,赢得观众满堂彩。一次余三胜与名旦胡喜禄合演《四郎探母》,在《坐宫》一折中是两人对唱,但演杨四郎的余三胜出场后,唱到该铁镜公主上场时,胡喜禄还没到。余三胜当时正在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失水鱼困在沙滩,我好比中秋月乌云遮掩,我好比东流水一去不还”,四句规定戏词唱完了,铁镜公主还不出来,余三胜现编词又接着唱下去:“我好比”,边唱边编,居然一气唱了七十四个“我好比”,直至胡喜禄上了台。著名“老生后三杰”之一的孙菊仙,一次,“救场”镇住了所有的观众。当时孙菊仙和著名青衣郭秀华合演《朱砂痣》,孙演韩员外,郭秀华演江氏。故事从新娘江氏坐轿上场开始,韩员外见她悲啼,问明江氏与丈夫吴惠泉因家贫被迫分离,又叫家人把江氏送回去与丈夫团聚。不料这天演江氏的和演吴惠泉的人都没有来,孙菊仙上场唱了两句后,不见轿子到,一问才知真相,赶紧站在前台吆喝:“天气很热,轿子不必抬上大堂,且在二堂停下。”接着就往下唱,第一句原词为“借灯光暗地里观看娇娘”,但要有丫鬟掌灯引新人下轿,现在全没了,孙现编为:“站前庭暗地里自思量”。下面原该江氏哭了,可连人影都不见,孙只好又改为:“观看她在轿内自思量,我不免上前去与她商量”,就势进了后台。但人还没来,往下该家人送江氏回家了。孙把戏改为韩员外亲自送江氏回家,又临时找个不会唱戏的人扮成吴惠泉坐在台上,装成病样,孙对他说:“你有病在身,躺着吧!”接着把江氏该唱的词改成自己问明情况,独自在台上唱了一大段,总算把《朱砂痣》演下来了。一个优秀演员“救场”成功,不仅在于慧敏聪灵,关键还在于有深厚的功力和学养。
人演戏,戏演人,戏如人生。先辈宗师那种对艺术孜孜不倦、临场发挥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责编 / 刘博)